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_整体性_原则及其在美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011.13 KB
- 文档页数:5
保罗·盖耶论卢卡奇作者:[美]保罗·盖耶阴志科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第02期摘; 要:卢卡奇始终认为艺术是表达真理的工具,其《小说理论》既不同意谢林式的观念,又反对黑格尔的反谢林观念。
他在二战前后的共产主义美学观点认为:艺术本身并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真实境况的知识。
在《审美特性》中,反映(Wiederspiegelung)意味着外部世界之客观条件与此世界所激发出的人类情感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艺术的基本主旨,如此,情感作为艺术之认知内容的组成部分也进入到了卢卡奇的美学体系中。
卢卡奇认为,科学与艺术都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与再现活动,科学追求抽象性与普遍性,艺术自觉地通过刻画个体来再现世界当中的人类境况。
在艺术史问题上,卢卡奇认为,长期地看形式创新的纯粹内部问题最终会以无意义走向终结,艺术史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一定要由社会和历史来决定。
卢卡奇追随了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创立的传统,尽管他以唯物主义之名反对这些人的唯心主义。
关键词:卢卡奇;现代小说;艺术与真理;审美与伦理;激发根据那段错综复杂而又与众不同的20世纪的生平经历,卢卡奇的学术生涯可以分成三个主要阶段:1918年的前共产主义阶段;1919—1941年间,最终在苏联首次成为共产主义者的阶段;直至1945年逝世,在匈牙利第二次作为共产主义者的阶段。
《小说理论》可被视为其第一阶段的主要作品——尽管直到1920年它才被公开出版,但人们知道,它早在1916年便在期刊上发表了。
就其所关心的美学问题而言,卢卡奇站在现实主义立场上发起的论争可以视为第二阶段的主要成果。
而作为再次被关注的美学问题,《审美特性》显然是他最后阶段的最重要著作。
尽管卢卡奇晚期的作品显然是为了回应沃特·本雅明和马丁·海德格尔,但在某种严格意义上的20世纪德国美学时间序列中,我们还是要把他当作一位必须被重新提及的人物,为了呈现连续性,也为了讨论一战以后德国美学在他这个首要人物的作品当中产生的转变,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放到一起讨论。
现代性危机与美学传统的建构――略论卢卡契总体性美学的现代性反思【摘要】现代性危机与美学传统的建构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卢卡契总体性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对背景进行了介绍,并明确研究目的,同时进行了相关文献综述。
在首先探讨了现代性危机的本质,接着分析了美学传统所面临的困境,然后阐述了卢卡契总体性美学的理论框架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最后探讨了现代性危机与美学传统的重构。
在总结了卢卡契总体性美学的启示,并指出了对美学传统和现代性危机的反思及应对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性危机与美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卢卡契总体性美学对此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性危机、美学传统、卢卡契总体性美学、现代性反思、美学重构、危机本质、美学困境、理论框架、启示、应对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性危机与美学传统的建构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标准在现代社会日益受到挑战和颠覆。
现代性危机表现为个体主体性的瓦解、传统意义上的价值和意义的消失以及文化认同的混乱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美学传统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美学传统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认同和艺术表达的精神内涵。
随着现代性的冲击和传统秩序的动摇,美学传统也面临着深刻的困境和挑战。
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在现代资源流动和跨文化交流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功能,急需进行现代性反思和重构。
在这一背景下,卢卡契总体性美学凭借其对文化整体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理论框架。
通过对卢卡契总体性美学的理论探讨和现代性反思,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种新的路径,重新审视美学传统的意义和当代艺术的价值,为应对现代性危机提供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现代性危机与美学传统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及通过对卢卡契总体性美学的现代性反思,来深入剖析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浅析卢卡奇早期的“历史”与“总体性”卢卡奇(Lukács György,1885-1971)是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被广泛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早期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和《现代唯物主义的重建》(1923年)被认为是他思想的里程碑,其中他对“历史”和“总体性”的分析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其早期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
卢卡奇对“历史”的分析可以看作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指出了作为历史发展的对象的“社会的全体人类”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
他认为,历史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人类的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他强调人类的实践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对实践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历史的实际形态。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历史不仅仅是各个个别事件的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他强调了历史的总体性,即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都是与其他历史事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总体的分析,才能揭示其内部的矛盾和矛盾的运动规律。
卢卡奇对“总体性”的理解可以看作是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卢卡奇认为,整体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对于揭示历史的实际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强调了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将其纳入到一个更大的历史总体中进行分析。
卢卡奇还强调了历史的矛盾性,并将其与辩证法联系起来。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只有通过对矛盾的揭示和分析,才能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规律。
他提出了历史的辩证法,即历史是由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的运动所推动的。
卢卡奇的早期思想中,还强调了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改造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科学认识,才能指导人类的实践,实现历史的发展。
他强调历史的实践性,即历史不仅仅是被认识的客观存在,更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浅析卢卡奇早期的“历史”与“总体性”卢卡奇(Antonio Gramsci,1891-1937)是20世纪伟大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和文化理论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本文将从卢卡奇早期的“历史”与“总体性”两个概念入手,浅析其思想思想体系。
我们来看卢卡奇的“历史”观。
在卢卡奇看来,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共同推动的。
