浅谈刑法中义务冲突的法律属性及其成立条件
- 格式:pdf
- 大小:93.30 KB
- 文档页数:1
D01:10.13796/ki.1001-5019.2021.03.019义务冲突的实质法基础与义务衡量叶良芳,申屠晓莉摘要:义务冲突的实质法基;础是解决义务冲突难题的理论前提,它回答了行为人陷入冲突状态后不履行部分义务而造成法益侵害的行为何以排除犯罪的基本问题。
其中,利益冲突说作为主流观点具有难以忽略的不意性;责任根据说基于康德对义务冲突的之张,难以与现代构构理论中的义务冲突问题相互兼容,也无法正确指明义务冲突的体系位置;身份重合说虽然站在行为人视角考察义务冲突,但无法说明义务冲突排除犯罪的根本原因”义务冲突的实质法基础应采用行为人权利说,只有承认行为人在紧急状态下的权利和自由,才能化解传统主张所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境。
基于行为人权利说的义务衡量应当坚持行为人本位思想。
关键词:义务冲突;实质法基础;权利说;义务衡量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92O集-5119(2221)33-0080-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风险社会视阈下刑事立法科学性研究”(16AFX009)作者简介:叶良芳,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申屠晓莉,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杭杭3^(^008)”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和法律争议所方面体现着非常时期的特殊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也唤醒了诸如义务冲突这样沉睡多时的理论问题。
呼吸机案①再度出现在各国的医疗实践中,域外刑法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分诊治疗的正当性②,以及医生在这种冲突状态下的选择权利③。
在我国,疫情管控下的现实冲突也引发了社会关注,例如,安徽马鞍山市医生江某感染后坚持上班,后被公安机关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立案侦查④。
不少学者从义务冲突视角出发,讨论疫情影响下的部分冲突行为的正当性⑤。
然而,我国刑法理论中义务冲突的具体概念、规范构成、体系性位置以及义务衡量标准等都还存在争议。
实务部门虽然承认义务冲突是一种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⑥,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对辩护人主张的义务冲突事由置之不理。
作者: 黄旭巍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学海
页码: 161-16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6期
主题词: 义务冲突 义务来源 未履行义务 被履行义务 道德义务
摘要:探讨义务冲突中“义务”的来源,应当根据功效的不同,将问题分为“未履行义务的来源”与“被履行义务的来源”两个方面。
除了包括刑法中明文规定的不作为义务外,考察未履行义务的范围和种类,要密切联系不作为犯中的作为义务来源。
基于“冲突状况的发生不能归责于行为人”这一要件,理应排除先前行为、法律行为所引起的作为义务;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道德上的作为义务也应被否定。
关于被履行义务的范围是否包括道德义务的问题,有肯定说、折衷说与否定说三种观点的争论。
与整体法秩序相协调的、保障一定生活利益的道德义务,能够成为被履行义务的来源。
论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原则-回复题目:论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原则引言:在社会生活中,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然而,在现实的法律实践中,我们时常会面临不同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如何有效地解决法律效力冲突成为了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效力冲突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原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使读者对该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效力冲突的定义及产生原因1.1 效力冲突的概念效力冲突,指的是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法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的情况。
当多个法律规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主体之间产生冲突时,就会引发效力冲突的问题。
1.2 效力冲突的产生原因效力冲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法律规范制定和修订的不及时与不充分,导致现实情境中的各种状况缺乏明确的指导;二是社会变革的快速发展,可能引发新问题、新矛盾,使得原有法律规范无法在新情况下正常实施,从而产生效力冲突。
二、解决效力冲突的原则2.1 一般性原则一般性原则是指解决效力冲突时应遵循的普遍适用的原则。
其中,法律上位原则是最重要的一项,即上位法优先适用于下位法。
这是因为上位法往往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其制定和修订更加充分和明确,具有更高的效力。
2.2 英特尔之法原则英特尔之法原则主张,当法律规范之间存在冲突时,较晚出现的法律规范应适用于较早出现的法律规范。
这是因为较晚出现的法律规范可能更具有时代特征和前瞻性,能更好地应对新情况下的问题。
