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 格式:xls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8
数学中的数学教育理论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数学教育理论则是指导和支撑数学教育实践的理论框架。
在现代数学教育中,有许多重要的数学教育理论被广泛应用和研究,本文将简要介绍其中几个代表性的数学教育理论。
第一部分: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一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和发展而逐渐提升,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合理安排。
比如,在早期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操作技能;而在中后期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和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共同推动发展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的方式,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问题、情境和材料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帮助他们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数学知识。
第三部分: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源于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的研究,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积极的学习社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动机。
第四部分:情感认知理论情感认知理论关注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情感状态对学习的效果和动机有着重要影响。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有趣的数学问题、提供应用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结论:数学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撑。
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情感认知理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进了数学教育的实践。
数学的数学技能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以及变化等概念和关系的学科。
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数学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数学的数学技能,并介绍如何提升和应用这些技能。
一、基本的计算技能1. 加法和减法:加法和减法是最基本的计算技能,它们是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础。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中练习这些技能,如购物时计算物品的价格,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加法和减法的能力。
2. 乘法和除法:乘法和除法是进行更复杂的数学运算的基础,它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练习乘法和除法,我们能够计算面积、体积、速度等各种实际物理量。
3. 百分比和比例:百分比和比例是量化和比较概念的重要工具。
掌握百分比和比例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统计数据,了解各种比率关系,比如利润率、增长率等。
二、代数技能1. 代数方程式:代数方程式是数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它们可以用来解决各种问题。
通过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物体运动的轨迹、经济模型的建立等。
2. 函数和图像:函数是一种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图像是函数关系的可视化呈现。
掌握函数和图像的概念和技能,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释各种现象,如物体的运动规律、市场需求曲线等。
三、几何技能1. 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几何学研究的是形状、大小和相对位置等概念。
认识各种常见的图形,如点、线、面、体等,以及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等,是提高几何技能的基础。
2. 角度和三角形:角度和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是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角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以及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几何问题,如建筑设计、地理测量等。
四、概率和统计技能1. 概率:概率是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学工具。
掌握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预测各种事件的可能性,如天气预报、股票走势等。
2. 统计: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种,是专门针对特定教育⽬的⽽开发的游戏,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并重的特点,是以游戏作为教育的⼿段,设计游戏的时候以成熟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撑,取得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平衡,从⽽通过游戏的⽅式来完成教育过程的产品实现;教育游戏属于严肃游戏的⼀个分⽀。
