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东地区的各种文化发展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山东地域饮食文化专业:14级视觉传达设计学号:3146602003 姓名:赵亚斌摘要:山东饮食,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响和影响京津都较深刻。
沿海和海岛渔区、山区、平原、湖区、城市、古镇又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情况不同,传统文化不同,个个呈现出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山东饮食风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关键词:山东;地域;临沂;饮食文化一、山东饮食的文化背景山东古称齐鲁,是中华民族群构时期的策源地之一。
史前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齐家文化的沉积,夏、商、周三代的兴盛与文化的纵横积淀,使得北方饮食文化中的齐鲁饮食文化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并因此成为众多区域文化区中影响最大的文化区。
这里不仅有陆地所有的五谷蔬果、水陆杂陈,也有内陆极其匮乏的鱼盐及山珍海味。
丰富的原料物产、发达的铁器冶炼技术和城市商业及历史文化优势,更兼及通达辐辏的交通往来,使得以齐鲁文化为重心的黄河下游广大地区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发达地区。
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学的发源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几乎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
孔夫子的中庸之道,赋予了山东饮食“和”的最高境界。
其饮食本身也达到了敦厚平和,大味必淡的至味境界。
具体说,山东的文化背景又分三个特色较为突出的区域。
古运河文化饮食区、齐鲁文化饮食区和海洋文化饮食区。
古运河文化饮食区,主要是指山东古运河两岸城乡的饮食文化。
这个区域穿鲁西而过,横跨了鲁西北、鲁西南、鲁南等地区。
北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一北京;南到苏杭二州,自北向南,把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如珍珠一般,全部穿在运河这条文化丝带上了。
加上黄河东西的流淌,使得运河与之交汇中又溶进了秦晋文化的精灵。
就具体饮食来说,运河区域诸城乡的广大居民几乎有着共同的节日饮食习俗,且各地的固有的饮食习俗个例,也因运河的南北流动而广泛交融了齐鲁文化饮食区,在这里指的是一狭义上概念。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浅谈鲁西南岳家班鼓吹乐的传承与发展一、鼓吹乐的历史溯源在中国浩瀚的音乐长河中,鼓吹乐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乐种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民歌,兴起于汉代,是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组成形式。
在秦汉以后,曾一度取代了占据统治地位的钟鼓乐。
在各地广为流传,它有着浓厚的民间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及婚、丧、嫁、娶中不可缺少的音乐表演,成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下服务于平民阶层的主要的乐器演奏形式。
鼓吹乐,又称“鼓吹”,在民间还有一些俗称。
不只是我国的一大乐种,也是山东主要的器乐演奏形式之一。
当前山东正在盛行的鼓吹即是古代鼓吹乐的延续和发展,山东境内众多汉画石印证它千年前的辉煌时,也证实了它有着牢固的历史根基及深远的发展潜能,并继续张扬着它的独特魅力。
二、鼓吹乐在山东的分类及风格特点山东的鼓吹乐分布很广,无论是在大的城市,还是在小的乡镇,乡村都处处可闻。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及演出生涯中,自然形成了不同演奏风格及演奏技巧的多种流派。
它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争奇斗妍,各领风骚,深得民众的喜爱。
其中主要有:1、鲁中南鼓吹,流行于以邹城市、滕州市、峰山市为中心及其周围地区的鼓吹,称为“鲁中南鼓吹”,艺人们自称“平派”鼓吹,它的风格优美、平和、储蓄、细腻、刚柔兼备、以柔见长。
2、鲁北鼓吹,分布在聊城市、德州市、东营市、济南市、淄博市以及潍坊市大部分县市的鼓吹称“鲁北鼓吹”,又称“北路鼓吹”。
它的演奏风格是精犷豪放刚健有力,热情泼辣,诙谐风趣、吹咔结合、吹打并重。
3、鲁东鼓吹:颁在烟台市、青岛市、潍坊市东部的鼓吹,又称“鲁东鼓吹”,它的演奏风格一般以古朴典雅,平和细腻者为多。
4、鲁西南鼓吹:流行在菏泽市及济宁市西部个别县市的鼓吹。
风格上风柔兼备、热情豪放。
鲁西南鼓吹凝聚着浓郁的地方风格,以它的雄厚的实力,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曲目、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而闻名遐尔,在省内外甚至在全国各地鼓吹乐中独树一帜,并有着“唢呐之方”的美誉。
山东港口企业文化心得浅谈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从国内外成功企业及其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港口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强化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并倡导的一套优良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经营作风、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企业形象等文化观念的总和。