他认为,历史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推移,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过程。
在《历史、哲学与文学》一书中,卢卡奇提出了历史的“瞬间/断裂”概念,认为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线性进程,而是由多个瞬间和断裂组成的。
在这些瞬间和断裂中,历史发生了质的飞跃,不同的力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
卢卡奇的“历史”观强调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分析,他在《监狱笔记》中指出:“历史是一种完整的和统一的现实性,它是由最简单的实践关系积累和凝结起来的。
”他提出了对历史的“诗化”处理,并尝试用艺术的方式来探讨历史现实,同时表达对历史的独特理解。
这种历史的“诗化”处理,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和思考。
卢卡奇的“总体性”观念也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监狱笔记》中,他指出:“我不相信‘哲学的总体性’是专有名词,不仅不是必要的,而且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总体性应当是一种绝对的和具体的存在,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融合。
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并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具体分析和理解,是一种深入到社会现实内部的能力。
总体性观念在卢卡奇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独特标志。
卢卡奇的“总体性”观念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整体性把握,二是对社会状况的全面考量。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1. 引言1.1 卢卡奇与辩证法卢卡奇是20世纪知名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的思想对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卢卡奇深受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影响,将辩证法理论运用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解决之中。
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变化性,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以获取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问题的本质。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的目的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现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
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融合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
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都体现了辩证法思想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深度。
卢卡奇的思想为当代世界哲学与思想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物化与总体性的概念物化与总体性是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他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物化在卢卡奇看来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进行直观感知的过程,即将抽象的社会关系具象化为可见、可感、可触及的形式。
总体性则是指将各种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社会现象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在卢卡奇的理论体系中,物化和总体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他对于社会现实认识的辩证法思想基础。
物化与总体性的概念在卢卡奇的理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物化的分析,卢卡奇试图揭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局限性和盲点,指出人们常常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背后的本质和内在关系。
而总体性的概念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物化与总体性的概念在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实的本质,还为人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述卢卡奇的总体辩证法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体性辩证法是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精心论述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他一生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
关于“总体性”的含义,卢卡奇在批判经济决定论时作了简单的规定,认为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思想的决定性差别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总体性”,“总体性”是指把部分或局部看成是总体的一部分,总体对各个部分有绝对的、全面的统治地位.并且总体处于历史生成的过程中.也就是把历史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出暂时的性质。
在卢卡奇看来,“总体范畴,即整体完全优于各部分,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曾多次谈及总体性范畴和总体性原则,他认为总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他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总体性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总体性的辨证法是一种方法在卢卡奇那里,总体性的辩证法首先是一种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他高度评价总体性的方法在哲学中的地位,他说“毫无疑问,《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伟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的‘科学性’打入冷宫的总体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向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卢卡奇认为,哲学只有用总体性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才能有批判和超越的纬度,才能有超越物化的现实力量。
卢卡奇指出:“如果哲学能够彻底改变其研究方法,集中注意那些能够并且应该知道的具体的物质整体的东西的话,那么哲学才会有可能做出这样的综合。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打破由退化为一种完全破裂状态的形式主义所设立的障碍。
”卢卡奇认为,只有用整体性的方法来观察社会和历史,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所以,卢卡奇断言:“这种辩证法的整体概念似乎已经远离现实,似乎很‘不科学’地塑造现实。
但是,它是能够理解和再造现实的唯一方法。
”二、总体性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卢卡奇认为,总体性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总体性原则应当高于经济原则。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卢卡奇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
他提出的“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是他哲学体系的两大核心概念。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卢卡奇的“物化”思想。
在他看来,“物化”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商品关系所覆盖,人们的社会生活被物化的价值关系所操纵和支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关系成为主要的社会关系,人们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商品生产和流通关系的影响。