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数学游戏⼤全,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数学游戏 ●序数1、找座位——⽤椅⼦搭成三列⽕车,分别编上1、2、3号。
幼⼉每⼈⼀张编号的车票,如第三列⽕车第五节车厢就写3-5。
幼⼉在⾳乐中学开⽕车,⾳乐⼀停,幼⼉依照车票号码找座位坐下,教师当列车员查票,看谁找得⼜快⼜对。
(可分⼩组进⾏) ●10以内数的组成 2、碰球——交代游戏要求,如两数合起来是8。
师“我的⼀球碰⼏球”,幼“你的1球碰7球”(拍⼿7下)。
游戏速度逐渐加快。
3、两牌凑点——先抽上书⼀数字的纸⼀张,⼀幼⼉显出⼀张⼩组此数字的牌,另⼀幼⼉必须出能凑成此数的牌,否则…… 4、猜纽扣(可⽤其他东西替代)——教师告诉幼⼉纽扣总数后分别把纽扣放在两只⼿上,先看⼀只⼿中的纽扣数量,然后请幼⼉猜⼀猜另⼀只⼿⾥有⼏粒纽扣。
5、凑数游戏——教师任意发出⼀种声⾳(或出⽰⼿指或跺脚等),如动物的叫声,幼⼉随即附和,要求两⼈发出的声⾳次数(或⼿指数、跺脚数等)合起来是某⼀总数。
该游戏也可让幼⼉两两⼀对合作玩。
●顺数与倒数 6、拍电报——三⼈⼀组,每⼈以右⼿⾷指在桌上敲的动作⽐拟为拍电报。
先以⽯头、剪⼦、布的形式来确定拍的先后,然后按确定的先后顺序或顺或逆拍出1-10的⾃然数,拍的同时嘴⾥发出“嘀”声。
●相邻数 7、邻居⼿拉⼿——幼⼉每⼈带⼀个有1-10的胸卡,听⾳乐四散⾛,⾳乐⼀停,⽴即找到⽐⾃⼰⼤1和⼩1的数字,三⼈⼿拉⼿。
8、接牌——以⼩组为单位进⾏。
1-10的扑克牌分发,每位幼⼉5张。
由⼀幼⼉任出⼀牌,根据相邻数出牌,三张牌组成相邻数后放⼀边,游戏继续进⾏。
最后以谁⼿中的牌最先出完者为胜。
数学的建议
1. 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数学是一个渐进的学科,良好的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
建议从基础数学开始,逐步学习并掌握各个概念和技巧。
2. 多做练习题: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的学科。
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可以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3. 理解概念而非死记硬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建议不要仅仅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而是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概念。
4. 寻找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金融、工程等领域。
通过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可以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5. 寻找合适的学习资源:数学学习资源丰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视频教程、在线课程等。
同时,可以参加数学学习小组或者找到有经验的导师进行辅导。
6. 勇于思考和提问:数学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思考和提问。
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7. 不要害怕错误:数学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这是正常的过程。
不要害怕犯错,要从错误中学习和改进。
8. 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一种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
思考方式。
通过解决问题、推理和证明等活动,可以培养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9. 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并不只是机械地应用公式和定理,还可以发挥创造性。
尝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的美和广泛应用。
10. 坚持和耐心:数学学习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耐心。
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坚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并取得进步。
数学公式⼤全(最全⾯,最详细)⾼中数学公式⼤全(最全⾯,最详细)⾼中数学公式⼤全抛物线:y = ax *+ bx + c就是y等于ax 的平⽅加上bx再加上ca > 0时开⼝向上a < 0时开⼝向下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还有顶点式y = a(x+h)* + k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k-h是顶点坐标的xk是顶点坐标的y⼀般⽤于求最⼤值与最⼩值抛物线标准⽅程:y^2=2px它表⽰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程为x=-p/2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积=(pi)(r^2)周长=2(pi)r圆的标准⽅程(x-a)2+(y-b)2=r2 注:(a,b)是圆⼼坐标圆的⼀般⽅程x2+y2+Dx+Ey+F=0 注:D2+E2-4F>0(⼀)椭圆周长计算公式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积计算公式椭圆⾯积公式:S=πab椭圆⾯积定理:椭圆的⾯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来。
