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常用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23.12 KB
- 文档页数:4
青铜器纹饰大体可分为三大类青铜器的纹饰不仅是对青铜器的装饰,还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古代社会文明、时代风貌的标志,也是现代进行青铜器研究断代的重要依据。
青铜器纹饰大体可分为动物形、几何形和人物活动图形等三大类。
不同时代或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
动物形纹饰:包括饕餮纹、龙纹、鸟纹、虎纹、牛纹、象纹、鹿纹、蝉纹、蛇纹、鱼纹、贝纹和龟纹等。
其中饕餮纹、龙纹和凤鸟纹等都属於幻想和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也称奇异动物。
饕餮纹是宋代人们根据《吕氏春秋》一书而定,它象征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凶兽的面形,也称兽面纹。
其基本特征是动物头部正面的图像,通常以浮雕出扉棱为兽鼻,两边有对称的兽目,上有眉,侧有耳,獠牙,大咧嘴,额顶两侧大部有一对突出的牴角,兽面两侧大多有展开的躯干,下部往往有足。
此种图案是动物纹构图中最原始的一种形式。
常作为商周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龙纹和鸟纹在青铜器上多作对称式排列。
龙纹:躯干有的作卷曲状、有的几条互相缠绕、有的龙头居中躯干向两侧蜿蜒展开,也有的两龙头相背或呈回顾状的双头龙状。
龙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多饰在鼎、盘、壶等器物上。
鸟纹:鸟首作前视或回首状,其上大多有上翘或下垂的羽冠,多为圆眼、钩喙,尾有长短。
长尾高冠的鸟称为凤鸟。
虎纹:一种作虎头状,其额顶有一对环形竖耳,另一种为虎的侧视爬行纹饰,较为形象。
牛纹:一种是牛头状兽面纹,有作主题纹饰,有在器肩或器鋬上作为附饰的,也有牛的全躯侧视形象。
象纹有长鼻上卷、牙齿外露,一般多饰在方彝、钟、铙和尊等器物上,也有个别象纹作为器物主题纹饰的,或仿象形状做成象尊的。
鹿纹有长颈鹿角的兽面纹,也有鹿头状、卧鹿形状等。
蝉纹的特征为大目,腹部有节状条纹,多数蝉体呈竖三角形,不带蝉足,也有长方形蝉体带蝉足的,四周皆填以云雷纹。
作为主题纹饰,多横向排列成带状,或纵向排列连续式,但多数蝉纹处於附饰地位。
蛇纹头部呈三角形或圆头三角形,双眼突出,蛇身弯曲,有鳞节,卷尾。
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说文:“夔……一足”。
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
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
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国语·吴语》“为虬弗摧,为蛇将若何”。
韦昭注:“虬小蛇大”。
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
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
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
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
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
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
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
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
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
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
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
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1、量大中国青铜器究竟有多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
1949年后殷墟出土的青铜礼器已有1000余件,兵器约有3000件左右,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1976年妇好墓的发掘,该墓共出土铜器460余件,其中礼器210件,兵器130余件,另有乐器、工具、生活用器等。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类型。
它们在器形、装饰纹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宗教信仰、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商代青铜器就其装饰纹样而言,主要包括装饰纹饰和铭文。
装饰纹饰是在器物表面、边沿等位置刻画出的纹样,主要包括龙纹、兽面纹、鸟纹、凤纹等。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饰采用了非常丰富的动植物形象,这些形象富有生动、变化多端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龙纹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最为常见的元素之一,它象征着贵族的权力、地位和尊贵。
龙纹通常呈现出龙的头、躯干、四肢和尾巴等特征,线条流畅、曲折有致,给人以飘逸、神秘的印象。
龙纹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关,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灵,具有祥瑞、吉祥的寓意。
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另一种常见的元素,它以兽类的面部形象为主要特征。
兽面纹通常呈现出狮子、虎、豹、麒麟等兽类的面貌,线条严谨有力、雕工细腻精美,给人以威严、庄重的感觉。
兽面纹常以一对一对地出现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如翻盖的锁钮、爵杯的柄等,象征着神灵的保护和守护。
鸟纹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较为常见的元素之一,它主要以鸟类形象为主要特征。
鸟纹通常呈现出鹤、凤、鸽子、鹿等鸟类形象,线条流畅、轻盈,给人以舒展、灵动的感觉。
鸟纹在商代青铜器中常以孔雀形象呈现,孔雀被认为是吉祥、祥瑞的象征,具有神秘、壮丽的特点。
除了装饰纹饰,商代青铜器还常常刻有铭文。
这些铭文通常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刻画,以文字的形式表达着一定的寓意。
铭文常常记录了器物的别名、制作者、用途、来源等信息,对于研究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是对古代艺术、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通过研究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制作工艺、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深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马纹、兔纹、雷纹、冏纹、窃曲纹1.马纹夏商周三代,中国本土的马并不如大象或秦汉与后朝由外国引进的马那般优雅与美丽,反而是矮小、粗颈、大耳的动物。
