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百家讲坛之康震讲《欧阳修》笔记精华

  • 格式:docx
  • 大小:11.32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之康震讲《欧阳修》笔记精华

写在前边:康震主讲的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可谓精彩。不单给我们细心地分析了醉翁背后的思想,也为我们展现了当时文坛上的群星璀璨的独特景观。尤其是他怎么在文学的破旧除新上的态度和对待文人的那种平等民主意识,更是为我们今人提供了榜样的作用。我把我的笔记的一部分记录下来,供参考。

欧阳修08:科举文章怎么写-康震.2010.09.21

欧阳修在宋代排名之首,我们要了解他文学上的成就,对社会的影响。科举考试来影响一代文风诗风。宋仁宗1057 年,担礼部知贡举,负责高考。他就能确定科举的方向。欧阳修倡导的是什么呢?先得从他成长来说。

欧阳修自己科举考试也不顺,两次没上。小时读的文章韩愈的文集,他喜欢,比当时的文章好得多。他喜欢韩愈的文章及道理,但不合于现在人的标准。韩愈当时就因为这个文风四次考不上。韩愈都说这种骈文也学不来。现在欧阳修会变通,他觉得不成,就放下来,写骈文。韩愈欧阳修都反对骈文,但欧阳修知道这不合时宜,就改变自己,过了第一关,第二关,都是第一。参加礼部考试,相当于现代咼考了。主考官是晏殊,出题《司空掌舆地图赋》意思是司空这种职责

怎么掌握地图的职责。汉代司空是掌握地图的。欧阳修拿到题就质疑,是写汉代呢还是周代。晏殊感叹于只有这人问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所以又考了第一。下边是殿试,考第十四

一路顺利的他对骈文都讨厌至极。他跟范仲淹都讨厌。范仲淹回到朝中,就想叫他回来。欧阳修不愿意,我愿意同退不愿意同进。另一方面也是讨厌骈文。欧阳修不想写这个。对骈文态度如此。当时骈文风气坏,只注意外表不注重内在内容。司马光也是讨厌。宋神宗请他来,司马光坚决不干。形式主义的文风都讨厌。欧阳修决心利用权力来刷新文风。

当时特别重视写诗,不重视策论。欧阳修主持科举后大力倡导策论,重视真才实学,但博通经典。要用散体文来写策论,得熟悉儒家经典著作。范仲淹等人开办太学,邀请石介来做老师。可是,石介重视儒家经典学习,方向与欧阳修却不同。他重在讲述上古三代的伟大功德与道理。遥远而崇高,却不实用。写文的时候也写散体,文就也怪了。欧阳修说过,如果一个人只是老实做事,做得普通平常,可是想与众不同做事就得不一样了。道德得是不同流俗了。欧阳修的方向是切于事实,实事求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中,年轻人写文章在于要干预社会,要让人了解写文的目的,及社会影响。这种观念都是实用的实际的,切于事实的。但是石介的却不同,太学体,取法于高,为文提倡与众不同。这还不如骈文了。成了古文运动的新障碍

了。

石介提倡的文章现在流传太少了,因为他不适用。当时有学生叫刘几。刘几被公认为考状元的人。欧阳修看到几句,天地轧,他知道是刘几。他续了一段,秀才剌,试官刷。欧阳修刷掉。大纰缪。刘几等几位学生,本在别人看来会高中的,却在欧阳修的主考下没中。还有几例都是如此,略。故意跟别人不同的,欧阳修非常反感。不纠偏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方向。

科举方向变了,人们用功就废了。读书就开始闹了。有人写

《祭欧阳修文》,扔他家了。有人跟他争辩。有人传谣言。当时这场风波极大了。欧阳修早有思想准备。他说我不动。只要一放松就会前功尽弃。他力挺改革。当时四年一次科考,有许多人一次不中就与功名无关了。这也给朝廷教训。改为二年一次,加大策论的力度。不能再写成刘几这样的太学体。要求写成散体的策论,要结合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几年后,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看卷子,又看到了太学体的文章。知道刘几又来了,不客气地刷掉,发现是别人的。看了许多,有一份写得特别好,跟欧阳修的文风相近,言之有物,有文采,标高分,一看,是刘煇,有知道的是刘几。改名了。这个来时不知道名字呀。经过整顿,刘几这样的都改弦更张了。经过体制性的改变,欧阳修不单是自己推动,也推动了整个北宋的文风改变。他被称为宗师,不单是自己变,也要引导时代风气要变,不止是自己的道,还要用行动影响社会,这就要势。道与势结合还要有术,才能达到目的。

欧阳修09:后浪如何推前浪-康震.2010.09.22

1057 年,欧阳修51 岁负责高考,这次命题关注国计民生,选择一批国之栋梁。谁脱颖而出呢?

欧阳修排斥石介的太学体,石介是改革派支持者,是儒家拥护者,但文章怪。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是欧阳修欣赏的好文章呢?这一年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要实行刑罚时,尽可能地宽容一点。赏赐时,尽可能大方一点。这就是仁爱的人。请论述这个问题。一个君王怎么做到这一点?有两大难度。这不是新题目,论仁政,这是老题目。难出新,是老问题。这是考试,时间少。一个老命题要在规定时间里写出

新意,是难题目

梅尧臣是助理考官。他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开头就说尧舜禹周文武王以来的都是热爱百姓,对待奖励与惩罚。做了好事,拼命地表扬,目的只有一个,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鼓励的是做好事。惩罚的前提是同情与理解,要理解他为什么这样犯错误。训斥的出发点是你错了,为什么这样?惩罚不是手段,理解与沟通是手段。这里隐含了许多,其中爱是一点。仁义的人,基本的出发点是爱人,是沟通与理解。然后引用了一句,罪疑惟轻……当一人犯错误时,就轻;与其

错杀不如冒着渎职罪的危险去放了他。宋代也是法制社会,这个试卷回合了这个问题。鉴于这点,奖励不奖励的情况下奖励叫仁慈;惩罚不惩罚时惩罚是残酷。实际上是在探讨人性。怎么样看待人性。这是文章厉害所在。结论是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滥用刑罚就发生了本质变化,过乎义则流入于忍人。就是人道的敌人。这个基本立足点是忠厚仁义。也许一切矛盾就会理解。目的是培育鼓励一个人走向完美。梅尧臣看出这是关于人性的文章。梅尧臣请欧阳修一起查看时,发现一个失误,因此没拿到第一。

梅尧臣找欧阳修,欧阳修看过,不错,有个问题。用了一个典故,“当尧之时……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尧帝时有司法官皋陶报,尧要求宽恕三次。天下人都怕皋陶,喜欢尧帝宽容。欧阳修这时五十岁,一代文宗,这哪儿来的典故?问梅尧臣,梅说何须出处?考官们讨论时,一致认为是好文章,但欧阳修心中犯嘀咕,这好像曾巩。想如果把曾巩弄成第一,有嫌疑;如果没典故,不好。思之再三,弄成第三。是苏轼。水平肯定是第一。一出来,欧阳说必有典故,是我们没记住。苏轼去致谢时,欧阳问他典故。苏东坡说看孔融传的注,欧阳去看,翻,没有苏轼说,没有就对了,我是想当然。曹操灭了袁绍,儿媳被赐了曹丕。孔融听说这事,气急找曹操,没听说周武王伐纣时,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说没听说过这个呀,孔融说依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你们发属于一个逻辑的人。尧是宽于用刑的人,想当然尔。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