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0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设计学习活动和实施教学活动两个方面介绍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
为了能够有效地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让学生能够从中体验到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诚实守信”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来理解诚实的重要性,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份交换并进行一些诚实与不诚实的行为,从而体验到诚实和不诚实的后果。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亲身参与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品德和社会意识的培养过程。
在学习“助人为乐”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进行社区服务活动,如清理垃圾、给老人写信等。
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品德和社会意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体验式教学。
在学习“公平正义”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公平和不公平的感受。
让学生进行抽签,抽到好处的学生能够得到奖励,抽到坏处的学生则没有奖励,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公平和不公平对于每个人的影响,从而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学习“友善待人”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和思考。
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肯定,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他们的参与和表现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教师需要关注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在介绍了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以及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重要性。
在详细讨论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促进学生品德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方法以及反馈和评价机制。
结论部分总结了体验式教学对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积极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到体验式教学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学生参与度,学生品德发展,社会发展,案例分析,反馈与评价,教育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来深入了解和体验所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让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践与体验来构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体验式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品德和社会技能,比如情感管理、道德判断、人际交往等。
体验式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体验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道德和社会知识,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体验项目,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重要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意识的重要手段,而社会课程则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文化、历史知识和社会规范。
基于体验式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探索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通过探索、实践等方式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体验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适应社会生活。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体验式教学:一是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二是通过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扮演相应角色,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体验式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注重情感教育。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中产生对道德和法治的认同和理解。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讲述现实和历史中的道德故事,让学生深入感受到诚实、公平等品质的重要性;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到难以抉择的道德困境,并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二是注重实践教学。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角色扮演、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或公安局,让他们亲自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和执法的公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游戏或团队项目,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
三是注重跨学科教学。
体验式教学提倡多学科的整合,可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的背景下学习和探索道德与法治。
在语文课上可以讲解有关法治的课文,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理解道德和法律的意义;在科学课上可以讲解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基于体验式模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探索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实践和跨学科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探索摘要:体验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目标为设计依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体验过程中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认知。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关情境,在教学情境中将思想品德课知识点,学生在多元化体验中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本文就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展开相关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探索思想品德是小学生思想教育重要课程,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正确道德观、思想观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可塑性比较强。
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比较高,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升,这一教学模式充分遵循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使思想品德课更加有社会性和人文性。
一、联系实际,开展生活体验生活即教育理念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直到今天都广受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很多案例都来自于生活,而学生通过对生活案例的学习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活体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如何解决,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低年级的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具体的引导,在开展生活体验教学时,生活情境不能太难,否则会起到反作用。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我很整洁》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有哪些爱整洁的好习惯,或者是自己对整洁的理解是什么,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向学生灌输将爱整洁的习惯运用到生活中,比如每天起床自己叠被子、收拾房间,在学校保证课桌的干净整洁等等,这些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低。
再例如学习四年级上册《花钱的学问》时,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人民币而且有了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在生活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养成记账的习惯,将自己的收入和支出明细清楚地记录,并做好每月整体花费总结,分析自己的钱主要花在了哪一方面,是学习方面,还是零食或者是外出玩耍等,最后让学生总结自己是否有乱花钱的现象,哪些支出是可以避免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名聪明的消费者。
小学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学初探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促进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首先是要有设问引导意识。
如有位老师在《我爱我家》课堂教学中进行“人人都有自己的家”话题教学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聚焦到人们在什么时候特别想家这一点上。
