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瓶类瓷器的器型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86.72 KB
- 文档页数:5
明清瓷器的底足特征赏析明清瓷器的底足特征赏析浅谈天下事2016-08-09无论是什么窑口,其出品的瓷器底足部分都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如果能熟悉各类窑口出的瓷器底足的特征,对于掌握瓷器的断代、鉴赏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如宋代的哥窑、官窑的底足呈黑褐颜色,被人称之为铁足,这是那个时期官、哥窑瓷器的特点。
还有宋代汝窑,在烧制过程中使用支钉,所以,瓷器烧造完成后,在汝瓷的底足处经常出现芝麻一般的痕迹,我们管这些痕迹叫做“芝钉”这是汝瓷的底足特征。
元代的瓷器底足经常有如**般的突起,人们管这种现象称为“乳突”元代的乳突比较明显,到了明代早期的时候,这种乳突还比较明显。
到了明代中期的时候,这种乳突逐渐变得小且不太明显了。
永乐和宣德时期,瓷器的底足偶尔也发现乳突,只不过变得非常的细小了。
通过对明代瓷器底足的考察,后来发现到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瓷器的底足处又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乳突,发展到明末崇祯时期,这种乳突才逐渐消失。
只要掌握各个阶段的瓷器特征,再结合乳突的特征,对瓷器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入的了解了。
在崇祯以后,就是明末清初的时期,瓷器的底足经常出现“旋痕”和“挑刀痕”,这种修足痕迹就是明代末期到清代初期的一种瓷器特征。
到了清代康熙的时候,发现瓷器的底足处,经常会有规律不一的“棕眼”出现。
康熙时期的瓷器底足出现棕眼,从棕眼处,可以观察到瓷器的胎体。
而到后来,一些仿制康熙的瓷器,为了仿制底足特征,也出现了“棕眼”,但是,仿制的棕眼在观察后发现,这种棕眼比较大、比较潜浮而且从棕眼处根本观察不到瓷器的胎体。
这类的仿制品在清末民国时期频繁的出现,只要掌握康熙瓷器底足的特征,就很容易识别新伪了。
在清代道光时期出品的一种比较有名气的瓷器,叫“钧红”也就是窑变一类的瓷器。
这种瓷器通过观察底足,发现有许多参差不齐的“狼牙”形状,是那种瓷器的特征。
由于那种瓷器的釉水非常的肥厚,所以瓷器烧好以后,瓷器的釉水流到垫烧物上,发生了连粘,这就需要人工的敲击使其分开,所以形成狼牙般的底足。
明朝瓷器的特点明朝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明朝瓷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釉色丰富多样。
明代瓷器釉色丰富多样,主要有青铜釉、白釉、黄釉、绿釉、红釉、紫釉等。
其中,青铜釉是明代瓷器的主要釉色,它的颜色介于青铜与翠绿之间,具有独特的质感和光泽。
白釉则是明代瓷器的另一个重要釉色,白色的釉面洁净明亮,给人以高雅的感觉。
此外,明代的瓷器还采用了多种彩绘技法,如青花、五彩、粉彩等,使瓷器的色彩更加绚丽多样。
二、造型庄重典雅。
明代瓷器的造型多样,既有传统的器型如瓶、罐、碗、盘等,也有新颖别致的器型如花瓶、酒壶、香炉等。
无论是传统还是新颖的器型,都注重庄重典雅的风格,追求简洁大方、比例协调的美感。
明代瓷器的造型上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很多瓷器上都雕刻有佛像、菩萨等宗教题材,体现了民间信仰与瓷器工艺的结合。
三、纹饰精细繁复。
明代瓷器的纹饰非常精细繁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花瓷是明代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它以青花在白瓷上的绘制形成,图案多样,内容丰富,技法熟练。
青花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此外,明代瓷器的纹饰还包括了各种动植物、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纹饰图案精美细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胎体细腻坚硬。
明代瓷器的胎体质地细腻坚硬,采用高温烧制而成,具有很强的耐火性和耐磨性。
明代瓷器的胎体质地坚硬,使得其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和实用性,能够经受住长时间的使用和保存。
五、工艺精湛。
明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瓷器的制作过程经历了多道工序,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的操作。
明代瓷器采用的胎体和釉料都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处理,以保证瓷器的质量和色泽。
此外,明代瓷器的装饰工艺也非常讲究,青花瓷的绘制需要熟练的技法和精湛的手艺,粉彩瓷则需要多次绘制和烧制,工艺复杂而精细。
总的来说,明代瓷器在釉色、造型、纹饰、胎体质地和工艺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明代瓷器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瓷器的品种和风格,而且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1.瓷器的类型与制作工艺: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主要有青花瓷、五彩瓷、红彩瓷、釉下彩瓷等。
鉴定时需了解各种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比如青
花瓷使用青花釉,五彩瓷釉下绘制彩绘等。
2.瓷器款识与题款: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上常有款识或题款,是瓷器鉴
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定时需研究并比对款识与题款,了解其字迹、风格、内容等特点,以确定其真伪和年代。
