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73.70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汉文帝时期,周亚夫驻守细柳营,严格治军,深受皇帝赏识的故事。
通过周亚夫的形象,课文展现了古代军人忠诚勇敢、严谨治军的品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周亚夫的人物形象,以及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军事题材的课文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军事制度,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周亚夫的形象,认识古代军人的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军事制度,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周亚夫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军人的忠诚勇敢、严谨治军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周亚夫人物形象的把握。
2.难点:古代军事制度的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
3.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便于学生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代军事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如“细柳营”、“兵马俑”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周亚夫的人物形象。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提炼相关信息。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代表性的学生分析,进行点评和补充。
《周亚夫军细柳》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周亚夫军细柳》,让学生了解古代军事战术和兵法,领略古人的智慧。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从中提炼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析:《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了周亚夫领军驻扎细柳营,有效地抵抗了匈奴的入侵。
2. 重点词汇:细柳营、绛侯、周亚夫、匈奴、兵法等。
3. 难点句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周亚夫的背景和细柳营的历史地位。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3. 讲解:对文本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式。
4. 分析:分析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和兵法运用,引导学生从中提炼观点。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式的理解。
2. 结合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周亚夫的其他事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周亚夫在细柳营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其兵法的应用和效果。
2.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军事策略的运用。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军事策略的内涵和应用。
七、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原文及相关注解。
2. 多媒体资源:相关历史背景的视频资料,战争画面的图片等。
3. 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文章,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
周亚夫军细柳(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周亚夫其人及其所率的细柳军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2)引导学生学习周亚夫的忠诚、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了解周亚夫及其所率的细柳军的历史背景。
3. 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
2.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周亚夫军细柳》。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周亚夫及其所率的细柳军的历史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生字词。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
(2)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展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作业批改与反馈:1. 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案模板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案模板第【1】篇〗24.周亚夫军细柳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体会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 结合个人生活经验,理解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找出文中侧面描写和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分析并归纳周亚夫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侧面描写鲜明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自学释疑1.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获得了不少第一手材料。
前108年,得继父职,他博览汉室藏书,参以游历见闻,在其父累积编次的大量史料基础上,于前104年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
前99年,因替孤军奋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
在狱中,他更加发愤著述,终于在前92年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
【教学方案】周亚夫军细柳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周亚夫军细柳》。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军细柳”、“以逸待劳”、“不战而屈人之兵”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如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周亚夫军细柳》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课文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3. 学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周亚夫军细柳》的文本和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周亚夫军细柳》的历史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比较法,分析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
(2)各小组展示表演,教师点评和指导。
6.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023-2024年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5.《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积累本文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3.把握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理解周亚夫和汉文帝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周亚夫和汉文帝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多么震撼人心的语言,由此可见,军纪严明,才能成就伟业。今天,我们就要去见证这样一位刚正的将军。 任务导学,研读文本 任务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一)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题目解说 周亚夫(前199~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汉族,沛郡(今江苏丰县)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封为条侯。军,驻军,驻扎。细柳,地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文题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发生地点。 任务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祝兹侯(zī) 棘门(jí) 彀(gòu) 弓弩(nǔ) 诏(zhào) 按辔(pèi) 揖(yī) 胄(zhòu) 曩(nǎng) 2.朗读课文,划分句子节奏。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3.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任务三:复述故事,了解情节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明:第一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明:匈奴入侵,皇帝慰问军营,在周亚夫所在的细柳军营看到了与其他军营不一样的地方,虽然皇帝进细柳军营不太顺利,但对亚夫将军却有着极大的夸奖。 任务四:积累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 (2)改容式车(“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 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 今义:用鼻子嗅)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今义: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 今义:墙壁) (5)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 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古义:致意,问候 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作动词,驻军) (2)锐兵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作动词,下诏) (4)介胄之士(名词作动词,披甲戴盔)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知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指名学生回答上节课所学文言知识或复述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周亚夫"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 二、任务导学,合作探究 任务一:再读文本,说说周亚夫“真将军”的“真"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 明:“此真将军矣!” 