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9
第七章艺术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创作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
艺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其中包括艺术的形式、媒介、内容和风格等方面。
首先,按照艺术的形式,艺术可以分为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文字艺术。
视觉艺术主要通过视觉形式表达,如绘画、雕塑、摄影等;表演艺术则是通过表演者的身体动作和声音来表达,如舞蹈、戏剧、音乐等;文字艺术则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其次,按照艺术的媒介,艺术可以分为平面艺术和立体艺术。
平面艺术主要在平面上进行表达,如绘画、摄影等;立体艺术则是通过真实物体的形态和材质来表达,如雕塑、陶瓷等。
再次,按照艺术的内容,艺术可以分为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
抽象艺术追求形式、色彩和构图的独立美,强调艺术本身的表现力,不追求对真实世界的再现;具象艺术则是通过对真实世界的描绘和再现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最后,按照艺术的风格,艺术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风格,如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印象派、立体派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文化和审美观。
无论是哪种分类标准,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艺术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艺术家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创作作品,通过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和组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其次,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和美学价值。
艺术作品通过其形式、情感和思想等方面所传达的美感,使人们产生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再次,艺术是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的领域。
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跳出平凡的现实,进入一个想象和理想的世界,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启示。
最后,艺术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艺术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类的多样化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无论是艺术形式、内容还是风格上,都存在着丰富多样的选择。
总之,艺术的分类和审美特征是研究艺术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艺术形式、媒介、内容和风格的分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
美学原理笔记《美学原理》笔记任课教师:夏凡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新编美学教程》王一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上海《美学基础》孟唐林窦俊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2月北京《叔本华美学随笔》(德)叔本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上海《美学漫话》宗白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武汉《美学》(法)于斯曼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12月北京绪论为什么开设此课“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形态和艺术形态当,如音乐、建筑、服饰等等都广泛的存在着“美”。
“审美”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追求。
人不能只是“活着”,而是要“美好”地活着。
要学习“诗意的栖居”。
美学是广告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培养逻辑思维,给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视角、方法和手段。
社会需要“正能量”与正确的价值导向。
美学是一种审视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何谓“美学”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术语“Aesthetics(伊斯特惕克)”,原意为“感性”“感觉”。
因此,美学最初是作为研究“感觉”的一门学问而诞生的。
日本的中江兆民和我国的王国维分别将其译作“美学”。
由此引发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两种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好”的学问,研究它的本质及规律;2、美学是研究“感觉”的学问,研究使人产生特定审美体验的规律。
本课侧重第二种观点。
美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陶冶情操,拥有梦想。
建立价值观导向,规范社会行为提高人们的鉴赏力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本身审美心理美学中的“语言”。
如:艺术美学的学科特性美学曾长期栖身于哲学之中,成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更侧重人文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
第一章美学第一节、美学传统与当代一、西方的美学传统与流派为何说“美学来自西方”?1、本质论美学自古希腊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代表人物:柏拉图柏拉图谈美事物总存在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本质。
美感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
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
不过,就像我们说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我问一位同事,什么是美感,“看着舒服就是美感。
”是的,原先是我把这个问题看复杂了,而实际上对此大家都有所共识。
晚上,两位同事过来玩,一位是学数学的,一位学外语,我问了同一个问题,学外语的说,哎呀,这是你们的问题,太深奥了。
我强调说:“不用考虑别的,单就你们自己的理解,什么是美感呢?”“看着舒服。
”学数学的朋友说。
的确,令人舒服的感觉即是美感。
美那么,什么是美呢?我原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但最后却又被自己否定了。
于是,又重新地去找和思考它的定义。
然而,我发现鲜有为美下定义的。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于美的争论,根本原因在于对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
并由于这一概念的模糊而造成了对艺术的不同理解。
所以,在解决别的问题之前,必须弄明白,何为美?我不得不去借助于字典了。
上面对美有多种解释,有助于研究美的有两条。
1、令人满意的,好;2、美好的事物。
这虽不能作为对美的解释,却也道出了美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美是如何产生的呢?美是事物作用于人,并因此而引起的一种令人舒服的感觉。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体,并且最终通过人的反应表现出来,所以,什么是美,美即是令人满意的、好的感觉。
第七章形象设计形式美法则形象设计是指通过图形、色彩、文字等元素的组合来创造出具有特定意义和视觉效果的设计形象。
在形象设计的过程中,有一些美学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设计师创造出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的形象。
本章主要介绍形象设计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方法。
一、对比对比是形象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通过使用大明度的色彩和小明度的色彩、大尺寸的物体和小尺寸的物体、粗线条和细线条等对比方式,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
对比可以突出重要元素,使其更加醒目,也可以创造出动态的效果。
二、平衡平衡是指在形象设计中通过图形、色彩等元素的分布和组合,使整个设计形象看起来稳定、和谐和均衡。
平衡可以分为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
对称平衡是指两侧的图形、色彩等元素在形状、大小和位置上相互对称;不对称平衡则是指两侧的元素在形状、大小和位置上不完全对称,但整体看起来仍然平衡。
平衡可以使设计形象更加稳定和美观。
三、重复重复是指在形象设计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图形、色彩等元素,以达到统一和连贯的效果。
重复可以强化设计的主题和风格,使整个设计形象更加一致和有序。
同时,重复还可以提高设计的可读性和辨识度,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设计的意图。
四、简化简化是指在形象设计中去除多余的细节,以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
通过简化,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突出设计的主题和要素,使其更加突出和鲜明。
简化还可以提高设计的可读性和可懂性,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设计的信息。
五、对齐对齐是指在形象设计中使不同元素之间的位置和方向保持一致。
通过合理的对齐,可以使整个设计形象看起来有序和统一,避免杂乱和混乱的感觉。
对齐还可以提高设计的可读性和辨识度,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设计的信息。
六、重点突出重点突出是指在形象设计中通过突出一些重要的元素,使其更加醒目和吸引人的注意。
通过合理的布局、对比和色彩运用,可以使重点元素在设计中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从而达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形象设计形式美法则是一些重要的美学原则和方法,设计师可以根据这些原则和方法来创造出具有吸引力和艺术感的设计形象。
第七章:自然美(修正版)自然美本章知识框架第一节:社会实践与自然美的发现及生成第二节:自然美的性质第三节:与自然美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第四节:形式美及其形式美法则思考题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和技术美,构成了审美领域的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对自然美进行讲解。
第一节:社会实践与自然美的发现及生成自然美的发现及生成与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一、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他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他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马克思狩猎部落由自然界得来的画题,几乎绝对限于人物和动物的图形。
他们只选择哪些对他们有极大实际利益的题材。
原始狩猎者对植物食粮多视为下等产业,自己无暇照管,都交给妇女去办理,所以就对植物缺少注意。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柳宗元从甘肃彩陶图案上我们可以发现反复、齐一、对称、均衡、多样同一法则的运用,而这些法则本身是从自然本身的特征概括出来的。
———杨辛甘霖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其成为审美对象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约束。
第二,形式美法则来自自然和社会实践。
第三,自然美的生成——意蕴自然美的意蕴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人与自然的互相沟通、相互契合的产物,它要受到人的审美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的影响。
例如,我们对下边的花木有不同认识。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
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清】张潮《幽梦影》不同自然物产生不同意蕴。
即使是同一自然物,在不同时代、民族文化圈下,形成的审美意蕴也不同。
西方人也能对这些花木产生美感,但是不一定感受着到这种气质和情调,这是因为文化的差异。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对石头的美感,下边的石头有何特点?米芾“瘦”“漏”“透”“皱”四个字来形容太湖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