这种“物化”使得人变成了对人有着利益关系的“自然客体”,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成为了被动的受害者。
卢卡奇认为,解放人的“物化”状态是改变社会和改造世界的首要任务。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彼此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矛盾。
要全面地理解和改变这个社会,就需要运用“总体性”辩证法的观点。
这种辩证法不是简单地把社会切割成各个部分来研究,而是把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的整体来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和矛盾。
只有了解了这个整体,我们才能找到改变社会的有效途径。
接着我们来谈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状态,它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
而“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则是一种研究社会的方法论。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概念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物化”状态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变成了被动的“自然客体”。
而“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则是通过全面地理解社会的整体结构和运行机制,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矛盾,为改变“物化”状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只有通过“总体性”辩证法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们从“物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浅析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作者:郑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3期【摘要】在对卢卡奇的诸多研究中,“总体性”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问题。
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思想是支配《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一条主轴,总体性包含多重原则,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而且还是辩证法上的总体性,也是本体论维度上的总体性,更是对人实现自身完整统一的理论关切。
【关键词】卢卡奇;辩证法;总体性思想一、总体性思想的提出卢卡奇提出总体性思想首先是针对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的。
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认为马克思所作的预言都是正确的,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教条。
这种将马克思主义极端实证化的倾向,强烈激起了卢卡奇的不满。
因此,为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使得理论与实践真正能够结合,成为卢卡奇提出总体性思想的直接原因。
另外,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卢卡奇一直苦苦思索中西欧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资本主义的危机、战争。
在探讨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卢卡奇认为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阶级意识,即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丧失,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沦为“物化意识”,而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物化已经遍及任何领域,这必然也会反应到无产阶级的观念中来,导致丧失了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丧失了把握问题的能力。
因此,为了消除“物化意识”、恢复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只有指导无产阶级的总体的、全面的把握问题的能力,强调总体性,通过运用总体性思想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总体性思想的涵义总体性是一种有着某种共同理论基调的多元化概念,呈现出许多纷繁杂乱的理论特点。
究竟何为“总体性”?总体性思想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是辩证法的核心,更是方法论的精华。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包含诸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概括起来,总体性的涵义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第一,总体统率部分。
“总体性”是着眼于整体、全部、相对于部分、局部而言的。
整体由各个部分组成,但并不是每个片段的机械相加,或单纯的拼凑。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卢卡奇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于总体性辩证法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想,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他看来,总体性辩证法是世界的本质和历史的本质,是对世界和历史的综合性理解和分析。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基于霍克海默的哲学思想和列宁对于辩证法的理解而发展起来的。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辩证法是对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和分析的哲学视角。
在他看来,整体是由众多的部分构成的,而这些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整体并不是简单地将部分加总起来得到的,而是通过部分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关系而形成的。
总体性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及整体内部部分之间的结构和关系。
卢卡奇强调了整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他认为,整体不是被动地接受部分的影响,而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
整体通过对部分的选择和组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结构和形式。
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为整体的发展和变化是由部分的活动与作用所决定的。
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了对整体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
卢卡奇认为,整体内部存在着各种因素和矛盾,这些因素和矛盾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过程。
要深入理解整体的本质和历史的本质,必须对整体内部的结构和规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卢卡奇指出,整体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是整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通过对矛盾和冲突的深刻分析,才能揭示出整体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了对现实总体的分析和研究。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辩证法是对现实总体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了现实总体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只有通过对现实总体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够全面理解和把握现实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了对现实总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对现实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和揭示。
