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 格式:doc
- 大小:16.19 KB
- 文档页数:6
《伤寒论》11条原文《伤寒论》是由明朝黄檗禅宗弟子冯清正及其子和仁共同编撰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主要记载了对西晋的黄帝所创的伤寒之病的诊治方法。
下面是《伤寒论》的11条原文:1、伤寒论曰:“伤寒者,本也出於气也,治之必先知其源,诊其病因也。
”2、伤寒论曰:“夫诊病,有三问,一曰:其病何也?二曰:其病邪何从而起?三曰:其病何以治之?”3、伤寒论曰:“其病若为气所胜,以寒散之,以温熏之;若为热所胜,以温补之,以寒散之。
”4、伤寒论曰:“治病,要观其脉,若其脉右虚,久当调以补;如脉左虚,复当调以散。
”5、伤寒论曰:“治伤寒,要按病理,应以温阴补脱,以勉励补元,以寒散毒热,以开通表里。
”6、伤寒论曰:“治伤寒,要观其机,以益气补虚,以温补阳,以清利散热,以除痹为调。
”7、伤寒论曰:“治伤寒,要观其脉,以温补病,以清积血,以苦散痹,以清洁腑脏。
”8、伤寒论曰:“治病,寒则用寒散之法,热则用温补之法,郁则用饮食之调,血则用血泻之法。
”9、伤寒论曰:“治病,要观其病,循病病也,不视五行,以药分两也。
”10、伤寒论曰:“治病,要知其时,及其体质,积培之,当以补充血气,以疏调津液。
”11、伤寒论曰:“治病,以温散寒,以滋补生,以調调气血,以舒缓痹瘤,以涤洁腑脏。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重要的一部著作,从古至今,它一直被人们所尊崇。
它传承了中医理论,总结了西晋黄帝传统的治病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医疗护理理念,并对世界上的医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提出的11条原文是它最重要的内容。
首先,“伤寒论”强调了“先知其源,诊其病因”。
其次,“三问”:其病何也?其病邪何从而起?其病何以治之?是古人诊断病因的重要依据。
此外,它建议应“以寒散之,以温熏之;以温补之,以寒散之”的方法调理“气所胜”或者“热所胜”的病情,“按病理,应以温阴补脱,以勉励补元,以寒散毒热,以开通表里”,“以益气补虚,以温补阳,以清利散热,以除痹为调”,“以温补病,以清积血,以苦散痹,以清洁腑脏”,以及“寒则用寒散之法,热则用温补之法,郁则用饮食之调,血则用血泻之法”,“循病病也,不视五行,以药分两也”,“及其体质,积培之,当以补充血气,以疏调津液”,“以温散寒,以滋补生,以調调气血,以舒缓痹瘤,以涤洁腑脏”等方法治病。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郝万山讲《伤寒论》全文文字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郝万山的讲解为基础,全文文字版呈现《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由四篇组成,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风痹论》和《杂证论》。
其中,《伤寒论》是最早成书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认为伤寒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外邪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其次,《伤寒论》详细叙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
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病的辨证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
根据病情的轻重、发展的速度、病人的体质等因素,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寒热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病人体内的寒热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据伤寒病的病机和辨证结果,张仲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出了“三部曲”的治疗原则,即先解表、后攻里、再调和。
他还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还包括了一些与伤寒病相关的其他内容,如伤寒病的预防措施、病后调养、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伤寒病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伤寒病的医学著作,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通过讲解《伤寒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伤寒论》398条原文【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上】(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悪寒。
(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悪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悪寒,体痛,嘔逆,脈陰陽倶緊者,名為傷寒。
(四)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静者,為不伝。
頗欲吐,若躁煩,脈数急者,為伝也。
(五)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証不見者,為不伝也。
(六)太陽病,發熱而渇,不悪寒者,為温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温。
風温為病,脈陰陽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黄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薫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七)病有發熱悪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悪寒者,發於陰也。
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数七、陰数六故也。
(八)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経尽故也。
若欲作再経者,針足陽明,使経不伝則愈。
(九)太陽病,欲解時,従巳至未上。
(一〇)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一)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髄也。
(一二)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悪寒,淅淅悪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一三)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悪風,桂枝湯主之。
(一四)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悪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一五)太陽病,下之後,其気上衝者,可与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与之。
(一六)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為壊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観其脈証,知犯何逆,随証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一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一八)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一九)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二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悪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伤寒论96条原文《伤寒论》是唐朝医学大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它于六七世纪末期开始流传,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伤寒论》以伤寒症的解剖、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为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伤寒症的学说,在东方医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原文共有96条,论述的课题涵盖伤寒症的病因、诊断、其他病症分类与实用鉴别、治疗等多个方面,是我国古代先生对于伤寒症认识的总结、思想和实践结果,深受当时临床医生和学者的认可,更受到当今社会不断的肯定与回顾。
