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精细表征的研究方法体系与思路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74.77 KB
- 文档页数:4
文章编号:1006-4095(2006)01-0021-04储层精细表征的研究方法体系与思路探讨陈 波1,2,赵海涛2(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2.长江大学)摘要:储层精细表征的研究方法很多,如高分辨储层地震表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精细沉积微相和储层随机建模研究等,各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但每一种方法单独用于储层精细表征达不到一定精度,根据近几年来的研究实践发现,通过一套完善的方法体系和研究流程,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对保证储层表征的精度和准确性的具有重要意义,并总结出一套以高分辨率层序、沉积微相分析、储层随机建模和开发动态分析为主的方法体系和研究流程。
关键词:储层表征;储层随机建模;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体系;油藏开发动态分析中图分类号:TE112.23 文献标识码:A 储层表征伴随着油田开发的全过程,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提高,不可避免出现油田含水率的提高,通过提高对储层表征的精度,这些油田仍然存在可供挖掘的巨大潜力[1],因为存在大量未发现或未动用层,动用不充分或未射孔层等。
形成这种挖掘潜力的基础是由于地层的复杂性、岩石的非均质性、沉积的不连续性和成岩作用等形成油气储层的非均质性,其挖掘的潜力完全取决于对储层分布、储层的连通性及非均质性的理解程度,或对储层表征的精度。
表征储层的方法很多,如地震储层表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建模等方法,在表征储层上各有其特点,但这些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或认识问题角度的局限性,不能独立解决油田开发中后期挖潜或寻找剩余油的所需要的储层精度问题。
我们提出的方法和思路是有机地将这些方法结合为方法体系,取长补短,互为补充,达到对储层精细表征的要求。
1 常用方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在储层描述中,所涉及的常用方法技术很多,如地震储层表征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精细沉积微相研究、油藏开发动态及储层随机建模技术等,在这里不讨论这些方法本身,而是从提高储层表征精度角度来探讨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及如何通过其他方法来弥补各自方法的不足。
油气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油气储层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区域,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开发出了各种评价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
油气储层是由沉积物构成的,其中包含了孔隙、裂缝等空隙结构。
孔隙是指岩石中的空隙或空洞,它可以储存石油和天然气。
裂缝是指岩石中的裂缝或裂缝网络,它们对于储藏和流动的石油和天然气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油气储层还包含着致密层和非致密层,它们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所不同,对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效果有所影响。
为了评价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方法。
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孔隙度测定、浸泡法、数字图像分析和核磁共振等。
孔隙度测定是通过测量样品中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来评估孔隙的分布和大小。
浸泡法是将样品浸泡在染料溶液中,通过观察上色程度来评估孔隙结构的连通性和孔隙径向分布。
数字图像分析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样品的图像转化为数字图像,通过分析图像中颜色和形状等特征来评估孔隙度和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则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对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扫描,获取样品中的孔隙信息。
除了上述方法外,科学家们还开发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例如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
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更高放大倍数的样品细节,从而进一步了解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
X射线衍射可以分析样品中的晶体结构,从而评估油气储层中矿物颗粒的分布和排列方式。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则可以获得更精细的图像,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孔隙结构和裂缝的存在与分布。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很多其他评价方法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这些方法多样化,可以相互补充和验证,为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提供了更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为开采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总结起来,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分析与评价方法是研究人员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重要工具。
储层精细研究与预测辛硕发布时间:2021-09-26T02:54:12.12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8期作者:辛硕[导读] 文南油田文72东块位于东濮凹陷文留构造带南部徐楼断层上升盘文72反向屋脊带。
西部边界即徐楼断层,东部向前梨园洼陷自然延伸。
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河南濮阳 457000摘要:文南油田文72东块位于东濮凹陷文留构造带南部徐楼断层上升盘文72反向屋脊带。
西部边界即徐楼断层,东部向前梨园洼陷自然延伸。
油藏为构造、断层与岩性因素综合影响的复合型油藏。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72东块油井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块构造高部位,低部位储层井网控制程度低,导致对低部位储层的展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油藏的高效挖潜。
精细储层研究是下步有效动用区块低部位储量的前提。
本文通过新思路、新方法从河道砂体精细刻画入手,精细储层展布规律研究;并对储层矢量性特征以及矢量约束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矢量化井网挖潜调整,从而提高油藏水驱动用程度。
关键字: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储层预测;井网调整;高效挖潜1.储层精细研究思路本文储层精细研究与预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岩心观察与描述、粒度分析,结合沉积构造特征确立多沉积体系下的沉积模式和沉积微相类型;二是通过单井相、剖面相以及平面相分析确立徐楼断层上升盘储层沉积微相的展布规律[1];三是通过地质统计学对河道长度、厚度和延伸长度进行统计并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井网控制区域河道展布情况,最后形成一套适合目标研究区块的河道砂体精细刻画技术。
2.储层精细研究与预测2.1沉积背景为精确描述窄砂体展布特征,从多方面、多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首先研究浅水三角洲沉积背景,在沉积模式指导下应用多种方法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精细刻画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2.1.1沉积相标志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总和[2]。