常数为体,公式为⽤。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三⾓函数:两⾓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倍⾓公式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四倍⾓公式:sin4A=-4*(cosA*sinA*(2*sinA^2-1))cos4A=1+(-8*cosA^2+8*cosA^4)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五倍⾓公式:sin5A=16sinA^5-20sinA^3+5sinAcos5A=16cosA^5-20cosA^3+5cosA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六倍⾓公式: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nA^6)七倍⾓公式: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anA^4+7*tanA^6)⼋倍⾓公式: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osA^2)tan8A=-8*tanA*(-1+7*tanA^2-7*tanA^4+tanA^6)/(1-28*tanA^2+70*tanA^4-28*tanA^6+tanA^8 )九倍⾓公式:sin9A=(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2-3))cos9A=(cosA*(-3+4*cosA^2)*(64*cosA^6-96*cosA^4+36*cosA^2-3))tan9A=tanA*(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nA^2+126*tanA^4-84*tan A^6+9*tanA^8)⼗倍⾓公式:sin10A=2*(cosA*sinA*(4*sinA^2+2*sinA-1)*(4*sinA^2-2*sinA-1)*(-20*sinA^2+5+16*sinA^4) )cos10A=((-1+2*cosA^2)*(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sA^2+1))tan10A=-2*tanA*(5-60*tanA^2+126*ta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A^ 4+210*tanA^6-45*tanA^8+tanA^10)·万能公式:sinα=2tan(α/2)/[1+tan^2(α/2)]cosα=[1-tan^2(α/2)]/[1+tan^2(α/2)]tanα=2tan(α/2)/[1-tan^2(α/2)]半⾓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cos(A/2)=√((1+cosA)/2) 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cotA+cotBsin(A+B)/sinAsinB -cotA+cotBsin(A+B)/sinAsinB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1^3+2^3+3^3+4^3+5^3+6^3+…n^3=(n(n+1)/2)^21*2+2*3+3*4+4*5+5*6+6*7+…+n(n+1)=n(n+1)(n+2)/3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R 表⽰三⾓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 注:⾓B是边a和边c的夹⾓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三⾓不等式|a+b|≤|a|+|b| |a-b|≤|a|+|b| |a|≤b<=>-b≤a≤b|a-b|≥|a|-|b| -|a|≤a≤|a|⼀元⼆次⽅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b2-4a=0 注:⽅程有相等的两实根b2-4ac>0 注:⽅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个实根b2-4ac<0 注:⽅程有共轭复数根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圆的标准⽅程(x-a)2+(y-b)2=r2 注:(a,b)是圆⼼坐标圆的⼀般⽅程x2+y2+Dx+Ey+F=0 注:D2+E2-4F>0抛物线标准⽅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直棱柱侧⾯积S=c*h 斜棱柱侧⾯积S=c'*h正棱锥侧⾯积S=1/2c*h' 正棱台侧⾯积S=1/2(c+c')h'圆台侧⾯积S=1/2(c+c')l=pi(R+r)l 球的表⾯积S=4pi*r2圆柱侧⾯积S=c*h=2pi*h 圆锥侧⾯积S=1/2*c*l=pi*r*l弧长公式l=a*r a是圆⼼⾓的弧度数r >0 扇形⾯积公式s=1/2*l*r锥体体积公式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斜棱柱体积V=S'L 注:其中,S'是直截⾯⾯积,L是侧棱长柱体体积公式V=s*h 圆柱体V=pi*r2h图形周长⾯积体积公式长⽅形的周长=(长+宽)×2正⽅形的周长=边长×4长⽅形的⾯积=长×宽正⽅形的⾯积=边长×边长三⾓形的⾯积已知三⾓形底a,⾼h,则S=ah/2已知三⾓形三边a,b,c,半周长p,则S=√[p(p - a)(p - b)(p - c)] (海伦公式)(p=(a+b+c)/2)和:(a+b+c)*(a+b-c)*1/4已知三⾓形两边a,b,这两边夹⾓C,则S=absinC/2设三⾓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则三⾓形⾯积=(a+b+c)r/2设三⾓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则三⾓形⾯积=abc/4r已知三⾓形三边a、b、c,则S=√{1/4[c^2a^2-((c^2+a^2-b^2)/2)^2]} (“三斜求积” 南宋秦九韶)| a b 1 |S△=1/2 * | c d 1 || e f 1 |【| a b 1 || c d 1 | 为三阶⾏列式,此三⾓形ABC在平⾯直⾓坐标系内A(a,b),B(c,d), C(e,f),这⾥ABC| e f 1 |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开始取,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般都为正值,如果不按这个规则取,可能会得到负值,但不要紧,只要取绝对值就可以了,不会影响三⾓形⾯积的⼤⼩!】秦九韶三⾓形中线⾯积公式:S=√[(Ma+Mb+Mc)*(Mb+Mc-Ma)*(Mc+Ma-Mb)*(Ma+Mb-Mc)]/3其中Ma,Mb,Mc为三⾓形的中线长.