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 皮类中药
- 格式:ppt
- 大小:10.49 MB
- 文档页数:50
形 状 由粗⼤⽼树上剥的⼲⽪,⼤多粗⼤⽽厚、呈长条状或板⽚状,枝⽪则呈细条状或卷筒状;根⽪多呈短⽚状或短⼩筒状。
⽪类药材⼜因其采⽪剥离和⽪在⼲燥时收缩程度⽽呈各种不同弯曲状态。
⼀般描述术语有: ① 平坦:⽪⽚呈板⽚状,较平整。
如杜仲、黄柏等。
② 弯曲:⽪⽚多数横向向内弯曲,通常取⾃枝⼲或较⼩的茎⼲的⽪,易收缩⽽成弯曲状,由于弯曲程度不同,⼜有种种形状的名称。
③ 反曲:⽪⽚向外表⾯略弯曲,⽪的外层呈凹陷状,如⽯榴树⽪。
④ 槽状或半管状:⽪⽚向内弯曲呈半圆形。
⑤ 管状或筒状:⽪⽚向内弯曲⾄两侧相接近成管状,这类形状常见于加⼯时⽤抽⼼法抽去⽊质部的⽪类中药,如牡丹⽪。
⑥ 单卷筒状:⽪⽚⼀侧向内表⾯卷曲,以⾄两侧重叠,如⾁桂。
⑦ 双卷筒状:⽪⽚两侧各⾃向内卷成筒状,如厚朴。
⑧ 复卷筒状:⼏个单卷或双卷的⽪重叠在⼀起呈筒状。
外表⾯内表⾯ 外表⾯ 指⽪的外侧,通常为⽊栓层。
① 外表颜⾊多为灰⿊⾊、灰褐⾊、棕褐⾊或棕黄⾊等,有的树⼲⽪⽚外表⾯常有斑⽚状的地⾐、苔藓等物附⽣,呈现不同颜⾊等。
② 有的外表⾯常有⽚状剥离的落⽪层和纵横深浅不同的裂纹,有时亦有各种形状的突起物⽽使树⽪表⾯显⽰不同程度的粗糙。
③ 多数树⽪尚可见⽪孔,通常是横向的,也有纵向延长的,⽪孔的边缘略突起,中央略向下凹,⽪孔的颜⾊和⽪孔分布的密度常是鉴别⽪类药材的特征之⼀。
④ 少数枝⼲⽪上有刺,如红⽑五加⽪,或有钉状物,如海桐⽪,亦是⽪类中药具考试,⼤站收,集有鉴别意义的重要特征。
除去⽊栓层或部分刮去⽊栓层的⽪⽚表⾯常较光滑,如桑⽩⽪、川黄柏、刮丹⽪等。
内表⾯ ⼀般较外表⾯⾊浅⽽平滑,常有粗细不等的纵向皱纹,纹理粗细程度常因树种⽽异;也有内表⾯显状皱纹或平滑坚硬,如秦⽪。
少数树⽪尚留有少量的⽊质部。
折断⾯⽓味 折断⾯ ⽪类中药横断⾯的特征和⽪的各组织的组成和排列⽅式有密切关系,因此是⽪类中药的重要鉴别特征。
折断⾯的性状主要有: ① 平坦:组织中富有薄壁组织⽽⽆纤维束的⽪,折断⾯较平坦,⽆显著突起物,如牡丹⽪。
《中药鉴定学》考点:皮类中药1.皮类中药:指木本植物的茎干、枝和根形成层以外部分的药材。
包括周皮、皮层、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等部分。
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少为根皮或枝皮。
2.性状鉴别:形状:粗干皮:粗大而厚,长条状或板片状;枝皮:细条状或卷筒状;根皮:短片状或短小筒状。
常见形态:平坦状板片状而平整。
如杜仲、黄柏。
弯曲状向内弯曲,取自枝干或小茎干的皮,收缩而弯。
根据弯曲程度,分为:槽状或半管状如合欢皮;管状或筒状如牡丹皮;单卷状如肉桂;双卷筒状,如厚朴;复卷筒状如锡兰桂皮。
反曲状如石榴树皮;外表面:颜色: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附有地衣、苔藓等。
表面:粗糙,有落皮层、各种裂纹,突起物及皮孔;皮孔:横向或纵向,边缘略突起,中央略下凹。
其形状、颜色、分布密度,是鉴别特征之一。
合欢皮皮孔红棕色,椭圆形;杜仲皮孔斜方形。
刺毛钉状物:如红毛五加皮、海桐皮。
除去周皮:较光滑,如桑白皮、黄柏。
内表面黄白、黄色;红棕色或紫褐色。
平滑或粗细不均的纵皱纹,或网状纹。
含油的皮类药材,指甲刻划有油痕。
折断面(重点):横向折断面的特征和皮各组织的组成和排列方式密切相关。
平坦状富薄壁细胞的皮,折断面较平坦,无显著突起物。
颗粒状富石细胞群的皮,折断面呈颗粒状突起,如肉桂。
纤维状富纤维的皮,折断面有细纤维状物或刺状物突出。
层状组织中纤维束与薄壁组织环带状间隔排列,折断时成层片状其他:断面外层较平坦或颗粒状,内层纤维状.表明纤维主要存在于韧皮部。
折断时有橡胶丝相连。
折断时有粉尘飞出,表明为富含淀粉的皮。
3.显微鉴别: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与栓内层。
注意木栓细胞壁增厚(杜仲、肉桂)。
皮层:薄壁细胞,有时具厚角组织。
常有纤维、石细胞分化;分泌组织、小型淀粉粒及和草酸钙结晶。
韧皮部:韧皮部束和射线。
韧皮部束初生韧皮部(外)和次生韧皮部(内)。
初生韧皮部筛管群颓废,外方常有纤维或石细胞环带或断续环带(中柱鞘纤维)次生韧皮部占大部分,有硬韧部(厚壁组织)和软韧部(薄壁组织);分泌组织。
2023初级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皮类中药2023初级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皮类中药导语:皮类中药是来于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是双子叶)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局部的药材。
