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6)_调研报告.doc
- 格式:doc
- 大小:75.52 KB
- 文档页数:3
抗洪的调研报告抗洪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象灾害频发,洪水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需要加强洪水抗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更好地了解抗洪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抗洪工作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我国抗洪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2. 调研对象:我们选择了多个地方政府、水利部门以及相关研究机构作为调研对象。
3. 调研内容:主要从抗洪准备工作、抗洪措施和抗洪成效三个方面展开调研。
三、调研结果1. 抗洪准备工作(1)多数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抗洪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但仍存在一些人员素质和应急物资不足的问题。
(2)抗洪预警体系建设相对薄弱,监测设备的覆盖范围和精度亟需提高。
(3)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公众对抗洪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缺乏。
2. 抗洪措施(1)多数地方政府注重综合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抗洪措施,例如修建防洪堤坝和抗洪渠道等,但仍存在一定的盲点和不足。
(2)抗洪科技应用不够充分,高新技术在抗洪工作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3)生态抗洪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
3. 抗洪成效(1)抗洪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得到有效控制,且灾后恢复工作较快。
(2)但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抗洪工作的滞后和不足,特别是在人员转移、社会保障等方面。
四、对策建议1. 加强抗洪准备工作,提高抗洪应急预案的完善度和可行性,加强演练和培训。
2. 建立更完善的抗洪预警体系,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并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抗洪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抗洪科技应用的发展,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洪水预警和抗洪救灾中的应用。
4. 加强生态抗洪措施的推广,并加强生态保护,提高洪水自然调蓄能力。
洪灾影响调研报告洪灾影响调研报告一、引言洪灾是指由于大量降水、暴雨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湖泊或其他水体水位急剧上升,溢出河岸或决堤,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
洪灾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洪灾的影响进行调研和分析,为进一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洪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生命财产损失:洪水的来袭往往导致房屋倒塌、土地冲毁、设施破坏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不仅造成家庭财产的损失,也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
2. 经济影响:洪灾导致农作物受灾,林木被淹,牲畜死亡等。
此外,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中断和损毁也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洪灾灾害发生后,不仅要进行抢险救灾,还需要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造成重要影响。
3. 社会生活影响:洪灾的发生让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人们被迫离开家园,失去了正常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此外,洪灾还可能导致供电、供水和供气的中断,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4. 心理影响:洪灾对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产生明显影响。
人们在洪灾面前面临丧失亲人、财产和生活基础的巨大压力,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洪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土壤侵蚀:洪水的冲击力很强,会冲击土壤和搬运泥沙,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土壤侵蚀会造成农田受损,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 生物多样性损失:洪水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导致植物和动物的死亡。
某些特定物种可能会因此灭绝或受到严重威胁。
3. 水质污染:洪水会带来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废物,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质的污染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4. 气候变化:洪灾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表现,全球变暖导致降雨模式的改变,增加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
洪灾的发生又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
四、防洪减灾措施1. 加强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的洪灾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预测和预警洪水的发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 健全抢险救灾体系:完善抢险救灾的组织机构和力量,确保能够迅速响应并有效应对洪灾灾害。
洪灾后调查情况汇报近期,我单位对洪灾灾情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一、受灾情况。
洪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初步统计,受灾人口达到数万人,其中有部分人员失踪,部分家庭因房屋倒塌而无家可归。
农田、果园、蔬菜地等农作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交通、通讯设施也遭受了破坏,给救援和恢复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救援工作。
灾情发生后,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了大批救援力量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响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确保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各地还积极组织了医疗队伍,为灾区群众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
三、灾后恢复重建。
在抢险救灾工作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开始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针对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房屋、农田等进行了全面评估,制定了恢复重建方案。
同时,各级政府还积极筹集资金,用于灾后重建和灾民的生活保障,确保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四、防灾减灾措施。