平⾏四边形的⾯积=底×⾼梯形的⾯积=(上底+下底)×⾼÷2直径=半径×2 半径=直径÷2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圆的⾯积=圆周率×半径×半径长⽅体的表⾯积=(长×宽+长×⾼+宽×⾼)×2长⽅体的体积=长×宽×⾼正⽅体的表⾯积=棱长×棱长×6正⽅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圆柱的侧⾯积=底⾯圆的周长×⾼圆柱的表⾯积=上下底⾯⾯积+侧⾯积圆柱的体积=底⾯积×⾼圆锥的体积=底⾯积×⾼÷3长⽅体(正⽅体、圆柱体)的体积=底⾯积×⾼平⾯图形名称符号周长C和⾯积S正⽅形a—边长C=4aS=a2长⽅形a和b-边长C=2(a+b)S=ab三⾓形a,b,c-三边长h-a边上的⾼s-周长的⼀半A,B,C-内⾓其中s=(a+b+c)/2 S=ah/2=ab/2?sinC=[s(s-a)(s-b)(s-c)]1/2=a2sinBsinC/(2sinA)1 过两点有且只有⼀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或等⾓的补⾓相等4 同⾓或等⾓的余⾓相等5 过⼀点有且只有⼀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公理经过直线外⼀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9 同位⾓相等,两直线平⾏10 内错⾓相等,两直线平⾏11 同旁内⾓互补,两直线平⾏12两直线平⾏,同位⾓相等13 两直线平⾏,内错⾓相等14 两直线平⾏,同旁内⾓互补15 定理三⾓形两边的和⼤于第三边16 推论三⾓形两边的差⼩于第三边17 三⾓形内⾓和定理三⾓形三个内⾓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三⾓形的两个锐⾓互余19 推论2 三⾓形的⼀个外⾓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的和20 推论3 三⾓形的⼀个外⾓⼤于任何⼀个和它不相邻的内⾓21 全等三⾓形的对应边、对应⾓相等22边⾓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23 ⾓边⾓公理( asa)有两⾓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和其中⼀⾓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26 斜边、直⾓边公理(hl) 有斜边和⼀条直⾓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27 定理1 在⾓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个⾓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的平分线上29 ⾓的平分线是到⾓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形的两个底⾓相等(即等边对等⾓)31 推论1 等腰三⾓形顶⾓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形的顶⾓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形的各⾓都相等,并且每⼀个⾓都等于60°34 等腰三⾓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个三⾓形有两个⾓相等,那么这两个⾓所对的边也相等(等⾓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都相等的三⾓形是等边三⾓形36 推论2 有⼀个⾓等于60°的等腰三⾓形是等边三⾓形37 在直⾓三⾓形中,如果⼀个锐⾓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边等于斜边的⼀半38 直⾓三⾓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三⾓形两直⾓边a、b的平⽅和、等于斜边c的平⽅,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形是直⾓三⾓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和定理n边形的内⾓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和等于360°52平⾏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四边形的对⾓相等53平⾏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线间的平⾏线段相等55平⾏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四边形的对⾓线互相平分56平⾏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四边形57平⾏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四边形58平⾏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四边形59平⾏四边形判定定理4 ⼀组对边平⾏相等的四边形是平⾏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都是直⾓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是直⾓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线相等的平⾏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线平分⼀组对⾓66菱形⾯积=对⾓线乘积的⼀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线互相垂直的平⾏四边形是菱形69正⽅形性质定理1 正⽅形的四个⾓都是直⾓,四条边都相等70正⽅形性质定理2正⽅形的两条对⾓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线平分⼀组对⾓71定理1 关于中⼼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并且被对称中⼼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点,并且被这⼀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底上的两个⾓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底上的两个⾓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组平⾏线在⼀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腰的中点与底平⾏的直线,必平分另⼀腰80 推论2 经过三⾓形⼀边的中点与另⼀边平⾏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形中位线定理三⾓形的中位线平⾏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半l=(a+b)÷2 s=l×h83 (1)⽐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线分线段成⽐例定理三条平⾏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例87 推论平⾏于三⾓形⼀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例88 定理如果⼀条直线截三⾓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例,那么这条直线平⾏于三⾓形的第三边89 