因此,企业文化重在建设。
一、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港口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命脉,也是国与国、城与城、人与人在经济、文化、商贸往来最大的交流平台。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港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都对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决定了港口企业必须突破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着重于通过港口企业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行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现代港口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发生新的变化合肥通达航运服务有限公司于2007年进行了全面改制,由原来的国有港口企业改制成为现代民营企业。
公司改制以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港口实力不断增强。
改制后,公司进行了全面的资源整合,设备、设施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更新、线路、电路进行升级改造、人员进行了重新组合,改变了思想观念,调整了经营思路,转变了发展方式。
在短短的5年时间,公司发展实现了质的变化、跨越式的发展。
由改制前年吞吐量12万吨发展到现在年吞吐量120万吨,5年经济效益翻了10倍。
现在的公司港口建设稳步推进,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
(二)港口多元化,创造港口企业文化新优势随着合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承接转移示范区的深入推进,贸易对物流运输的需求愈来愈高,航运枢纽的地位日渐初显。
Yi Shu Ping Jian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周轶瑾上饶师范学院摘要:从艺术形式上来说胶州秧歌,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变化多样,文化内容胶州海运丰富,虽然业内对胶州秧歌的定论尚无,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青走飘”的舞蹈风格在海内外非常出名,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胶州秧歌盛名国内外,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中图分类号:J72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74-02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据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
相传明末清初,胶州有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为生活困难而逃到了关东。
他们两家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乞讨,为了能够吸引别人,将当地小调配合一种独特的扭动在路边表演。
后面在形式上又有发展,在演员装束和表演分工有了固定的形式,称为“唱门子”,由老头背鼓腰、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边跳舞,一边唱民歌小调,胶州秧歌的雏形便应运而生。
胶州秧歌原有72出秧歌小戏剧目,现存35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探索、整理,并组织学术研讨会来讨论研究,每年定时定期来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进行推广和宣传。
最近几年,胶州秧歌在全市乃至全国文艺汇演中屡屡斩获大奖,并列入了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范本。
胶州被称为“中华秧歌之乡”,它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起就成为古代重要的通商口岸,也成为孕育胶州秧歌剧的历史长河。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特别值得要说的是,在当地老艺人们用“重落脚,落脚轻、走路飘,活动起来就像扭断腰一样”来体现胶州秧歌的特点与动律。
由山东大鼓的现状浅谈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刘晟翔闫雯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摘要】山东大鼓,是北方鼓书类音乐之鼻祖,是山东地区的特色曲种,属于鼓书类说唱音乐。
作为齐鲁大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曲种,近年来山东大鼓却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考验,在这些问题面前,笔者认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关键词】山东大鼓;保护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山东大鼓,为鼓书类曲艺形式,最初因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曰犁铧大鼓。