3.瓷器胎质与胎釉:元明清时期的瓷器胎质多为白色或黄色的高岭土瓷,胎釉多为青白釉、铁丝釉、天青釉等。
鉴定时需观察瓷器的胎质和釉面,分析其成分与特点,与真品进行对比,以判断其真伪。
4.瓷器造型与纹饰:元明清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有瓶、盘、碗、壶
等各种形状。
纹饰方面,青花瓷常见的纹饰有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
五彩瓷多采用红、绿、黄、蓝、紫等鲜艳色彩,绘制各种纹样。
鉴定时需
观察瓷器的造型和纹饰,分析其风格、工艺以及与真品的相似程度。
5.瓷器胎质与烧制特点:元明清时期的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瓷器的胎质坚硬、脆韧并具有一定的质感。
鉴定时需掌握不同时期
瓷器的烧制特点和工艺,比如元代青花瓷烧制成熟,明代青花瓷品质有所
下降,清代青花瓷烧制再次达到巅峰等。
6.瓷器器型与尺寸: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器型多样,大小各异。
鉴定时
需了解各种器型的特点和常见尺寸范围,辨别是否符合古代制作标准。
8.瓷器口沿、底款与底纹: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口沿有许多款式,底款
和底纹也有一定的特点。
鉴定时可通过观察瓷器的口沿、底款和底纹,与
真品进行对比,判断其时代和制作工艺。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承袭了宋代青花瓷器之精华,为中国古典青花瓷器之最
高成就。
明代青花瓷器多为官窑,器型中规中矩,多呈圆形,也多有椭圆
形和角形,制作精良,图案造型美观,施釉薄而润,胎质细而结实,釉色
辉煌,反射出蓝色、绿色、紫色等不同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
明代青花
瓷器大多是以蓝色施釉,底部有“青花款”,釉色较深,浓厚而有润泽,
晶莹剔透,釉面撒有釉点,形状多以国粹朱砂红、淡青色等色彩装点,有
时还采用素彩、卷草及仿唐三彩颜色或仿宋元方彩色彩点缀,凸显出明代
青花瓷器得天独厚的特色。
一般来讲,明代青花瓷器的装饰图案不够多样,多数是以人物、花鸟、虫鱼、佛教主题等图案描绘,有的采用传统的形象,也有一些以新颖的画面,呈现出古朴的风格与清新的趣味,突出的是实用
性的观念,并以浅青色的釉料提升其艺术价值。
宋元明清的瓷器各有风采鉴赏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而瓷器,是陶器的进化。
今天,就让我们以宋、元、明、清为例,说一说瓷器的辨别方法。
1、从器物的造型上区别宋代造型多简朴,以仿青铜器造型为主,并多小件,但在器物的边角、口沿、底足很讲究修饰。
如汝、官、哥、定、钧的器物都修整得很规范。
(宋代瓷器)元代器物的修胎就不太讲究,特别是器物的底足就很粗糙,大件器往往有翘棱、夹角、凹心、凸底等变型现象。
(元代瓷器)明代永乐的器型古朴秀美,特别是压手杯、盘、碗等都制作得比较精细。
宣德器物的造型丰富,制作精致、成化器型小巧轻盈、制工精良、使仿者望尘莫及。
(明代瓷器)弘治、正德器型端庄秀逸。
嘉靖、万历以后的器形,厚重古朴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但制作比较粗糙。
清朝康、雍、乾三代是中国瓷器的高峰期。
康熙的器物造型敦厚,拙而见秀。
以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器物较多。
雍正器型以线条精美闻名于世。
(清代瓷器)2、从底足上看出差别宋代器物底足制作精细规整,有裹足支烧,通体施釉,也有不施釉的,只刷一层护胎釉水。
官窑器露胎处呈现深灰或灰褐色,俗称'铁足'。
支钉横断面为灰褐色。
汝器支钉横断面为粉白色。
(紫口铁足)元代器物底足大多露胎而质粗,泛火石红色。
碗底部作鸡心底内尖外圆,整个元代都有这种特征。
(火红底足)明代永乐、宣德大盘为砂底,质地细腻光滑温润,呈现火石红。
永乐盘砂底一般色白而细,砂底上有小块铁色斑,细腻光滑,抚摸时有糯米粉之润滑感。
宣德器底部为白胎色而有火石红,有一层浅红色的涂抹料,均无旋痕。
凡带旋痕的多为清仿产品。
(永乐盘砂底)成化器物的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俗称'米糊底'。
还有的底足像涂了猪油似的,俗称'猪油白',抚之有玉的感觉。
明代经典瓷器赏析陶瓷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同样也彰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结晶。
陶瓷作为一种文物艺术品在古代的各个朝代有着差异化的发展。
在明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别具一格,出现了以景德镇为首的许多官窑和少数民窑。
名满天下的青花瓷,也在明代得到了蓬勃发展。
从明朝历代君王、文人墨客、再到平头百姓,都与陶瓷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陶瓷艺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受到国内和国际学者和艺术家们的广泛研究。
一、明代早期陶瓷(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年间的明代瓷器依然保留着元青花的特点。
新建立不久的明朝很快在景德镇设立了官窑,用于生产大量作为日用品或祭祀所用的瓷器,主要的瓷器式样主要包括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仅限于官窑生产,红色被帝王视为尊贵吉祥的颜色,颇受洪武皇帝的喜爱。
因此,由于皇室需求,釉里红瓷在这一时期生产量颇大。
釉里红瓷需要人工涂抹,以及严格的高温烧制,胎釉主要以青白色为主。
洪武时期器物整体体积较大,且纹饰多样,司四季花卉纹样居多,菊花、莲花、牡丹等花卉都曾被广泛采用。
典型的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有明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等,如图1,为典型的洪武时期釉里红瓷。
图1 明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到了永乐年间,明朝最鼎盛的时期,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明朝的瓷器体现出了多元化。