洪灾暴露了一些地方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
针对此次洪灾的教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还将加强对洪灾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社会各界支持。
在此次洪灾中,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向受灾群众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帮助。
有的捐款捐物,有的主动参与救援工作,有的提供志愿服务,有的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援助。
这些无私的支持和帮助,为受灾群众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也展现了社会团结和力量。
六、总结与展望。
此次洪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将总结此次救灾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关爱和帮助,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灾难,重建家园。
以上就是我单位对洪灾后调查情况的汇报,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和支持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共同为灾区群众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温暖。
灾后调研报告优质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发生了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台风等,这些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为了及时了解受灾地区的情况,及时采取救援措施,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进行了对灾后调研工作。
二、背景当地时间今年6月9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导致该县多处房屋坍塌,道路受损严重,造成数百人伤亡。
经过紧急救援,对受灾地区进行调研,对灾后救援工作进行及时总结,为防止类似灾害再次发生提供经验和思路。
三、灾害影响(一)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据初步统计,此次地震造成茂县498人受伤,24人死亡,1515栋房屋损坏严重或无法居住,共计损失超过1亿元。
(二)交通、通讯受阻地震导致道路受损、桥梁倒塌,导致交通受阻。
同时,地震还导致通讯中断,给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地震造成的震动、滑坡和泥石流等,导致当地环境严重受到破坏,水源污染、土地流失,为灾后扶贫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隐患。
四、灾后救援与恢复(一)抢险救援针对受灾情况,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全力投入抢险救援工作。
同时,政府部门也组织专业的抢险救援力量,展开救灾工作。
救援物资和志愿者救援队伍纷纷赶往受灾地区,协助开展救援工作。
(二)生活救助政府对受灾群众的饮食和住宿等生活保障提供了大力支持,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向受灾群众提供救助和支持。
(三)灾后重建重建工作是防止灾害再次发生的重要环节。
政府和社会各方紧密协作,展开修复和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五、灾后问题分析(一)救援物资不足此次地震抗灾中,物资来源不足导致物资分配存在问题,有些受灾地区救援物资没有得到及时的分配。
此外,由于受灾地区通讯中断,抢险救援物资的调配和补充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志愿者数量不足虽然在此次地震中出现了大量志愿者,但由于志愿者招募工作的统筹不足,导致了志愿者数量不足,志愿者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
水旱灾害调研报告水旱灾害调研报告一、引言水旱灾害是指由气候异常、降雨不足或水资源管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严重干旱现象,给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水旱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为有效预防和减轻水旱灾害的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走访了受灾较为严重的农村地区,并与当地农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了解他们在水旱灾害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
同时,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来自各个层面的信息,包括农田灌溉情况、水资源利用率及各地政府相关应对措施等。
三、调研结果1. 水旱灾害的成因通过调研发现,水旱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异常。
气候变化导致了气温升高和降雨不均衡现象,使得某些地区秋雨不足,导致水资源严重缺乏。
(2)水资源管理不当。
一些地方存在水资源浪费、滥用的问题,没有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导致无法应对干旱和水旱灾害。
2. 水旱灾害的影响水旱灾害对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1)农业:水旱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严重危害农民的生活和收入。
(2)生态环境:干旱和缺水使得植被枯萎,土壤退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3)社会经济:水旱灾害造成农村地区经济困难,增加就业压力,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对当地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 应对措施针对水旱灾害,我们调研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
(1)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和政策措施。
(2)加强干旱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对干旱的预测能力和预警准确性。
(3)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灌溉水利用率和抗旱能力。
(4)加大科技创新和应急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水旱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论水旱灾害是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都有深远影响。
为了减轻水旱灾害的损失,我们应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
同时,应加强干旱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抗洪救灾调研报告面对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干群同心,军民联手,不畏艰难,团结奋战,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抗洪救灾。
近日,xx市遭遇60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造成公司园区积水,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工作。
在对这次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中,公司上下团结一致,尽最大可能避免了重大损失,现将情况汇总如下。
一、救灾情况1.人力投入x月x日以及x月x日的两场大暴雨过后,行政部门第一时间迅速反应,组织人员抗洪抢险,保障了数据中心持续供电以及C6的安全供电。
x月x日全市降雨量高达400mm,创下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降雨量,不但园区积水严重,主楼一楼也被水浸泡。
