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作业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23
医院细胞遗传室外周血淋巴细胞建株作业指导书1目的规范外周血淋巴细胞建株操作过程,通过建立永生化大量增殖的类淋巴母细胞系,为保存家族性疾病家系成员特有的基因组资源及临床研究奠定物质基础。
2方法EB病毒转化3原理3.1环孢霉素(CYA是一种能在G0-G1期之间选择性地抑制T淋巴细胞RNA聚合酶II的免疫抑制剂,与EBV同时加入时可有效地阻止T淋巴细胞对EBV的应答反应,防止已转化的B 淋巴细胞受T 淋巴细胞攻击而退化。
3.2EB病毒一般感染B淋巴细胞,通过受体CD21进入宿主细胞后可自行环化以游离体的形式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体内,形成潜伏感染。
EB病毒潜伏感染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后可活化B淋巴细胞,促进静息期的B细胞转化为永生化大量增殖的类淋巴母细胞系(LCL)。
4实验性能4.1EBV转化结果转化培养1 周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聚集的细胞团块,细胞透明发亮,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外壁有不规则毛刺状突起,即为淋巴母细胞样B细胞;3周后,镜下可见转化细胞克隆明显增多;1 个月以后,细胞增殖旺盛,形成生长密集的大克隆,标志转化成功。
4.2冻存细胞复苏后生长情况分别于冻存10 d 、1 个月、3 个月后进行了复苏,所有冻存后的细胞复苏成功率都为100%,复苏后3d 即可传代培养,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正常,所有细胞株依然保持旺盛的增殖特性,表明成功获得永生细胞株。
4.3细胞生物学特性4.3.1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比较转化后永生细胞与来自同•个体新鲜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G 带,未发现有任何变异,表明转化后的B 淋巴细胞保留了正常的染色体核型,未发生畸变,即保留了原有细胞的遗传特性。
4.3.2细胞表型分析:转化后的细胞经荧光抗体CD3/CD19。
染色,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100%表达成熟B 淋巴细胞CD19。
5样本类型及受检者准备在无菌条件下采集静脉血3ml(肝素抗凝,空腹为宜),立即送至实验室。
6仪器及耗材离心机,CO2培养箱,离心管(15ml, 50ml), 10ml吸管,电动枪,大中小Tip头及移液枪,25cm2培养瓶,0.22「m 针式过滤器,10ml注射器,冻存液,冻存管。
血液分析仪性能验证作业指导书1目的规范血液分析仪的性能验证过程,确保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可靠、检验结果准确,满足临床要求。
2范围适用于血液分析仪性能验证过程。
3职责3.1专业组长负责组织人员对仪器进行性能验证,并形成仪器性能验证报告。
3.2设备管理员对验证报告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验证报告。
4程序4.1验证准备4.1.1进行性能验证的人员应熟悉检测系统并接受过相关培训,验证前应确认仪器运转正常,室内质控在控,试剂均在有效期内。
4.1.2性能验证频率:每12月进行一次。
4.1.3环境要求:温度15~30℃、湿度45-60%、电源220V 。
4.2本底计数4.2.1验证方法参照WS/T 406-20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用稀释液作为样本在分析仪上连续检测3次,3次检测结果的最大值应在允许范围内。
4.2.2验证要求检测项目WBC RBC HGB PLT 验证要求≤0.5×109/L≤0.05×1012/L≤2g/L≤10×109/L4.3携带污染4.3.1验证方法参照WS /T 406-20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取一份高浓度的血液样本,混合均匀后连续测定3次,测定值分别为H 1、H 2、H 3;再取一份低浓度的血液样本,混合均匀后连续测定3次,测定值分别为L 1、L 2、L 3。
按下列公式计算携带污染率。
%1003331⨯--=L H L L 携带污染率4.3.2血液样本浓度要求检测项目WBC RBC HGB PLT 高浓度值>90×109/L >6.20×1012/L >220g/L >900×109/L 低浓度值<3×109/L<1.50×1012/L<50g/L<30×109/L4.3.3验证要求检测项目WBC RBC HGB PLT 验证要求≤3.0%≤2.0%≤2.0%≤4.0%4.4精密度4.4.1批内精密度4.4.1.1验证方法取一份浓度水平在以下检测范围内的临床样本,按常规方法重复检测11次,计算后面10次检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X 和标准差SD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变异系数。
郾城微检综合门诊部生化检验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YCWJZHMZB-2编制:刘桂菊审核:周风霞编辑日期:2017 年8月20日生效日期:2017 年8月30 日郾城微检综合门诊部检验科目录修订页8. 操作步骤8.1 项目基本参数:参见生化检验CS-6400生化分析仪项目测定参数.SOP文件8.2 仪器操作步骤:参见生化检验CS-6400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SOP文件检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10. 质量控制:在每一批标本中都应把非定值血清水平I与II质控做为未知标本进行分析,以2S为质控警告限,3S为失控限,绘制质控图,判断是否在控。
质控规则参见生化室室内质控操作规程.SOP文件。
11. 计算方法以TruCal U复合校准品校准仪器后,在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内,仪器直接报告可靠的检测结果无需手工计算,以μmol/L报告。
手工测定计算方法为:△Au直接胆红素(μmol/L) =--------×校准液浓度△As12. 参考值范围:≤6.8mol/L参考值因性别、年龄、饮食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根据好的实验室经验,每个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值。