2.3 专属、特殊性原则专属、特殊性原则强调,在法律效力冲突中,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适用专属规定和特殊规定,以保障特殊对象或特定利益的权益。
这是因为专属和特殊规定往往只适用于特定领域或特定利益,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2.4 拟定平衡原则拟定平衡原则强调法律效力的平衡与协调,通过权衡不同法律规定之间的利益关系,寻求一个相对公正和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需要考虑到不同法律规范的对立关系、权利冲突等因素,力求寻求综合最佳。
第1篇一、引言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具有普遍性、确定性、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法律关系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
冲突法律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关系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对立,导致权利义务关系无法正常实现的法律关系。
本文将从冲突法律关系的定义、类型、原因、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冲突法律关系的定义冲突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关系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对立,使得权利义务关系无法正常实现的法律关系。
三、冲突法律关系的类型1. 同一主体内部冲突同一主体内部冲突是指同一主体在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权利义务关系冲突。
如:一个人在签订合同时,既想履行合同义务,又想逃避合同责任。
2. 不同主体之间的冲突不同主体之间的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主体在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过程中,由于各自利益冲突导致的权利义务关系冲突。
如:两个企业因合同纠纷产生的争议。
3. 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是指不同法律规范在调整同一社会关系时,由于规范内容相互矛盾导致的权利义务关系冲突。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在担保合同方面的规定存在冲突。
4. 法律规范与政策之间的冲突法律规范与政策之间的冲突是指法律规范与国家政策在调整同一社会关系时,由于政策调整导致的权利义务关系冲突。
如:国家为保护环境,对某些产业实施限制政策,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四、冲突法律关系的原因1. 法律规范的不完善法律规范的不完善是导致冲突法律关系的主要原因之一。
法律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洞、歧义或过时等问题,导致法律关系无法正常实现。
2. 利益冲突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当个人或集体在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时,由于自身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法律关系冲突。
3. 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是公民依法行事的基本素质。
第1篇一、引言义务关系是指法律规定的,当事人之间应当承担的、具有强制力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我国,义务关系贯穿于法律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义务关系的定义、类型、法律特征、法律调整原则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了解。
二、义务关系的定义义务关系,是指法律规定的,当事人之间应当承担的、具有强制力的权利义务关系。
其中,权利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能够实现自己利益的法律地位;义务是指当事人依法应当承担的、具有强制力的法律约束。
三、义务关系的类型1. 合同义务关系合同义务关系是指当事人之间在签订合同后,根据合同约定,各自承担的义务关系。
合同义务关系具有明确、具体、可执行的特点。
2. 民事义务关系民事义务关系是指当事人之间在民事活动中,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应当承担的义务关系。
民事义务关系包括但不限于: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等。
3. 刑事义务关系刑事义务关系是指犯罪分子在受到刑罚后,应当承担的义务关系。
刑事义务关系具有强制力,当事人必须履行。
4. 行政义务关系行政义务关系是指行政机关与当事人之间,根据法律规定或行政行为,应当承担的义务关系。
行政义务关系具有强制力,当事人必须履行。
四、义务关系的法律特征1. 法律性义务关系具有法律性,即义务关系是依法产生的,当事人必须依法履行。
2. 强制性义务关系具有强制性,即当事人必须履行义务,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3. 对等性义务关系具有对等性,即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相互对应,相互制约。
4. 独立性义务关系具有独立性,即义务关系不受其他法律关系的制约,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五、义务关系的法律调整原则1. 合法原则义务关系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2. 公平原则义务关系应当公平合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实际原则义务关系应当符合实际情况,便于当事人履行。