周亚夫将军“真"在何处?(结合具体语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明:治理军队很严格,军令如山。 他不因为地方是皇帝,就改变了纪律,都是用正常程序来办事的,刚正不阿。 忠于职守、不卑不亢…… 语言描写:“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叙述:“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先驱曰:‘天子且至!’"“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3.课文为什么要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的情况,后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遇到的情况,是为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做铺垫,两种情况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细柳营军纪严明,从而也更加突出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任务二:结合语句,分析人物 1.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2.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明:汉文帝是一个开明、识大体、重用人才的君主。因为汉文帝在细柳军并未得到“至尊”的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但他并不认为这损害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反而对周亚夫大加称赞。因为汉文帝意识到霸上、棘门军是何等儿戏,只有细柳军这样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军队才是保家卫国最需要的。 任务三:合作探究,分析手法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1.“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中的“惊”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是写真将军周亚夫的,文中直接写他的句子有几句呢?其他文字都在写什么呢?司马迁是如何写出周亚夫之“真"的呢?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明:1.一个“惊”字,含义丰富。既可能是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严感到吃惊,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周到,冒犯天子之威而惊恐;既可能是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过于拘泥于军纪而惊讶。 2.只有两句。“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通过对比的手法,侧面描写 ①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的对比。“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说明军容严整,戒备森严,严阵以待。“直驰入”——说明军规松散,守备松懈。 ②文帝及随从入营的对比。“不得入"——表明细柳军军纪严明。“直驰入”——表明霸上军及棘门军的军纪松弛。 ③三营将领的对比。“持兵揖"“请以军礼见”——周亚夫严守军纪,一丝不苟。“将以下骑送迎"——将军带头违纪,无视军规。 这些对比表明周亚夫治军严谨。因而细柳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军令如山,而霸上军和棘门军军纪松弛,军容涣散。 任务四:拓展延伸,探究主题 探讨: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明: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三、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课外再去阅读《史记》中某一人,想想做人的道理,感悟司马迁写人艺术。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教案:周亚夫军细柳一、教学目标•了解周亚夫军细柳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周亚夫军细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的定义–周亚夫军细柳的特点和优势2.周亚夫军细柳的基本理论–周亚夫军细柳的起源和历史–周亚夫军细柳的理论基础3.周亚夫军细柳的实践方法–培育和管理军细柳的技巧和方法–周亚夫军细柳的修剪和养护技术1.导入(5分钟)–介绍周亚夫军细柳的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2.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周亚夫军细柳的定义、特点和优势–介绍周亚夫军细柳的起源和历史–解释周亚夫军细柳的理论基础3.实践方法(20分钟)–分组讨论培育和管理军细柳的技巧和方法–演示周亚夫军细柳的修剪和养护技术4.综合分析(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周亚夫军细柳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互动交流5.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点名总结几个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周亚夫军细柳的小结,包括定义、特点、实践方法等方面。
1.课堂参与度(30分)2.小组讨论成果(30分)3.作业完成情况(40分)五、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情况如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案执行情况是否符合预期教案:周亚夫军细柳一、教学目标•了解周亚夫军细柳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周亚夫军细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的定义–周亚夫军细柳的特点和优势2.周亚夫军细柳的基本理论–周亚夫军细柳的起源和历史–周亚夫军细柳的理论基础3.周亚夫军细柳的实践方法–培育和管理军细柳的技巧和方法–周亚夫军细柳的修剪和养护技术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周亚夫军细柳的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2.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周亚夫军细柳的定义、特点和优势–介绍周亚夫军细柳的起源和历史–解释周亚夫军细柳的理论基础3.实践方法(20分钟)–分组讨论培育和管理军细柳的技巧和方法–演示周亚夫军细柳的修剪和养护技术4.综合分析(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周亚夫军细柳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互动交流5.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点名总结几个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周亚夫军细柳的小结,包括定义、特点、实践方法等方面。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此单元围绕“情操与志趣”这一主题进行设计,选取的诗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言名篇。
从主题上来说,这几篇文章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和抱负有关。
《<孟子>三章》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愚公移山》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追求,《周亚夫军细柳》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
每一篇作品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材料。
《<孟子>三章》以其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对举句,气势非凡;《愚公移山》以寓言的形式讲述“金诚所致,金石为开”的故事;《周亚夫军细柳》则在冷静准确的叙述之中暗含褒贬。
学习这几篇课文,有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的课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
《<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了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通过举例、归纳、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五首古代诗词,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此单元的课文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单元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语感,但对特殊文言现象缺乏敏锐的感知,在细致深入的分析上存在困难。
大多数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疏通文意,但对特殊文言现象缺乏了解,缺少对古文所表达的人物精神及主题的细致分析。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初步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八年级学生对诗歌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感悟力、鉴赏力。
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看待问题仍然停留在表面,对诗歌主题的把握和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语言的品味与理解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周亚夫军细柳》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周亚夫军细柳》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3)了解周亚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军人英勇善战、忠诚报国的崇高品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2)周亚夫人物形象的把握;(3)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古代军事制度的了解;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析关键词句;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介绍课文作者和创作背景;(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个历史事件?主人公是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3)解答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析关键词句;(2)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知识点;(2)强调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课例介绍:《周亚夫军细柳》是文言文自读课文,也是人物传记。
