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元《美学》(修订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617.41 KB
  • 文档页数:2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味

2.情象

3.审美活动

二、简答题(每题20分)

1.刘熙载:“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结合这句话谈谈中国占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2.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伞是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感性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三、论述题(每题25分)

1.美与自由的关系。

2.结合现代艺术实践,谈谈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味

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

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20分)

1.刘熙载:“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结合这句话谈谈中国古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答:刘熙载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这句话是指怪石之所以“以丑为美”,所以“陋劣之中有至好”,是在于它表现了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这一审美观,发源于庄子的命题,即美与丑可以转化、神奇可以化为臭腐。

(1)中国古典美学对丑的认识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而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得那么严重,并不看得那么绝对。人们认为,无论是自然物,也无论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并不在于“美”或“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这种“生意”,这种宇宙的生命力,就是“一气运化”。

(2)中国古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①艺术家在自己作品中创造丑怪的形象

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艺术家,着意在自己作品中创造丑怪的形象。唐代韩愈就常常用艰涩难读的诗句描绘灰暗、怪异、恐怖的事物,所以刘熙载说:“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杜甫诗中也常常描绘丑的事物和景象,并且常常使用“丑”、“老丑”一类的字眼。书法家中追求丑怪的人就更多。清初的傅山甚至直接喊出“宁丑毋媚”的口号。在这些艺术家看来,艺术中的“丑”不仅不低于“美”,而且比“美”更能表现生命的力量,更能表现人生的艰难,更能表现自己胸中的勃然不可磨灭之气。

②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种以丑衬美的认识早于西方近千年。丑的表现往往在使人们在感官上对世界的认识更鲜明、更深刻。

③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

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形象的对象,它的内容会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而形式却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这里的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丑显示着生命力的旺盛,勃发着一种恶狠的,自虐性的快感。

2.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伞是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1)对这句话的理解

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伞是人”这句话是说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即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即人完全是人。席勒阐发了他关于游戏说的两个观点:

①“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游戏作为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最广义的美。

②自由是审美与游戏的根本特征

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席勒认为,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由。而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是自由的。基于以上观点,他认为审美与游戏是相通的。这也正是在审美摆脱任何外在目的,而以自身为目的,心灵各种内力达到和谐因而是自由的这意义上使用游戏这一概念的原因。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席勒“游戏说”的贡献与不足

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且敏锐地揭示审美活动与人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深层的联系。

然而席勒“游戏说”忽视了对动物相认的游戏转化过程的机制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在席勒看来,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3.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感性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答:鲍姆嘉通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历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他第一个采用Aesthetica的术语,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被誉为“美学之父”。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们对于美学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鲍姆嘉通与黑格尔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1)区别

①两者的美学研究对象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