总体来说,永乐时期,青花瓷、鲜红釉、白釉等都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峰。
鲜红釉大多数情况为祭祀所用,其制作难度相对较高。
白釉的制作历史悠久,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明永乐时期,白釉的成品更加清亮温润,主要都来自景德镇,白釉需要多次入窑烧制,工艺相对比较复杂,但是色泽甜润似糖,所以也叫做甜白瓷,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包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等。
如图2,为典型的甜白釉瓷器。
图2 甜白釉僧帽壶宣德年间的瓷器一直以来广受赞誉,受到广大瓷器爱好者的肯定和喜爱,是明代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
宣德皇帝朱瞻基对于瓷器的喜爱是有史可考的,登基初期,宣德皇帝便下令大量烧制白瓷作为祭祀器物,多年之后,明代的瓷器数量与日俱增,风格各色,正是宣德年间奠定了基础。
论清代瓷器的器型、纹饰特征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日暮,也是中国传统瓷器在两千年瓷器长河中的最后绝响,它溅起的浪花在三百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光彩夺目,尤其是康乾盛世创造的辉煌,今日更是难以逾越。
令人遗憾的是康乾盛世以后,中国瓷器的光芒逐渐被海外如日本等国所遮掩,成了名副其实的“瓷器帝国的落日”。
清代景德镇独领中国瓷业风骚,充分展示了“瓷都”的特有魅力。
如果将清代瓷器分成两个时期,那顺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雍正(1722-1735)、乾隆(1735一1765)为第一时期。
顺治在位的时间仅为17年,加上瓷业停顿,所烧瓷器不多。
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说:“国朝建厂造陶,始于顺治十一年,奉造龙缸……经饶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等督造,未成。
十六年,奉造栏板,……亦未成。
”顺治的瓷器纹饰主要以人物和动物为主,也有植物和山水等。
人物多为仕女或文会图。
动物多见瑞兽。
如上海博物馆收藏有顺治时期的顺治十四年款的青花人物碗和顺治庚子年款的青花云龙纹瓶。
从造型上看,顺治时期的瓷器以盘和瓶为多。
盘为撇口、圈足。
瓶以直筒瓶较为普遍。
康熙朝以后,由于“官搭民烧”、“督陶官”、“御窑厂”等制度的实行,瓷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康熙时期的主要器物有碗、盘、壶为大宗,还有杯、盒、洗、炉、笔筒、罐等。
在民窑烧造的瓷器中能见到大件的瓶和尊等器物。
尊和瓶的造型较顺治朝丰富,在器型上,也以仿前朝的为多,如仿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但较多见的还是仿宣德和成化。
也有仿青铜器的造型。
康熙朝瓷器的纹饰主要以龙、凤、花卉、松、竹、梅等为主,也有人物、民间故事和文字诗词等题材。
人物图案主要有《八仙》、《竹林七贤》、《三国演义》、《水浒传》、《多子图》、《西园雅集》、《群仙祝寿》、《刀马人》等。
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珐琅彩瓷和粉彩瓷最为惹眼。
雍正器型多沿袭前朝,也有一些创新。
如瓶类,出现了多种造型,从感觉上看,总体显得比康熙朝的瓷器柔美和温婉。
明代瓷器口沿特点 明代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有着独特的口沿特点。明代瓷器口沿的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明代瓷器口沿的线条流畅,造型简洁。明代瓷器口沿一般呈现出典雅的曲线,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线条的优美流畅主要得益于明代瓷器制作工艺的进步和技术的提高。明代瓷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得制作出口沿线条更加细腻、流畅,造型更加精致,整体美感更加突出。
明代瓷器口沿的装饰简约而不失华丽。明代瓷器的装饰风格注重简约而不失华丽,这种风格体现在口沿的装饰上。明代瓷器的口沿装饰主要以纹饰为主,纹饰的种类多样,如云纹、莲瓣纹、枝蔓纹等,但都以简约的方式呈现,不过分繁杂。这种简约而不失华丽的装饰风格体现了明代瓷器的审美特点,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审美趣味。
明代瓷器口沿的造型多样。明代瓷器的口沿造型多样,既有圆口沿,也有方口沿,还有六方口沿等不同形状的口沿。这种多样化的造型使得明代瓷器的口沿更加富有变化和趣味,给人以美感和审美的享受。
明代瓷器口沿的器型丰富多样。明代瓷器的器型丰富多样,包括盘、碗、瓶、罐等各种形状的器物。这些不同形状的器物在口沿的设计上也有所区别,既有圆口沿的碗和盘,也有长颈瓶和罐等形状的器物。不同器型的口沿设计使得明代瓷器展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总的来说,明代瓷器口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线条流畅、造型简洁、装饰简约而不失华丽、多样化的造型和丰富多样的器型等方面。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明代瓷器制作工艺的进步和技术的提高,也体现了明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特点。明代瓷器口沿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在世界瓷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品瓷中国20180913 07:07:00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最近有不少朋友瞧我写得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就是一头雾水。
