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极简风格的过去与现在(一)
- 格式:pdf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0
现代简约风格解读现代简约风格是一种注重简洁、整洁和实用性的室内设计风格,它强调简单、清晰的线条、自然光的利用和舒适的空间布局。
这种风格不仅在家居设计中有所运用,也在建筑设计、室内装修以及家具设计中广泛应用。
简约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当时建筑师和设计师试图通过剥离传统装饰的繁杂与复杂来改变人们对空间的感知。
他们认为,简单的形式和减少过多装饰的室内空间可以创造出更加舒适宜人和精致的居住环境。
在现代简约风格中,线条简洁明了,没有繁琐的花饰或曲线装饰。
家具和家居用品的线条也是简单直接的,通常使用清晰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方形和圆形等,使整个空间呈现出简约而富有力度感的风格。
此外,材质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通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玻璃、金属等,使整个空间更加质朴和自然。
而在色彩选择方面,现代简约风格通常采用中性色调,如白色、黑色、灰色和米色等。
这些色彩可以提供一个平静、舒适的氛围,并使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整洁和宽敞。
此外,现代简约风格也会运用一些明亮的强调色调来增加空间的活力和一些视觉元素的焦点。
现代简约风格注重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减少不必要的灯具和过多的家具摆设,使空间显得更加宽敞和明亮。
大面积的窗户和开放的布局使得光线可以充分进入室内,营造一个通透轻松的居住环境。
另外,在窗帘的选择上也常常采用简单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以增加窗户的视觉效果。
在现代简约风格的家具选择上,通常会选择简单、大方的家具,它们的造型直线简洁,没有繁杂的花纹和装饰。
家具的布置也非常注重功能性,不会过多的摆放家具,保持空间的整洁和通透感。
此外,现代简约风格的家具也倾向于使用天然材料,如实木、皮革、金属等,增加整个空间的自然质感。
在空间布局上,现代简约风格追求最大程度地优化空间利用,减少过多的装饰。
一般地,空间会保持简练和明了,避免繁杂的布局和过度装饰。
每一个物品都被精心布置,使得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整齐、干净。
总之,现代简约风格以其简单、明晰和实用的设计理念,不仅在家居装修中受到欢迎,也在其他领域的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浅谈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极简主义1. 引言1.1 什么是极简主义极简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设计风格,它强调简约、清晰和功能性。
极简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运动,尤其受到美国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影响。
极简主义反对过度装饰和复杂性,主张强调线条、形式和材料的本质。
在极简主义设计中,常常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中性色调和抽象的元素。
极简主义不仅体现在建筑和家具设计中,也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装、电子产品和图形设计等。
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减法”,通过去除多余的装饰和材料,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出最基本的需求和功能。
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简单而不简陋,干净而不冷漠,温暖而不张扬,体现了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平衡与和谐。
1.2 极简主义的意义极简主义的意义在于追求简洁、纯粹和高效的设计理念。
它强调去除多余的装饰和材料,专注于简单而优雅的形式,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
极简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设计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观念。
在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极简主义可以帮助人们减少物质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简化和精简,在室内设计中运用极简主义可以创造出清爽、舒适的空间氛围,让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
极简主义的意义不仅在于美学上的追求,更在于带来心灵上的宁静和平静。
通过精心设计和有意识的选择,极简主义可以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份简单、清晰和舒适的居住体验。
极简主义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简单、纯粹和舒适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繁杂中找到简单之美。