第一条:伤寒者,多为热毒引起,以邪在寒,其症以寒汗出及恶寒为主,可久不愈,可致死。
经过张仲景多年的深入研究和观察,他认为:伤寒症的病因多为热毒,是由邪气侵入体内,诱发身体经过新的一轮免疫反应后,产生异常的病理改变。
病人经常出现寒汗和恶寒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早和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病情持续加重,甚至死亡。
第二条:伤寒者,以厥、贲、淋、痢、消渴、热病为主。
张仲景将伤寒症的症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主要包括厥、贲、淋、痢、消渴以及热病等症状。
厥指的是微弱的发冷,有些病人在发热时会有发冷的感觉,贲症指的是身热口渴,淋则指的是便血出现,痢则指的是痢疾症状,消渴是指身体出现渴而喝水而不消,还有热病指的是发热不下,中暑等。
第三条:伤寒者,可治以清利为主,以温复与温源为辅。
伤寒症的治疗以清利为主,所谓清利是指药物的清热止寒等药效作用,以温复与温源为辅,这是指温热性药物和阳虚型药物的使用,以及贴敷温源技术。
张仲景在治疗伤寒症上都采用了非常有效的方法,其中包括外用药物、饮食调养、就寝安排、服药护理等多项措施。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经过张仲景先生对伤寒症的认识,对于伤寒症的论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他所提出的治疗方法更是被大力推介,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原文的96条包含了伤寒症的认识、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宝贵信息,其中提出的“清利为主,以温复与温源为辅”之理念,仍然是我们现代医学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思想。
《伤寒论》原文及序伤寒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论诠解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内容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理论中最早、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伤寒论》进行简要解读。
《伤寒论》全篇分为四个部分:上卷、中卷、下卷和摘要。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多篇篇章,共计多达398个段落,包括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施治。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在于阐述了以邪正对抗、寒热相搏的病机原理,以及药物治疗的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六经辨证,即通过辨别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症状变化,确定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方案。
这一理论在中医诊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温中散寒法、清热泻火法、解表和开胃等。
他还提出了饮食调养的方法,如食疗和禁忌事项,以协助治疗。
此外,书中还详细描述了疾病的过程和转归,对疾病的治愈和病情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总结。
《伤寒论》的创作背景是当时广泛流行的伤寒疫病,也反映了当时的医药水平和临床实践。
书中融合了当时流行的医学家和经典的见解,并加入了张仲景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使得《伤寒论》成为了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医学著作。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首先,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强调了疾病的预防,提出了许多预防措施,如饮食调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
这些预防措施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书中还涉及到许多中药的运用,如桂枝、麻黄、柴胡、石膏等,这些药物的应用在当今中医药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书中对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也有所关注,认为情志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本具有重要价值的医学经典,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不仅对中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的人来说,《伤寒论》是一本必读的经典之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我们的医学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本文旨在概述《伤寒论》中的诊断标准,该书共包含398条。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诊断标准条文:
1. 第一条:伤寒者,不呕不渴,不欲食,有潮热者,名为伤寒。
2. 第七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心中痛而上气者,此为重发。
3. 第二十二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視人者,不知人者,寸法微利,名为寒疟。
4. 第三十七条:伤寒已解後,卧後少时复热者,此为再发。
5. 第八十一条:伤寒发於脾络,吐蚁視蚁者死。
6. 第二百零九条:伤寒发为风水,口中干而不渴者,此必大便
数利,禀水数出,及亡血。
如有苦痛者,名为女勞。
7. 第三百八条:伤寒已解後,尚未和,不可与人同寝處。
这些条文通过描述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的发展,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伤寒诊断。
《伤寒论》作为一部古代医学经典,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请注意,本文对《伤寒论》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概述,并未做详细解读和分析。
建议医生研究该书以获取更全面的诊断知识。
参考文献:
- 《伤寒论》。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日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卜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伤寒论》·序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著作。
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学好《伤寒论》,才能学好中医。
现就伤寒、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的涵义,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著书动机、成书时间、流传、版本、注家、学术发展及如何学习《伤寒论》分别作一探讨。