关键时刻,公司上下发挥了不畏艰难的卓朗精神,在X总的带领下,4位副总、各部门负责同志以及行政部同事全部到岗,协同其他员工和保安队,将积水阻拦在重点区域外,也保证了数据中心正常运行不受干扰。
2.物资准备为应对大雨,行政部协同采购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共购买沙袋x袋,污水泵x台,这些物品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后,又添置方便面x箱,迷彩服x套,行军床x张及相应的枕头被子。
3.损失统计一周内的两场大雨使公司供电中断两天,一个正常工作日被迫终止。
救灾过程中,xx车由于熄火送厂维修,共花费x元;玻璃幕墙渗水严重,一楼展示厅和大屏室进水严重,墙体损坏情况不一,初步估算维修费用约为x万元。
4.优秀事迹在这两次“抗洪”中,公司上下团结一心,涌现了众多优秀个人,他们身上体现的不计得失,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品质正是XXXX精神的核心价值。
电工XXX坚守配电间,监控配电槽水情,并以最快速度将隐患排除,保障了公司的电力供应与安全生产;行政部XXX及保安部全体同事,在雨下得最大的时候,不顾一切的冲入过膝的积水中,将沙袋层层垒起,铸就起保卫公司的坚强堡垒,暴雨过后,又是他们与集成部门、云计算部门的同事们一起,用沙袋将楼体“全面布防”,吃苦在前,任劳任怨;当雨水不停向配电室倒灌,严重威胁供电设施安全的时刻,IT运营部同事XXX毫不犹豫的跳下了一人多高的蓄水井,不顾井下污水的冲刷,把一块块水泥堵在了漏点上,为夺取“抗洪抢险”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河南洪灾现场调研报告河南洪灾现场调研报告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洪灾,给全省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灾情和受灾地区的需求,我们一个由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组成的调研团队于7月底前往受灾区进行了现场调研。
在考察的几个重点城市中,郑州受灾最为严重。
我们目击了许多低洼地区被积水包围,部分地区的建筑物已被淹没。
交通正常运行的地方也面临着严重的堵塞,道路被淹水割断,车辆无法通行。
有些居民受困在屋顶上等待救援。
由于电力中断,许多人没有办法与外界联系。
在灾区,各级政府和志愿者们都投入了大量的力量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救援人员利用橡皮艇和直升机将被困民众转移至安全地带。
同时,临时救灾物资也纷纷进行了调拨和发放,以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需求。
首先,由于灾情发生突然,部分居民没有及时获得风险预警,导致无法及时逃离。
因此,提高灾害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覆盖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由于互联网和通讯设施的中断,部分人员无法及时与亲友联系,无法得到及时帮助。
因此,在未来的抗灾工作中,建设鲁棒的通讯网络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些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例如排水系统不完善,需要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在救援行动中,当地政府和志愿者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危险救助受困人员。
许多志愿者也主动加入抢险工作,为受灾地区提供援助。
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和力量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宣传的。
通过此次现场调研,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河南洪灾的严重性和受灾地区的需求。
我们将向相关部门提出我们的调研结果和建议,希望能够为灾区的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受灾地区,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救助和帮助。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受灾地区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水灾报告范文近期,我国某地区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水灾。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这场水灾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此,本报将对该水灾的原因、影响以及灾后的救援工作进行详细报告。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场水灾的原因。
经过调查发现,这次水灾是由于短时间内持续大雨造成的。
气象部门数据显示,降雨量超过了历史同期的平均水平,导致本地区多个河流水位急剧上涨,无法承载如此大量的雨水。
此外,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存在不足,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加重了水灾的程度。
这场水灾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人民的生命安全。
由于水灾突发,很多居民没有来得及进行紧急疏散,导致人员伤亡的情况发生。
同时,水灾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包括道路、房屋、桥梁等。
这不仅给人民的出行带来了困难,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另外,农田的淹没也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压力。
针对这次水灾,相关部门迅速展开了救援工作。
首先,当地政府成立了应急指挥部,统筹协调各项救援工作。
同时,派遣了大量的救援人员和物资到灾区,积极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此外,还利用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对受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和监测,为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而民众也积极参与到救援工作中,伸出援手帮助灾区的人民渡过难关。
灾后的重建工作已经展开。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受灾民众的救助力度,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对受灾基础设施进行全面修复,恢复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本服务。
此外,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抗洪能力,避免类似灾害再次发生。
最后,加强灾后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受灾民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总结起来,这次水灾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但是,在相关部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救援工作进行顺利,并且灾后的重建工作也已经展开。
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个受灾地区将很快恢复正常,人民的生活也将重新步入正轨。
水灾报告到此结束。
暴雨洪水灾害的研究报告暴雨洪水灾害是自然灾害中一种十分严重的类型。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原因,暴雨洪水灾害的频率和破坏力在不断上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探讨暴雨洪水灾害的影响和防控措施。
一、暴雨洪水灾害的影响暴雨洪水灾害的影响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生命安全、财产损失、社会经济影响和自然环境破坏。
1.生命安全:暴雨洪水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失踪,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2.财产损失:洪水可能造成桥梁、道路、建筑物等公共设施的损毁,私人财产的受损、甚至完全损毁。