1.3 极简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极简主义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设计风格。
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是简洁、清晰、舒适,通过简化空间布局和减少装饰物的使用,营造出一种简约优雅的居住环境。
在极简主义的室内设计中,常常采用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形状,避免繁琐的装饰和复杂的图案,强调整体空间的和谐与统一。
家具的选择也更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减少不必要的物品,使空间更加整洁和通透。
浅谈极简主义一.极简主义的产生极简主义艺术(Mnimal Art)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主要是针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绘画和雕塑中的个人表现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倾向。
其特点是:形式简约、明快,多用简单地几何形体;重复、系统化的摆放物体;运用现代工业化的材料和非人格化的结构;把物体放在地上或靠在墙上,雕塑不用基座和框架。
极简主义艺术所追求的抽象、简化和几何秩序与现代主义园林所倡导的原则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因而有些园林设计师便从极简主义艺术中受到启发,把极简主义的简洁性、直观性、图案性等与现代园林的空间构成、功能性相结合,开创了极简主义园林。
彼得·沃克(PeterWalker)便是具有明显极简主义特征的园林设计师。
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一)代表人物—彼得·沃克彼得·沃克1955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风景园林学土学位,1956年在伊立诺人学作研究生,1957年获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硕L学位,同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佐佐木英夫教授和沃克共同创立了SW A景林设计项目,然而与此同时,他发现这些风景式的景观与他本人对极简主义艺术的兴趣相距甚远。
因此,他最终于1976年离开了SW A而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任教并从事极简主义园林的研究工作。
1983年,沃克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从而得以把他对极简主义的探索付诸实践,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许多第一次看到沃克作品的人常常会为其独特的形式和神秘感所折服,同时也会提出“这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吗?”的疑问,对此,利维女士(Cleah Levy)精辟地指出,沃克的作品,已经超出了风景园林的常规评价标准了。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玛莎·施瓦茨是沃克的妻子,但是她却在公共艺术领域开拓了风景园林的另一片新天地。
(二)彼得·沃克极简主义作品的特征其实沃克的作品并不是那种鹤立鸡群的形体,而是贴近大地,悄然占据人们心灵,令人难忘的艺术创作结晶。
简约风格的趋势
简约风格的趋势是一种以简洁、清晰、现代为主要特点的设计风格。
它强调极简的线条和形状,追求简单而精致的表达方式。
简约风格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喜爱,以下是一些简约风格的趋势:
1. 无多余装饰:简约风格追求去繁就简,避免过多的装饰和细节。
它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因此抛弃了繁琐的复杂性。
2. 自然材料:简约风格更注重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麻织品等。
这些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可以给空间带来温暖和舒适感。
3. 中性色调:简约风格通常以中性色调为主,如白色、灰色和黑色。
这些色彩简洁而经典,也更容易与其他元素进行组合。
4. 开放式布局:简约风格倡导开放式的室内布局,强调空间的流畅性和通透感。
没有过多的隔断和墙壁,使得空间更加宽敞明亮。
5. 清晰的线条和形状:简约风格偏爱简单直线条和明确的几何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
这些线条和形状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使空间更加干净利落。
6. 极简家具:简约风格的家具通常具有简洁的线条和比例,没有过多的装饰和花纹。
它们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与整体空间风格相协调。
7. 光线和透视:简约风格注重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的透视效果,让空间更加明亮通透。
大窗户和明亮的灯光设计是实现这一效果的重要手段。
简约风格的趋势是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趋势相适应的,它通过简化和提炼,营造出宜人而舒适的居住环境。
