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26
第十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一、单选题1.在三部门经济中,实现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是( )。
A 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再加上政府购B 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C 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 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答案:A2.第十章主要介绍的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即凯恩斯主义的均衡国民收入原理)是( )。
A 总供给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B 总需求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C 消费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D 总供给水平和总收入水平同时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答案:B3.当总需求比产出更大时,有未计划到的( )。
A 存货积累B 存货减少C 储蓄D 消费答案:B4.当我们说投资和政府支出是自发性的时,意味着它们是( )。
A 外生变量B 内生变量C 自动稳定器D 以上均不是答案:A二、多选题1.投资的增加意味着( )。
A 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B 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C 储蓄的增加D 利率水平的提高E 国民收入的提高答案:ABE2.关于平均消费倾向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B 平均消费倾向总是为正数C 收入很低时,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1D 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的数值也不断增加E 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答案:ABC3.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涉及的市场包括( )。
A 投资品市场B 货币市场C 劳动市场D 产品市场E 国际市场答案:BCDE三、判断题1.自发性支出的增加对均衡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X)2.边际消费倾向的增加会减少GDP。
((X))3.增加收入税会增加GDP。
(√)4.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增加边际消费倾向。
(√)。
第⼆章国民收⼊的决定:收⼊—⽀出模型(宏观经济学-上海外国语⼤学,邹春勇)第⼆章国民收⼊的决定:收⼊—⽀出模型第⼀节宏观均衡的概念⼀、最简单的经济体系1、从简单到复杂——这是分析的⼀种⽅法2、简单经济的假设①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庭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
②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③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1、均衡产出的数学表达:Y=C+I2、图形表达:ACY3、均衡产出的条件:E=Y 也可⽤I=S表⽰。
(注意这⾥的I是计划投资⽽不是实际投资)第⼆节消费函数⼀、家庭消费函数1、分析均衡产出的决定就要分析总⽀出。
2、消费是总⽀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影响消费的因素①居民可⽀配收⼊:Y d =Y-T②物价⽔平。
③利率。
④收⼊分配。
⑤消费者的财产。
⑥其他因素。
4、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家庭收⼊。
5、消费函数①概念:所谓消费函数,是指居民户消费⽀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般情况下,消费函数只表明消费与收⼊之间的依存关系。
②数学表达:C=C(Y)6、消费曲线:7、边际消费倾向MPC和平均消费倾向APC①概念:MPC表⽰随着收⼊的增加,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的⽐例。
APC表⽰任⼀收⼊⽔平上消费在收⼊中的⽐率。
②递减规律8、线性消费函数:C=a+bY⼆、储蓄函数1、储蓄及其影响因素2、储蓄函数3、①概念:指储蓄和收⼊之间的关系。
4、②数学表达:S=S(Y)5、③图形表⽰——储蓄曲线:6、边际储蓄倾向MPS和平均储蓄倾向APS7、①概念:MPS表⽰储蓄增量对收⼊增量的⽐率。
APS表⽰⼀定收⼊⽔平上储蓄在收⼊中所占的⽐率。
8、②递增规律9、线性储蓄函数:S=S0+sY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1、⼆者之和总等于总收⼊2、APC和MPC随收⼊增加⽽递减,且APC>MPC。
则APS和MPS随收⼊增加⽽递增,且APS<M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