尽管如此,由于其速度、力量与活力以及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马依旧被中国人高度重视,在活力上经常与龙比较。
马纹在早期的青铜器上并不十分常见,但是中国过去80年间出土的商代与西周青铜器却有若干青铜马纹器物。
1955年出土了一件西周中期青铜马尊(陕西眉县),尊上还铸有极长的铭文,目前保存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饰,商代,殷墟时期2.兔纹由于其温和的本性、灵活的动作以及生殖能力,在古代中国人眼中,野兔或兔子成为温和、高贵与多产的象征。
虽然不常见,野兔或兔子有时以辅助装饰图案的角色出现在商代与西周的青铜器上。
一件特别吸引人的实例是1971年在河南洛阳发掘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觯,器身中央饰有带状的生动兔子侧面。
立体兔形的青铜器非常罕见,已知的有一件为1992年在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的、写实性极强的兔尊。
3.雷纹雷纹是从商代到西周的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辅助纹饰。
雷纹指的是铸成圆形或方形类似指纹的螺旋纹,通常作为填补主要纹饰周围的空间之用。
4.冏纹冏纹,又称为火光纹,或是涡纹,是从早商的二里岗时期一直到西周时期都十分普遍的纹饰。
根据中国青铜器专家马承源的看法,囧纹或火光纹是火神的象征。
火神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诸神之一,在夏商周三代作为火源而广泛受到祭祀崇拜,火是上天赐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之一。
囧纹这个词在《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公元前5世纪)当中有记载,定义囧纹为圆形的旋涡状火焰。
青铜斝之囧纹,商代,二里岗晚期与殷墟早期,玫茵堂收藏5.窃曲纹青铜簋之重环纹,西周晚期(约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玫茵堂收藏窃曲,其形状略为类似倒下的倾斜”S”字母,其内部中心的圆形部位宛若一只眼睛或是带着光芒的太阳。
用来描述这种图案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引言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它们不仅在工艺技术上具有高超水平,而且在装饰纹样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一、商代青铜器常见装饰纹样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包括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和人物纹样。
几何纹样是最为常见的,它包括直线、曲线、阴文、阳文等图案,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动植物纹样则是以商代当时的自然环境为题材,展现出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人物纹样则主要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对神灵的崇拜和祭祀等内容。
这些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反映了商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特点。
二、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特点1. 线条流畅华丽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线条流畅、勾勒清晰,具有华丽的艺术风格。
这些线条既简洁又富有变化,展现出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这些线条也体现了商代艺术家对青铜器表面的精心雕琢和细致处理,使得整个器物显得更加华丽瑰丽。
2. 象征意义浓厚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几何纹样中的直线和曲线代表了天地之间的一切,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动植物纹样则展现了商代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神灵的信仰和礼敬;人物纹样则反映了商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场景,同时也表现出对神灵的崇拜和祭祀等内容。
这些纹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
3. 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
商代时期的中国处于文化交融、交流频繁的阶段,从中亚地区传入的一些文化元素也在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中有所体现。
这些文化元素加入了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中,使得它显得更加多姿多彩、富有魅力,展现了商代时期特有的文化氛围。
三、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意义1. 彰显时代特征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商代社会的产物,也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水平的重要见证。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是研究商代社会、艺术传统和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进行研究和分析。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主要包括动物纹、几何纹和人物纹三大类。
动物纹以神兽纹和飞禽走兽纹最为常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拜。
神兽纹和飞禽走兽纹通常具有夸张的形态和丰富的细节,展现出一种奇特而神秘的艺术效果。
几何纹则以直线、弯曲线和点构成各种几何形状,呈现出严谨而有序的美感。
人物纹是商代青铜器上的另一种常见纹样,它主要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贵族、祭祀官员等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结构和道德观念。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传达和表达的方式。
商代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龙纹通常象征着贵族的权力和尊贵地位,虎纹则代表着勇猛和力量。
装饰纹样也反映了商代社会的信仰体系和宗教观念。