极简设计主义风格介绍三篇篇一: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介绍什么是极简主义设计极简主义设计已经被描述为最基本的设计,剔除了多余的元素、色彩、形状和纹理。
它的目的是使内容被突出出来并成为焦点。
从一个视觉的角度来说,极简主义设计意味着平静和将思想带回本真。
这个设计运动始于瑞士,然后被用于多种媒体:图形设计、建筑、音乐、文学、绘画以及最近的网页设计。
(拓展阅读维基百科:极简主义)尽管极简主义已经有几十年了,早期的互联网并没有能够展示它。
即便除了旋转的logo、滚动和鲜艳的色彩之外,网站设计依然常常是杂乱和咄咄逼人的。
我们将在本文中讨论极简网站设计的基本原理。
但是即便你选择不去追求极简主义的审美,本文也能帮你简化你的设计,无论你是哪种风格。
越简单越丰富正如提到的,极简主义将最重要的内容带到最前面并为用户避免分散注意力。
如果一个页面有太多的元素,浏览者将迷惑于去看哪里或误解每个元素的优先级。
一个极简主义设计将焦点正好放到正确的内容上。
比如,在一个黑白设计上的任何色斑,都会引起用户的注意力。
色彩本身也将成为焦点。
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之前你或许已经见到此类设计:纯白背景,一个内容块和一个图形元素。
图形元素使用色彩、纹理和形状。
很明显这是页面中最重要的元素,而且它代表了设计师的品牌和个性。
因为这个特殊的图形元素的复杂性,该页面中的更多内容会让它不太醒目,显得不太重要。
保持内容到最小,设计师就实现了完美的平衡。
如何简化内容实现极简设计或者简化设计的第一步,不是简单的去掉大部分图片,而是要重新考虑内容并将其简化到无遮盖的需求。
只有那样才能让页面中最重要的元素实现其预期的效果。
就像你策划任何其它网站一样,写下你需要的内容:logo、介绍、导航等等。
去掉其它一切不需要的东东。
尽可能的丢掉它们。
下面是一些你可能不需要的元素。
请注意这仅仅是一个指导。
你的确切的需求将依赖于你的具体设计。
下面的一些元素对你的网站来说可能不是必须的。
一句话介绍极简风格
1.极简主义(Minimalism)可以定义为:当一件作品的内容被减至最低限度时所散发的完美感觉。
2.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的连接都被减少压缩至精华时,他就会拥有这种特性,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
3.极简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20世纪现代艺术重要流派之一。
极简主义的设计遵循“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对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时尚和绘画等诸多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重负荷,以及海量碎片化信息使人们内心越来越焦虑,人们渴望内心的安宁,渴望缓解精神压力,解除审美疲劳。
5.极简主义理性实用、简约整洁、直观易懂、优雅大方等特点,正好迎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被社会大众所青睐,在当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追捧和喜爱。
6.虽然极简主义设计以简约著称,但事实上极简主义设计并非一味追求设计形式的简化,而是追求设计形式和功能的平衡。
7.即在实现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去除非本质的、不必要的装饰,使用干净流畅的外形,使设计呈现出优雅感和纯粹感,减少人们的认知障碍,方便人们使用与欣赏。
8.因而在极简主义设计简约的表面下,隐藏着反而是复杂的设计工序。
宋式简约风格设计说明哎呀,说起宋式简约风格,那可真是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啊!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不整那些虚的,直接上干货!一、宋式简约风格的起源话说宋朝那会儿,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少即是多”的生活哲学。
就像咱们现在说的“简单生活,快乐多”,宋朝的小伙伴们已经玩得风生水起了。
他们觉得,生活不需要太多繁复的装饰,简单自然才是王道。
所以,宋式简约风格就这么诞生了,它讲究的是线条流畅、造型简洁,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
二、宋式简约风格的特点1. 线条之美:宋式家具的线条,就像咱们现在流行的极简风,直来直去,干净利落。
没有多余的装饰,就像咱们说的“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看着就让人心里舒坦。
2. 材质之选:那时候的人们喜欢用木头,尤其是那种原木色,看着就让人想到大自然。
就像咱们说的“返璞归真”,宋朝的家具就是这么个意思。
3. 功能至上:宋式家具不仅好看,还特别实用。
就像咱们说的“一物多用”,桌子不仅能吃饭,还能当书桌,实用得很。
三、宋式简约风格在现代的应用1. 家居设计:现在咱们家里装修,也流行这种简约风格。
就像咱们说的“旧瓶装新酒”,宋式简约风格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2. 时尚潮流:不仅是家居,就连咱们穿的衣服、用的包包,都开始流行这种简约风。
就像“时尚是个圈”,宋朝的简约风格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3. 生活态度:其实,宋式简约风格不仅仅是一种设计风格,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像“少即是多”,追求简单,享受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时尚。