4. 诚实信用原则义务关系当事人应当诚实守信,遵守承诺。
刑法中的犯罪成立要件犯罪成立要件是刑法界定犯罪的基本标准,用于判断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成立要件主要包括犯罪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依次阐述刑法中的犯罪成立要件。
一、犯罪的客观要件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也可以称之为行为要件。
要想认定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客观要件:1.非法行为要件犯罪行为首先必须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也就是说,只有违反了国家法律或者其他法律规定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
如果一个行为不违反法律,即使其行为有害或者违背公众道德,也不能认定其构成犯罪。
2.客观结果要件犯罪行为还需要产生一定的客观后果或影响,也就是客观结果要件。
通常情况下,犯罪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应当是一种危害、破坏或者侵害。
例如,故意杀人罪中的客观结果就是被害人死亡。
3.因果关系要件犯罪行为与其客观结果之间需要存在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犯罪行为是导致客观结果发生的直接原因,没有犯罪行为就不会出现客观结果。
这个因果关系需要通过事实证据来证明。
4.主观方面的行为要件犯罪行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方面的行为要件。
这一要件的主要目的是界定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即行为人有意实施某个行为,并且预料到可能会产生某种客观结果。
二、犯罪的主观要件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也可以称之为心理要件。
要想认定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满足以下几个主观要件:1.故意要件犯罪行为人的故意是构成犯罪的一个重要主观要件。
也就是说,行为人故意实施了违反法律的行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且主动地进行了相关行为。
故意是行为人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2.主观上的特殊动机要件某些犯罪行为要求行为人具备特定的主观动机,才能构成犯罪。
例如,故意伤害罪要求行为人具备故意违背法律的动机,并有意导致他人身体伤害。
3.后果预见要件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需要预见到所产生的后果。
也就是说,行为人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但不论其是否希望或预期这种后果。
义务冲突⼩论义务冲突⼩论2015年9⽉19⽇国家司法考试卷⼆第52题的题⽬如下: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时,其⽗甲、救⽣员⼄均故意不救助。
甲、⼄均成⽴不作为犯罪。
B.在离婚诉讼期间,丈夫误认为⾃⼰⽆义务救助落⽔的妻⼦,致妻⼦溺⽔⾝亡的,成⽴过失的不作为犯罪。
C.甲在⽕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友⽽未救出母亲。
如⽆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向⼄的咖啡投毒,看到⼄喝了⼏⼝后将咖啡递给丙,因担⼼罪⾏败露,甲未阻⽌丙喝咖啡,导致⼄、丙均死亡。
甲对⼄是作为犯罪,对丙是不作为犯罪。
本题答案A、C、D。
很多⼈看到C项答案后⽚⾯地认为,在⼥友和母亲同时落⽔时因先救⼥友⽽导致母亲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罪,然⽽事实并⾮此。
⾸先,本题中的得出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是“如⽆排除犯罪的事由”,事实上,本题中出现的⽣命权益冲突就是义务冲突的⼀种,⽽义务冲突就是⼀个⾮法定的“排除犯罪事由”。
⼀、何为义务冲突义务冲突是指:当⾏为⼈处于需同时履⾏数个义务的状态时,因履⾏其中的重要义务⽽导致其他义务⽆法履⾏时,⾏为⼈不履⾏其他义务的⾏为不构成犯罪。
⼆、义务冲突阻却违法还是阻却责任关于义务冲突的法律属性,笔者持⼆分说。
即笔者认为⽣命法益与其他法益出现冲突时,⾏为⼈选择保护⽣命法益阻却违法;在⽣命法益之间出现冲突时,本着⽣命等价原则(同时⽐照紧急避险阻却违法要求保护更⼤利益的原则),⾏为⼈⽆论如何选择都只能阻却责任。
三、道德义务可否与法定义务构成义务冲突通常来说道德义务不能阻却法定义务,但是涉及⾝体权、健康权时道德义务可以与保护较⼩法益的法律义务构成义务冲突,在涉及⽣命权时,即使法定义务保护的法益同为⽣命权,道德义务也可以与法定义务构成义务冲突,具体理由如下:1、⼈们基于保护⾃⾝⽣命权等权益的要求建⽴国家和设⽴法律,⼈们设⽴法律的⽬的在于保护⼈们的⽣命财产安全。
法律不能通过赋予⾏为⼈以某种义务的⽅式确认在⾏为⼈的世界中,某⼈的⽣命相较于其他⽆辜⼈员的⽣命更为贵重。
