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储量计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41
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计算方法邓善德(国土资源部储量司)一、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矿体的自然形态是复杂的,且深埋地下,各种地质因素对矿体形态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在储量计算中只能近似的用规则的几何体来描述或代替真实的矿体,求出矿体的体积。
由于计算体积的方法不同,以及划分计算单元方法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储量计算方法在。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多角形法(或最近地区法),断面法(包括垂直剖面法和水平断面法)及等值线法等,其中以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和断面法最为常见。
现将几种常用的方法简要说明如下。
1.算术平均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储量计算方法,其实质是将整个形状不规则的矿体变为一个厚度和质量一致的板状体,即把勘探地段内全部勘探工程查明的矿体厚度、品位、矿石体重等数值,用算术平均的方法加以平均,分别求出其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和平均体重,然后按圈定的矿体面积,算出整个矿体的体积和矿石的储量。
算术平均法应用简便,适用于矿体厚度变化小,工程分布比较均匀,矿产质量及开采条件比较简单的矿床。
2.地质块段法它是在算术平均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储量计算方法,此方法原理是将一个矿休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根据矿石的不同工业类型、不同品级、不同储量级别等地质特征将一个矿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厚度的理想板状体,即块段,然后在每个块段中用算术平均法(品位用加权平均法)的原则求出每个块段的储量。
各部分储量的总和,即为整个矿体的储量。
地质块段法应用简便,可按实际需要计算矿体的不同部分的储量,通常用于勘探工程分布比较均匀,由单一钻探工程控制,钻孔偏离勘探线较远的矿床。
地质块段法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和倾斜投影地质块段法。
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适用于矿体倾角较陡的矿床,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适用于矿体倾角较平缓的矿床,倾斜投影地质块段法因为计算较为繁琐,所以一般不常应用。
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方法
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包括断面法、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三角形法及最近地区法等。
在计算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和所用勘探方法,选择合理的储量计算方法。
然后在各种综合图上根据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边界,划分矿体块段,计算各块段的平均厚度、平均品位、矿石密度、矿体面积以及含矿系数等参数。
最后按公式计算块段金属储量,累计块段金属储量为矿体(或矿床)金属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地质专家。
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矿产资源储量的概念与分类2. 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基本方法3. 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步骤4. 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实例分析5.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矿产资源储量的概念、分类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步骤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案例为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认识。
3. 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方法与步骤。
2. 准备实际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准备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相关资料,用于课堂讨论。
【导学】1. 引入矿产资源储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讲解】1. 讲解矿产资源储量的概念与分类。
2. 讲解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3. 讲解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步骤。
【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案例,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思考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认识。
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知识巩固】1. 提问学生,检查对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的理解。