四、宋式简约风格的现代演绎1. 现代简约家具:现在市面上,很多家具品牌都推出了宋式简约风格的家具。
就像咱们说的“古为今用”,这些家具既保留了宋式的精髓,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2. 装饰艺术:在装饰艺术上,宋式简约风格也大放异彩。
就像“画龙点睛”,简单的装饰,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生活方式:最后,咱们说说生活方式。
宋式简约风格倡导的是一种简单、自然、宁静的生活方式。
聊聊极简风格的过去与现在(一)扁平化、巨幅背景图片、默认隐藏的全局导航…当前盛行的很多设计风格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2000年左右开始的极简网页设计运动的影响。向前追溯,这些风格背后的简约哲学则来源于美术及人机交互领域当中的一些早期运动。
对于界面设计而言,极简风格,或是说“最小化设计”,其根本目的是最大化的突出内容本身,而非界面框架。如果设计的得当,极简风格可以使重要信息及功能更容易被聚焦,从而提升界面整体的易用性。
然而如今,很多设计师错误的将“极简”理解成了一种单纯意义上的视觉设计风格 – 他们将重要的界面元素移除或隐藏起来,为了追求极简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那些需要从整体上综合考虑的其他因素,包括可用性、易用性、产品设计策略等等。他们 忽略了极简风格的核心哲学以及最初孕育了这种风格的历史情境,其结果就是,从产品整体的角度来看,复杂度非但没有被降低,反而被进一步提升了。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最小化设计的方法原则,我们有必要花些时间去了解极简风格的起源及其基本特性。我们将通过两篇文章来探索这一话题:本文是第一 篇,主要聚焦在风格定义和历史发展这两个方面,对最小化设计风格与可用性问题之间的关联也会稍作讨论;第二篇则会从深层次上分析最小化设计的特性对于界面 及产品可用性的影响作用。
什么是最小化界面设计?最小化界面设计的目标是尽可能的移除干扰元素,以一种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将内容与功能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这种策略下最常见的设计方法就是做减法,即移除那些与界面的核心功能无关的内容与功能。
我们难以通过某种统一的量化标准来判断某个界面是否属于最小化设计,毕竟这不是一种可以精确定义的概念,不过大体上还是有一些共同特征是能够得到大 家的认同的,包括扁平化的背景材质、简化的配色、大量的负空间(留白)等等。关于这些设计要素以及它们在最小化设计当中的运用方式,我们将在第二篇文章中 详细讨论。设计师Brian Danaher的个人网站,在15寸MacBook Pro上浏览时,留白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不同灰度的文字搭配一种关键色 – 属于很多设计师所公认的那种比较典型的极简风格。
在Danaher的站点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与内容无关的装饰性元素,界面的干扰性极低。极简风格很适用于这种类型的网站或应用,即功能复杂度较低,内容类型简单。而将极简风格运用到复杂度较高的产品当中则没有这么容易了。
可以说,最小化设计是对从前过于臃肿的、“最大化”设计风格的回应,包括我们曾经熟悉的漫长Flash进场、各种毫无意义的动画、质感沉重的界面元素、臃肿不堪的功能等等。
极简风格的兴起极简主义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视觉艺术运动,与当时以混乱的颜色、动感等要素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极简主义受到当时著名的包豪斯艺术运动的影响,聚焦于简约而不失功能性的设计。60年代在上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开始流行于众多领域,特别是在美术及建筑设计方面。在视觉艺术领域,单色和几何图形、工业材质的运用都成为极简主义的代表性要素。
当时比较著名的极简派大师包括平面设计师Josef Müller-Brockmann,画家Ellsworth Kelly以及工业设计师Dieter Rams等等。看一看下面几个案例之间的共同特征 – 简约清晰的线条、慎用的配色等 – 虽然领域有所不同,但它们体现出的风格共性是显而易见的。Ellsworth Kelly的“布鲁克林大桥 VII”,1962Dieter Rams为Braun(博朗)设计的收音机,1961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S.R. Crown Hall,1956著名建筑设计师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那句“少即是多”完美的概括了极简主义的表达方式。众所周知,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互联网及软件设计领域当中的极简主义者们的口头禅及精神支柱 – 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1980至2000年在20世纪末的20年当中,极简主义逐渐在人机交互领域形成了独立的分支。1983年,数据可视化专家Edward Tufte提出了“数据墨水比例(Data-Ink Ratio)”的概念。在印刷媒介当中,这个概念指的是用于打印数据的墨水量与总墨水用量之间的比例。Tufte主张通过移除那些不会影响数据信息显示的 元素来最大化的提升数据墨水比例。
将数据墨水比例的概念移植到界面设计领域,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内容元素比例” – 用于呈现有价值内容的元素与界面当中全部元素之间的比例。我们的设计目标就是最大程度的提升内容元素比例。
