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论的含意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区别、意义(转)自古以来,人性善恶问题就为中外思想家所关注。
孟轲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
荀况创立的“性恶论”开中国思想史性恶理论研究之先河,直接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
两大理论的共通与相异之处究竟表现在哪里?作者旨在对此分析的基础上,浅略总结这两大思想,以便助于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一、人性的理解的比较孟子和荀子对于什么是人性,各有不同的理解。
孟子以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
他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这四心同时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叙述起点。
并认为这“四心”又可为人的四个“善端”,发展起来可以培养“仁、义、礼、智”这四德。
而荀子以为的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本性,正所谓:“凡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性恶》)可见,在荀子这里,人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成的人的本能。
它不具备孟子所说的“四心”或德性的“善端”,而且不仅不具有善端还肯定这些自然本性具有恶性,如:“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贱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
并进一步指出,人的自然本能包括:“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生理本能和“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等心理本能这两个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与荀子相比,孟子也肯定人具一定的自然本能,但他认为这是人与动物均具有的成份,这些成份无所谓善恶或道德性,这也并非孟子所指的人与动物区别之根本。
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自然本能的满足,人与动物均需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来满足,而人性中的“善”的成份是人所特有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内涵的截然相反的主张。
即孟子所指的人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其中含有“善”的因素,即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道德性;而荀子所指的人性仅指天赋予人的自然属性,其中只含有“恶”的因素,而人的道德性在于后天的人为培养。
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性恶论荀子议论文(精彩)对于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篇一大家好!我方认为:人性本恶。
开宗明义,人性本恶中的本,无论是本来,原本,还是根本,在字典里都是事物的开始的时候最初根源的意思。
虽然大家对善恶的标准都有自己的评判和思想,但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
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
早在两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方荀子的性恶论与西方原罪说便遥相呼应。
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再到鲁迅,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
对方辩友身为祖国的花朵面对这样的真知灼见,至今未能幡然醒悟,真是让我痛心疾首啊!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人性本恶。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伟大的思想。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
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各大学术门类的研究均已证明人性本恶。
人类学上,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
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秦的暴政到日本侵华战争到今天的利比亚混战。
可见,千万年以来人类都还是保留有人类的劣根性啊!学上,有研究表明,等孩子长到两岁时,以殴打他人撕咬玩具为表现形式的暴力行动达到顶峰。
此外社会学,管理心理学,生物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都众所皆知了。
第三,人有理性悟性和可塑性。
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
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现实中,法律,道德才愈加重要。
但我们不是改变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塑造人的社会属性。
而对方辩友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了!心痛之余我不禁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要道德法律、规则干什么呢?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方要尖锐指出:人性本善是一些不愿直面真我的人夜郎自大自欺欺人的最大借口。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的“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一种发展,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倡导通过教育和礼制来调整和约束人性,实现人性的完善。
本文将从荀子的人性观的理论基础、性恶论的内容和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等方面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详细阐述。
荀子的人性观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他对“天”、“命”、“ 智”三者关系的理解上。
荀子认为人性之于天命,就如同木之于雕刻师,木虽有本质,但还需要雕刻师的加工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作品。
同样,人之于天命,也需要通过努力和修养来完善自己。
荀子认为人性不足以自动地追求善和美,而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纠正人性的恶。
荀子的性恶论主要表现在对人性的本质和倾向的探讨上。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自私、追求利益和享乐,并倾向于懒惰和恶劣的行为。
他引用了《庄子》中的“鱼之见人”来说明人性的自私本能,认为人类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避免的。
他将人的智慧和欲望分离开来,认为人的智慧可以约束自己的欲望,但欲望本身是没有止境的。
如果不加以约束和调整,人性的恶劣倾向会主导人的行为。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礼制来调整和规范人性,实现人性的完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克服人性的恶劣倾向。
他特别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行为方式是可以被改变和塑造的。
荀子还提出了“和气之民”和“摄心之道”的理念,即通过礼制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公共利益。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需要建立在人的纪律和秩序之上,而不是完全依靠人的善良和仁爱。
荀子的“性恶论”对儒家人性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了儒家人性观的内涵,使之更加全面和复杂。
荀子的“性恶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强调了教育和礼制对于人性纠治的重要性,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路径。
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同为儒家大师,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性恶。
荀子性恶说的基础,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人的三个基本属性中另外一个属性:欲望。
我们从《荀子·性恶篇》来看荀子性恶论的逻辑结构。
