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4.29 MB
- 文档页数:14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作者:————————————————————————————————日期:ﻩ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王伟迪13124157理科基础班)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
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
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
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
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
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1)儒学成就: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
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学贯中西,擅于借鉴西方的新理论、新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学问,在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办过多种杂志,对中国社会、政治、时局发表意见。
由于他在知识界的领袖地位,他的言论往往产生重要影响。
他参与多次重大学术思想与文化论争,以其理性澄清人们思想上的许多困惑。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思想的合理性愈来愈为更多人所理解。
在文学方面,除了提倡并实现了白话文学代替古文文学这一最大贡献之外,胡适还有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是他通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和《论短篇小说》等文章,较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新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是他率先做白话诗的创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开闢了新途径。
第三是他用严格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国文学史,他几篇著名古典小说的考证文章,被认为是无人可及的典范之作。
他的《白话文学史》,则是中国第一部完全用新观念、新方法写出的最平民化的新文学史。
胡适一生于学问上用力最多的,是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方面。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著作,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人们往往批评胡适未能集中精力完成他的哲学史和思想史的著作,这诚然有些遗憾。
但除了他生前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及死后出版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之外,他还有多篇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论文,以及《戴东原的哲学》这样一本专著。
可以说,胡适关于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最具革命性的观点,大部分已通过这些论文和专题著作表达出来了。
胡适自称有“历史癖”和“考据癖”,历史学实在是他学问的本行。
哲学史与思想史是他最感兴趣、也是成绩最显著的领域,但除此之外,胡适确实还有历史学其他方面的建树。
他在大学教书时期,不但讲授过中国和外国的哲学史、思想史,也曾讲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但没有留下相应的著作。
就其用力之多、用心之专而言,传记与学术史是最应受到注意的两个方面。
特别是前者,他一生提倡传记文学,而且提出一系列新的观念和方法,并作出了范例。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思想中的文化自信作者:刘英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9期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巨匠胡适,他本人所进行的文化创制对中国的文化转型和中国社会文化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最近的一次文化转型是从胡适身处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爆发出来的,而胡适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发挥了巨大影响。
梳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彰显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历史过程,凸显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在新时代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胡适;文化观中图分类号:K2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109-02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改革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并没有失去自我,也没有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文化杂糅。
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逐渐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文化观,提出了坚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
一、文化自信的源起与发展(一)在文化变革中开创中国道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由于器物等各方面的原因惨败于英国。
为求自强,便有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武器装备有所提高,但北洋水师还是全军覆没。
随后在对西方的深入了解中,制度的问题被挖掘出来,清朝不仅在器物方面自强,对于西方的制度也要进行学习,一些有志之士就发动了戊戌变法,然而守旧势力过于强大,这一运动也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学习器物和制度的阶段,国人不禁思考弊病的根源在哪?人们开始认识到思想文化观念过于守旧僵化,禁锢在封建思想的牢笼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所要开展的变革活动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通过这一深刻认知,中华儿女希望转变新的思想文化观念来实现早日复兴,恢复之前的盛世。
民主与科学两个旗帜在中国的土地上飘扬,新文化运动的强劲力量席卷了中华大地上的一切。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胡适祖籍安徽绩溪,1891年出生于上海,1909年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生,1910年远赴美国留学。
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大教授。
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集中了一批从日本、欧美留学回来的新派学人,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便是先驱者之一。
下面分析胡适新思想形成的过程,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奉献和后世对其的评价。
一、新思想形成过程〔一〕和母亲住一起时期〔1895—1904〕胡适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①]《胡适自传》黄山书社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一版17页胡适童年都与母亲度过,可见母亲对胡适性格的影响很深。
家里和叔父家都贴着“僧道无缘〞的条子,表达了家庭的理学思想。
在私塾时母亲让老师给胡适讲解儒家经典的具体含义,让胡适对史学经学了解得更深入。
为以后的史学经学研究打下了根底。
他把文言文翻译出来讲给别人听,也表达了一种把文言文白话化的思想。
看了《资治通鉴》,里面范缜的话吸引感悟了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于形,犹利之子刀。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从此激发了胡适的无神论思想。
一次偶然的时机,他看了残破的《水浒传》,从此痴迷于看小说,这是是与通俗文化的接触,由此了解了不少民俗文学。
〔二〕闯荡上海滩时期〔1904-1910〕在上海求学从梅溪学堂转到澄衷学堂,都没有拿到毕业证。
最后考取了庚款留美官费生。
在此期间,胡适看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书刊,包括《革命军》,《天演论》等。
革命思想和进化论思想在此期间形成,根深蒂固,以至于影响到给自己取名字。
胡适的“适〞字就取“适者生存〞的含义。
还有梁启超的《论进步》、《新民说》,对胡适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美国留学时期〔1910-1917〕胡适开始在康奈尔大学农学系,因为分不出四十种苹果,受到打击,感觉学农学无用转到文学院。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王伟迪13124157 理科基础班)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
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
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