平⾏于三⾓形的⼀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形的三边与原三⾓形三边对应成⽐例90 定理平⾏于三⾓形⼀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形与原三⾓形相似91 相似三⾓形判定定理1 两⾓对应相等,两三⾓形相似(asa)92 直⾓三⾓形被斜边上的⾼分成的两个直⾓三⾓形和原三⾓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例且夹⾓相等,两三⾓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例,两三⾓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个直⾓三⾓形的斜边和⼀条直⾓边与另⼀个直⾓三⾓形的斜边和⼀条直⾓边对应成⽐例,那么这两个直⾓三⾓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形对应⾼的⽐,对应中线的⽐与对应⾓平分线的⽐都等于相似⽐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形周长的⽐等于相似⽐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形⾯积的⽐等于相似⽐的平⽅99 任意锐⾓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的余弦值,任意锐⾓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的正弦值100任意锐⾓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的余切值,任意锐⾓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的距离⼩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的距离⼤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线平⾏且距离相等的⼀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个圆。
数学(mathematics或maths,来⾃希腊语,“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门学科,从某种⾓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种。
下⾯请欣赏店铺为⼤家带来的⼗⼤数学思想⽅法,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1、配⽅法: 所谓配⽅,就是把⼀个解析式利⽤恒等变形的⽅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个或⼏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
通过配⽅解决数学问题的⽅法叫配⽅法。
其中,⽤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式。
配⽅法是数学中⼀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法,它的应⽤⾮常⼴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都经常⽤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个多项式化成⼏个整式乘积的形式。
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个有⼒⼯具、⼀种数学⽅法在代数、⼏何、三⾓函数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
因式分解的⽅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个⾮常重要⽽且应⽤⼗分⼴泛的解题⽅法。
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个⽐较复杂的数学式⼦中,⽤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元⼆次⽅程ax2+bx+c=0(a、b、c∈R,a≠0)根的判别式△=b2—4ac,不仅⽤来判定根的性质,⽽且作为⼀种解题⽅法,在代数式变形,解⽅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解析⼏何、三⾓函数运算中都有⾮常⼴泛的应⽤。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元⼆次⽅程的⼀个根,求另⼀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次⽅程根的符号,解对称⽅程组,以及解⼀些有关⼆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常⼴泛的应⽤。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法称为待定系数法。
数学公式难度排行
1.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一阶偏导数的积分,难度极高。
2. 费马大定理:证明了x^n+y^n=z^n在n>2时无整数解,难度极高。
3. 黎曼猜想:关于素数分布的猜想,至今无人证明,难度极高。
4. 黑洞熵公式:描述了黑洞熵和面积的关系,难度较高。
5. 斯特林公式:阶乘的近似公式,难度适中。
6. 柯西-施瓦茨不等式:用于证明内积空间的基本不等式,难度适中。
7. 泰勒级数:将函数表示为无限次可导函数的和,难度适中。
8. 奥拉公式:描述了正整数幂次和的性质,难度较低。
9. 勒让德多项式:一类重要的特殊函数,难度较低。
10. 欧拉恒等式: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联系起来的公式,难度较低。
- 1 -。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早期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对数学有所研究。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科学。
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纯粹数学,一类叫应用数学。
纯粹数学也叫基础数学,专门研究数学本身的内部规律。
中小学课本里介绍的代数、几何、微积分、概率论知识,都属于纯粹数学。
纯粹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暂时撇开具体内容,以纯粹形式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例如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至于它是梯形稻田的面积,还是梯形机械零件的面积,都无关紧要,大家关心的只是蕴含在这种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