孔祥华老师的教学设计运用五看法,看篇:宏观——知故事之奇,看段:中观——析人物写法,看句:细观一一聚焦君臣语言,看词:微观——赏句词之妙,看意:大观——探主题之妙,以“奇”立骨,以“读”贯穿,着意杜绝串讲串译“言文分离”“先言后文”的教学模式,实现言文互补、言文融合,让学生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实践中,在“阅读提示”的引导下进入文本,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借助“思考探究”的提示思考关键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中自悟自得。
教学设想:《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章通过写汉文帝巡视、慰问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实践中,在“阅读提示”的引导下进入文本,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借助“思考探究”的提示思考关键问题。
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映衬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紧扣“真将军”,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关键文言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2、紧扣“真将军”,品析周亚夫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难点:找出关键词句品读,开掘“真将军”内涵,品析人物形象和精神。
多层次把握人物形象。
一、看篇:知故事之奇Ppt出示:这首诗说的是谁?是什么故事?这里说的就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
提起周亚夫,就会想到细柳营,就会想到那令“天子佩服”的“真将军”,细柳阅兵是周亚夫人生的第一次高光时刻,是他封条候走上历史舞台之后的首次亮相,也是他受知于文帝,成就功名事业的开端。
题目解说:“军”字如何解释?题目是何意?资料助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zī侯徐厉/将军,军/棘jí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大体了解意思。
2、分析汉文帝称赞周亚夫的原因。
3、《周亚夫军细柳》对管理者的启示。
课时设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谁知道西汉“七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
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
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吴王刘濞为
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变乱导火线是,汉景帝
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
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
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
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
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
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
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
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建议
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
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
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
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
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
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
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
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
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
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
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
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
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
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
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
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
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
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
城破,赵王遂自杀。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
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
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
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
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
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
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
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
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我们想不想知道周亚夫这位名将治军的奥秘啊?请看《周亚夫军细
柳》一文。
二、读课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
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河内守〕河内郡的太守。亚夫为
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
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
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
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
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
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
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
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
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
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三、大体讲解意思: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
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
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
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
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
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
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
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
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
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
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
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
见。”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
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
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
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
袭而俘虏的,至於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
叹不已。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防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做中
尉。
四、《周亚夫军细柳》对管理者的启示。
举例:北方匈奴侵犯边境,周亚夫被任命为将军,率军驻扎在细柳
(今陕西咸阳附近)。汉文帝曾经到营地视察。周亚夫部队戒备森严,军
纪严明,周亚夫自己戎装相见,并下令皇帝的马车也得遵循军规,不得
疾驰,与其它军营的松懈、混乱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凭借这支治理有方
的军队,周亚夫后来一举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终成一代名将。
军队治理情况与战绩息息相关,同样企业现场管理水平也是与生产
绩效密切联系的。现场管理不仅仅是纪律严明这么简单,但如果没有严
明的纪律做基础,不论是5S、看板管理,还是JIT精益生产,再先进的
管理方法都是无法有效施行的。汉文帝视察三军、周亚夫戎装检阅,无
不反映了领导对现场的重视。劳动纪律稽查中出现的问题也集中反映公
司领导干部没能深入到业务的每个细节和生产现场。厂长、科长经常到
一线,主动发现问题,现场纪律就不会这么差;厂长、科长熟悉制度、
流程,明确地知道每一个岗位怎么干是对的,下属就不敢犯错,领导一
糊涂、下面肯定混乱。
五、课后作业:搜集古今中外有关对人对己严格要求的名言10句并
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