对沉积相的研究主要通过岩心观察(包括其岩石的颜色、岩石类型、粒度特征、沉积结构、沉积韵律以及古生物)和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3],研究目标区块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地下储层表征的不确定性及科学思维方法吴胜和;杨延强【摘要】由于地质的复杂性和资料的不完备性,地下储层表现为“灰箱”系统,表征结果存在着不确定性.基于系统论和科学哲学的方法,探讨了地下储层表征中不确定性的成因类型、内涵及解决方案,并论述了地下储层表征过程中所应重视的科学思维方法.地下储层表征中存在两类基本的不确定性类型:①随机不确定性,主要由局部预测整体(如应用多井资料进行井间储层预测)以及第二性资料的非完全映射(如应用地震资料预测储层)所致;②模糊不确定性,主要由储层概念模式认知不足所致.为了使表征结果逼近地质实际,除了正确应用和创新相关理论和方法外,需要具备科学的表征理念和思维,包括总体把握、分级约束,多科一体、地质为核,发散求索、聚焦论证,辩证思维、综合分析;同时,应正确理解和处理宏观与微观、绝对与相对、静态与动态、映射与多解、局部与整体、模糊与置信、确定与随机、个别与一般、复杂与简约、手工与自动等矛盾统一体的关系.%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geology and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data, subsurface reservoirs are shown as grey box systems. Thus, great uncertainty exists in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The genetic types, the essence of the uncertainty and the possible solutions for uncertainty reduction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ystem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that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procedure was also addressed. Uncertainties were grouped into two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fundamental difference. One was random uncertainty that was caused by predicting the entirety from the fraction, such as predicting the inter-well reservoir from well data. Another reason of random uncertaintywas non-complete mapping from secondary data such as predicting the reservoir from seismic data. The second type of uncertainty was named as fuzzy uncertainty that was caused by insufficient cognition of the reservoir conceptual model. In order to make the reservoir model more close to the geological reality, the correct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related theories and methods should be guided by a more scientific characterization philosophy. Some of the philosophical characterization principles were proposed. The characterization procedure should be perceived in an overall view, and the geological analysis should be hierarchically constrained. The characterization would integrate multiple disciplines while it was geologically focused. The geologists should follow a divergent sucking and reasoning as well as a point-focused demonstration. The investigation will comply with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anwhile, some relationships in contradictory entities, such as macroform and microform, certainty and ambiguity, static and dynamic, mapping and divergence, fraction and entirety, fuzzy and concrete, certainty and randomness, specialty and generalization, complexity and simplicity, hand-operation and automation, should be correctly understood and handled competently and successfully.【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034)002【总页数】9页(P72-80)【关键词】地下地质;储层表征;开发地质学;不确定性;随机;模糊;科学思维方法;矛盾统一体【作者】吴胜和;杨延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N941.50 引言储层表征是指应用多学科信息定量预测和描述地下非均质储层的一个过程,属于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的范畴。
课程名称:《储层表征与建模》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所属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总学时:48学时一、课程简介《储层表征与建模》课程是国家一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A+学科)的重要支撑课程,是油气田开发地质领域研究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主要阐述地下非均质储层描述、预测和三维建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①储层表征内涵、信息解析与科学思维;②储层构型样式与研究方法;③储层质量差异机理与研究方法;④确定性建模原理与方法;⑤随机建模原理与方法。
采用启发性讲授、实训、研讨、习题、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一)案例名称多元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二)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综合应用多学科信息和方法进行地下非均质储层描述、预测和三维建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提升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可迁移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并为终身发展、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掌握油气储层表征与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地下地质分析和预测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坚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与信念,使他们成为新时代“铁人精神”的传承者;同时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可迁移能力,为祖国石油工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遵循“知识、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并重”的课程教学理念,创新形成了一套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