13. 临床意义: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
游离胆红素非极性很强,几乎不溶解于水。
在血液中与白蛋白形成复合物由脾脏向肝脏运输。
在肝脏中,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可溶性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由胆管排入肠道。
溶血(肝前黄疸)、实质的肝损伤(肝性黄疸)和胆管堵塞(肝后黄疸)都会导致血液胆红素增高,形成高胆红素血症。
人群中常见先天性慢性高胆红素血症,称为Gilbert综合症。
由于胆红素降解酶的功能滞后以及出生后红细胞破碎增多,使60~70%的婴儿血液出现总胆红素增高。
常用的胆红素检测方法能检测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的测定主要检测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因此可以根据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差来估计游离胆红素的含量。
14. 操作性能14.1 线性范围:1.7~171mol/L14.2 精密度:精密度的评估是根据NCCLS推荐的标准方法5,AU1000批内精密度小于4%或SD≤0.04,总精密度小于5%或SD≤0.07。
W B C-B F作业指导手册(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目录目录 (1)版序控制 (2)修改控制 (3)标本来源 (4)标本收集 (4)标本处理及运输 (4)检测仪器 (4)上机流程 (5)注意事项 (6)结果的报告 (6)临床意义 (6)版序控制修改控制注:操作手册必须由作者修改。
修改处应用“星号”做标识,修改后的文字应用下划线标识。
修改超过十处,该操作手册应更换版本。
体液白细胞计数作业指导书1、标本来源脑脊液、浆膜腔液(胸、腹水)、滑液(关节腔)2、标本收集2.1 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 个无菌小瓶(或试管)中,用于细胞计数及分类取用第三管,无需抗凝,体积3-5 毫升。
2.2 浆膜腔液:用于细胞计数和分类,使用EDTA 抗凝,体积5-8 毫升。
2.3 滑液(关节腔):取第二管无菌管,肝素抗凝(肝素钠25U/ml)或EDTA 抗凝作细胞学检查。
3、样本处理及运输3.1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一般不能超过1 小时。
防止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
3.1.1 细胞破坏或沉淀,与纤维蛋白凝集成块,导致细胞分布不均而使计数不准确3.1.2 细胞离体后迅速变形乃至渐渐消失,影响分类计数3.1.3 采集的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凝固和混入血液3.2 浆膜腔液: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否则细胞溶解、细胞形态退化或细菌生长,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若必须储存应不固定4℃冰箱保存。
因为浆膜腔液蛋白含量较高,冰箱可以充分保护巴士染色、HE 染色或其它染色的细胞达数天。
3.3 滑液(关节腔):尽快送检。
4、检测仪器:Sysmex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XN 系列5、上机流程体液测定只有在选定体液模式时才能使用5.1 确认分析仪器上的状态指示灯。
如果状态指示灯不亮绿灯,请等到亮起。
5.2 如果管座未伸出,按模式切换开关。
目录修订页编写者:陈晓玲审核者:王沛批准者:王沛血清总胆红素(T-BIL)测定1 检验目的指导本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本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 实验原理在酸性溶液中,样本中的总胆红素被钒酸盐氧化生成胆绿素的同时,在450nm波长处可引起吸光度的下降。
其在450nm波长处引起吸光度的变化值与样本中总胆红素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在45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的变化值即可测得样本中总胆红素的浓度。
3 标本3.1 病人准备:无特殊要求。
最好用禁食的标本以减少乳糜血的干扰。
3.2 类型:血清3.3 标本存放:15~25℃保存可稳定2天;2~8℃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3个月,如冰冻保存,不可反复冻融。
3.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避光保存运输。
3.5 标本拒收标准:标本溶血、细菌污染、脂血、非避光保存运输的标本。
4 实验材料4.1 试剂: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总胆红素试剂盒(沪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400166号 YZB/沪 1546-40-2014)4.1.1 试剂组成试剂1(R1):柠檬酸缓冲液100mmol/L 表面活性剂 1.0%试剂2(R2):磷酸盐缓冲液200mmol/L 偏钒酸钠 3.8mmol/L4.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4.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编写者:陈晓玲审核者:王沛批准者:王沛4.1.3.2有效期:在2~8℃避光、密封的储存条件下,试剂盒自检定合格之日起有效期为18个月。
4.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浊度时,表明有细菌污染,不能继续使用。
4.1.5 注意事项:此试剂为体外诊断用,不要入口,毒性还末确定;避免和眼睛,皮肤或衣服接触,如果接触到,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受损害的部位15分钟,接触到眼睛或吞服,立即寻找医疗保护。
4.2 校准品:使用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的TBIL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
4.3 质控品:使用正常值、病理值复合控制品。