后自《老残游记》始改称为梨花大鼓。
又因其产生时间较早,艺人们亦惯称为“老大鼓”。
研究者多认为它是我国北方大鼓中的鼻祖,属于鼓书类说唱音乐。
鼓书类说唱音乐,在历史上从唐代变文开始,后有宋代的陶真,元明的词话,明清的弹词和清代的鼓词及一部分叙事道情。
现存的鼓书类曲种大部分是继承元明词话的传统,从明清弹词的形式发展来的,山东大鼓便是其中发展而来的一类说唱音乐。
山东大鼓能成为齐鲁大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艺形式,是由她独一无二的演唱形式来决定的。
总结起来有四方面的特征:一、唱词山东大鼓的唱词基本为整齐的七字或十字句的韵文。
用韵的规律大致为每段的第一句起韵,第二句押韵,以后逢单数句子不押韵,逢双数句子押韵。
平仄规律大致为凡在韵上的字为平声,不押韵的字为仄声,简而言之即“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类唱词句式较规整,而在发展中为丰富表现力或使唱词更口语化形成一系列变化句式,基本句式可以采取加头、加腰、加尾的变化句式进行扩充。
二、唱腔结构山东大鼓的唱腔结构为板腔体结构:它的板式之间的关系是用同一曲调以不同节拍(板眼)变化的变奏形式。
它没有戏曲音乐中的板式那样完备,常常是每个曲种只有两三个板式。
三、唱腔风格鼓书类曲种一般来讲没有曲牌类曲种旋律性强,唱腔风格偏于叙事。
它的音乐与语言结合的很紧,念诵性唱腔在本类曲种中占得篇幅比较大,在这类曲种中常有旋律性比较强并有特定表现功能的长句,这在鼓书类说唱音乐中尤为明显。
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摘要山东秧歌是汉族民族舞蹈中的重要部分,它比较全面地继承了齐鲁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
山东的秧歌中包含着鼓子秧歌、海阳秧歌以及胶州秧歌三大类,这三类秧歌是传统精神文化的有效伸展,其风格和艺术特征以及表演内容都独具特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三大秧歌是具有深厚文化地域的民间舞蹈形式,虽然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其表形式也具有较大的区别,比较其风格形式的异同对于研究民间舞蹈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主要对山东三大秧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以及三大秧歌的文化传承进行分析,探析其风格特征,重点对动律特征和表演风格以及表演内容进行分析,并归纳分析出三者风格特征的内在联系与比较其异同,从而更好地认识山东三大秧歌,并深入挖掘三者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山东;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风格;比较目录摘要 (1)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山东三大秧歌概述 (3)(一)山东自然环境与秧歌 (3)(二)山东人文环境与秧歌 (3)(三)三大秧歌的发展与传承 (4)二、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4)(一)鼓子秧歌 (4)1. 动律特征 (5)2. 表演风格 (5)3. 表演内容 (5)(二)海阳秧歌 (6)1. 动律特征 (6)2. 表演风格 (6)3. 表演内容 (7)(三)胶州秧歌 (7)1. 动律特征 (7)2. 表演风格 (8)3. 表演内容 (8)三、山东三大秧歌的联系与差异比较 (9)(一)山东三大秧歌的联系 (9)1. 文化渊源 (9)2. 表现形式 (9)3. 表演内容 (10)(二)山东三大秧歌风格差异比较 (10)1. 表演道具 (10)2. 表演舞蹈 (11)3. 表演风格 (11)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山东秧歌是齐鲁地区比较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山东地区流行较为广泛,其中鼓子秧歌和海阳秧歌以及胶州秧歌,是影响较大的传统民俗艺术舞蹈,主要用来庆祝丰收和重要节日的民间舞蹈形式。
山东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邢楠楠(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民族舞蹈是一种能够直接传达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性格素质、生活态度的艺术形式和表达形式。
其中,山东地区的秧歌舞蹈就直观地展现了山东人民落落大方、热情奔放、开朗豪迈的性格品质和生活态度。
山东人民创造的秧歌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秧歌包括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三个类别。
笔者在文中针对三种最具典型性的秧歌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三种典型秧歌文化当前的传承情况,并提出了对山东秧歌实施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山东秧歌;民族文化;现状;继承;保护措施J722:A:1673-2596(2014)11-0231-02当前国内文艺领域正处于空前繁荣的发展状态中。
众多欧亚文艺形式和国内不同地区的艺术形式冲击着山东的秧歌文化。
这样的艺术氛围,虽然冲淡了山东地区秧歌舞蹈艺术的民族特性,但也为传承山东秧歌提供了契机,使山东秧歌文化有机会在新的时代打开全新的发展局面。
笔者试分析当前山东地区秧歌文化的传承情况,并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提出保护山东秧歌艺术的有效策略。