在课堂上,学生讲:爸爸在出差时特别想在家里的大床上美美地睡一觉;我考试取得好成绩,特别想回家与家人分享……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呈现出来,既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又有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思考的空间。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促进学生的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在“人人都有自己的家”教学时,一位同学发言了,他谈起他亲身经历的一件回家的事情。
那是他读二年级时的一次放学,他在学校门口等了好半天家长也没有来接,于是他决定自己回家。
可是当他回到家时,家里却没有人,于是他便到附近的好朋友家玩去了。
原来,他妈妈晚到学校十分钟错过了,当晚上九点左右家人找到他时,他才意识到出了大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一大家人全到齐了,而且可以看出大人们的眼睛都哭肿了。
这位同学的讲述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原来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经历或者听到过、看到过类似的经历。
回家,在成人眼中是再简单不过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在三年级孩子们的眼中却有着他们自己的问题与感悟。
我看见学生如此关切这一“回家事件”,就临时决定“就汤下面”,以这件事为范例继续我的教学。
说实话,那位同学的发言也调动了我的生活经历。
作为老师,我多次遇到家长在学校没有接到孩子的情景,可孩子们作为事件的参与者,他们并没有完全感受到家长及老师的体验,于是,我决定从家长的角度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积极参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体验式教学也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体验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践活动、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探究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体验式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感受,通过模拟社会情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品德修养。
二、实践案例分析1.模拟社会情境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法律意识,老师设计了一个模拟社会情境的体验式教学活动。
学生们被划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小社会团体,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他们需要在模拟情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学会合作、妥协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社会情境中的冲突和解决办法,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对品德与社会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 角色扮演在讲述社会中的不同职业和工作内容时,老师组织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
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了解这个职业的特点和工作内容。
他们可以扮演医生、教师、警察等不同的职业角色,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社会责任,感受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
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社会中的不同职业和工作内容,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中不同职业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也培养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增强了自信心和积极性。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如今的小学课程安排从单一的学科学习转向了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体验式教学模式逐渐崛起,成为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实践应用中,体验式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认识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的意义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以体验为主要手段来实现学习的方式。
它是在感性认识和综合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方式,具有“乐意学习,知识量大,传达精度高,表达自由度大,时间利用率高,追求新意,关注过程等”优点(刘小龙,2004)。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验式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有以下优点:首先,体验式教育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出浓厚的学习热情。
其次,体验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不断地寻找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最后,体验式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信心,增强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社交意识,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并达到共赢的目标。
1. 学生观察社区学生可以组成观察队,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如:社会组成、历史文化等等。
它可以通过实地的考察加上灵活的教学设置,让学生有所收获。
2. 学生参与社区建设通过对社区的观察,可以启发学生热爱家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社区的清洁工作。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亲手感受社区建设的美好与现实的复杂性。
3. 学生便利设施体验学生可以感受一下社区的公共设施,如交通工具、食品促销等等,以此来理解一些人的行为和背后的经济利益,加深了解现实与生活的联系。
4.学生体验拜访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拜访社区内适龄居民中杰出人士、志愿者、保洁员等具有代表性的居民。
通过实际的拜访而不是听他人的经历,让学生们更加客观的了解社会运作的实际益处。
通过以上的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应用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充分认识社会,增强社会参与意识,从而表现出更为出色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体验式教学例谈“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年级的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教师应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体悟、获得。
本文通过四个课例,对体验式教学进行探究,提出了走出课堂、在观察中体验,开展游戏、在互动中体验,角色表演、在情境中体验,以及小组合作、在讨论中体验等教学建议。
标签:小学品德与生活体验式教学教育是影响和激励,也是启迪和发现。
体验就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验,是用生命来实践、感悟,来认识世界。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过程及其所激发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最直接的生活积累,是学生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活动性综合课程。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比较低,对学习形式的要求比较高,實践教学中,教师需想方设法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便于儿童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感知、体悟、获得,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走出课堂,在观察中体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观察是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意识,教给有效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在观察中深刻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设计一年级下册《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的主题活动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景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带着欢快的心情、张开亮晶晶的眼睛走出教室,来到操场,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发现春天,发现生命。
在学生寻找大树、花儿、草儿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言行的点滴变化,抓住教育契机,启发学生要小心地“守护春天,留住春天”。
于是,学生会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生怕吵醒熟睡的花儿、弄疼嫩绿的小草,观察花草会发芽、会开花、会结果,种子落在地上会长出新的嫩芽,在寻找植物、观察大树花草时,还会主动提醒同伴花儿好看不能摘,要让更多的伙伴欣赏花儿。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他们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达到知识的习得与技能的掌握。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应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
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相关的品德和社会问题。
在教学《做个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学生》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不同的学生,体验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和不良卫生习惯带来的后果。
通过实际的体验,学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形成正确的卫生习惯。
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在教学《尊敬和感激》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值得尊敬和感激的人或事情?”让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并形成更深刻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