ABO血型鉴定作业指导书:abo血型鉴定结果标题:ABO血型鉴定作业指导书版本号:A 修订号:0 文编号:JAZYY--LJ-SOP-018 发布日期:20xx年06月06日生效日期:20xx年07月01日发布部门:管理层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签字):页码:第1 页,共 5 页 ABO血型鉴定(玻片法)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鉴定ABO血型,不仅对某种具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还能对输血、器官移植具有重要意义(受者与供者ABO血型必须完全符合后才能输血或移植)2 检测原理红细胞血型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可发生凝集反应。
通过正、反定型试验来确定ABO血型。
正定型是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和(或)B抗原;反定型是用已知A抗原和B抗原红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和(或)抗B抗体。
3 性能参数红细胞血型鉴定是一个定性试验,目前还没有测定性能指标。
4 标本 4.1抽取患者静脉血标本3mL置于紫色瓶盖的真空试管内(内含EDTA-K2抗凝剂)。
4.2 采血后应立即送到临检科血型室。
4.3 样品收到后立即分离血浆(以备反定使用),不能及时鉴定的血液标本应存2~8℃冰箱保存。
4.4 严重溶血或脂血的标本不能测定。
5 设备和试剂 5.1 血型定型试剂:标准抗血清、标准血球(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5.2血型定型试剂应存放在2~8℃冰箱保存。
5.3 标准血球使用前必须颠倒彻底混匀,超过失效期的所有试剂不能使用。
5.4 清洁的一次性塑料试管(配患者5%红细胞盐水悬液,分离患者血浆标本使用)。
6 容器和添加剂采集血样使用一次性含EDTA-K2抗凝剂的真空试管(紫色盖)。
7 试剂鉴定步骤每一批试剂必须做效价、亲和力及特异性测定。
7.1 标准血清效价滴定 7.1.1 取清洁干燥的一次性塑料试管,分别标明A、B,每排标明稀释倍数2、4…….264,最后一管为对照管。
医学检验项目流程作业指导书第1章医学检验项目概述 (4)1.1 检验项目的分类与意义 (4)1.1.1 生化检验项目 (4)1.1.2 血液学检验项目 (4)1.1.3 免疫学检验项目 (4)1.1.4 微生物学检验项目 (5)1.1.5 分子生物学检验项目 (5)1.1.6 其他检验项目 (5)1.2 检验项目的选择与评估 (5)1.2.1 病情需要 (5)1.2.2 检验项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5)1.2.3 检验方法 (5)1.2.4 成本效益 (5)1.2.5 患者意愿 (5)1.2.6 检验结果的解释和临床应用 (5)第2章标本采集与处理 (6)2.1 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 (6)2.1.1 合理性 (6)2.1.2 标准性 (6)2.1.3 及时性 (6)2.1.4 安全性 (6)2.1.5 舒适性 (6)2.2 常见标本类型及采集方法 (6)2.2.1 血液标本 (6)2.2.2 尿液标本 (6)2.2.3 粪便标本 (6)2.2.4 咽拭子标本 (6)2.2.5 痰液标本 (6)2.3 标本的运输与处理 (7)2.3.1 运输 (7)2.3.2 处理 (7)第3章血液学检验 (7)3.1 血常规检验 (7)3.1.1 检验目的 (7)3.1.2 标本采集 (7)3.1.3 检验方法 (7)3.1.4 参考范围 (7)3.1.5 结果解读 (7)3.2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7)3.2.1 检验目的 (8)3.2.2 标本采集 (8)3.2.4 参考范围 (8)3.2.5 结果解读 (8)3.3 血液凝固功能检验 (8)3.3.1 检验目的 (8)3.3.2 标本采集 (8)3.3.3 检验方法 (8)3.3.4 参考范围 (8)3.3.5 结果解读 (8)第4章生化检验 (9)4.1 肝功能检验 (9)4.1.1 检验项目 (9)4.1.2 标本采集 (9)4.1.3 检验方法 (9)4.1.4 结果解读 (9)4.2 肾功能检验 (9)4.2.1 检验项目 (9)4.2.2 标本采集 (9)4.2.3 检验方法 (9)4.2.4 结果解读 (9)4.3 血糖、血脂检验 (10)4.3.1 检验项目 (10)4.3.2 标本采集 (10)4.3.3 检验方法 (10)4.3.4 结果解读 (10)第5章免疫学检验 (10)5.1 传染病免疫学检验 (10)5.1.1 概述 (10)5.1.2 检验项目 (10)5.1.3 检验方法 (11)5.2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学检验 (11)5.2.1 概述 (11)5.2.2 检验项目 (11)5.2.3 检验方法 (11)5.3 肿瘤标志物检验 (11)5.3.1 概述 (11)5.3.2 检验项目 (11)5.3.3 检验方法 (11)第6章微生物学检验 (12)6.1 基本微生物检验技术 (12)6.1.1 样本采集与运送 (12)6.1.2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12)6.1.3 微生物染色技术 (12)6.1.4 微生物生化试验 (12)6.2.1 细菌鉴定方法 (12)6.2.2 药敏试验原理 (12)6.2.3 药敏试验操作步骤 (12)6.2.4 药敏试验结果报告 (12)6.3 病毒检验 (12)6.3.1 病毒分离与培养 (13)6.3.2 病毒核酸检测 (13)6.3.3 病毒血清学检测 (13)6.3.4 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13)第7章血清学检验 (13)7.1 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检验 (13)7.1.1 样本收集与处理 (13)7.1.2 检验项目 (13)7.1.3 检验方法 (13)7.2 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学检验 (13)7.2.1 样本收集与处理 (13)7.2.2 检验项目 (13)7.2.3 检验方法 (14)7.3 肿瘤标志物血清学检验 (14)7.3.1 样本收集与处理 (14)7.3.2 检验项目 (14)7.3.3 检验方法 (14)第8章分子生物学检验 (14)8.1 基因扩增技术 (14)8.1.1 概述 (14)8.1.2 原理 (14)8.1.3 方法 (15)8.1.4 应用 (15)8.2 基因测序与基因分型 (15)8.2.1 概述 (15)8.2.2 原理 (15)8.2.3 方法 (15)8.2.4 应用 (15)8.3 分子生物学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15)8.3.1 病原体检测 (16)8.3.2 遗传性疾病诊断 (16)8.3.3 肿瘤分子诊断 (16)8.3.4 个性化医疗 (16)8.3.5 疾病风险评估 (16)第9章组织病理学检验 (16)9.1 组织制片技术 (16)9.1.1 取样与固定 (16)9.1.2 脱水与透明 (16)9.1.4 切片 (16)9.1.5 粘片与烤片 (17)9.2 组织染色技术 (17)9.2.1 常规染色 (17)9.2.2 特殊染色 (17)9.2.3 免疫组化染色 (17)9.3 组织病理诊断 (17)9.3.1 诊断依据 (17)9.3.2 诊断步骤 (17)9.3.3 诊断报告 (17)第10章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安全 (17)10.1 实验室质量控制 (17)10.1.1 质量控制原则 (17)10.1.2 质量控制措施 (17)10.1.3 质量控制记录 (18)10.2 实验室生物安全 (18)10.2.1 生物安全原则 (18)10.2.2 生物安全措施 (18)10.2.3 意外处理 (18)10.3 实验室废物处理与环境保护 (18)10.3.1 废物处理原则 (18)10.3.2 废物处理措施 (18)10.3.3 环境保护 (19)第1章医学检验项目概述1.1 检验项目的分类与意义医学检验项目根据其检测对象、目的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1.1 生化检验项目生化检验项目主要针对人体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中的各种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昆仑泌尿外科医院检验科临检室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SZKL-LJ-01版本/修订号;1/0主题内容血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生效日期:20150101页码;第1 页共5 页血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检测分析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的数量和质量,对感染、炎症、血液系统疾病等进行辅助诊断、监测治疗效果等。
2.检测项目:迈瑞BC-2600全自动血球仪上测定血常规19项。
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t#)、淋巴细胞数(Lymph#)、中间细胞计数(MID#)、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淋巴细胞比率(Lymph%)、中间细胞比率(MID %)、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
3.原理:3.1 血细胞(WBC.RBC.PLT)数量和体积检测原理:电阻抗法。
3.2白细胞分类原理:电阻抗法。
白细胞脉冲的大小是由被计数细胞在溶血素中大小决定的。
3.3 血红蛋白测定: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V)比色法。
3.4 RDW、MCH、MCV、MCHC、MPV、PCT、PDW为换算项目。
3.5 HCT测定原理:血细胞产生的脉冲信号的峰值与RBC容积成正比。
4.仪器:厂商名:深圳迈瑞公司。
型号:BC-2600。
5.试剂:厂商名:深圳迈瑞公司。
5.1清洗液:注册号:粤深药临械(准)字2013第1400051。
规格:5.5L5.2溶血素:注册号:粤深药临械(准)字2013第1400021。
规格:500ML。
5.3稀释液:注册号:粤深药临械(准)字2013第1400071。
规格:20L。
5.4其它:迈瑞配套试剂:E-Z酶清洁剂,控头清洁剂等6.标本的采集与运送6.1 标本类型:静脉血或手指末梢血。
血型鉴定作业指导书1检验原理排阻层析原理,即在微柱凝胶介质中,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在一定离心力下,该复合物不能通过凝胶间隙而浮于胶表面或悬于胶中;如无相应抗体结合,则不能形成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在一定离心力下,分散的红细胞可以通过凝胶间隙沉于微柱腔底部。
2样本2.1病人准备: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坐着或躺着抽血。
2.2标本类型:静脉血血2.3标本拒收标准:2.3.1 溶血标本。
2.3.2 血量少于1 ml。
2.3.3 标本试管未贴条码。
2.3.4 标本长菌。
2.3.5 不是当天标本。
3检验材料3.1试剂:ABO、RhD血型定型检测卡(单克隆抗体)、ABO血型反定型试剂盒(人血红细胞) 3.1.1试剂组成ABO、RhD血型定型检测卡:聚丙烯塑料透明卡片,卡片上并排六支微柱型管中充填葡聚糖凝胶,从左向右顺序第一支至第三支微管凝胶中分别充填抗A (24#和15B4,或A1H1和A2B3,鼠单克隆抗体,或上海血液生物医药与法国DIGAST公司混合液)、抗B (13B1和3C8或B1A8和B1C2,鼠单克隆抗体,或上海血液生物医药与法国DIGAST公司混合液)、抗D (BS226,鼠单克隆抗体) IgM试剂,称之为特异性胶,检测人红细胞ABO、RhD抗原。
第四支至第六支微管中只有凝胶,称之为中性胶,第四支微管作为阴性对照管;第五支和第六支微管作为ABO血型反定型管。
ABO血型反定型试剂盒:每盒有A1、B、O细胞各一瓶。
3.1.2储存条件及有效期ABO、RhD血型定型检测卡:2~ 25℃避光保存。
有效期12个月。
ABO血型反定型试剂盒:2~ 8℃避光保存。
有效期自检定合格之日起为90天。
3.2质控品:ABO、Rh血型检测质控品(微住凝胶法)4操作程序4.1仪器:Blozer 120血型仪4.2操作步骤:4.2.1 手工法4.2.1.1将微柱凝胶试剂卡的六支凝胶微管标号。
4.2.1.2将待检者0.5%~0.8%红细胞悬液分别加入第一至第四支微管中,每管50μl。
ABO及RhD血型鉴定实验操作作业指导书1.目的检测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确定受检者ABO及RhD血型。
ABO血型除检测红细胞表面血型物质外,还应检测受检者血清(或血浆)中抗A、抗B抗体,通过正反定型实验确定受检者ABO血型系统。
2.原理2.1 ABO血型鉴定:根据红细胞膜表面有无A抗原和(或)B抗原,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4钟。
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反定型确定ABO血型。
所谓正定型,是指用标准抗A、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和)B抗原;所谓反定型,是指用标准A型细胞和B型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和(或)抗B。