我得建议,学古陶瓷,还就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瞧瞧书。
潘家园与其她收藏一样,就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得场所,走走瞧瞧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
接下来,我将用几集得篇幅,讲讲器型得简单辨识,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她生活器皿与其她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瞧瞧得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
这也就是在现存得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得。
瓶——盛酒、陈设、祭祀用器。
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
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与黑地铁锈花等装饰得瓶。
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
元代得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得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得器物之一,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得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有专家说就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得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
庙底沟类型得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得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仰韶尖底瓶马家窑尖底瓶古时尖底或锥形体得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得尖底瓶取水方便外,还有可能用于加热,比如这样得形状可以很方便得插入燃烧后得火灰中,把瓶内得液体加热。
36浅谈景德镇明清时期的陶瓷造型邓汇明(景德镇市工商局)我于1977年随父在景德镇市曙光瓷厂古瓷组特种工艺学艺,当时才15岁,学的是利坯手艺,每天基本是和古瓷造型接触。
1981年考入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陶瓷设计专业,这么多年在瓷都这块热土中对瓷器造型也自然独有情钟,所以本文就专门谈谈景德镇制瓷高峰时明、清两代的瓷器造型。
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无论从数量、造型、花面都是一个非常昌盛的时代。
也可以说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制瓷高峰阶段。
为什么景德镇瓷器在明、清时期能够有这样好的成就。
主要是景德镇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制瓷能工巧匠和继承了中国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继承了唐宋以来的优良传统发展起来。
在瓷器造型方面,景德镇在明、清两代成就显著,出现了名目繁多的优秀品种,表现手法也多样。
直到今天仍然保存了不少的实物和资料,为我们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如果说景德镇瓷器造型一直到现在依然有着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特点。
保留着独到之处,这都和明、清两代的景德镇瓷器造型分不开的,可以说景德镇明、清两代优良的传统和精湛的技艺,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明、清两代的瓷器更注重于装饰,而对于造型是忽略的,这对于更全面研究景德镇最昌盛时期的陶瓷是不全面的。
在瓷器的群体设计中,我认为造型与装饰相比较,造型是首位,造型决定着器物的基本结构和形态,决定着器皿的功能效用,造型与原料的性能和加工技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景德镇在明、清两代的瓷器中,有许多优秀的造型。
为当时的各种彩绘,提供了与其相适应的坯胎,才会取得这样的效果。
景德镇明、清两代的陶瓷造型相当丰富,出现了许多过去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新造型。
这些造型中也包括了原来在传统造型基础上,加以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新造型。
在当时他们继承了唐、宋两代的青瓷和白瓷的造型样式。
同是梅瓶造型,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产品,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比较高,形体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大直径在肩部之下,口部的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特点比较突出。