商代人对太阳、月亮和星辰的崇拜在青铜器上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呈现。
商代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还反映了当时艺术技法和审美观念的发展。
早期的商代青铜器纹样相对简单,以几何纹和简洁的线条构成,表现出一种朴素而古朴的美感。
而到了晚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逐渐变得复杂多样,人物形象更加具体丰满,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
这表明了商代社会艺术技法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是我们了解商代社会、艺术传统和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
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体系和宗教观念。
装饰纹样也反映了当时艺术技法和审美观念的发展。
通过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商周时期,古人为了表达对祖先、神灵的崇敬,在青铜器上铸造各式各样的纹饰。
纹饰是青铜艺术的主要构成元素,作为青铜器的着装和语言,是青铜器的灵魂。
这些纹饰或简单朴实,或夸张狰狞,或行云流水,或突兀曲折,它反映着不同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思想。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有饕餮纹、风鸟纹、龙纹、蟠螭纹、波带纹、窃曲纹、重环纹、蝉纹鱼纹、几何纹等,大致可分为想象动物纹、写实动物纹、兽体变形纹、几何纹人物画像纹等几大类。
1.想象动物纹类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想象动物纹是原始图腾崇拜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人们为达到某种宗教和礼制的要求,对动物纹进行的变形。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把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为神的力量,对神灵充满了敬畏,他们祭祀神灵、取悦神灵、乞求神灵,想借助神力以支配事物。
而青铜器上神秘的纹饰在祭祀时可以营造庄重肃穆的气氛,同时充当了人神沟通的媒介。
饕餮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所占的数量最多,这种纹饰多为牛、羊、虎等动物的集合体,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该纹饰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由眼睛、兽角、眉毛、耳朵、鼻子组成一张完整的脸,部分有左右展开的身躯和兽爪。
兽面纹并不指向任何特定的动物,以角为例,有牛角、羊角、鹿角、龙角、无角等,形式也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但是一双“炯有神的大眼睛始终是它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
传说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斩化,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传说,饕餮有首无身,特别贪吃,最后被活活撑死。
宋代人根据这个典故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为饕餮纹,认为有告诚世人做任何事情不要贪得无厌的寓意。
不过饕餮纹这个词限制在“有首无身”这样的定义,而许多此类纹饰是带有身体的,所以现在学者们大都使用“兽面纹”这一名称。
凤鸟纹: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为群鸟之长,是羽禽中最美者,飞时百鸟随之,被尊为百鸟之王。
龙纹青铜器青铜时代传承的神圣龙纹龙纹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青铜时代传承下来的珍贵遗产。
其中,龙纹作为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神圣的象征。
一、龙纹青铜器的历史背景青铜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700年。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作为贵族社会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礼仪、祭祀和战争等方面。
而龙纹作为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成为了青铜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龙纹的象征意义1. 龙的形象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被赋予了吉祥、权威和神秘的象征意义。
龙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有角、有鳞、有爪的神兽,它代表着天地之间的连接,象征着君主的权力和神圣的地位。
2. 龙的象征意义龙纹青铜器上的龙纹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象征。
它代表着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力,也代表着家族的荣耀和地位。
在古代社会中,龙纹青铜器常常被用于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三、龙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龙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青铜材料,并进行熔炼和铸造。
然后,艺人们根据设计图案,在青铜器上雕刻出精美的龙纹。
最后,通过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使青铜器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表面。
四、龙纹青铜器的保护与传承龙纹青铜器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与传承。
首先,应加强对龙纹青铜器的保护意识,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
其次,应加强对龙纹青铜器的科学研究,探索其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最后,应加强对龙纹青铜器的展览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瑰宝。
总结:龙纹青铜器作为青铜时代传承下来的神圣龙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的象征意义和制作工艺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加强对龙纹青铜器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闪耀着光芒。
商周青铜器的审美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遗产。