一、山东地区秧歌文化的传承情况(一)山东地区秧歌文化的特点和民间传承情况1.鼓子秧歌的特点和传承情况。
山东地区的秧歌舞蹈艺术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
当前,鼓子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得到了完整的传承。
在山东地区,表演鼓子秧歌的艺人仍然遵循传统的四个表演环节(进村→街筒子→走场→出村)进行表演[1]。
参与鼓子秧歌表演的艺人主要可以分成演员和乐手,在演出时演员会按照传统的演绎方式,根据自身扮演的角色而使用适当的演出道具,保持了传统鼓子秧歌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表演人数和现场表演形式上,现代骨子秧歌仍然沿袭传统惯例。
台上参与表演的角色人数通常不能是单数,并且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比例,才能满足舞蹈队形变化。
在舞蹈队列中,呈现出稳重幽默特点的“丑伞”通常是舞蹈队的领班,负责进行现场指挥,控制队形变换。
山东地域文化摘要: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地域特点为特征形成的文化。
山东省历史上称为“齐鲁之邦,礼仪之乡”,不仅是个经济大省,而且独具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风貌。
为促进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为便于新闻界同仁的交往和互动,请允许我向会议简要介绍山东灿烂的齐鲁文化。
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学说和文化风尚创造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内蕴深厚,其中有天人合一和帝王文化色彩的泰山文化;有开拓、坚韧的黄河文化;有创建仁义、礼制思想的孔孟文化;有早期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有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有开放、纳新的海洋文化;有新工业革命的城市文化;有忠诚、奉献的沂蒙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对外交流文化等。
山东不同的地域文化既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铺就了广褒无垠的齐鲁文化大地,支撑起坚实巍峨的齐鲁文化大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境内就有了人工开挖的运河,但是直至元代以前,这些运河都是区域性的、短暂的。
元代开挖会通河,明代对其进行改造修整,使山东运河通航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形成了集商业文化与市井文化为特色的山东运河文化。
关键词:地域文化;山东;运河文化一、山东运河的历史变迁考古资料说明,最迟在距今5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舟筏,利用自然河道,从事水上交通。
大约在4000年前,他们开始用人力开挖沟渠,治理水患。
春秋战国时候,中国境内可以行舟的自然水道几乎都被利用了起来。
中国的自然水道是东西走向,东西交通很容易利用自然水道实现,但南北交通很难或无法通过水路实现。
如何将南北水道连接起来?唯一的办法是开凿人工运河。
当时冶铁技术已经发明,铁制工具开始使用,大规模地挖掘泥土、开山劈石成为可能,于是各国开始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开挖面宽水深的河道,这样的水利工程已不单单是用于泄洪、灌溉,而且用来通航运输。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产生了。
元代以后,京杭运河全线贯通,京杭运河自台儿庄流入山东境内,依次流过峄县(今属枣庄市)、滕县、邹县、鱼台、济宁、嘉祥、汶上、东平、东阿、寿张(今属阳谷县)、阳谷、聊城、堂邑(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博平(今属茌平县),临清、夏津、武城、恩县(今属德州市)、德州,至桑园镇进入直隶境。
浅谈淄博文化名城建设与齐文化作者:张君来源:《卷宗》2020年第19期淄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为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其中,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00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
淄博名称形成于20年代初期,由淄川、博山两地合称而成;1945—1953年,设立淄博特区、淄博专区;1954年,设立淄博市,是山东省第三座省辖市。
1 淄博文化遗迹众多文化是城市的“魂”,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家园。
淄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为数众多的文物古迹、文学巨著和民俗文化。
一是淄博具有众多的古遗址,主要包括稷下学宫相关遗址、沂源地区猿人遗址以及后李遗址等70余处。
二是名人故居众多,主要包括赵执信故居、王渔洋故居、蒲松龄故居等12处。
三是淄博古老文物藏品众多,主要包括陶瓷器皿、青铜器、乐器等。
四是古墓群众多,主要包括管仲墓、蒲松龄墓、房玄龄墓等多达33处。
四是近代、现代遗址众多,主要包括马鞍山抗日旧址、黑铁山起义旧址、淄博矿务局德日建筑遗址等40余处。
五是古建筑群众多,主要包括四世宫保坊、颜文姜祠、渔洋祠多达近60处。
六是文学巨著繁多,主要有《孙子兵法》《聊斋志异》《管子》《孙膑兵法》《晏子春秋》《齐民要术》《考工记》《九章算术注》《邹子》等巨著,还有王渔洋、赵执信等著名文学家的诗文著作等,另外,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颜文姜传说都是淄博当地著名的民间文学。