Design 设计, 2018, 3(1), 1-5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8 in Hans. /journal/designhttps:///10.12677/design.2018.31001Shape Feature Analysis of Porcelain Bottl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Kai Gao1, XiufengWang21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Shaanxi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ShaanxiReceived: Apr. 5th, 2018; accepted: Apr. 18th, 2018; published: Apr. 26th, 2018AbstractPorcelai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rcelain history of Chi-na and world. This paper, which is based on bottle type, one of the important porcelain typ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k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porcelain bottle types in this period; sorts the type categories by chronological order; discusses the main type and feature of the porcelain bottles in sorts and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porcelain bottle research.KeywordsPorcelai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ottle, Shape, Features明清瓶类瓷器的器型特征分析高凯1,王秀峰21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2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收稿日期:2018年4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18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6日摘要明清时期瓷器在中国乃至世界瓷器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文章立足于明清时期的瓷器中重要器型之一瓶类,对明清瓷器瓶类种类进行了综合概述,以时间顺序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器型类别;分类探讨了明清瓷器的主要器型及其特征,为研究瓶类瓷器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高凯,王秀峰关键词明清瓷器,瓶类,器型,特征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明清瓶类瓷器概述明清瓷器瓶类在器型上既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的不同,均有其独特的时代感。
明代瓷瓶有很大一部分都保留着元代的器型特征,例如梅瓶及玉壶春瓶都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并未有大的改变。
双耳扁瓶、天球瓶及双耳折方瓶是永乐宣德时期较为典型的瓷瓶器型,这些器型体型偏大且带有明显的域外特征,除此之外,此时的瓷器器型还有小巧精致的小壶及压手杯。
到成化年间人们更加偏爱于小型瓷瓶,正德时期较大器型的瓷器成就较高,尊、花插成为常见器型,造型及胎骨也更为厚重。
嘉靖及万历时期的瓷瓶器型更大,换句话说此时成就最高的瓷瓶器型也是大型器物,大型花瓶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另一种器型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方形器物逐渐多样化,方形多角瓶及方形斗碗这类器型烧制较多。
实用器型之外还带有宗教色彩的瓷塑也得到了发展。
清代的瓷器器型相比明代的样式和种类都更为丰富。
历数清代的瓷器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饮食餐具类,作为日常实用类器型,清代的瓷器餐具类极为丰富,碗、盘、杯、碟、罐、瓶、缸等都是较为普遍的。
第二类属于陈设观赏类的,这一类偏于装饰性瓷器,器型也比较多样化,插瓶、花瓶、华尊、花盆、花托、鼻烟壶以及动物像生瓷都是当时这类器型的典型代表。
第三类瓷器器型是文人墨客推动发展的,主要是文具瓷器器型,有砚台、水盂、笔筒、笔架、墨床、印泥盒等。
另外,清代还有一类瓷器器型也大有发展,宗教的礼器及祭祀法器都有很大一部分是瓷质。
总之,清代的瓷器器型风格多样,款式丰富。
单就器型来讲,就达到古代瓷器器型发展的高峰[1]。
清代烧瓷中官窑和民窑的烧制的瓷瓶器型有明显的不同,官窑烧制在多个时期都偏向于仿古,有喜爱仿制商周青铜器器型,还有喜爱仿制宋明瓷器造型的,器型的创新并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民窑烧制的瓷器更具有清朝的独特样式,器型上也更为丰富。
康熙时期的瓷器器型多样,有口小腹大的瓶子,有口腹大小相近的尊以及口大腹小的花插。
此外。
康熙时期民窑烧制出了器型多样的瓷瓶,棒槌瓶、凤尾尊、方瓶便是民窑器中典型代表。
雍正偏重于仿制宣德瓷器为主,例如鸡心碗、抱月瓶等,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型整体风格是直接取自于自然的花果形态,例如柳条式和海棠花式。
乾隆时期的瓷器造型更为复杂,天球瓶、葫芦瓶、牛头尊等都非常普遍。
还出现了文人使用的文房用具,瓶类也较为繁多,从双联直至九联瓶,还有转心瓶及壁瓶等各式器型。
乾隆在器型上讲究附加堆饰,象耳、羊耳、鹿耳等加入都为器型的丰富增加了元素。
2. 明清时期瓶类瓷器的分类及特征按照瓷瓶样式可将明清时期瓷瓶器型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瓶身主体为球状的瓷瓶,这类器型最为常见,第二类为瓷瓶主题为圆柱状的瓷瓶,第三种为瓶身主体为多棱状的瓷器,第四类则是瓶身主体为不规则形状的瓷瓶。
按照目前收藏市场的数量上来看,前三种类型占据绝对的优势,根据拍卖市场的成交高凯,王秀峰量来看,明清瓷器的成交量主要以瓶类为主。