欲望是性恶的根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看到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认为这些欲望促使人互相争夺,因此“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注意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为之意)。
天生的才是人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治理国家需要通过礼义进行向善的教化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礼义的起源:圣人之伪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人性的探讨非常深入而独特。
在他的著作《荀子》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人性善恶两方面的本质,并通过自然界的观察和人类行为的分析,揭示了人性善恶之间的纠缠和平衡。
本文将从荀子的观点出发,深入探讨人性之善恶的根源及其影响。
人性中的善是指具备良好品德和道德行为的本性,而恶则是指人性中蕴藏的邪恶、负面的一面。
荀子认为,人性的善恶源于天性,即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而是受到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善恶倾向。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恶,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纠正恶的本能,发展善的一面。
在荀子看来,人性中的善和恶是同时并存的,人们倾向于追求个体的私利,而淡忘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本性在缺乏教育和自我反省的情况下,会日益发展并导致社会的腐化和混乱。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他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来控制和克服恶的本能。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道德准则来引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培养出内在的善良和正直。
他提出了“性即理”和“性即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本质上是可以依循道德规范的,通过学习和修养,人们可以逐渐达到理想的善性状态。
荀子还强调了礼仪之道对于培养人性善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社会规范和礼仪习俗,人们可以克制自己恶的一面,逐渐培养出善良的品格。
礼仪之道涵盖了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从小至大,从家庭到社会,都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荀子相信,只有通过恪守礼仪,尊重他人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性中的善。
然而,荀子也承认人性中的恶并非完全可以消除,只能通过外部的约束和教育来控制。
他认为政府应该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对人性中的恶行进行规范和制约,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只有在良好的法制和道德约束下,人们才能通过教化和教育,修养自身的善性,达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目标。
综上所述,荀子论人性之善恶提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
荀子论人性本恶的社会观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荀子的社会观主要集中在他对人性本恶的理解上,通过对人性本恶的分析,他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和治理方式。
本文将从荀子的人性本恶观出发,分析他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贡献。
首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人的本性,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贪婪、自私、残忍等恶劣的品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他对社会的看法是相当悲观的。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冲突的地方,人们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与儒家传统观念中人性本善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荀子对于如何治理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由于人性本恶,人们的行为往往是以私欲为导向的,因此,社会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政府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他主张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他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基石。
他还提出了“以刑罚为纲”的观点,认为通过严厉的刑罚来惩罚犯罪行为,可以有效地遏制人们的邪恶行为。
这些观点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后世的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此外,荀子还对于人的修养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性和修养的关键。
他还提出了“性恶者教”的观点,即通过教育来使人们克服自己的邪恶本性,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些观点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总结起来,荀子的社会观主要集中在他对人性本恶的理解上。
他通过对人性本恶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和治理方式。
他认为社会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政府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荀子性恶论的辩难打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一直就是思想家讨论人性的焦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源来自于恻隐之心,而荀子却以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的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
孟子的性善论有本源、有主张,而且可以解释人之所以性善的可能,而荀子的性恶论却屡被后世的思想家批评不够周延,而且无法自圆其说!到底问题出再那儿呢?以下,是这个问题的对话。
张书豪:“人性”的最大争议大概是先秦时的孟、荀间的善、恶说,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由两种方式展开,首先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这就是所谓的“类差法”,人和禽兽都是动物,而其中的差别在于,人之所以为人,乃是人有“四端”,也就是“性善”。
其次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这就是以先验的直觉来立论,这才是孟子和其他论性的思想家所不同的关键之处,影响至为深远,一直到陆、王,又重新受人了解。
接下来谈荀子的“性恶论”,其实荀子并非完全主张性恶,而是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他对性的定义在于“自然和本能”,而性恶如何产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就是当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时,如同禽兽一般,失去道德,恶便由此而生。
荀子只是从人和禽兽间相同之处著眼,如此便人和禽兽无异。
以孟子的论点而言,首先注意到人、兽之异故人的特出之处被凸显,其次在“善的可能(根源)”之处,孟子将它归于每个人的普遍善性,不假外求,而且注意,并非人一出生就有全德,就是圣人,故孟子说“四端”,便只是性的起点,所以还需后天的扩充功夫才行。
而荀子一开始便把人、兽之间的差别混淆,并且在“善的可能”上无法安置,因为他不理解孟子的说法,而又不愿意将善归于天(因为荀子的天是自然天),而他在解释如何修养的时候,只是说向圣人学习,那可以进一步问:“圣人的善又是如何修养来的?是天生的吗?若是,那和孟子又有何不同?不是,那圣人在成为圣人之前,又是向谁学习的?向前一个圣人?那前一个圣人又是向谁学的?”如此的问题将没完没了,若荀子愿意像董仲舒一样,将“善的可能”归于神秘的天(天的意义,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一直有不同的诠释。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约前313年—约前238年),名荀卿,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对人性观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以“性恶论”为核心的学说,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