2.2 RhD血型鉴定:理论上讲,人类红细胞上的Rh抗原应有C、c、D、d、E、e6种,但目前尚未发现抗d,因此也未肯定d抗原,故Rh血型抗原主要有5种。
抗D抗体是Rh血型系统中最常见的抗体。
在临床上,因D抗原性最强,出现频率最高,临床意义较大,故一般只作D抗原的血型鉴定。
但凡带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不带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3.样品3.1 样品类型:全血(EDTA-K2抗凝剂)3.2 患者准备:应避免高脂食物或未知药物影响,可能的情况下,在大量用药前采集标本3.3 容器和添加剂类型:EDTA-K2抗凝剂≥3ml。
必要时增加无抗凝剂的血清进行实验。
4.环境和安全控制4.1 实验环境环境温度:18℃~30℃环境相对湿度:15%~80%RH(无冷凝)实验室的噪音、防震、防尘、防腐蚀、防磁与屏蔽等方面的环境条件应符合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设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室内采光良好。
4.2人员安全(1)操作人员二级防护(2)所有血液样本及与血液接触的材料均视为传染性物质(3)对设备进行清洁或清除污染、处理样本、处置废弃试剂卡、处理稀释样本管等遵照实验室生物危害注意事项。
5.方法学微柱凝胶法6.程序性步骤查看ABO、RhD血型定型检测卡(微柱凝胶)批号,效期→鉴定卡离心备用(血型血清型离心机900r2min转1500r3min)→鉴定卡用记号笔标记病人信息→撕开鉴定卡封膜→待检者EDTA抗凝血2500r1min离心→待检者血清50ul加至第五至第六微管内→一次性塑料管加入低离子强度盐溶液1ml →加入5-8ul待检者离心后底部红细胞至一次性塑料管内→配比成0.5%-0.8%红细胞悬液→一次性吸头加入50ul待检者红细胞悬液第一至第四微管内→将已知A型、B型红细胞0.5%-0.8% 50ul分别加入第五和第六微管内→血型血清型离心机配平鉴定卡→ 900r2min转1500r3min →判读结果7.结果判读8.措施计划8.1样本管、血型鉴定卡和一次性塑料管编号一致,避免人员过多导致标本错误判定8.2反应孔部分或封口处有气泡或液滴的卡,必须在使用前离心8.3浓度过高或过低的红细胞悬液会引起异常结果8.4对于RhD阴性结果的样本,应按有关规定做进一步确认,必要时送血型参比实验室进行确认试验输血科2021年4月3日(修订)。
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作业指导书F2.1过氧化物酶(POX)染色1. 试剂(1)快速染液A(A液):曙红(2)快速染液B(B液):天青(3)碘化钾溶液(C液):碘化钾(4)WG溶液(D液):瑞姬氏染料2. 工作液配制取C液2.0ml,D液400ul,混匀,2小时内使用。
3. 操作(1)快速染色:干燥的骨髓涂片滴加A液(覆盖标本)后,再滴加B液(A液:B液=1:1至1:2)混匀,染色20-30秒,流水冲洗,甩干或滤纸吸干;(2)滴加工作液于涂片上,染色40-60秒后倾去(不用水冲洗),滤纸吸干,镜检。
4. 结果判断呈阳性反应时,可见胞浆中有红棕色至蓝黑色颗粒。
弱阳性时,阳性反应呈红棕色;强阳性时,阳性反应呈紫黑色或蓝黑色颗粒状,可充满整个胞浆,甚至覆盖细胞核;阴性反应时细胞浆为蓝色,无阳性颗粒;细胞核着色为均匀的紫红色。
嗜酸性粒细胞着色最快最强,阳性反应呈蓝黑色,部分细胞颗粒可弥散至细胞外,使细胞周围呈毛刺状。
5. 附注(1)使用前应恢复室温,用前摇匀试剂,所用容器必须洁净。
(2)若出现因细胞太多,POX反应较弱或着色不理想,可用工作液对涂片进行再次染色,以增强染色效果,(3)碘化钾法POX染色阳性颗粒易溶于水,应避免用水冲洗。
(4)每次试剂使用后,请迅速盖好密封保存,以免挥发及影响效果。
6. 临床意义(1)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多呈阳性反应,以M3和M2反应最强,M4和M5反应较弱。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呈阴性反应。
(2)诊断遗传性过氧化物酶缺乏症。
F2.2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1. 试剂(1)固定剂(A液):甲醛(2)偶氮溶液(B液):FBB盐(3)亚硝酸钠溶液(C液):亚硝酸钠(4)磷酸萘酚AS-BI溶液(D液):磷酸萘酚AS-BI(5)核固红溶液(E液):核固红2. 工作液配制取B液50ul、C液50ul、混匀,静置2分钟;再加蒸馏水2ml,加D液50ul混匀。
DM96 自动阅片机作业指导书1 目的帮助提高血细胞形态分析的效率,保证形态分析的质量,使传统的人工镜检工作标准化,高效化,为血液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观察提供参考数据。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正在使用的所有该型号仪器。
3 职责本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 SOP。
如有改动,需先由本室负责人提出,再报经科主任批准。
4 程序4.1 仪器简介DM96 是一台全自动数字式细胞形态分析仪,为传统的血细胞形态显微镜检开辟了一条高效、便捷、标准化之路,弥补了血液实验室对于全自动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空白,同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用来进行教学、培训和科研。
4.2 仪器工作原理4.2.1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技术(Artifical Neural Network,ANN)ANN 是一个高科技研究领域,也是信息科学、脑科学、神经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热点,作为先导性技术,我们不断揭开人脑奥秘,建立模拟人脑结构与功能的智能控制系统,使我们全自动细胞形态分析系统能象人脑一样处理信息,识别细胞形态。
4.2.2 智能自动聚焦技术运用两种不同的自动调焦运算法则(专利),自动调整聚焦,使图像更清晰。
4.3 仪器的基本资料DM96 是一台由瑞典伦德 CellaVision 公司研发和生产自动化数字式的细胞形态分析仪。
4.4 授权操作人:该仪器被授权操作的人员。
4.5 仪器常规操作4.5.1 外周血片制作:由人工或推片机进行推片并用瑞氏染色液染色。
4.5.2 上机流程4.5.2.1 开机前的核查:是否有足够的沉浸油用于全天的样本分析;输入输出抽屉是否清空;舱口关闭。
4.5.2.2 启动系统:启动玻片浏览单元;启动系统电脑;等待玻片浏览单元的灯持续变亮的状态;进入登录对话框,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选择将进入的数据库。