1.思维导引式授课课内理论教学环节实施思维导引式授课。
不同于传统的“单向传递”知识,思维导引式授课是根据学生课前自学测试结果构建问题链,进行层层递进的问题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进行互动交流,得到合理认识,融知识建构与思维训练于一体,提升创新意识和高阶思维。
煤储层表征方法
煤储层的表征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露头和煤壁的野外观察法:这是传统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关
于煤储层结构和地质特征的直观信息。
2.煤岩显微裂隙观察法:通过观察煤岩中微小的裂隙,可以了解
煤储层的应力状态和裂隙网络的分布。
3.压汞毛管压力法:利用压汞毛管压力试验,可以研究煤孔裂隙
的孔径分布和孔容特征。
4.氮气或二氧化碳吸附法:通过测量吸附气体在煤表面的吸附
量,可以推算出煤的孔隙率。
5.扫描电镜分析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煤表面的微观结构,可以
了解煤储层的孔隙特征和表面形态。
6.透射电镜分析法: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煤的超微结构,可以揭示
煤储层的微观结构和孔隙特征。
7.小角度中子散射法和小角度X射线散射法:这些无损检测手段
可以用于研究煤储层的孔径分布和孔隙结构。
8.核磁共振技术和CT扫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提供关于煤储层
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并有助于分析孔隙空间的分布。
9.恒速压汞分析技术:这是一种用于测量煤孔裂隙系统中的孔径
分布和孔容的技术,有助于了解煤储层的孔裂隙特征。
10.X射线衍射技术:通过分析煤的晶体结构和矿物组成,可以
提供关于煤储层内部结构的线索。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结合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表征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为煤储层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储层微型构造研究方法及应用目前,储层微型构造的研究是解决密井网区剩余油的分布问题的主要方法,依靠密井网数据,很容易编制储层微型构造图,对微型构造识别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油田上微型构造图制作的储层边界选取都是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比出的分层界线,这样的界线不是成因界线,作为储层的界线来研究微型构造是完全错误,确定成因界线,首先对河道进行歸属,保证河道砂体成因期次相同。
平面上以河道沉积微相边界为界,纵向上以成因界线内的河道砂体顶底为界线,圈定储层空间上界线。
编制储层顶底面微型构图,结合顶底面微型构造关系组合成顶平底凹、顶平底凸、顶凸底平、顶凹底平、负向上凸、正向下凹、透镜型、双凸型和双凹型九种顶底面微型构造配置模式,筛选出有利剩余油分布区,指导后续的剩余油开发及注采井关系调整。
标签:储层;成因界线;河道期次;配置模式0 引言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搞清楚剩余油的分布是关系油田生存的一项重要课题。
储层微型构造研究[1,2,3]是解决难题目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手段,目前油田上微型构造多数倾向于某一油层组或某一小层的界线顶面来研究,这种做法适合整个研究区砂岩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发育及隔夹层欠发育情况,实际上这种理想的储层很难形成,尤其是受垂向上储层的非均质性影响,有些学者将相图与小层的微型构造图叠合,保证储层平面上连续,可是垂向上并没有确定砂体顶底面,就不能真实反映储层的微型构造。
对于储层的顶底面确定,尤其是单砂体级别是十分困难,油田中的储层多是以河道砂体为主,河道期次划分和归属正确有否直接关系储层的微型构造识别。
本文对于储层的顶底界面的标定,在地层等时格架的基础上,从宏观上,目的层相邻上下层中共发育河道期数,根据测井等资料,进行河道期次划分及归属,最终完成储层顶底面的标定。
根据标定准确的储层界线数据编制微型构造图,进而识别储层中的微型构造。
1 研究区概况树101区块位于榆树林油田西南部(图1),区域上属于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徐家围子向斜东翼斜坡,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的被断层复杂化的平缓单斜构造,内部断裂比较发育,均为正断层,走向以近于南北向为主;主要目的层位是下白垩统泉三、四段地层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沉积环境为河流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天然堤、决口扇和河口坝等沉积微相。
基于沉积过程的储层表征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秦国省;邹存友;赵亮;秦国利;吴文丽【摘要】沉积过程的分析是从沉积成因角度恢复和再现地质体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是阐明沉积地质体形成机理的重要研究手段.基于沉积过程的储层表征以沉积成因为切入点,通过合理的重建储层沉积过程表征储层,更有利于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近年随着沉积学的发展及相关学科科学技术的进步,沉积过程的研究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利用现代沉积提供的不同时段沉积影像资料,获取不同时期沉积特征进而重建连续的沉积演化过程;通过物理沉积模拟实验,在短时间内再现和重建沉积过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给定合理参数的前提下定量模拟沉积过程;利用露头结合探地雷达,精细刻画储层内部结构,进而探讨沉积过程理解储层形成机理;在地下密井网条件下,应用多井所揭示的沉积构型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结合地震连续切片成果,明确储层三维空间展布,在沉积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其演化过程.各种研究方法为储层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各方法又存在其自身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储层沉积过程的研究应在完善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发展,综合多方面的资料,借鉴不同方法所给予的启示,最终合理的重建沉积过程更好的表征储层并揭示储层形成机理.%Sedimentary process analysis is to restore and rebuild sedimentary 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dimentary origin.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elucid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reservoir.Taking the sedi-mentary origin as breakthrough point,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based on sedimentary process using the method of restoring sedimentary process to characterize the reservoir,this is more conducive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servoir.