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25.88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优点:真实缺点:影响因素分析存在困难

实验室试验:优点:条件控制比较严格,试验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

缺点:研究者必须尽量注意的是实验室的条件与野外自然状态的区别,用

实验室的结果去解释自然环境的情况必须十分小心。

模拟研究:

第一章

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环境物理效应(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

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这类物质有的是自然界释放的,有的是人类活动产生的。

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1、机械迁移 2、物理—化学迁移 3、生物迁移

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按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可分为单质和化合态;按其物理性状和结构来分,可分为固体、流体、射线等形态;按污染物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可分为离子态、代换态、胶体、有机结合态和难溶态等。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分为1、物理转化2、化学转化3、生物转化

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生物将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合成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作用。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1、被动转运(特点是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2、特殊转运(特点是具有特定结构的环境污染物和生物膜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形成可逆性复合物进行转运,生物膜有主动选择性)3、胞饮作用

对大多数动物而言,污染物主要通过消化管(主要部位是胃(弱酸)和小肠(弱碱))、呼吸系统、皮肤三条途径吸收。

污染物的排泄:是指进入机体的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转化产物被机体清除的过程。1、肾脏排泄2、随同胆汁排泄3、其他排泄途径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P43 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

汞的生物甲基化往往与甲基钴氨素有关。

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

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生物放大:是指生态系统中,由于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生物浓缩系数: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改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实验室饲养法>野外调查法)

金属的生物转化(P63)

第三章

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生物测试的分类:1、短期生物测试(主要用于测定半数致死浓度或半数抑制浓度或半数效应浓度)2、中期生物测试 3、长期生物测试(在低浓度污染物的作用下,生活史中最敏感的几个阶段进行)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表示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或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和浓度。

最小致死量或浓度:能使一群动物中仅有个别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能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式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半数效应浓度:是指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

低于中毒阈值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地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作用。

蓄积系数法:是一种长用来评价环境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生物半减期: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法(Ames试验)。基本原理是利用一种突变型微生物菌株与被检化学物质接触,如该化学物质具有致突变性,则可使突变性微生物发生回复突变,重新成为野生型微生物。

细胞遗传学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P118)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1、胚胎与致畸物发生接触时,可因胚胎处于不同发育阶段而引起不同的畸形;2、种属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不同种系的动物呈现出不同的敏感性。

细胞癌变学说:体细胞癌变学说、分化障碍学说、癌基因学说。

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

第四章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其与理化检测相比的优点: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综合反映环境直来那个状况;具有连续检测的功能;检测灵敏度高;价格低廉,不需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等。

生物监测的特点:1、长期性2、综合性3、富集性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指利用生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反应,监测有害气体的成分和含量以了解大气的环境质量状况。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包括动物监测和植物监测。

污染量指数法(IPC):是以分析叶片中污染物含量为基础监测大气污染的一种方法,其公式为:Kipc=Cm/Cc 大气污染的细菌总数测定:检测方法主要有:沉降平皿法、吸收管法、撞击平皿法、滤膜法。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1、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水样的采集与保存;细菌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