荀子的“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一种发展,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孟子的“性善论”的批判和超越。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品质,只是受到了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偏离了本性。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原本就是恶的,人天生就具有贪婪、嫉妒、暴戾等恶劣品性,只有通过外在的教化和教训才能得到改善。
这种对人性的根本性质的观点,为后世儒家思想打开了新的思路,使得儒家思想的人性观更加丰富多元。
荀子的“性恶论”为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人性观。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此必须进行外在的教化和教训,才能使人性得到改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恶者真也。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有善良的表现,是因为受到了外在教化的影响,而人本性恶的本质则是不会改变的。
这一观点为儒家思想提供了更加深刻的人性观,强调了外在教育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后世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了教育学和道德教化的理论,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人性观和教育理论体系。
荀子的“性恶论”拓展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观。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此必须进行教化和教训,才能使人性得到改善。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才能对人性的恶劣品性进行约束和改造。
荀子提出的“法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社会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世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了法律、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理论,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荀子的“性恶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荀子的“性恶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使得儒家思想的人性观更加丰富多元,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
荀子的“性恶论”不仅在儒家学说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是中国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就是“性恶论”,这一思想对于儒家人性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与孔子的人性本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天生具备了慈爱、正直、仁义等美好品质,而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天生具有自私、贪婪、残暴等恶劣品质。
荀子对于人性恶的观点的形成是基于他对人性的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认为人在面对欲望的冲击时容易忽视道德规范,追求个人的私利。
他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发现,在个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因为欲望的驱使使得人们常常无视道义,进而追求个人的私利。
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对于儒家人性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对于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善良的观点,荀子的人性恶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视角。
他指出了人性本身的缺陷和问题,对于人类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荀子强调人的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人们可以抑制自身的邪恶倾向,培养出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荀子对于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为儒家学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性观念,并对后世儒家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人性恶论让儒家思想更加注重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开启了儒家学说的一场新的思想变革。
而这场变革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后世的儒家学者看来,荀子的人性恶论是对孔子亲善观的一种补充和修正,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荀子的人性恶论通过对人性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了人性修养的重要性。
这对于儒家学说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荀子论人性之恶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学说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荀子论人性之恶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观点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天生具有自私自利的本能。
他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欲望,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
这种自私自利的本能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部分,是人类行为的动力来源。
荀子以人性之恶为出发点,强调了人性的固有缺陷,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避免的。
荀子的人性论与孟子的人性论形成鲜明对比。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良善的本能,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恶行的出现。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是人类天生具有的本性,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是人类行为的根源。
荀子的人性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荀子的人性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荀子的人性论强调了人性的固有缺陷,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人类行为的根源,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性的恶,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的行为。
这种观点对于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其次,荀子的人性论对于政治治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因此,政治治理必须以法律和道德规范为基础,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教育的引导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