在总体性辩证法的指导下,卢卡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和思想,强调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历史的本质。
重温卢卡奇卢卡奇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其中有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极左成分,有20世纪30年代的教条主义,也有后斯大林主义时期的机会主义和主观主义。
然而,如果综合考察他的论文学和艺术的作品,仍然可以看出他在理论和政治信念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连续性,并且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哲学洞察。
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与《历史小说》已经成为20世纪文艺理论的经典,而他提出的物化概念以及他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文艺研究中,囿于他反对现代主义的态度,似乎觉得卢卡奇已经过时。
本文将主要考察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的贡献,以期引起人们对其思想的重视。
一、卢卡奇的美学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和精神的特征,或者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历史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以及通过分析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来证实这种观点的原则,可以作为理解卢卡奇的理论和美学的基础。
卢卡奇的文艺理论始于这样一个问题:艺术作品何以能够存在?在他看来,艺术作品的存在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它把不同性质的因素综合起来形成自治的存在;二是通过它的启发性的影响形成具有艺术目的的存在。
卢卡奇把本体论的问题(作品是完整的形式的概念)和人类学的问题(社会文化与实用主义――情感论的方法)结合起来,以辩证的方式综合并升华为一种基本的理论前提:存在或物质先于意识。
卢卡奇认为,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使特殊的东西变成一般的本质,因为其具体的内容总是由道德、习惯和社会或集体的“社会需要”构成,它们或多或少带有或者展现出某个特定人类社会的本质。
因此,可以把艺术理解为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其中意图和价值的实现是一致的。
艺术对人的吸引力在于它消除“拜物教”的功能,在于它通过艺术影响使人净化,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
就接受态度而言,当人们对艺术作品做出反应时,自己会提高到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人的整体水平,打破资产阶级商品拜物教的世界观,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条件。
浅析卢卡奇早期的“历史”与“总体性”【摘要】卢卡奇早期的研究主要涉及对“历史”与“总体性”概念的探讨。
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包括历史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强调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对“总体性”概念的阐释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
在对“历史”与“总体性”的联系方面,卢卡奇认为历史是总体性的表现,同时总体性也影响着历史的演变。
卢卡奇还探讨了历史的功能和社会变革的关系,以及革命和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卢卡奇强调历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卢卡奇早期关于“历史”与“总体性”的观点,并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分析其实践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早期、历史、总体性、研究、目的、概念、联系、功能、社会变革、革命、意识形态、观点、展望、后续研究。
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早期的研究背景卢卡奇(Lukács)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深受黑格尔、马克思和尼采等哲学家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卢卡奇主要关注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理论。
卢卡奇早期的研究背景可追溯至他在匈牙利的学习经历。
早在匈牙利大革命时期,卢卡奇就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后来,他前往德国学习哲学和文学,受到黑格尔、马克思和尼采等大师的启发,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卢卡奇的研究背景还包括他在俄国的经历。
在俄国,卢卡奇接触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理论探讨奠定了坚实基础。
卢卡奇早期的研究背景丰富多彩,充满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因素,为他后来的思想探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卢卡奇早期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揭示其对“历史”与“总体性”的独特见解和理解。
卢卡奇物化理论评述内容摘要:卢卡奇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物化与物化意识引起了哲学界的“物化热”,他的物化理论是从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结构开始,得出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必然的现象,使人们丧失主体性和创造性,导致社会历史的二元对立,认为只有树立“总体性意识”才能克服物化。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物化意识异化商品拜物教格奥尔格·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在二十世纪国际政治、理论舞台上声名显赫而又毁誉参半。
他于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惊和反响,围绕着这部著作的讨论和争议一直持续到现在,经久不衰,至今仍有方兴未艾之势。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共收录了卢卡奇在1919年到1922年的八篇论文,其中《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异化现象。
此后物化理论就成了哲学讨论的热点问题,他本人也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之一。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直接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而得出的。
他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属性出发,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化的直接原因。
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所造成的破坏和腐蚀,最为突出的是物化及向人的意识的致命渗透。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商品拜物教并不是随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出现而出现的,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即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问题。
从主观方面来说,物化意识会使人和自己的活动相分离,人的活动也变成了商品。
他说:“在主观的方面,在市场经济已经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变得和他自己疏远,人的活动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非人的客观性,它恰恰如同任何消费品一样,必须按照它自己独立于人的活动方式而进行活动。
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人自身的存在和物化,同时表现发展。
第一,劳动逐步抽象化和机械化。
工人的劳动变成了一套专门化操作的机械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