它由外向内依次为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
我们相关。
皮类中药概念:皮类中药是来于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是双子叶)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局部的药材。
它由外向内依次为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一、性状鉴别:形状,外外表,内外表,折断面,气味。
1、形状由粗大老树上剥的皮大多粗大而厚,呈长条状或板片状;枝皮呈细条状或卷筒状;根皮多呈短片状或短小筒状。
平坦:皮片呈板片状,较平整,如杜仲,黄柏。
弯曲:皮片多向内弯曲(枝干,小茎干的皮),按弯曲的程度分为:(1)反曲:皮片向外外表略弯曲,皮的外层呈凹陷状。
如“石榴皮”(2)槽状或半管状:皮片向内弯曲呈半圆形。
企边桂(3)管状或筒状:皮片向内弯曲至两侧接近成管状。
牡丹皮(4)单卷曲:皮片向一面卷曲,以致两侧重叠。
肉桂(5)双卷筒状:皮两侧各自向内卷成筒状。
厚朴(6)复卷筒状:几个单卷或双卷曲的皮重叠在一起呈筒状。
锡兰桂皮2、外外表: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
有的树干皮外外表常有斑片状的地衣、苔藓等附生。
有的有落皮层和裂纹,多数上可见到皮孔。
皮孔的形状、颜色、分布的密度是鉴别皮类药材的特征之一。
合欢皮皮孔呈红棕色,椭圆形;牡丹皮皮孔灰褐色,横长略凹陷;杜仲的皮孔斜方形。
少数外表有刺(红毛五加皮)或钉状物(海桐皮)。
局部皮类除去木栓层较光滑,黄柏,桑白皮。
3、内外表:多数有不同的颜色,一般较平滑,少显网状皱纹或网状纹理。
秦皮,椿皮。
颜色不同:肉桂红棕;杜仲紫褐;黄柏黄色。
含油皮类:刻划出现油痕。
肉桂,厚朴。
4、折断面:平坦:富有薄壁组织而无纤维或石细胞,牡丹皮。
颗粒状:富有石细胞群。
肉桂。
纤维状:富有纤维,出现纤维状,刺状物突出。
桑白皮;合欢皮。
层状:组织构造中的纤维束和薄壁组织间隔排列。
第七章皮类中药【字体:大中小】【打印】一、概述皮类中药通常是指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位入药的药材。
它由外向内包括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部分。
其中大多为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如黄柏、杜仲;少数为根皮,如牡丹皮、桑白皮;或为枝皮,如秦皮。
(一)性状鉴别皮类中药因植物来源、取皮部位、采集和加工干燥的方法不同,形成了外表形态上的特征变化,在鉴定时应仔细观察,正确运用术语。
现分述如下:1.形状:由粗大老树上剥的皮,大多粗大而厚,呈长条状或板片状;枝皮则呈细条状或卷筒状;根皮多数呈短片状或筒状。
一般描述术语有:平坦状或弯曲状。
由于弯曲的程度不同,又分槽状或半管状如企边桂、管状或筒状如牡丹皮、单卷状如肉桂、双卷筒状如厚朴、复卷筒状如锡兰桂皮、反曲状如石榴树皮等。
2.表面:外表面颜色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
内表面颜色各不相同,一般较平滑或具粗细不同的纵向皱纹。
3.折断面:皮类中药横向折断面的特征和皮的各组织的组成和排列方式有密切关系,因此是皮类中药的重要鉴别特征,折断面的性状主要有平坦状(富有薄壁细胞而无石细胞群或纤维束)、颗粒状(富有石细胞群的皮)、纤维状(富含纤维)、层状(纤维束和薄壁组织成环带状间隔排列,如黄柏)等。
4.气味:气味和皮中所含成分有密切关系,各种皮的外形有时很相似,但其气味却完全不同。
如香加皮和地骨皮,前者有特殊香气,味苦而有刺激感,后者气味均较微弱。
肉桂和桂皮外形亦较相似,但肉桂味甜而微辛,桂皮则味辛辣而凉。
(二)显微鉴别组织构造:皮类中药构造可分为周皮、皮层、韧皮部三部分。
各部位在观察时应注意如下特征:1.周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与栓内层三部分。
2.皮层:大多是薄壁细胞,其中常可见纤维、石细胞、各种分泌组织,如秦皮、黄柏皮层可见纤维、石细胞;肉桂、厚朴皮层可见油细胞;桑白皮可见乳汁管等。
常见的细胞内含物有草酸钙结晶,如桑白皮、黄柏含方晶;牡丹皮、苦楝皮含簇晶;肉桂含针晶。
初级中药师-专业知识-中药鉴定学-皮类中药[单选题]1.关黄柏来源于A.芸香科黄皮树干燥树皮B.芸香科黄檗的干燥树皮C.菊科黄檗的干燥树皮D.菊科黄皮树干树皮E.上述答案都不(江南博哥)对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关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的干燥树皮。
掌握“皮类中药的产地和来源”知识点。