这种观点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哲学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荀子的人性论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倾向于追求自身的利益,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道德规范和教育来约束人性的恶,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种观点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荀子的人性论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强调了人性的固有缺陷,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提出的“性恶论”观点对于道德教育、政治治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想家荀子为何主张性恶论荀子被后人称作是集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那么荀子为何主张性恶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荀子为何主张性恶论,希望对你有帮助!荀子的思想主张每一位思想家都会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思想,每一种思想的出现,其实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
而作为一位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主张也是与其他的思想家有着比较大的区别的。
比如说孟子是主张性善的,可是荀子却是主张性恶的,所以在人性这个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的主张就有了争锋相对的结果。
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这样的两种人的,善人还有恶人,所以有这样的两种思想家的出现也是非常正常的。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的性恶思想,其实也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果世界上都是好人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也注定不完美,而有了性恶思想的出现,正是诠释着世界的不够完美。
其次,荀子的思想主张在天道观方面是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只是作为万物生长的自然界而已,从根本上是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福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提出了顺应自然但是也是要改变自然的思想。
当然荀子的主张还有礼,荀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他觉得在社会关系中,礼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也是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倡以德服人,反对以暴力压人。
荀子性恶论介绍著名文章《性恶篇》是荀子的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二十三篇,该篇文章主要对荀子的伦理思想进行了阐述,其主旨在于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批判,并对其“性恶论”的观点进行论述。
《性恶篇》中,荀子通过采用问答式行文的方式,并以人的物质欲求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首先对其主张的“人之性恶”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对孟子所主张的性善之论予以批判,进而引出通过实施何种手段或方式才能使人性本恶的属性得以改善。
他指出,为了使人性之恶的本性得以改善,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培养。
有贤之士作为国君治国的难能人才,可以帮助国君制定行为标准,并作出表率,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德行高尚之人作为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优能之人,对引领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影响。
荀子与性恶论内容提要: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所倡导的“性恶论”是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性恶论认为“恶”是人的本性中所与天俱来的。
但性恶论并不是对人性的否认,它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人为”的重要性,所以“性恶论”对人性的鼓励和肯定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荀子“性恶论”“人为”积极正文: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的代表。
数千年来,荀子一直被视为儒家的“别宗”,甚至遭到儒家学子的排斥,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也远远低于孔子和孟子。
“人性本恶”是荀子全部学说的基础,那么“性恶论”是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对人性的否呢?其实不然,性恶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孟子的“性善论”。
要想证明这一点我们要首先知道荀子的“性恶论”讲的是什么。
我们所常说的荀子论性恶之“性”,实际上只是一个笼统的泛概念,其中包含了性、情、欲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荀子•正名》中就对“性”作了具体的解释:“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情为性的实质内容,也是表现形式,因此“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好饱暖安逸,恶饥寒劳苦是人的自然本性,生而不得则有喜怒哀乐等相应的情感产生,面对纷繁的客观物质世界,自然就有了欲求。
即使只是守门之徒,“欲”也是不可去除的,因为那是人的本性中的一部分。
所以,荀子所谓“性恶”之“性”乃是对“性”、“情”、“欲”三者的统称。
那为什么说“性”是“恶”的呢?《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荀子性恶论的含意是什么?
荀子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治或乱),而非以人的动机界定。
[2]即他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要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必须分清楚性与恶,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获得。
[3]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
[4]伪有两个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二是结果方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
[5](2)
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
从引文可看到,他说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实义,与即人的动物性,如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关心自己的利益,顺着这种人性就只有争夺而辞让之德就会灭亡,并非说人的本质(essence)(3)。
他的性恶论是说人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
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人性恶的。
他说要从人为的方法去改变恶的结果。
孟子性善论的性是取本质义,即人与动物的分别,人内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内在的价值根源。
而孟子也应该不反对人有自然之性,因为这明显在经验里观察到。
性恶论的定义是如果人顺从自然本性而行,则引起恶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
内含含义是虽然自然之性不是恶,但它是引起恶果的源头。
从荀子在性恶篇一开始给出的论证是可以看到,虽然荀子未能解释价值的根源何在,但是这个定义是可成立的,因为我们是可以修正他理论中价值根源问题,如价值根源是外在于人的,如宗教。
荀子在“性恶篇”还用了很多论证证明性恶论。
如
1.有曲性的木,有待于扶植才能直;
2.有钝性的金,有待于打磨才能利。
3.“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于“师法文化”、“礼仪之道”才能“善”。
以伪(师法文化、礼仪之道)解释善可以行出来行并不能解释“性恶”的人为何以能有“人为之善”,也不能说明师法和礼义为何可以产生。
[编辑]性恶论作为人性论有什么问题?
一般学者认为荀子性恶论有以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