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 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冲突也越来越多。法律冲突,即不同法律规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反映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法律冲突的产生与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差异密切相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宗教往往具有不同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法规。这些法律体系无论是在文化、历史、社会背景还是在法律原则和制度上都存在差异,导致了不同法律规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死刑被视为一种合法的刑罚,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则被视为违背人权和人道主义的做法。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各国法律观念、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的差异,也凸显了国际社会在法律标准和价值观念上的分歧,造成了法律冲突的产生。
其次,法律冲突也与社会变革和制度转型有关。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制度的转型过程中,法律体系和法律规则往往无法迅速调整和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而导致了法律冲突的产生。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法律体系和法律规则需要与国际规则接轨,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然而,这种转型往往需要时间和努力,法律冲突在这一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另外,社会的快速变革也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新变化和紧迫性,使得原有的法律规则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产生了与之冲突的法律规则。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涉及到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传统法律规则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法律冲突。
第三,法律冲突也源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和个体往往具有多样性的利益需求,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安排。而这些利益冲突和竞争,往往会导致法律规则之间的冲突。例如,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存在着劳资矛盾,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存在着政治和财力上的矛盾,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存在着竞争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竞争引发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争议和诉求,从而促使不同的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法律冲突。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日益突出。
法律冲突是指在同一法律关系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规范,且这些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矛盾或抵触的现象。
在处理法律冲突时,适用法律冲突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律冲突的概念、原因、类型以及适用法律冲突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法律冲突的概念与原因(一)法律冲突的概念法律冲突是指在同一法律关系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规范,且这些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矛盾或抵触的现象。
法律冲突可能导致法律适用错误,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法律冲突的原因1. 法律体系不完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法律体系差异,导致在处理某一法律问题时,适用不同法律规范。
2. 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矛盾:同一法律体系中,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或抵触,导致法律冲突。
3. 法律规范适用范围重叠:不同法律规范在适用范围上可能存在重叠,导致在同一法律关系中,多个法律规范都适用。
4. 法律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法律规范可能已不适应新形势,而新法律规范尚未完善,导致法律冲突。
三、法律冲突的类型1. 国内法律冲突: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矛盾或抵触。
2. 国际法律冲突: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法律体系、法律规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法律冲突。
3. 跨国法律冲突:涉及多个国家法律规范的冲突,如跨国合同纠纷、跨国侵权纠纷等。
四、适用法律冲突原则(一)直接适用原则直接适用原则是指在国际法律冲突中,优先适用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