其中,商周青铜器是商周时期艺术品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审美特点和象征意义两个方面展开,探究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一、审美特点1. 形制丰富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十分丰富,包括有鼎、觚、爵、壶、罍、尊、鼐等各种各样的器物。
这些器物不仅形态各异,而且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上来看,都显露出了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
例如,商代的鼎,有铜利剑、鸟纹、人物浮雕等,造型十分华丽,显示出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复杂形制的艺术技巧。
这些器物的形制不仅展示了古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商周时期丰厚的精神文化。
2. 装饰精美商周青铜器的装饰形式十分精美,既有浮雕、雕刻、铸造、切割、堆焊等技法的运用,也运用了细腻的线条和复杂的几何纹样等,赋予器物以深刻的意义和感染力。
例如,商代的“玉爇龙纹尊”,雕刻着两条玉龙高高盘旋。
”铜鼎”上布满了高低不同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每一处都展示了古人的艺术才能和技艺水平。
3. 色泽丰富商周青铜器的色泽丰富,主要有青铜色、白银色、金色、黄铜色、黑色、绿色等等。
不同的色泽展示了不同的质感和视觉效果,添加了更多的审美魅力。
二、象征意义1. 礼俗崇拜的象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无论是在器物的种类上还是装饰的图案上,都展现出强烈的礼俗崇拜意义。
从向祖先祭祀的酒器、献给君王的贵重器皿、商人买卖的财物等等,商周青铜器清晰的展示出了时代的特点和脉搏。
例如,在周代的青铜鼎上,铸刻的金文中透露出祭祀祖先、亲民治国的社会意义,因此被称为“礼器"。
青铜器无疑传承了一种先民对自然、祖先、天地、万物的崇拜之情和宗教准则,并成为神秘与和谐的寄托。
2. 政治意义商周青铜器在国家政治和统治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出土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内的商代"方壶",上面刻着“曹那作之”字样,表明这件器物是专门为曹那所铸造,显示出商代的军事制度和车辆的重要性。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象征意义大全
编辑:九天草来源:中国吉祥文化网时间:2010-10-21 10:19:47点击:1172分享到:
青铜器在中国历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下边中国吉祥文化网就带领大家详细的了解中国青铜器常用的纹饰以及象征的意义。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1、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
多用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夔,神也,如龙一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
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
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
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3、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
一般反映
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
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
”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构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蛟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
爬行龙纹,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
大多作对称排列。
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
卷龙纹,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
《仪礼·玉藻》:“龙卷以祭。
”郑玄注:“画龙于衣。
”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
”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
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双体龙纹,亦称“双尾龙纹”。
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
盛行于商末周初。
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4、蛟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
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
“诸侯画蛟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是蛟龙为龙交缠的图像。
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5、蛇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盛行于春秋战国。
蟠虫离纹,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斜口,卷尾,蟠屈。
盛行于春秋战国。
6、鸟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
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
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
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
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
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7、凤鸟纹也是商周两代共有的青铜器纹饰,其发展衍变中出现的变异具有断代的意义。
称为凤鸟纹的一类,头有华冠,有的有角,尾羽纷披,常用于主
要的装饰面。
商晚期至西周时期流行长尾的鸟纹和小鸟纹,多用于装饰带或作辅助性纹饰。
8、波纹(环带纹)是一种宽大而流畅的曲线纹饰,形象活泼而流畅。
西周颂壶腹部装饰的蛟龙纹与波纹配合使用。
以浮雕手法制作的蛟龙纹饰蜿蜒成大波浪形,依壶体正侧、宽窄的不同而有起伏升降的变化。
下面中国吉祥文化网以实物的形式为大家说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