体验式教学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来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公园、博物馆等地方参观和考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与生活的实际场景。
在教学《社会服务的意义和方式》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公益活动中心参观,让他们了解社区志愿者的工作,并亲身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社会服务的意义和方式,并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一、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意义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以往的小学社会、思品学科教育,存在着较多的注重“结果”的弊端。
课程内容往往强加于学生,成为一种不可亲近和不可体验的东西,无法与学生的精神的完整性、体验的个体性、生活的独特性联系起来,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因而教育效果不佳。
而体验式教学,正是倡导: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凭借自己情感、直觉和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和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因此,从“过程”教学的角度而言,体验式教学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极好形式。
二、体验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优势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主体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它引领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
它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通道,使主体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实现移情、观念的转换。
体验,又是教育中主体情感的生发剂,只有有主体体验参与的教育活动和过程,才能激发出真正的情感。
1、体验式教学能真正激发人的情感。
传统心理学把体验与感受作为同一种心理过程。
认识论视野中的体验与感受则不同:感受是主体的感情、价值、伦理等因素对作为客体的各种信息的选择、同化和净化;体验是主体把自身当作客体,从而获得关于客体的感性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
体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心理体验,一种是实践体验。
所谓心理体验方式,是指认识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作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环境、立场、观点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这种体验中去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
所谓实践体验方式,是指认识主体在实践中把自己暂时变为现实客体,不仅站在他所研究的对象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且直接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
体验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社课)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实现品社课教育的有效性、趣味性及实用性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体验式教学应运而生。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带有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利用实际生活经验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探究与反思来达到知识的转化、巩固和应用。
以此应用于品社课教育中,是非常切合实际的方法。
首先,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品社课的教学中,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比如,我在一节品社课中利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去社区采访老人或残疾人,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和需要帮助的方面。
结果,学生们通过该实践活动获得了情感体验,懂得了关爱他人,学习了爱心、同情心等精神品质,达到了“感性认识”。
其次,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性、合作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品社课教学中,我经常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参加游戏、模拟实验、小组讨论等体验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仅学习到知识,更加锻炼了他们的交流协作和领导能力,达到了“应用认识”。
最后,体验式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品社课的知识点通常包含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深入地探究和解决。
例如,我在品社课中组织学生学习有关雾霾污染的知识,同时指导学生使用手机应用软件去观察当天的PM2.5数值,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提出对抗雾霾的方案,如增加绿化面积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和思维工具让他们独特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达到了“理性认识”。
总之,体验式教学在品社课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品社课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更加注重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品社课教育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让教育更加实用和有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 passively 接受教师的安排,缺乏实践操作的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探索一种更加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式教学实施进行探讨,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一、体验式教学理论探索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以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实践操作促使学生深入体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体验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式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班规班纪时,可以让学生们分组创设一个小型班级,由他们自行商量制定班规班纪,然后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班级规则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的遵守规则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体验式教学实施案例分享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小学教师正在探索和实施体验式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以下将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分享。
1. 班规班纪设计2. 亲子活动开展另一位老师在进行家庭法规教学时,积极与家长合作,开展亲子活动。
通过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让学生与家长共同设计家庭法规,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
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仅拉近了师生家长三方的距离,也提高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意识,促进了学生在亲子共同体验中的道德素养的提高。
以上案例表明,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是可行的,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成长,在体验中收获了知识和情感。
体验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探索摘要: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师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和认知水平,师生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逐渐熏陶,让学习者通过以个人或团体的参与方式来领悟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构建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根据所讲授的不同内容,设计出不同的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关键词:体验教学;品德与社会;探索Abstract: the experience in the teaching mode is to point to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and real life students together, the teacher for learners to offer true or analog situations and a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learners and cognitive leve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xplore ways of using cooperation in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thinking of the collision of experience, comprehension, and gradually influence, and let learners through individual or group to the participation way to learn knowled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bility, thus constructing healthy emotion, attitudes, values, and promote students form good moral character quality of a kind of teaching model. It requires teachers to teach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ntent, design the different experience situation, to guide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situation to internalize the knowledge, sublimation emotional, accumulate experience, improve ability.Keywords: experience teaching; Personal character and the society; explore体验教学模式也是在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合作性的教学方式。