4.5.2.3 样本分析玻片锁定:将玻片条形码朝上,面向操作者放入装载箱;1 个装载箱可放入12 片玻片;装载箱中的玻片按 12-1 依次放入;在 1 位置的玻片最先处理。
生物医学实验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生物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培养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及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 显微镜- 电子天平- 显微镜载玻片- 针筒、注射器- 实验用动物(小白鼠)2. 实验试剂:- 生理盐水- 碘酒- 乙醇- 碘化钾溶液三、实验步骤1. 细胞计数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 使用生理盐水清洗玻璃仪器,保证卫生无菌; - 将显微镜装置好,调整放大倍数;- 准备好显微镜载玻片。
步骤2:制备待测试细胞悬液- 取一定量的细胞液,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 彻底摇匀,以保证细胞分布均匀。
步骤3:进行细胞计数- 取适量悬液加入显微镜载玻片上;- 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调整焦距,找到合适的视野; - 使用计数网格统计细胞数量;- 重复计数,求取平均值。
2. 血液型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 将玻璃仪器用乙醇消毒,保证卫生无菌;-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试剂和实验用动物。
步骤2:血样采集- 使用针筒和注射器采集小白鼠的血液样本;- 将血液滴入玻璃片上。
步骤3:加入试剂- 在滴有血液样本的玻璃片上滴加碘化钾溶液;- 混合均匀,等待反应发生。
步骤4:观察结果-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凝集现象;- 根据凝集的形状及规模判断血型。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安全注意:-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佩戴实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实验物品; - 针筒和注射器只可单次使用并妥善处理。
2. 实验仪器使用注意:- 显微镜使用前需进行调节,以保证观察效果;- 电子天平应平稳放置,避免碰撞和摔落。
3. 试剂使用注意:- 使用前检查试剂标签,确保使用正确的试剂;- 碘酒和碘化钾溶液均为有毒物质,慎用。
五、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1. 细胞计数实验结果:- 记录在显微镜视野中数到的细胞数量;- 计算平均数,并根据该数值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陈述。
2. 血液型实验结果:- 观察血液样本中的凝集情况;- 根据凝集的形状和规模进行血型判断。
医院细胞遗传室人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作业指导书1目的规范外周血标本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过程,为临床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可靠性提供质量保证。
2测试方法密闭式培养/手工收获3测试原理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是处在G0期或G1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分裂的。
当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开始进行有丝分裂。
经过短期培养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就可获得大量中期分裂相的细胞,制片后可以清楚地对染色体进行观察与分析。
4性能特征经G显带处理后可见300-550条显带。
5.样本特征及受检者准备外周血用5ml灭菌注射器吸取注射用肝素(6250U/ml)0.05 ml湿润管壁。
消毒皮肤,于肘静脉采血约5ml,立即送检。
6试剂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必须具备三证),秋水仙素:浓度20μg/ml低渗液:0.075mol/L的KCl溶液,卡诺固定液7试剂与耗材超净工作台、待检标本、酒精灯,烧杯,天平,离心机,恒温培养箱,冰盒,载玻片,玻片盒,光学显微镜,灭菌注射器(5ml),离心管,无菌吸管,量筒,培养瓶,试剂瓶等。
8操作程序8.1淋巴细胞培养与处理8.1.1取血:外周血用5ml灭菌注射器吸取注射用肝素(6250U/ml)0.05 ml湿润管壁。
消毒皮肤,于肘静脉采血约5ml。
在酒精灯火焰旁,向培养瓶内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中接种,外周血每瓶0.3-0.5ml(用5ml的注射器的7号黑色针头垂直滴加;男:G带:1线28滴,2线30滴;女性多种2滴)。
接种后轻轻水平摇动几次混匀。
8.1.2细胞培养:直立于培养箱内密闭式培养箱培养66-72小时。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环境的温度为37ºC±0.5ºC,且一定要以温箱内部温度为准,每隔24小时左右轻摇1次,以促进细胞生长增殖;8.1.3秋水仙素处理:培养终止前在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20μg/ml的秋水仙素0.01-0.02ml(用1ml注射器针头垂直滴加2~3滴),使最终浓度为0.04-0.08μg/ml,37ºC±0.5ºC 培养箱中处理4小时;8.1.4低渗处理:秋水仙素处理完毕后,小心地从温箱取出培养瓶,用吸管吸取培养物入离心管,离心(1500rpm,10min)。
BC-6800PLUS血液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1 仪器的检测原理及检验项目BC-6800PLUS采用鞘流阻抗法、激光散射结合荧光染色的流式细胞技术(SF-Cube)进行细胞分类、计数;采用比色法进行血红蛋白测定。
在实现白细胞五分类的基础上对血液中存在的幼稚细胞进行了精准的识别和检测。
同时采用激光流式细胞术结合荧光染色的技术手段,对体液中的有核细胞可进行识别和检测。
血液检测输出37项报告参数加42项研究参数;两个直方图、五个二维散点图、三个三维散点图。
体液检测输出7项报告参数加11项研究参数;1个直方图、1个散点图。