瓶身主体为球状的瓷瓶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数量庞大,虽然器型多沿用前代遗留下的样式,但也加入了明清两代对器型的认知(见表1)。
葫芦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形似葫芦的瓶式,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葫芦瓶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
另外一种典型的代表瓷器器型为玉壶春瓶,它是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
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
第三个典型瓷瓶为天球瓶,这类器型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形,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2]。
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器较永乐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
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风盛行,天球瓶则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此类瓶身主体为球状的瓷瓶还有很多,也是瓷瓶类型的主流。
瓷瓶主体为圆柱状的瓷瓶也是数量极多,特别是明清时期,这类瓷瓶的器型深受喜爱(见表2)。
筒瓶便是其中的代表,造型为侈口,短颈,溜肩,长腹,平底,形若直筒,故名,筒瓶始见于明代万历朝,在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被赋予“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从而成为民窑中最为流行的器物。
橄榄瓶器型为鼓腹,口足内敛,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榄。
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
为清代流行器形,始创于顺治朝,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
除此之外还有器型为圆柱状的典型瓶类还有棒槌瓶,主要是因似旧时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
这类器型多为清康熙时期的民窑所烧。
圆棒槌又称硬棒槌,造型多为盘口,直颈较短,圆折肩,筒形长腹,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
器形大小不一,大者高达70厘米,小的不足10厘米。
柳叶瓶的瓶身主体也为圆柱状,也是清代康熙官窑独特器型。
侈口,细颈,敛腹修长,卧足,器形曲折多姿,隽秀典雅,若悬垂的柳叶,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瓶身主体为方棱状的瓷器数量相较于前两种类型并不多见,但就其造型来看也有其独特的美感,收藏界对其也是青睐有加(见表3)。
四方倭角瓶的造型也是棱形为主,是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创制的磨 Table 1. The body shape of the porcelain bottle is spherical表1. 瓶身主体为球状的瓷瓶主要器型主要朝代器型图 名称 器型特征 明·嘉靖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清净瓶 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 明清玉壶春瓶 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清·康熙扁腹绶带葫芦瓶 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 明·永乐天球瓶 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 清·雍正赏瓶 瓶呈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高凯,王秀峰Table 2. The body shape of the porcelain bottle is cylindrical表2. 瓶身主体为圆柱状的瓷瓶主要器型主要朝代 器型图 名称 器型特征明·万历筒瓶 造型侈口,短颈,溜肩,长腹,平底,形若直筒清·康熙棒槌瓶 瓶式之一,因似旧时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清·康熙柳叶瓶 侈口,细颈,敛腹修长,卧足。
器形曲折多姿,隽秀典雅,若悬垂的柳叶Table 3. The body shape of the porcelain bottle is polygonal表3. 瓶身主体为多棱形的瓷瓶主要器型主要朝代 器型图 名称 器型特征明清琮式瓶 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 明中晚期六方瓶 又称为六棱瓶。
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清·雍正四方倭角瓶 形状为唇式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45度器形。
形状为唇式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45度,使之变为八棱锤形,圈足外撇。
清雍正御窑厂仿品造型与宣德器相比,瓶体较大,且书有雍正官窑款[3]。
六方瓶作为多棱形器型是典型代表,这种器型又称为六棱瓶,是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由于其造型方正,深受人们的喜爱。
琮式瓶身一般为四棱,它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类器型,主要为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