六是淄博还有众多的民间习俗以及传统杂技曲艺等等,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有鹧鸪戏、五音戏、周村芯子、蹴鞠、商家大鼓、聊斋俚曲,磁村花鼓等等。
2 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淄博地方历史文化的主脉,在淄博文化传承中居龙头地位。
齐文化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一是齐文化遗址众多。
齐文化发源于临淄的古遗址、古遗迹以及众多的墓葬群,被广大学者称为“地下历史博物馆”。
目前已发现的遗址多达300余处,其中,大型古墓150余座,出土的各类文物更是数量众多。
浅谈淄博民俗旅游发展 姓名:张玉 班级:旅游104班 [摘要]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而且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志的民情风俗。民俗旅游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平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生活的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具有宜感受,宜识解,宜参与的特点,以使游人能很快进入氛围,并将身心融入其中;民俗旅游的核心内容为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关键词: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开发 民俗旅游 一、淄博旅游资源概况 淄博位于北纬35°56′~37°18′,东经117°32′~118°31′之间,地处鲁中,南依沂蒙山区,北临华北平原,东接潍坊,西与省会济南接壤。市域形态南北狭长,南北最大纵距15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7公里。总面积5938平方公里,人口近420万,其中市区人口270万,现辖五区三县(张店、周村、临淄、博山、淄川五个区和桓台、高青、沂源三个县)其中张店区是全市政治、文化、科技中心。 淄博是一座风格独特的组群城市,以张店为中心各区县呈梅花状分布在中心城市周围,这样的城市组群模式被学术界称为“淄博模式”。 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丰富资源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淄博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并形成了"一个中心、五条环线"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淄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介绍: 东部临淄区作为齐国的都城历经800年之久,成为当时东方最大的城市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周王朝姜太公在这里建立齐国,悠久的历史为淄博遗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临淄古城素有“地下博物馆”的美誉。在这里尚未封土的古墓就有156座,古文化遗址300余处,其中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和齐国历史博物馆是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 西部周村区的丝绸文明遐迩,为明清时候重要的商埠,人称“金周村、旱码头”,城内有百年老街—“大街”,全长400米宽8米,始建与明永乐年间,明崇祯9年初步奠定大街的雏形,清光绪30年,周村辟为商埠后,商业贸易范围扩大。相传是乾隆下江南时路过周村赐予周村“天下第一村的” 的美誉流传至今。周村“芯子”至少也有二百五十年历史。所谓“芯子”就是人们高高竖起一根铁棍,顶端座子上束站着一个女姐或男童,他们扮演各种人物造型,远远望去,好像站在灯芯顶上,所以群众就称这种活动叫芯子。周村丝绸为挂灯创造了条件,反过来挂灯又宣传了周村丝绸,推动了丝绸业的发展。 南部博山区为自然风光旅游区,耸立在博山境内的鲁山海拔1108.3米,为山东四大名山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5%,是游览避暑休闲的旅游胜地。更有山东第一洞之称的开元溶洞,和江北第一洞之称的樵龄前溶洞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北部桓台县不仅建成北方第一个“吨粮县”而著名,也以景色秀丽,风光独特的马踏湖为代表的风景区而出名,有“北国江南”之称。 中部的淄川区建置于西汉初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淄川境内发现的王母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淄博的先民们就已经在淄川繁衍生息了。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人物,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明末清初,名医翟亮,被后世称赞为“神医”。蒲松龄、赵执信、王渔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近年来,为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经过研究、策划、包装,推出了“周村过大年”民俗旅游项目。每年到周村赏灯、过年、赶庙会的老百姓越来越多,“周村过大年”已经真正成为咱老百姓春节期间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周村过大年”的品牌影响力,不仅吸引了青岛、天津、北京等地的游客,也吸引了香港、台湾等地的客人来古商城欢度佳节。