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
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
1904 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
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 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1)儒学成就: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 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
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
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经过一学期的近代史学习,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多的了解。
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巨大,自然不必多说。
那么,胡适对新文化运动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本着这样一个问题,并且在十八大召开后这样一个新的大背景下,追根溯源,回顾历史,我们小组查阅了一些关于新文化运动关于胡适的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分析,以求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胡适和新文化运动,以及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调查内容(一)胡适其人胡适,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他的故乡是安徽绩溪上庄村。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1917从美国学成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XX“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二)胡适的思想胡适一生受自由主义、科学主义,尤其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践主义的影响,竭力追求自由、民主,主张独立思考,是中国鲜有的划时代具有独立思想的先哲。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和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开拓性的眼光和辨识力,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非常前卫,他主张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开拓人类的精神境界,反对陈旧的观念和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人格解放。
他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念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此外,胡适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文艺评论家,对于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有着极其崇高的追求,他的“文学为人类服务”的理念和批判视角,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主流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胡适倡导的自由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同时受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
他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批判,往往被人认为是对民族文化的污蔑和抨击,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感和斥责。
总的来说,胡适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思想与奋斗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里程碑。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倡科学。
胡适认为,科学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基础,他十分重视科学,把科学教育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出发点。
他不断提出,应该把科学教育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带动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学术研究。
二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基,应该继承和发扬。
他倡导将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支柱,从而激发了中国人民追求文明、尊重历史的文化信念。
三是推行民主政治。
胡适主张“民主制度”,他认为民主政治是实现生活公平的基础,应该实行民主制度,使国民能够拥有自我决定权,从而为新文化运动做出巨大贡献,使中国进入现代化的道路。
胡适“整理国故”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作者:付玲玲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2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方面,胡适开创了用科学精神来整理研究国学的新方法,取得了令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为后学树立了严谨、务实的良好学风。
一、“整理国故”的提出1919年8月,针对守旧派以“抱残守缺”的态度来“保存国粹”的观点,胡适写了《论国故学——答毛子水》一文,初步提出自己对“整理国故”的看法:“用科学的研究法去做国故的研究。
”1919年11月,胡适在《新青年》7卷1号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正式揭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帜,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用无成见的态度,精密的科学方法,去寻那以往的文化变迁沿革的条理线索”,进而“看出它们原有的地位,还给它们原有的价值。
”二、胡适“整理国故”的基本观念与方法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胡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立足点与他心目中的复古派、国粹派区分开来,以批判的眼光、西方的学术观念来对国故进行系统整理,正因此,整理国故运动始终贯穿了胡适崇尚民主、科学、自由与思想解放的精神,贯穿着对旧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强烈的质疑精神与批判眼光。
那么,到底什么是胡适反复强调的科学方法呢?1923年,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胡适强调,我们必须在方法上“虚心采用他们的科学的方法,补救我们没有条理系统的习惯。
”文中提出的“历史的眼光”、“系统的整理”、“比较的研究”,成为当时不少新文化人公认的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
1930年11月27日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将他导师杜威的实验主义简约成他所理解的科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是汇通了古今中西思想精华的科学方法,并以此作为“整理国故”的法宝。
胡适发动“整理国故”运动,一定程度上也普及了国学知识,他关于中学国文教育的两次演讲,以及为清华大学学生所列的“一个国学最低书目”,得以让国学尽可能广大地普及,让治国学的法门在一般初学者中得以掌握,胡适的用心良苦在此又可见一斑了。
浅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摘要:1917年7月胡适由美国回到中国,8月份来到北京,任北大文科教授兼哲学研究所主任。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漩涡当中,对于具有新思想、又抱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的胡适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改变中国的时机。
于是胡适精神抖擞投入到新文化运动当中,并在这划时代的时期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成为在中国政治思想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政治学术等思想是如何呢?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又是如何呢?本文章在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浅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当中,一群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具有新思想和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的知识分子成为这场运动中的领导者,他们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他们高举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他的思想观点以及所做的贡献给当时的旧中国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我们不断回望“五四”,并且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了解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作用,这给当代的我们带来不少的启示。