具体包括:1. 国籍原则:以当事人国籍为标准,适用其本国法律。
2. 物权所在地原则:以物权所在地为标准,适用物权所在地的法律。
3. 行为地原则:以行为发生地为标准,适用行为发生地的法律。
(二)间接适用原则间接适用原则是指在国际法律冲突中,不能直接适用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时,适用其他法律规范。
具体包括:1. 国际惯例原则:在国际法律冲突中,优先适用国际惯例。
浅谈刑法中义务冲突的法律属性及其成立条件
张玮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刑法中的义务冲突是指主体同时被要求履行不相容的两个法律义务,只能履行其中之一个的情形。从不同
的立场分析义务冲突的法律属性,我们会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试分析刑法义务冲突的法律属性及其成立条件。
关键词义务冲突法律属性成立条件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1刑法义务冲突的含义
第一类观点认为,义务冲突“是指存在两个以上不相容的
法律义务,为了履行其中某种的义务,而不得已不履行其他义 务的情况。”或者指“当法律上规定了数个应当履行的义务并 存,义务和义务发生冲突时,不可能同时履行,行为人只能选 择其中之一的义务优先履行,而对不能同时履行的义务事件, 发生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义务冲突是指同时存在数 个不相容的法律义务,履行其中一方的义务,就必定不能履行 他方义务,从而使他方利益受损的情形。” 第二类观点认为,“所谓义务冲突,乃同时有数个不相容 之义务存在,如履行其中的一个义务时,势必无法履行其他义 务之谓”。“义务冲突行为,是指行为人同时负有两个以上之 义务,但根据当时的情形各个义务之间存在着冲突,行为人为 了履行较高义务而被迫放弃较低义务的情形。” 2义务冲突的法律属性 2.1特别紧急避险说 目本学者木村龟二认为“所谓义务冲突,就是同时存在两 个不相容的义务,为了履行其中的一方就必须放弃另一方的 紧急状态下,放弃其中的~方而履行另一方的情况,可以被理 解为紧急避险的特别情况。” 2.2依法令行为说 日本学者团藤重光认为可以将依法令的行为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就是行使(履行)职权(职务)或者权利(义务)而实施 的行为,即便偶然的、形式的该当某构成要件,但其违法性却 被阻却。” 2-3不作为犯中独立的违法阻却事由说 日本学者内滕谦认为紧急避险中的避险行为是基于作为 而实施的,与此相对,义务冲突的场合,被放置的义务由于不 作为而被怠于履行。作为义务与不作为义务冲突的场合是义 务紧急避险或者“论理的义务冲突”,作为义务与作为义务冲 突的场合才应该被理解为是真正的“义务冲突”。由此,义务 冲突就是不作为犯中独立的违法阻却事由。 2.4区别情况说 区别情况说中又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义务 冲突的法律属性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分为排除违法性和阻却 责任两种,这种观点以日本学者大谷实为代表;另一种观点认 为义务冲突的法律属。在作为义务与作为义务、作为义务与 不作为义务、不作为义务与不作为义务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都 是不同的,这种观点以大鸣一泰为代表。 136 2.5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说 “但是,首先,将这个问题理解为是依法令行为是不妥当 的。这种观点大概是因为行为是遵循法令而实施所以才有这
样的结论,当该行为的实施意味着是依据其它法令履行作为
义务的不作为时,依据法令并不能直接成为该不作为的正当
化根据。另外,义务冲突中的作为义务是否都是依据法令的
义务还是存在疑问的。其次,将其理解为是特别紧急避险的
观点,如上所述,紧急避险的事例与作为义务冲突的场合相当
不同,义务冲突的场合并非是伴随积极侵害的作为犯,而是消
极的不作为犯,因为存在这样的特殊性,所以这个结论也是不
妥当的。最后可能不得不将其理解为是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
由了。”
3义务冲突的构成条件
国内外学者通常认为,刑法的义务冲突成立要件必须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同时存在着数个互不相容的义务;
(2)被履行的义务应当是法律义务;
(3)冲突状况的发生不能归责于行为人;
(4)为了履行一方的义务不得不侵害他方的义务。
因为不能找到其他可以替代的办法来履行数项义务。关
于刑法的义务冲突成立条件,比较有争议的问题集中在法律
义务的范围上。其中对“法律义务以法律有明文规定为限”这
一
命题存在着明显分歧,聚讼焦点在于“刑法中的义务冲突是
否包括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的抵触”。
德日刑法学者主要有肯定、否定、折衷三种意见。肯定说
如德国学者麦耶、日本学者坂本英雄等认为被履行的义务包
括道德义务;折衷说如日本学者森下忠认为,被履行的义务不
能仅仅只是道德义务,但也不以法律义务为限,与法律有某种
联系的义务即可;否定说如德国学者格拉斯、日本学者木村龟
二等认为被履行的义务只能是法律义务而不包括道德义务。
参考文献
…1 (日)大蝻一泰.义务0冲突[A】 日部纯二等.刑法基本讲座(第二卷)【c】,东京:
法学书院,1994.
【2]高铭喧,马克昌刑法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
【3】(日)木村龟二.刑法总论[M】.东京:有斐阁,1959.
[4】(日)内藤谦.刑法讲义总论(中)[M】冻京:有斐阁,1986
[5】(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新版第2版)[M].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8.
[6】(日)山中敬一.刑法总论I[M】.东京:成文堂,1999.
一
科教导刊r电子版J・2015年第8期r中J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