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he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research of sedimentary process had all-round ing the images of present sedi-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to analyze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build continuous evolution process.Taking physical simulation to restore sedimentary process in a short time.Under the premise of giving reasonable parame-ter,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quantitative simulate the sedimentary process.In combination with ground pene-tratingradar(GPR), taking the outcrop to analyze reservoir internal architecture, using those results to rebuild sedimentary process and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ults of continuous seis-mic slice,the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in all directions is clarified under the analysis of architecture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from well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sedimentology, the sedimentary process can be rebuilt.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provided the analysis of reservoir sedimentary process with technical support. However,each method has its own deficiencies and remains to be further improved.In the future,the sedimentary process analysis should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methods and use comprehensive data to rebuild the sedi -mentary process,which can well characterize the reservoir and reve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7(017)030【总页数】11页(P110-120)【关键词】沉积过程;储层表征;现代沉积;沉积模拟【作者】秦国省;邹存友;赵亮;秦国利;吴文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东营257062;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东营257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沉积过程的重建和恢复对于理解沉积岩的形成、沉积相的展布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沉积路径体系”(sediment-routing system)研究的核心[1]。
开发阶段储层研究进展和方法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
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3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
本文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计算机建模等技术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岩性油气藏转变研究方法起到一点借鉴意义。
1.开发阶段储层研究进展1.1地球物理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测井技术在储层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匡立春等,根据对储集层之简化导电模型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由电阻率、孔隙度信息表示的、反映储层性质的。
孔隙结构参数S。
并以此参数来评价储集层性质、计算储层渗透率。
张龙海等,通过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一三叠系和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个代表性地区储集层物源、沉积环境、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的对比,总结了低孔低渗储集层的类型。
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层提出了测井评价对策。
孙建孟等,首次探讨了如何应用测井资料确定储层敏感性的问题。
以从测井资料中提取了l4个岩性、物性参数为基础,进行了储层敏感性与各参数的单相关分析,提出了单相关系数加权的方法来实现由测井资料预测储层敏感性。
地震储层研究是以地震勘探信息为主,综合测井、试井、地质、采油及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研究储集层的分布情况、岩性变化、厚度变化、物性特征、所含流体情况和油气藏等的一项综合的研究课题。
油气勘探早期的区域性储层研究主要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露头地质资料,应用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的方法预测有利储层的区域展布。
地震技术在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等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碎屑岩储层的横向预测,特殊岩性的横向预测。
1.2地球化学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自从1985年以来,石油地球化学的重点从勘探(确定生油岩,区域成熟度以及生成石油的体积)转移至与储层有关的方向,发展形成储层地球化学。
储集层的两种精细对比方法讨论刘 波(1) 赵翰卿(2) 于会宇(2)(1)南京大学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引 言储集层的划分对比问题是油田开发中基础而关键的问题,尤其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虽然地球物理测井曲线资料越来越丰富,对储集层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预测剩余油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进而储集层划分对比的精细程度的研究成为热门课题。
建立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基础之上的Cross[1]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1995年引入中国的油气勘探领域[2],其地层划分对比方法近几年在新疆、山东、陕北[3]、辽河、南海等地的油田开发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庆油田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小层对比和80年代的河流—三角洲沉积的油层对比,大庆油田的储集层精细描术技术[4],从90年以来日趋完善,其地层划分对比方法在厚油层的三次采油中、薄差层的三次加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面对上述两种储集层精细划分对比方法,一种理论性强,另一种实用性强,再者大庆油田的储集层描述技术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因此,大庆油田地质工作者提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方法与大庆储集层精细划分对比方法的异同点在哪里?大庆储集层精细划分对比描述技术如此实用,在储集层开发后期,大庆油田是否还要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大庆的储集层旋回对比方法的实质是否就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方法?所以,探讨两种划分对比方法,在大庆油田开成一套系统性强、理论水平、实际应用效果好的储集层精细划分方法和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储集层的两种精细对比方法无论是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建立储集层的时间成因地层单元格架,还是使用大庆油田的储集层精细描述技术,对储集层进行划分与对比,二者目的皆在于提高层序地层分析的分辨率和储集层预测的准确性。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概况早在1948年Sloss提出了“层序”的概念,并在1963年加以使用。
原意是指“比群、大群或超群更高一级的地层单元,在一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追踪,而且以区际的不整合面为界”,因此,赋予了层序具有年代地层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