伤寒有三重含义,其一是一切外感病之统称,如《难经》伤寒有五的“伤寒”,《伤寒论》的“伤寒”;其二是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不包括温病;其三是太阳伤寒的“伤寒”。
六经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是六气的名词。
依据阳热在地下地上的多少而命名。
六气来源于自然,然后应用于人身。
一年大气的圆运动,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
生长收藏化,五行运动性能也。
大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运动不圆,偏见之气也。
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故曰六气。
二火者,君火运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
相火由秋降人水中,再由春升上,乃为君火。
而君火又随相火下降。
名曰五行,其实六行。
木气偏见,则病风。
君火之气偏见,则病热。
相火
之气偏见,则病暑。
金气偏见,则病燥。
水气偏见,则病寒。
土气偏见,则病湿。
六行六气的圆运动,四节一气。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即厥阴风木,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即少阴君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即少阳相火,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即太阴湿土,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即阳明燥金,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即太阳寒水。
人身个体有表有里。
荣卫主表,脏腑主里。
太阳经主表,并不确切,十二脏腑之表,三阴三阳各居一半,太阳只占十二分之二,太阳如何能传三阴,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将“荣卫”二字代替“太阳”二字,这由表传里显而易见。
太阳腑指膀胱,不是小肠;少阳只有经,不在表,居人身半表半里,没有腑病;阳明经在表中,阳明腑指胃,不是大肠;太阴脏指脾,不是肺;少阴脏是肾,不是心;厥阴脏是肝,不是心包。
整部《伤寒论》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人身。
彭子益指出,凡外感风寒,必荣卫先病,脏腑后病,荣卫不解,里气郁动。
脏阴偏盛之人,乃阳退而病脏寒;腑阳偏盛之人,乃阴退而病腑热,并无三阴直中,三阳传经之事。
不过腑阳偏盛,亦须荣卫已病数日,腑病乃成,世遂误认为传经;脏阴偏盛,荣卫一病,里阳遂退,脏病即成,病成较速,世遂误认为直中。
风寒偏伤荣卫之
后,荣卫病成,荣卫本体自病也。
荣卫不解,脏腑病成,亦脏腑本体自病也。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约生活于公元150年~公元219年,跟同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成为东汉末年及后世著名的医学家,与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华佗齐名,是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医圣。
至于张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的事,是有争论的,现在还没有确实的证据可查,但是确有不少文字记载,说是张仲景在“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汉代时期,社会生产力和文化事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古人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总结出了理论性医药书籍,如《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和《神农本草经》这些医药专著。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天下乱离,兵戈扰攘,长期的战争造成疫病多次广泛流行。
张仲景对当时统治阶级不关心人民疾苦、不重视医学只迷信巫觋的现象是十分反感的,同时也抨击那些因循守旧的医家,加上疫病流行,自己宗族中的人多死亡于疫病,正如张仲景原序自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于是,作者“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并以此为动机,抛弃仕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通过自己“平脉辨证”的经验总结,参考《素问》、《九
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禄》,约在公元200年~210年撰成《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又因封建割据,战争频繁,不久,原书便亡失。
时光到了西晋,也就大约80年后,一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
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才流传至今。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值得一提的是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使其流传下来,其功大矣,但在《伤寒论》卷首妄加伤寒列,将寒字捣个大乱,使后人治温病,治麻疹认错原理,其罪亦不小(据《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
宋代已发明印刷术,经高保衡、孙奇、林亿等通过当时封建王朝的力量,加以校正,重新刻板印刷发行,称为宋治平本。
《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也在宋代刊行于世,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
函要略方论》,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节略本。
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并删除了上卷伤寒部分,并采集了散在《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古今录验》等著作中的仲景方,最后把删后的两卷仍勒成三卷,旧名仍用《金匮要略方论》(不过,少了“玉函”二字),也即现行之《金匮要略》,通称宋本。
《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宋本《伤寒论》后已不见,现在通行的《伤寒论》版本有两种:一是明·赵开美复刻宋治平本(1056年),称赵刻本,一是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本,称成注本。
宋本《金匮要略》今已不可得,现在通行的《金匮要略》版本中最善本是元邓珍本,也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总之,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难以定论为直接源自三世纪初张仲景原著,历代以来,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或多或少有联系的历史和版本举不胜举,其来龙去脉,甚难理清,但最重要的流传历史和版本如上述。
在宋版本刊行前,《伤寒杂病论》仍然流传于民间800多年,这一时期仅在医家流行,对原文有所整理和研究,看不出很大的发展,但对当时医家是有影响的。
宋版本刊行后,可以说是《伤寒杂病论》的发展时期。
几乎所有著名医家都对其进行了钻研和临证实践,注释者近千家,真是阐发精微,各有发挥,丰富多彩。
《伤寒论》的影响力要大于《金匮要略》,宋、金元时期,韩祗和著《伤寒微旨》,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朱肱著《类证活人书》,尤其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对后世医家启发很大,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而此时《金匮要略》没有一专门著作问世,只是从不同方面对《金匮》的某个理论、某种学说或某些病证作出专题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