2009年春节期间,古商城迎来了港中旅包机的120余名香港游客,景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来自南方的游客立刻融入到浓浓的北方民俗氛围中。客人们在古商城景区贴春联、学剪纸、挂花灯、包水饺,感受到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开心、快乐。每年元宵节之夜,家家户户携老扶幼,纷纷出门光灯赏月,游览良辰美景,是淄博千百年不变的习俗。 在2010年的周村过大年活动中,周村古城景区从民间挖掘收集了更多的地方民俗,进一步丰富了景区活动内容。2010盏花灯交相辉映,2010条灯谜扑朔迷离;打陀螺、滚铁环、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民间游艺活动;穿旗袍、坐花轿、入洞房等民俗婚礼;吹糖人、捏面人、刻瓷表演、皮影戏等传统商业习俗及百年市井再现;山东吕剧、五音戏等地方戏曲展演及每天的鸣锣开市、百年情景画表演、民间杂耍等项目,丰富多彩,带给游客阵阵惊喜。 淄博还是闻名海内外的花灯之乡。1985年春,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沈力一行,慕名前来这里采访元宵灯会,亲身领略了淄博花灯的魅力和齐国故都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久,淄博花灯便与自贡花灯并驾登上了央视“九州方圆”。从此,淄博花灯誉满神州、名扬四海,进而有“南有自贡恐龙灯,北有哈市冰雪灯,东有淄博闹花灯”的说法。大型灯组主要有“金马腾飞”、“聊斋趣园”、“三龙闹海”、“许仙游湖”、“云雾仙阁”等。每年元宵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都要张灯结彩,各种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打铁花是淄博地区独特的民间娱乐,据说产生于元朝。那时,这里的制铁业特别昌盛,铁水熔化之后,金星四溅,于是一项神奇而壮观的民间活动—打铁花便产生。 三、淄博民俗旅游资源的的现状及开发策略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开发民俗旅游是结合淄博基本市情分析的 淄博是山东省著名的旅游资源城市,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基础设施建社完善。淄博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分布着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44个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创造了淄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涵,构成了和谐的民俗社会。 2、国内的旅游发展倾向,为我们开发民俗旅游,建立淄博旅游强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国内旅游这个“大环境”的氛围中,淄博朝着“好客山东休闲汇”的品牌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旅游过程中人们对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更加青睐,追求精神的享受和满足。早在90年代,独特的民俗风情就以逐步成为国内旅游者的新的亮点。1995年中国年民俗风情旅游年的到来,标志着我国民俗风情以进入黄金季节。淄博在国内的旅游地位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品牌,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发展民俗旅游、 3、淄博发展民俗旅游市场优越 淄博市配合政府主导“好客山东休闲汇”,策划了文化休闲、健身养生休闲、旅游休闲、乡村休闲、夜间休闲、节事休闲等37项主题活动,加上陶博会期间的陶琉休闲体验周、齐文化旅游体验周、旱码头文化旅游体验周、马踏湖民俗风情节、沂源采摘节、潭溪山山水文化节以及全市80多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和预热,有效带动了旅游市场链条。 (二)、民俗文化未来发展之路 1.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整合营销,捆绑促销 (1)将现有的品牌进行整合,进行捆绑式推销 淄博拥有众多旅游品牌,但是单个旅游品牌的生命力并不强,我们要将各个旅游品牌进行整合,打造出几条品牌线路。整合不是单纯的将景区穿在一起,而是将各个景区的文化、饮食等都融合整体,让游客不仅能够记住某个旅游品牌,还能通过一个品牌联想到其他品牌,以期形成一个整体的优秀品牌,并成为淄博市的“城市名片”。 (2)重点建设几个旅游区,打造品牌中的品牌 就淄博市目前旅游发展情况,应当重点建设几个旅游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重点发展几个有内涵有特色的旅游区。做到以点带线,以线代面,点线面的结合,逐步推进全市的旅游事业向前发展。 (3)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更新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不断丰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注重地域旅游商品的开发,做好旅游产品的促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浅谈山东锔瓷工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表时间:2021-01-04T15:19:06.573Z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上作者:赵春智1 杨培皓2 [导读] 山东锔瓷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