3.社会经济影响:洪水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商业贸易等部门的正常运转,造成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的混乱和停滞。
4.自然环境破坏:暴雨洪水灾害可能导致土地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不平衡,进而加剧气候变化,形成环境恶性循环。
二、防洪措施控制暴雨洪水灾害,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
在实际应对灾害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1.加强排水设施建设:要提高排水系统设计规范和建设质量,加强既有排水系统的修缮和改造,提高排水系统抗洪能力,为防止洪水灾害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开展预警监测:及时掌握暴雨洪水灾害的动向和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人们采取必要的应对和防范措施。
3.强化灾后救援:提前准备好防汛物资、设备和人力资源,强化现场应急处理和灾后救援力度,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加强科学研究:需要加强对暴雨洪水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而纯粹依赖技术手段无异于“落井下石”,科技的发展首要是基于生态的保护,而非以掠夺为根本出发点。
三、专家观点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马绍军认为,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和植被覆盖率是应对暴雨洪水的最有效方法。
城市应该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率,建设雨水花园,加强城市中心区排水系统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徐珊珊认为,应该结合防汛历史和监测分析数据,开发预测模型,提高防洪的指挥决策能力。
洪水调查报告洪水调查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洪水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洪水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洪水的成因和应对措施,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查结果,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洪水的成因洪水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1. 自然因素(1)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强度的增大,进而引发了洪水的发生。
(2)地质构造:地球板块运动、地壳变动等地质构造活动会导致河流河床改变,增加了洪水的概率。
(3)降雨模式:降雨的分布和频率不均匀,暴雨和集中降雨是洪水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人为因素(1)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的水泥化,减少了地表的渗透能力,使得降雨无法迅速排水,从而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发河岸带、湿地和山区等易受洪水影响的区域,使得洪水的危害程度进一步加剧。
(3)水资源管理不善:水库的过度蓄水、排泄不当等问题,会导致洪水的发生和扩大。
三、洪水的影响洪水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经济影响(1)农业受灾:洪水对农田的淹没和农作物的破坏,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农民收入减少。
(2)基础设施损毁:洪水会冲毁桥梁、道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给交通运输和通信带来严重困难。
(3)工业生产中断:洪水会导致工厂停工、设备损坏,造成生产中断和经济损失。
2. 生态环境影响(1)生物多样性丧失:洪水会冲毁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灭绝。
(2)水质污染:洪水会带来大量的污水和废弃物,污染水源,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3)土壤侵蚀:洪水冲刷土壤,导致土壤侵蚀加剧,使得农田变得贫瘠,影响农业生产。
四、洪水的应对措施针对洪水的威胁,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预防、减灾和恢复三个方面。
1. 预防措施(1)加强气象监测:通过提升气象监测能力,及时预警降雨情况,为洪水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6)_调研报告
大气魄,实行田、林、路、渠、园、镇、宅、厂、校、嘲十位一体”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全面改造。
田、林、路、渠、园治理,是改造自然的需要;镇、宅、厂、校、场治理,是改造社会的需要。
三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大灾之后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好时期。
这个时候,民心最齐,能够握紧拳头,集中力量,把各类资金捆起来使用,形成规模优势。
如寿县当年救济的1个亿资金,30%用来解决灾民吃饭问题,50%用来解决灾民住的问题,在解决群众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用了17%的资金投入到以前投入太小,而且今后政策上不可能短时间投入太多的公益事业上,如防洪、除涝工程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办一些过去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情。
四是灾后工作的落脚点要放在发展上。
受灾就是一次机遇,是灾区经济全面调整和大发展的机会。
重点要抓好结构调整和水平提高。
灾后也是科技推广的最好时期。
如寿县当年灾后秋种缺种子,由政府负责提供,全部实现了良种化;由于水灾,当年耕牛大量死亡,又为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
灾后,群众对党和政府更加信赖,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面对面指导生产,农民容易接受。
总之,灾后重建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精心
组织,不搞简单复制型恢复,真正把重建后的抗灾能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农民容易接受。
总之,灾后重建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精心组织,不搞简单复制型恢复,真正把重建后的抗灾能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ƒ五、灾后灾民生活得到了保证
大水给寿县人民带来了来顶之灾,全县几十万灾民无家可归,几十万灾民严重缺粮。
面对困难以及将来临的雨雪关、春节关和春荒关,县委、县政府把安排灾民生活、确保灾民安全度过“三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做到了“四个确保”。
一是确保灾民有饭吃。
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全县共发放救灾粮6833.94万公斤,保证灾民每人每天至少有1斤口粮;下拨救灾煤7010吨,安排钱煤配套款218万元,保证灾民不断炊。
二是确保灾民有衣穿。
全县共发放衣物95万件,其中棉衣21万件,棉被4万床,重点是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和“三光户”,保证了灾民有过冬棉衣和过冬棉被。
三是确保灾民有房祝1991年9月底前,投资3186万元建起过冬庵棚10.6万间;同时开展建房试点,建造17处3500间两层楼房。
1991年底,建成永久性房屋2.71万间,安排灾民1.44万户。
四是确保灾民有病能医。
全县设立56个医疗点,组织87个医疗队和350个消毒小组深入灾区治病发药,监测疫情病情,保证灾民有稳定的情绪和足够的体力,搞好生产自救,确保了大
灾之年无大疫。
六、灾后恢复和发展进展顺利
大水过后,寿县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以满腔的建设热情,去重建美好的家园,去谱写振兴寿县的创业之歌。
提出了:一年医治创伤,两年恢复元气,三年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