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本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4.55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二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
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手法独特,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已经开阔,有种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
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
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
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
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
1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会认“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童”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并背诵。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难点)一、激趣导入,走进春天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景物,图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清代诗人高鼎是怎样来描绘春天的景色的。
(板书课题:古诗二首村居,范写“村”字)3.齐读课题,读准字音。
4.教师解释“村居”。
(居住在乡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听配乐朗读,圈出文中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3.玩放风筝的识字游戏,掌握生字读音。
4.学生交流生字识记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1)对比识记:拂——佛堤——提(2)重点指导:“柳”是边音;“醉”是平舌音;“纸鸢”的“鸢”要读准(出示风筝图)。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朗读,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1)借助书上的插图想象:孩子们在干什么?他们脸上的表情会是怎样的?(2)除了看到一群孩子正趁着春风开心地放风筝,你还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事物想象画面,如“草、莺、堤、杨柳”等。
2.出示第一、二句诗,早春二月的乡村有怎样的美景?(1)边读边想象:你发现了哪些美景?分组交流。
(指名回答,教师补充)(2)你能把你看到的事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学生互评)重点引导学生重读“长、飞、醉”字,用轻缓的语气读“草、莺、拂堤、春烟”,来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诗二首》说课稿《古诗二首》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咏柳》。
一、说教材本单元以春天为人文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
《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三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春天的足迹,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感受春天。
古诗《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说学情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
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
《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习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五、说教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
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六、说学法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习诗歌。
最新人教部编语文二年级下15 古诗两首教课目的【知识技术】1. 认识 9 个生字,会写 8 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培育读背古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领会表达的感情,感觉境界美。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坚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1.识字、写字。
2.理解要点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意,领会表达的感情,感觉境界美。
【教课难点】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尝诗人用词的精妙,意会一些创作的技巧,遇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走近古诗1.指名背诵送别诗《别董大》。
2.读题,揭露诗题中包括的时间、地址、人物、事件。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诗人在清晨送别友人林子方,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就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顺诗句。
3.指导读,读出节奏。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再读古诗,想必也必定能读懂。
1.再仔细地读几遍,想一想诗中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试着和同桌沟通。
2.集体沟通:诗中写了什么?(1)出示一二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用自己的话谈谈意思。
理解“毕竟” “四时”的意思。
学生怀疑。
(2)出示三四句:“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用自己的话谈谈意思。
侧重领会“无量碧”和“别样红” ,并读出自己的感觉。
3.回归整体,谈谈整首诗的意思。
(四)读写联合,内化古诗1.出示荷花图片,看着此情此景,想说什么?2.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选段,指引学生依据诗意,联合图画,抓住映日荷花的特色写一段话。
3.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不由自主地赞美——﹙回归一二句﹚。
4.这首诗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写的是西湖的风景,诗中有送其余意思吗?作者为何要这样写?5.想象一下,诗人面对这无边的美景,会向友人林子方说点什么?指名说,并把诗“送”给友人林子方——﹙学生朗诵,老师配乐朗诵﹚。
6.背诵古诗。
(五)课外拓展,丰富累积介绍杨万里相关荷花的其余诗作。
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第一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整首诗字里行间不同于传统送别诗中的离别凄婉之情,反而显现出欢快、明朗的基调。
全诗意境优美,诗中有景,景中寄情,情之所至,至情至性。
第二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诗中的景物,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湖、莲”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
(板书课题)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显明白,清新自然,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简介作者课件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二、整体感知1.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指名读,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
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
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大量的古诗,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习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在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②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设计意图根据学程导航堂教学六大基本模块,即“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等课堂基本环节。
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自学、展示、小组合作环节,因此,我把课堂设计1.设计清单,自主预习预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
如何整理学生对古诗的先期经验,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为学生设计一份预习清单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请写出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古诗(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2、了解作者杨万里,(从其人、其作品、其风格方面)。