目前山东锔瓷艺术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在传承、保护和创新方面遇到了一些瓶颈。
本文通过对山东锔瓷艺术的研究,来分析山东锔瓷工艺的传承意义、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山东锔瓷工艺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措施,为进一步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山东锔瓷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赵春智1, 262500 1“壹芳蘭居”锔瓷工作室杨培皓2 262500 2摘要:山东锔瓷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
目前山东锔瓷艺术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在传承、保护和创新方面遇到了一些瓶颈。
本文通过对山东锔瓷艺术的研究,来分析山东锔瓷工艺的传承意义、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山东锔瓷工艺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措施,为进一步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山东锔瓷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锔瓷、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山东锔瓷艺术的发展现状锔瓷,这一中国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起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早在宋代张择瑞《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匠做活的场景。
自宋代算起,经历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也已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影响了数代中国人的生活。
锔补修复这一行当,随着中国瓷器业的兴旺发展延续,自然中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山东的金刚钻为皮钻,河南的金刚钻为弓钻,河北的金刚钻为砣钻。
山东做为锔瓷艺术三大流派发源地之一,在锔瓷艺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从建国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社会生产力急剧增加。
塑料和各种高科技材料的产生,瓷器的产量与需求也在慢慢下降。
即便是瓷器坏了,往往就丢了在买一个。
这样便使得锔瓷艺术的市场越来越窄,出现了一定的技艺流失和传承断层的现象。
特别是做为锔瓷艺术三大流派发源地之一的山东,锔瓷艺术流失现象特别严重,很多地方的锔瓷艺术已经没有了传承人。
浅谈山东地区的各种文化发展情况(基础学)
相关才子对此进行分析。
山东半岛东端海地区发现20余个贝琢遗址,距今7000~6000年,属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早期。
绳纹早期也有更多的贝琢遗址,应该与海进有关,是人们以贝类为生业的产物。
环壕聚落发达的弥生文化时期的社会状态柏当于中国夏王朝建立之前的龙山时代,龙山文化发现的城,其结构有壕沟、夯土墙、城门以及排水和进水设施。
山东地区目前发现五莲县丹土遗址大渡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中期城址,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邹县丁公遗址。
“临淄田旺遗址”…、章丘市城子崖遗址’、阳谷县景阳冈遗址…都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
丁公遗址和城子崖遗址还发现了岳石文化城址。
周代城址更是发达,比较著名的有齐国故城、鲁国故城、薛国故城。
莒国故城和莱国故城。
等。
东夷人很早就掌握了筑城技术,城的发达也是东夷文化的特征之一。
山东龙山文化的稻作农业遗存,主要发现于栖霞市扬家圈遗址、日照市尧王城遗址旧、滕州市庄里西遗址以及同属山东龙山文化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藤花落遗址,这些发现为稻作农业传播到日本经山东半岛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
绳纹文化以及弥生文化土井夕浜遗址”中见到的合葬墓,大汶口文化中比较常见,有男女合葬、夫妇合葬、同性多人合葬等;还流行二次葬和迁葬。
如1997年发掘的潍坊市前埠下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两座多人合葬墓,其中一人为完整骨架,其余分别迁来13个和18个人骨架;而附近的小型墓中有的仅见零星指骨或趾骨和随葬陶器,显然是被迁走进行了第二次埋葬。
合葬墓反映了家庭或家族的血缘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阶段。
弥生文化石棺墓与山东省乳山市南黄庄墓地”“中石板墓相似,用较薄的石板组成箱式石棺,南黄庄墓地属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的夷人墓葬,规格高的石板墓内还葬有木棺。
绳纹文化和弥生文化流行拔牙习俗,大汶口文化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流行用猪下颌骨随葬的习俗,江苏邳县刘林遗址大汶口文化的灰沟中集中堆放了20个猪牙床。
弥生文化多处遗址发现集中存放猪下颌骨现象,并且用木棒串起来,是祭祀用品;另外,奈良县鸭都波遗址(弥生时代中期)发现用猪下颌骨随葬的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