3. 思考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六、教学内容1. 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参数和公式2. 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准确性分析3. 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软件与应用4. 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实例分析5. 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注意事项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参数和公式,以及软件与应用。
矿产储量计算矿产储量计算是指确定工业上有用的地下矿产的数量。
根据地质勘查工作获得的矿床资料,通过计算,以确定有用矿产的数量。
这是矿产勘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估算矿床经济价值、确定矿山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等的基本依据。
根据地质勘查工作获得的矿床资料,通过计算,以确定有用矿产的数量。
这是矿产勘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估算矿床经济价值、确定矿山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等的基本依据。
根据地质勘查工作获得的矿床资料,通过计算,以确定有用矿产的数量。
这是矿产勘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估算矿床经济价值、确定矿山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等的基本依据。
矿产储量计算步骤是:①在地质勘探或矿山生产勘探过程中,通过地表露头、探槽、浅井、坑道中和钻孔编录取样,以及地球物理测井结果,求得储量计算中需要的各种地质图件及各种数据资料;②将勘探工程中各项数据资料,按3维空间坐标位置,投放到相应比例尺的地质图件上,并按地质构造规律和工业指标的要求,圈定矿体;③根据矿体形态和矿石质量分布的特征,考虑勘探工程分布的格局,或采矿场的布局,将矿体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几何形矿块,用体积公式计算每一矿块的储量,然后汇总而成全矿体和全矿床的储量。
固体矿产固体矿产与液体、气体矿产储量计算的方法和参数不完全相同。
固体矿产储量计算传统的方法是以每一几何形矿块中见矿工程的平均厚度,乘以矿块面积(垂直于矿体厚度),得出矿块的体积;用矿块体积乘以平均体重,得出矿块矿石量;用矿石量乘以平均品位,得出矿块有用组分或金属的储量。
大部分黑色金属矿产(如铁、锰、铬),一部分非金属矿产(如磷、硫铁矿、水泥灰岩)以及煤、油页岩等,只计算原料的矿石储量;绝大多数有色金属(如铜、铅、锌),贵金属(如金、银、铂族元素),稀有金属(如铌、钽),分散元素(如镓、铟、镉、锗)以及放射性铀等矿产计算有用组分(多为氧化物)或金属的储量。
计算方法:按照矿块体积几何形状的不同,储量计算方法可分为:①多角形法,又称最近地区法,以每一勘探工程见矿厚度为中心,推向各相邻工程距离的二分之一处,形成一多棱柱形体矿块;②三角形法,以每3个相邻勘探工程见矿的平均厚度为三角棱柱体矿块的高;③开采块段法,以坑道工程为界,把矿体切割成若干板形矿块;④地质块段法,按地质构造和开采条件相同的原则划分矿块;⑤断面法,又称剖面法,是将每两条相邻勘探线剖面间的矿体作为一个矿块;⑥等高线法,对产状和厚度稳定的沉积矿床,以矿层顶板或底板等高线图为基础,将矿层倾角相近的地段划分为一个矿块;⑦等值线法,利用矿体等厚线图或矿体厚度与品位乘积等值线图,将两等值线间的矿体划为一个矿块。
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202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矿产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为了更好地管理矿产资源,确保其有效地使用,进一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法》(2010年修订),现就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作出如下规定:一、储量规模划分标准1.储量大于2亿吨,划定为大型储量。
2.储量介于100万吨至2亿吨,划定为中型储量。
3.储量小于100万吨,划定为小型储量。
二、储量规模计算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法》,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应按以下方法计算:1.产资源的储量规模,应以其资源量、平均分布状况、储量结存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结合实际情况,以资源量及其含量大小划分为储量规模。
2.量按资源量及含量计算,以资源量和含量之积为准。
其计算公式为:资源量(吨)×量(%)/100 =量规模(万吨)三、储量评价标准1.源量:指矿产资源的地质找矿可能性指数(GPI),根据GPI设定矿产资源量评价标准:A. GPI大于1.5的为高等级资源;B. GPI介于1.0至1.5的为中等级资源;C. GPI介于0.8至1.0的为低等级资源;2.量:指矿产资源中有效元素的含量,不同有效元素的含量标准有所不同,在若干元素具有有效含量时,取含量最高者作为评价标准。
四、储量类型划分标准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结存形式和资源开采技术类型,将储量划分为矿产资源型、工业矿石型、金属矿型、电石炉煤型及其他矿产资源型: 1.产资源型:指普通型碱性、半碱性、酸性矿床及其他矿产资源,分为金属类、非金属类和稀土类。
2.业矿石型:指工业原料、矿渣及其他非金属矿石,可分为非金属类和找矿原料类。
3.属矿型:指含金属的软化矿、金属矿、超硬及硬质矿物等,分为稀有金属类和非稀有金属类。
4.石炉煤型:指炉煤、焦炭、煤泥等,可分为炉煤类和焦炭类。
5.其他矿产资源型:指土砂石、滑石、粗面磨石等。
五、储量划分标准的其他规定1.储量的分布规模、储量类型、储量质量、储量运输成本、储量综合经济价值等因素考虑在内,进一步确定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矿产储量估算方法
矿产储量估算方法主要根据地质勘探数据和矿区开采情况来进行。
常见的矿产储量估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直接测量法:通过对矿床的实地测量和采样,直接获取矿石的产量和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矿床出露较多、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情况。
2. 面积法:根据已知的矿床面积和矿石的平均厚度、密度等参数,推算出矿床的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矿床的地质条件相对稳定,且不易出现矿体变形或断裂的情况。