应用数学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人说,它是我们的全部知识中,凡是能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那一部分。
应用数学着眼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大家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专门研究信息的“信息论”,就是应用数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1.数学的分类年代较古远的数学可约莫分为代数学与几何学。
代数学可以说是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数学”。
可以说每一个人最先接触到的数学就是代数学,从我们小时候开始学数数,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到初中学习的有理数、无理数,到高中的函数、方程,再到大学的高等代数、数学分析。
而数学作为一个研究“数”的学科,代数学也是数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几何学则是最早开始被人们研究的“数学”。
从上古时代开始,人们就认为只有拥有足够智慧的人才能够研究数学问题。
而几何学则作为古代哲学家们锻炼思维的“必修课”。
欧几里得整理的《几何原本》可以说是公元前众多优秀学者的智慧的结晶。
而从1637年初,笛卡尔发明了直角坐标系以后,数学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坐标系的诞生,使得代数学和几何学终于可以有机的结合。
从那以后,我们终于可以用计算证明几何学的定理;同时也可以用图形来形象的表示抽象的代数方程。
数学的基本概念解析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概念的科学。
它以逻辑推理和抽象建模为基础,通过定义、公理和定理等方法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本文将对数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基本原理。
一、数学的基本概念1. 数字:数字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它用来表示数量或者度量事物的大小。
数字包括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和复数等。
每个数字都有特定的符号和特征,通过数字的组合和运算可以得到更加复杂的数值。
2. 运算:运算是指对数字进行加、减、乘、除等操作的过程。
常见的运算符号有加号(+)、减号(-)、乘号(×)和除号(÷)等。
运算涉及到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运算可以得到数值的变化和比较。
3. 几何:几何是研究空间和形状的数学分支。
它包括点、线、面、体等基本概念,通过这些基本概念可以描述和分析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
几何学在计算机图形学、建筑设计和地理测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4. 代数:代数是研究数学符号和运算规律的分支学科。
它利用字母和符号来表示未知数和公式,通过解方程和推导运算规则等方法来研究数学问题。
代数学在方程求解、函数分析和线性代数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 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研究随机事件和数据分析的数学分支。
概率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统计用来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概率与统计学在金融风险管理、医学研究和市场调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数学的基本原理1. 同一性原理:同一性原理指相等的两个数可以相互替代,不改变等式的结果。
这个原理也适用于其他数学对象,如集合、函数等。
同一性原理是数学推理的基础,通过它可以进行等式的转化和推导。
2. 若即若离原理:若即若离原理指两个概念或者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相互依存的,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
这个原理用来描述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它可以推导出许多重要的定理和公式。
3. 抽象化原理:抽象化原理指将具体问题抽象为一般性问题的能力。
数学家是从事数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员,他们主要研究和探讨各种数学理论。
这些数学理论包括:
1.几何学:几何学是研究空间几何形态和空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
几何。
2.代数学:代数学是研究线性方程组、矩阵、向量等数学概念的一门学科。
3.数论:数论是研究自然数、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质
数、合数、因数、唯一分解定理、约数定理等。
4.微积分学:微积分学是研究连续变化的概念、函数的概念、导数和微分等概念的一
门学科,包括微积分的基本定理、泰勒公式、积分的计算方法等。
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事件、概率分布、统计量、统计
推断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包括概率的基本定义、概率分布的性质、统计推断的方法
等。
6.函数论:函数论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复数函数、奇函数、偶
函数、复合函数、反函数等。
7.向量论:向量论是研究向量的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向量的运算、向量空间、
线性无关、基的概念、矩阵的性质等。
8.微分几何:微分几何是研究微分方程在几何意义下的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
曲线的性质、曲面的性质、向量场的性质等。
这些数学理论是数学家研究的主要内容,它们为人类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客观事物的结构和规律,并为解决各种科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