2 仪器设备试剂BC-6800PLUS血液细胞分析仪专用试剂:M-68P DS稀释液、M-68P DR稀释液;M-68P FD染色液、M-68P FN染色液、M-68P FR染色液;M-68P LD 溶血剂、M-68P LH 溶血剂、M-68P LN溶血剂;探头清洁液。
所有试剂应参照试剂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存。
变质、超过效期的所有试剂不能使用。
3 仪器设备标本血液标本支持抗凝全血及预稀释检测;体液标本支持脑脊液、浆膜腔积液(胸水、腹水)、滑膜液检测。
原始样品采集、制备、处理、检验和存放见检验科相关规范。
4 仪器设备性能参数BC-6800PLUS血液细胞分析仪一般资料见附件1;BC-6800PLUS血液细胞分析仪性能指标见附件2。
5 仪器设备环境要求,使用安全措施5.1 仪器设备环境要求5.1.1 空间安装要求仪器应安装在稳固工作台上。
在仪器两侧各保留至少1米的空间,以方便维护和保养。
仪器和气源后部分别至少要有0.50米的空间,以防止阻碍热气的排放并保证主机后的液路管道不受挤压。
将BC-6800PLUS血液细胞分析仪安放在通风良好、灰尘少的地方。
避免在过热或过冷以及日光直射的环境中使用BC-6800PLUS血液细胞分析仪。
保证操作台面以及主机下方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稀释液、废液桶。
5.1.2 运行条件环境温度要求:15℃~32℃。
血细胞分析检验程序 1 检验目的 检测血液中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白细胞分类及相关参数(HGB、HCT、MCV、MCH、MCHC、RDW及MPV等)的变化对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检测原理 血常规检查方法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法,参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p7~11,部分白细胞分类计数采用显微镜检查法,参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p5~7。 2.1 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光电6318-K):即在细胞检测器微孔的两侧各有一个电极,两电极间通有恒定电流,经过稀释液(电解质溶液)稀释的血样(血细胞)在通过检测器微孔时,产生了一个电脉冲;脉冲的高低代表细胞体积的大小,脉冲的个数代表细胞的数量。 2.2 细胞化学和光散射法白细胞计数(Ac.T 5-diff):即将血液经过细胞化学试剂染色,不同的白细胞胞浆内部即可出现不同的酶化学反应。当这些细胞通过测量区时,由于酶反应强度不同和细胞体积大小差异,激光束射到细胞上的前向角和散射角不同,以X轴为吸光率,Y轴为光散射,每个细胞产生两个信号结合定位在细胞分布散点图上。计算机对存储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果。 2.3 多角度激光法白细胞计数(XE-2100 XT-1800i):在白细胞分类通道:全血加入溶血剂(FD-Ⅰ和FD-Ⅱ)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内颗粒被染色;其它白细胞略有皱缩。WBC/BASO通道:全血加入溶血剂(FB)溶血。除BASO外,其它白细胞均明显皱缩。仪器从低角度及高角度分析白细胞的内部结构。计算机对存储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果。 2.4 光电比色法测量血红蛋白:在稀释的血样中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后者与溶血剂中有关成分结合形成Hb衍生物,进入Hb测试系统,在特定波长(一般在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Hb含量成正比,仪器便可显示其浓度。不同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溶血剂配方不同,形成的Hb衍生物亦不同,其吸收光谱各异但最大吸收均接近540nm。 2.5 光散射法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Ac.T 5-diff):以二维激光散射法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测试原理是:在测试系统中,全血与红细胞/血小板稀释液混合,使自然状态下双凹盘状扁平圆形的红细胞成为球形并经戊二醛固定,此种处理并不影响MCV体积。红细胞无论以何种方位通过测量区时,被激光束照射后所得的信号是相同的。激光束以低角度前向光散射和高角度光散射同时测量一个红细胞,根据低角度光散射转换能量大小,测量单个红细胞体积与总数;根据高角度光散射得出单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与红细胞在一个系统中测量,其原理是:根据同质性球体光散射的Mie理论,当球形化的血小板单个通过激光照射区时,仪器在两个角度测定激光的散射强度:高角度主要测细胞的折射指数(RI),它与细胞的密度有关;低角度主要测细胞体积的大小。血小板的体积在1~30fl,RI在1.35~1.40之间。计算机对存储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 2.6 显微镜白细胞分类计数: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经瑞氏染料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3 设备性能参数 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性能因仪器的种类与型号不同而异。 3.1 XE-2100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
3.1.1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线性范围为:WBC:(0.0~100.0)×109/L,RBC: (0.0~8.00)×1012/L;HGB:0.0~250g/L,PLT:(0.0~1000)×109/L。 3.1.2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WBC:±2.0%,RBC:±2.0%,HGB:±2.0%,PLT:±5.0%。 3.2 MEK-6108K MEK-6318K血细胞分析仪