1990年,人机交互研究专家John M.Carroll研究了人们是怎样阅读科技产品使用手册的,并寻求改善方式。通过研究,他提出了一套最小化理论,建议通过合理的设计来简洁的传达信息,帮助人们快速获取并运用到实践行为当中。
Carroll强调,单纯的将设计方案精简到只保留基础元素的程度并非最小化设计的最终目标 – 以目标任务结果为导向的简洁才是根本。对界面设计而言,这意味着界面框架本身对于用户完成目标任务的行为来说应该是无形的,只应起到承载内容的作用,帮助 用户更好的完成任务而不是带来干扰。
1995年,Jakob Nielsen在他的十大可用性原则当中提到了最小化设计的重要性,建议通过移除界面当中不相关的信息要素来提升可用性,本质与Tufte及Carroll关于最小化的看法相一致。
2000至2010年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极简主义运动开始出现在网页设计领域 – 包括大量的页面留白、少量精简的内容、严格限制的配色方案等等特征。Google经常被誉为最小化页面设计的先驱,因为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刚刚推出beta版本的时候开始就一直体现着简洁而聚焦的设计思想。
Google首页,1999即便如今Google为全世界用户提供着各式各样的产品,从Google Drive到YouTube、Gmail、Google Maps等等,他们的首页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特征:除了基本的搜索功能以外,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显性导航项;要访问其余的功能,用户需要通过右上角的菜单图 标进入。Google首页,2015尽管有Google这样的早期先驱,但是最小化设计思想还是花了很多年才普及到界面设计领域。2000年前后,各种追求表面浮华的混乱页面仍然统治着互联网。记得在我们当时所做的测试当中,用户们无不被那些看上去“忙碌急躁”的页面搞的晕头转向。
虽然步伐迟缓,但极简主义的思想还是被早期实践者 – 包括网页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艺术家、摄影师、建筑师和开发者们所不断的探索和思考着。设计师和博主Emily Change在2006年的一篇关于最小化设计思想崛起的博文当中写道:
或许是因为Google的成功,或是最近十年我们受够了各种闪烁的banner和恼人的弹出广告,当然也有可能受到了 Jonathan Ive的影响 – 设计师、开发者和用户们似乎开始认同Miesvan der Rohe的名言’少即是多’应该成为界面设计当中的新准则了。
虽然Chang对于互联网从业者及用户即将全面拥抱极简主义的预言在如今看来也是略显乐观,但是她的观点确实符合最小化设计被越来越多拥护前沿设计趋势的人所支持的现状。
2010至2013年2010年左右出现的响应式设计推动了最小化思路的普及。想要有效的运用响应式设计技术,人们必须认真思考界面当中内容的优先级问题,以及怎样移除与内容不相关的干扰元素 – 那些在桌面设备当中无足轻重的干扰元素,放在移动设备当中浏览时就会成为极大的障碍。设计师和用户们逐渐的开始接受最小化设计的概念。这期间,两大业界巨头推出的重设计方案更是促进了巨变的产生 – 2011年微软推出的Metro,以及2013年Apple发布的iOS 7系统。
微软在2011年发布的Windows 8可以说是近几十年里计算设备操作系统发展历程当中的一次重大的重设计案例。他们宣布了“现代化设计”的新哲学,一种来源于极简艺术运动的很典型的最小化 设计哲学。微软在其设计文档当中甚至坦言包豪斯理念正是这套系统最基本的设计支柱之一。
另一方面,虽然Apple一直在努力贯彻着简化的设计思维,但他们的软件设计师对于传统拟物化的风格却是有着长久的、颇具争议的偏爱。在2013年,他们颠覆性的推出了iOS 7,这种带有自我革命味道的设计决策极大的推动了最小化风格在业界当中的普及。2014至2015年最小化设计的理念开始全面的开花结果,甚至包括电商、在线媒体和互联网教育等等类型的产品都开始加入到这一行列。在最小化理念的推动下,扁平化风、响应式等设计开发概念都开始成为一种新的业界标准,进入到各类在线领域当中。
关于可用性的争论:极简风格对用户是否有利?最小化设计的理念将对产品的信息架构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决定着最终界面的可用性与易用性。毫无疑问,近些年来关于最小化设计风格的可用性问题已经成为业界当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支持者们认为最小化的设计思路可以有效的降低界面当中的信息负载,并且能为用户带来正面情绪的体验 – 人们对于外观优雅的界面总是会产生积极的响应。正如Don Norman指出,在使用这样的界面时,人们对于可用性问题的容忍度往往更高,只要那些问题不是非常的严重。
我们自从1998年开始就一直反对复杂而无意义的“最大化设计”,说到这里你一定会认为我们是最小化设计的坚定簇拥者 – 但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
当设计师们有意的、刻板的遵循着他们所理解的最小化设计思维时,最终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可发现性和可用性问题。实际上,极端的最小化理念可以作为某种 设计练习,但不宜片面的运用到实际产品当中。要有节制的尝试最小化设计原则,通过适度的简化来降低界面复杂度和使用的摩擦力,不要忘记界面设计的最终目 标:帮助用户更好的完成任务。
一些建议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认真的思考最小化设计风格是否真的适用于你的产品和品牌,是否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损害。如果确实适用,考虑以下几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