在政治上,胡适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这些思想观念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胡适一直都以民主和科学为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基础。
自从由美国留学回来后,胡适就十分欣赏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
面对腐败的北洋政府,他曾经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提倡民主政治。
他曾经起草过《争自由的宣言》。
文章指出“应废除北洋政府的‘警察条例’,废除所谓的‘出版法’和‘报纸条例’。
文章主张: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移以及人身自由等这些‘基本的最小限度的自由权’,应得到充分保障。
1在思想上,胡适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打倒孔家店”,宣扬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胡适一直都十分反对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对个人思想的束缚,他赞成广大人们争取自己的个性自由。
胡适认为中国的个性发展受到孔教礼仪的严重束缚,他认为要重新创造出新文化思想,就要“打倒孔家店”。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1891年胡适出生于安徽绩溪上庄,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因受到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影响,故改名为胡适,字适之。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首举义旗的急先锋”,文学革命成就突出。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家动荡,胡适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寻求救国的新道路。
1910年胡适努力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先学农科,后改学文科,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
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胡适提出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等主张。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八点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1918年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把“八不主义”归为四条:“一、要有话说,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并且他身体力行,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中国新诗的开山祖。
《尝试集》属于新诗试验阶段,按照今天的标准是并不成熟,但他的诗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对当时根深蒂固旧文学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另外他在学术、治学也颇有建树。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对学术界影响深远。
所有这些,使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成了领袖式的代表人物。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等文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走向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导。
浅议胡适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任务来。
”“五四”正是这样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时代,正如人类学家基尔兹所指出的,当一个社会产生了政治、经济危机,加上文化迷失方向的时候,那时最需要意识形态来拯救;而意识形态的传播与阐释,则必须发挥文化先驱的主体中介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五四文化先驱者虽是作为“历史的人”的出现而存在,却发挥并创造了超越普通大众的“人的历史”的作用。
胡适曾自信地说:“白话文的局面若没有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至少也得少出现二三十年。
”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一场震惊中外的新文化运动由一班文化先驱者在短时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陈独秀、胡适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们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了封建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干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
陈独秀担任北大文校长时,发掘了包括胡适、周氏兄弟、钱去同等在内的一批《新青年》作者和北大文科教授,是新文化阵营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
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
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信仰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新文化运动是以陈独秀所办《新青年》杂志为中心,鼓动起来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但其真正成为蔓延全国的文化运动,实以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开始的。
胡适于当年夏天归国,随后即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因他在倡导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和教育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发挥领导作用,因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从而奠定了他在此后数十年中作为知识界领袖的地位。
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号角。
文章语气虽缓和,但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主张及办法都已明确提出,因此引起知识界的强烈关注。
接着,胡适又陆续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中心口号,并对建设新文学提出了许多具体主张。
此文被誉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
以后他又发表《论短篇小说》、《谈新诗》、《〈尝试集〉自序》等多篇重要文章,阐述其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
这些文章都成了文学革命的经典文献。
1918年6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易卜生主义》一文,被誉为“个性解放的宣言”。
之后又发表了《不朽——我的宗教》、《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等文章,进一步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号召青年把自己铸造成器。
他的名言是:“共和的新国家,绝不是一群奴才们建造得起来的。
”与此同时,他还连续发表《贞操问题》、《美国的妇人》及《李启超传》等文,大力提倡女子解放。
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裡,最集中地阐释了启蒙思想的中心口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胡适从杜威学哲学,杜威的哲学一般都叫做实用主义。
按杜威的本意,是工具主义,而胡适喜欢称作实验主义。
胡适写过多篇文章介绍这一派的哲学,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是1919年4月发表的《实验主义》一文。
他强调实验主义重在“方法”。
他指出,实验主义的方法就是科学家在试验室裡用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
胡适说,他的所作所为,都不过是实行他的实验主义。
评价胡适在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新文学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来写作,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
其次,胡适提倡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深入研究西方文学,将其介绍给中国读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此外,胡适还积极鼓励年轻作家的创作,并推崇“艺术至上”的文学观,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胡适在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上,更在于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