3.2.1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线性范围为:WBC:(0.0~99.99)×109/L,RBC:(0.00~9.99)×1012/L,HGB:0~299g/L,PLT:(10~999)×109/L。 3.2.2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WBC:±3.0%,RBC:±2.0%,HGB:±2.0%和PLT:±5%。 3.3 Ac.T 5diff 血细胞分析仪 3.3.1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线性范围为:WBC:(0.4~90.0)×109/L,RBC:(0.23~7.70)×1012/L,HGB:0~229g/L,PLT:(4~1000)×109/L。 3.3.2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WBC:±3.0%,RBC:±2.0%,HGB:±2.0%和PLT:±6%。 4 标本 4.1 临床护士抽取患者抗凝静脉血2~3ml。 4.2 采血后立即送到临床检验科。 4.3 血量不够1ml或血液凝固、溶血或严重脂血标本不能作检测。 5 设备和试剂 5.1 设备:XE-2100、XT-1800i、MEK-6108K、MEK-6318K 血细胞分析仪。 5.2 试剂 5.2.1 稀释液、溶血剂和清洗液。 5.2.2 CBC试剂、DIFF试剂、消泡剂和鞘液冲洗液。 5.2.3 瑞氏染液及缓冲液。 5.3 购买的试剂应放室温保存,注意防尘、防潮。 5.4 开封后的试剂应尽快用完,变质、超过有效期的试剂不能使用。 6 容器及试剂添加剂 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EDTA-K2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血液标本必需添加剂是EDTA-K2抗凝剂。 7 校准步骤 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过程分别见XT-2100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和MEK6108-K MEK6318K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中仪器校准程序。 8 操作步骤 8.1 申请单及标本编号 整理血液常规检验申请单及血液标本,审核合格后,对检验申请单和血液标本进行编号。 8.2 上机测试 操作过程分别见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和MEK6108-K MEK-6318K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标准操作程序。 8.3 检验结果的输入 8.3.1 打开电脑,启动“检验程序”,输入用户名及口令后,进入检验程序。 8.3.2 单击“检验”菜单,选择“检验结果录入\修改”,进行检验结果的录入及修改。通过申请序号进行结果的输入,选择“工作单号”(XE-2100 XT-1800i自动传输:扫入当前检验标识序号;Ac.T 5diff自动传输:扫入当前检验标识序号;MEK-6108K MEK-6318K测定结果和其它非自动传输标本:输入病人姓名),仪器会自动传输入检测结果;同时输入当前患者的样品“采集时间”和“接收时间”。 8.3.3 仪器检测结果必要进一步镜检标准 8.3.3.1MEK-6318K和MEK6108-K血细胞分析仪等三分类仪器检测的标本全部需要镜检血涂片。 8.3.3.2XE-2100 XT-1800i和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等五分类仪器检测结果根据本程序第18款[白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筛选原则]选出需要做血涂片检查的血标本。 8.3.3.3 临床医生要求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形态检查的血标本。8.4 显微镜检查操作步骤 8.4.1 制片:静脉抗凝血标本混匀或末梢血标本,采血后推成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8.4.2 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和,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8.4.3 镜检:先用低倍镜或高倍镜阅览全片,注意观察血片染色情况:如有无血小板或红细胞聚集,片尾有无巨大异常细胞,再结合仪器警告的内容,分别重点从白细胞分类、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各类细胞结果。 8.5 镜检结果的输入及报告确认 单击“结果处理”菜单,选择“报告确认”进入结果确认,通过选择“工作单元”、“报告日期”、“单张”或“批量”后,按“提取”键提取检测结果,对检验结果进行逐一确认。 8.6 检测过标本及废物的处理 检测过的血液标本、废液及经血液标本污染的各种废物按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文件编号:PLA301-LJK–CJ-001)中4.14进行处理。 9 质量控制 9.1 室内质控:周一~五每天做室内质控(厂家提供的质控物)。测定过程是:从4~8℃冰箱取出全血质控物置室温,血细胞分析仪开机后预热20min,分别将质控物混匀后上机检测,打印结果并与允许值范围对比,质控合格后才能检测病人血标本。对于失控应按质量控制程序处理,仪器质量控制当天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 9.2 室间质控:每月参加科内的室间质控考评2次。每年参加卫生部和WHO室间质控。 9.3 细胞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 9.3.1 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的因素 9.3.1.1 细胞分布不均 在一般涂片的尾部中性粒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涂片越薄细胞分布越差,粗糙的推片所制成的血涂片,细胞分布明显不均。当白细胞有聚集现象时,细胞分布极不规则,以致无法准确地进行分类。胞体在的细胞和幼稚细胞分布在涂片的尾部和边缘,相反,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位于涂片的头部和体部。因此,在日常操作中,应尽量注意这些问题,减少 10 干扰因素 10.1 严重的黄疸或脂血使血红蛋白结果假性增高。 10.2 红细胞冷凝集可使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白细胞假性增高(电阻抗法)或假性减低(激光法)和MCV假性增高。 10.3 冷凝球蛋白增高使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 10.4 有血小板凝集者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