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实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更深入、更全面、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意识,又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体验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学习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科内容的难易程度、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学科知识的抽象性等等。
而采用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感受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关心他人》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送温暖”活动,通过帮助弱势群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关心他人的价值和意义。
二、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道德知识和社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而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交通安全》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观察,骑车学安全等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实操技巧。
三、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意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意识,让他们成为知道行、行间奉献的爱国之人。
而体验式教学充分借鉴了现代教育中的经验,注重养成态度和品行的培养,并通过感性经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社会和现实的兴趣和关注。
例如,在学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性和自己作为公民应该遵守法律的责任。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共同创造者。
这种方式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去挖掘和发掘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同时,体验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让他们在体验活动中建立起自我认知、互信互助的团体支持,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价值。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一、引言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体验式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地探究等方式去学习知识,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品德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围绕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展开探讨。
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体验式教学(Experiential Learning)是由美国教育家杜伦博士提出的,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感知经验、思考、决策和行动等环节。
通过亲身参与、实际操作,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体验式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社会、品德知识。
1. 制定合适的课程计划体验式教学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教学计划,其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和体验方式。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模拟社会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社区等。
这样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生活,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体验相关的知识。
2.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任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中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从而更好地探究和理解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4. 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体验式教学需要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体验。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调研,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品德等方面的知识。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实践应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一、引言《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他们健康人格和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将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探讨体验式教学在该领域的实践应用。
二、体验式教学概述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在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情境的建构和学习过程的实践性,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活动,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以此推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
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正确的行为和表达方式,还要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发展规律,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和情境模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四、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应用1.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并了解每个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市长、商人、农民等不同的社会角色,然后让他们在模拟的市政会议上就市政建设、交通管理等问题展开讨论和表达意见。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2. 利用实地考察深化学生的社会认识体验式教学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地考察的方式来深化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参观博物馆、参与公益活动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深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众志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一、问题的提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
"通过体验获取新知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注重学生自我教育、感悟和内化,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即一句话: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尤为重要。
以儿童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以品德教育为主线,引导儿童学会做人;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学会学习。
品德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意在通过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心灵的感悟,道德概念与规范的逐步内化,从而形成道德认知结构,提高道德评价能力,指导道德行为习惯的最后形成。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品德体验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
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
它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我,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的民主氛围。
它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求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界定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以课堂与社会实践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和社会活动,激起学生的亲身感受从而达到心灵的感悟与行为体验,从而指导个人行为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1、以学生参与为主体验式教学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师的作用则并非单一地说理传道,而是充分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生动的教学语言,有趣的游戏活动,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做好体验的准备工作并引导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自悟道理。