3、能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竟”、“四时”、“接天”、“无穷碧”、“别样红”等词,为了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同学,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选一个不理解的词查出来。
4、让学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这些设计任务明确,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完成。
《古诗二首》说课稿《古诗二首》说课稿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本第四册第六课《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古诗二首》这一课安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
两者相比,《草》难度较之《春晓》稍大些。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春晓》再教《草》。
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
因为,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么让学生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
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夜宿山寺》。
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
由此可见,学好古诗《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
(出示图片并板书:草)《草》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
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锄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
而《草》这首古诗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离离”这个词,在古诗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样子,而现在“离”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
像这样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习的古诗中还有很多。
那么,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
从内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
《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
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
那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我制定了以下5个教学目标:1.掌握4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
第15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朗读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古诗《静夜思》和《夜宿山寺》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3. 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4.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图片和背景音乐。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理解:老师解释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感受: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体会:老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古诗的意境。
6. 背诵:学生尝试背诵两首古诗,巩固记忆。
8.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将两首古诗背诵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第15课《古诗二首》2. 内容:两首古诗的和作者3. 重点词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4. 意境:描绘两首古诗的意境,如明月、山寺等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2. 画出两首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古诗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两首古诗,并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
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大量的古诗,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在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②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设计意图
根据学程导航堂教学六大基本模块,即“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等课堂基本环节。
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自学、展示、小组合作环节,因此,我把课堂设计
1.设计清单,自主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
如何整理学生对古诗的先期经验,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为学生设计一份预习清单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请写出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古诗(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2、了解作者杨万里,(从其人、其作品、其风格方面)。
3、能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竟”、“四时”、“接天”、“无穷碧”、“别样红”等词,为了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同学,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选一个不理解的词查出来。
4、让学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这些设计任务明确,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完成。
2.背诗导入,揭题探究
二年级的学生会背的诗歌很多,从学生的原来基础入手,导入新课,既能给孩子一个展示的平台,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从相同类别的诗歌入手,这样学生自然能在引子的带领下受到感染和熏陶。
3.初读古诗,把握韵律
即使学生能背诵,那也是一时的强记而已,所以初读古诗的环节也要做实。
由于本诗的课题也较长,涵盖的信息较多,学生的正确朗读也是理解课题的基础,而课题中的“晓”字,也是学生该重点掌握的。
本首诗在节奏方面不是太难,因此就简化成让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句中停顿来读出古诗的节奏,这样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向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能体会到古诗的节奏美。
让每一个学生反复地读几遍,在指名读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才是准确的。
4.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经过前期的积累和预习,理解诗歌的意思环节就简单多了。
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通过对“毕竟”、“无穷碧”、“别样红”这些词语的追问,让学生明白解词的方法,在理解诗意时,教师预设好哪些重点词语是必须明确和牢记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在解意时要力求字字到位,语句通顺。
5.再读古诗,进入诗境。
本首诗所描写的情境优美,古诗中存在的留白内容,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写话的语文基本能力。
为了突出这一点,我让学生欣赏图片,回忆好词,这样为学生的写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顾及时一部分写话能力较差的同学,同学让学生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在此基础上让写得好的同学展示,学习他们写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也颇有收获,有法可依。
6.品评赏析,领悟中心
文章绝非无情物,古诗更是如此。
在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诗歌的中心就能够浮出水面,同时引领学生在古诗的题目上找到“送”和内容上表现“美”这样进行辨析,让学生通地自主思考不断地深化中心,真正扣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7.检测反思,总结方法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渔”方法比学习的内容更有效,因此最后这个环节似乎是课堂教学必要总结。
其实,这个环节也是古诗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能更充分体现本堂课教学的价值,我想“知作者”、“解诗意”、“入诗境”、“品诗情”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脑海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完成《一课一练》中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关的内容。
2.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描述的景象。
这样的基础题,同时还设计了积累一些描写荷花、莲叶的诗句这样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