[单选题]4.黄柏的主要产地是A.河北、山西B.辽宁、吉林C.四川、贵州D.安徽、湖北E.广东、广西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等省,陕西、湖北、云南、湖南等省区亦产。
掌握“皮类中药的产地和来源”知识点。
[单选题]5.合欢皮来源于A.芸香科B.豆科C.木犀科D.萝藦科E.毛茛科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
掌握“皮类中药的产地和来源”知识点。
[单选题]6.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相连,一般可拉至1cm以上才断,嚼之有胶状感,该药材为A.秦皮B.关黄柏C.杜仲D.厚朴E.五加皮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杜仲的性状鉴别:呈扁平的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未刮净粗皮者可见纵沟或裂纹,具斜方形皮孔,可见地衣斑,刮去粗皮者淡棕色而平滑。
内表面红紫色或紫褐色,光滑。
质脆,易折断。
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相连,一般可拉至1cm以上才断。
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感。
掌握“皮类中药性状显微鉴别和主成分”知识点。
[单选题]7.下列不是厚朴的性状特征的是A.断面外部灰棕色,颗粒性B.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C.质坚硬不易折断D.内部黄白色,纤维性,富油性E.干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厚朴的性状特征:①干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2~7mm,习称“简朴”。
②近根部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习称“靴筒朴”。
③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有椭圆形皮孔;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
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
中药鉴定学一一皮类中药细目一皮类中药概述皮类中药通常是指以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其中主要是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位入药的药材。
它由外向内包括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部分。
其中大多为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如黄柏、杜仲;少数为根皮,如牡丹皮、桑白皮;或为枝皮,如秦皮等。
要点性状鉴别(一)药材皮类中药因植物来源、取皮部位、采集和加工干燥方法不同,形成性状上的不同。
1.形状由粗大老树上剥的皮,大多粗大而厚,呈长条状或板片状;枝皮则呈细条状或卷筒状;根皮多数呈短片状或短小筒状。
一般描述术语有:平坦状、板片状、弯曲状等。
皮片多向内弯曲,由于弯曲的程度不同,又分槽状或半管状、管状或筒状、单卷状、双卷筒状、复卷筒状等;少数为反曲状。
2.外表面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等。
有的树干皮外表面常有斑片状的地衣、苔藓等物附生。
有的常有片状剥离的落皮层和纵横深浅不同的裂纹。
多数树皮尚可见到皮孔,皮孔的形状、颜色、分布的密度,常是鉴别皮类,中药的特征之一。
少数有刺毛,或有钉状物。
部分皮类中药,木栓层已除去。
3.内表面内表面一般较平滑或具粗细不同的纵向皱纹,有的显网状纹理,如椿皮。
颜色各不相同,有些含挥发油的皮类中药,经刻划出现油痕。
4.折断面平坦状一一组织中富有薄壁细胞;颗粒状一一富有石细胞群;纤维状,富含纤维;层状一一组织构造中的纤维束和薄壁组织间隔排列。
有些皮的断面外层较平坦或颗粒状,内层显纤维状,说明纤维主要存在于韧皮部,有的皮类中药在折断时有胶质丝状物相连、亦有些皮在折断时有粉尘出现。
5.气味与所含成分有密切关系,香加皮和地骨皮,前者有特殊香气,味苦而有麻舌感,后者气味均较微弱。
另外,秦皮水试,其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二)饮片常为横切卷曲的丝状,如厚朴、桑白皮;或为弯曲的条片状,如肉桂。
断面常现层状裂隙,可层层剥离,如苦楝皮、黄柏。
有的成分具香气,如牡丹皮、肉桂。
要点显微鉴别(一)横切面组织特征6般可分为周皮、皮层、韧皮部3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