教师本着充分尊重与热爱学生的前提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亲切感人的言语面对学生,为学生提供发挥其主体性的最佳环境。
2、以回归生活的课堂活动与社会实践为基础社会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
只有离生活越近,体验才越深刻,感悟才最真实。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 ,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
3、以个人行为体验为深化学生通过身心的加入达到情感的体验,运用情感的辐射、驱动、渗透、引领,将道德概念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结构。
然后将道德知识迁移到新的道德情境中,转化为道德评价能力。
而开展课后系列活动创造实践的机会,是引领学生将道德认知与评价转化为道德行为,在行为实践中体验道德行为带给自身的愉悦感受,最终使道德规范成为儿童道德的自我需求的最佳途径。
有了实践活动的承载,体验学习的最终价值才得以实现,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会我们如何生活的活生生的学科。
4、以真实而及时的行为评价为激励体验式教学倡导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别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因此评价中也以学生的学习表现、实践活动为载体作出态度与成绩的评价。
而且注重对学生每单元即每一主题学习一评价,做到评价及时,有根有据。
评价主体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分别担任,体现以学生参与为主、家庭教育相融合的思想,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程度的统一。
通过上述有效评价激励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一)情境体验要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其在回忆、感受中重新链接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老师可以借助于创设情境的手段,借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并导入活动主题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配以音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渲染气氛,更能打动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情境的创设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
(二)行为体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参与的过程。
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
品德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化。
承载这两次转化的理想途径便是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缺乏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情感无法体验、无处生产,学生的道德认识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无法形成。
只有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扎根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因此适合于儿童的实践活动,对于儿童的道德形成具有核心作用。
而"活动"这一外化的形式指向于学生便是其自身的一种行为体验。
"体验式教学"中的"活动体验"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因此,在"体验式"思品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总是围绕德育主题设计一些课前、课中、课后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者在活动中体验,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主动发展。
四、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一)体验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体验式教学模式重过程。
因此评价"应本着目标取向与过程取向相结合的原则,把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过程结合起来,作出符合实际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
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①,不强调作终结性评价。
体验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因此其教学效果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包括道德的辨析、行为能力与行为表现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等方面。
"评价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态度、兴趣、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②。
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学生个体发展。
因此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指标,多层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元智能"③。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评价的主要内容基于以上的认识和评价宗旨,设计了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的"体验式学习情况评价表",如下:评价表中体现了三方面的内容:(1)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参与活动表现、学习评价四个方面(2)教师、同学、本人、家长互动留言(3)行为表现记录(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评价过程本评价表重在学生个体评价,并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同时兼有写评语、谈话、记录成果等个性化方式的共同参与。
因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在情境中、生活中、行为实践中的体验,体验既是一个过程,又是结果。
因此在评价中同样重视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态度、活动表现及实践结果的评价。
此外体验式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只有在获取触及深层情感的学习体验中,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发展,优良的品格才能弘扬,能力也才能提升。
因此其评价过程也让学生成为自我行为评价和同学间行为互评的主体。
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不仅仅在于求得其公正性和准确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获取切身体验,从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或"知耻而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每学期四单元的编排,一单元评价一次,"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表现"三栏在过程中评价,而"学习评价"放在每单元主题实践活动后即单元结束后进行活动作业评价,因此有四次活动作业。
四个单元四次评价着眼于学生在前一次评价的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
1、学习表现分列"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为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描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的程度与思维的活跃程度;"认真倾听,乐于合作"为合作习惯的评价,主要描述在课内、课外学生的合作行为习惯;"能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作业"为作业表现的评价,主要描述学生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主动性、自觉性及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估。
其评价主体为学生,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评,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表现,是否认真听讲、认真参与讨论、体验活动;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提出问题、讨论与交流;是否与小组那同学愉快合作、认真倾听、共同讨论;是否认真完成作业等等。
通过自我评价提高自主意识、反思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评价结果的表达采用涂星号的方式进行记录,星号分为优、良、合格、须努力四个等级。
"优"填涂四颗星,"良"填涂三颗星,"合格"填涂两颗星,"须努力"填涂一颗星。
2、学习能力分列"交流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两项。
评价主体为同学,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互评方式。
通过同学间的长期接触、观察,对学生在课堂交流、问题讨论、收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同学间的互评,教师引导学生多关注同学的优点与长处,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从而强调自我反思,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客观性、公正性。
其评价结果的表达同上,也用涂星号的方式进行记录,星号分为优、良、合格、须努力四个等级。
"优"填涂四颗星,"良"填涂三颗星,"合格"填涂两颗星,"须努力"填涂一颗星。
3、参与活动表现主要描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认真程度。
低年级重在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中高年级重在参与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的评价。
评价主体为家长、教师、社区人士,如居委会负责人等,具体视实践活动涉及的区域和对象而定。
通过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及表现的评价,强化体验活动中获得的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在评价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