3. 体积法:通过对矿床的地质剖面和钻探数据的分析,计算出矿石体积,并结合矿石的平均品位,推算出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矿床的地质结构复杂,矿体形态不规则的情况。
4. 库存方法:根据已知的矿石产量和库存量,结合矿石的平均品位和产量曲线,推算出矿床的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矿区已有一定的开采历史和数据积累的情况。
5. 概率法:根据概率论和统计学原理,将矿床的储量估算问题转化为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问题,通过对地质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参数回归等方法,推算出矿床的储量及其不确定性范围。
这种方法适用于矿床的地质条件复杂,数据不完整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矿产储量估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数据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估算,以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同时,矿产储量估算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和更新。
固体矿产资源量储量计算方法储量是指探明和已经被证实的固体矿产资源中能够经济开采的部分。
储量的计算是对已知矿产资源中可供开采的数量进行估算,通常包括证实储量和潜在储量。
证实储量是指在有关地质、矿产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勘探和采样等工作已经被证明存在的矿石数量。
证实储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1)地质勘探法:通过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质调查、钻探、采样等,确定矿床的规模、品位以及矿石的分布等信息,进而推算矿床的储量。
(2)矿石评估法:通过对矿石进行取样测试,分析其成分、品位等信息,结合已有的地质调查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矿石的储量。
(3)神经网络模型法: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已有的矿石样本数据进行训练,通过预测和模拟,推算出未知区域的矿石储量。
潜在储量是指尚未被证明的、但根据地质和勘探证据可以推测存在的矿石数量。
潜在储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1)地质潜力评价法:通过综合考虑地质构造、矿石赋存条件以及已有勘探数据,对未知区域的地质潜力进行评价,进而推测出潜在储量的数量。
(2)地质统计法:通过统计已有矿床的规模、品位等信息,结合地质条件和勘探数据,利用概率分析方法,预测出未知区域的潜在储量。
(3)综合指标法: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矿床周围的地质条件、地质勘探信息等多种因素,对潜在储量进行定量评估,得出其数量。
资源量是指地壳中存在的固体矿产总量,包括已探明的储量和未探明的潜在储量。
资源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完全勘探法和传递因子法。
1.完全勘探法完全勘探法是指针对其中一特定地区,通过全面地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质调查、钻探、采样等,对所有地质构造和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细致的勘探。
通过对全面勘探区域内已探明储量的估算,再结合周边同类地质构造的勘探数据,推算出该特定地区的资源量。
2.传递因子法传递因子法是指将已探明的储量数据应用到类似的未勘探区域,通过确定相似地质条件和控制因素,按比例将已知资源量扩展到未知区域,得出资源量的估算值。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一、矿体厚度计算1、单工程矿体厚度a 、真厚度m :m =L(sinα·sinβ·cosγ±cosα·cos β)或 m =L(cosθsinβcos γ±sinθcosβ)式中:m ——矿体真厚度;L ——在工程中测量的矿体假厚度; β——矿体倾角;α——切穿矿体时工程的天顶角(工程与铅垂线的夹角);θ——工程切穿矿体时的倾角或坡度(工程与水平线的夹角)。
γ——工程方位角与矿体倾斜方向的夹角。
注:上列两式中,凡工程倾斜方向与矿体倾斜方向相反时,此处用“+”号,反之用“-”号。
b 、水平厚度m s : m s =m/sinβ c 、铅垂厚度m v : m v = m/cosβ2、平均厚度a 、算术平均法如果揭露矿体的勘探工程分布均匀、或者勘探工程分布不均匀,但其厚度变化无一定规律时,块段或矿体的平均厚度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nmnm m m n∑=++=21cp M式中:M cp ——平均厚度;m 1、m 2……m n ——各工程控制的矿体厚度。
n ——控制工程数目。
b 、加权平均法当厚度变化稳定并有规律的情况下,如果勘探工程不均匀时,平均厚度应用各工程控制的长度对厚度进行加权平均:nm l l l l m l m l m nnn ∑=++++=212211cpM式中L 1、L 2……L n ——各工程控制长度(相邻工程间距离各一半之和)。
二、平均品位的确定1、单项工程平均品位计算a 、算术平均法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取样的情况下,若样品长度相等,或不相等,但参予计算的样品较多,且样品分割长度与品位间无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尽可能的使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品位:nn∑=+++=C C C C C n21cp式中:C cp ——平均品位;C 1、C 2……C n ——各样品的品位; n ——样品数目。
b 、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采样的情况下,若样品分割长度不等,且样品数量不多或分割长度与品位之间呈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以取样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LCL L L L L C L C L C C 212211cp nnn式中:C 1、C 2、……C n ——各个样品的品位;L 1、L 2、……L n ——各个样品的分割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