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了解和改进建议
- 格式:docx
- 大小:25.84 KB
- 文档页数:7
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自然保护地是为了保护和维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然而,尽管自然保护地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列举并分析一些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资源利用冲突1.问题:自然保护地周边常常存在着农田、林地等农业和林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利用与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目标存在冲突。
建议:加强规划管理,合理划定自然保护地边界,确保资源利用与保护目标的协调。
可以通过划定缓冲区、设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平衡资源利用和保护需求。
二、非法采伐和捕捞2.问题:自然保护地常常成为非法采伐和捕捞的目标,严重危害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建议:加强巡逻和监测力度,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伐和捕捞行为。
同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氛围。
三、人类活动干扰3.问题:自然保护地常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如旅游开发、建设工程等,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建议:加强规划管理,限制和引导人类活动的发展,确保人类活动与自然保护的协调。
在旅游开发和建设工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减少对自然保护地的影响。
四、生物入侵4.问题:自然保护地常常受到外来物种的侵入,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建议:加强监测和防控,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防治,保护自然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
五、生态系统退化5.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可能出现退化现象。
建议: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生态系统退化。
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等方式,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六、资金和人力不足6.问题: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和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但现实中往往面临资金和人力不足的问题。
建议:加大对自然保护地的投入,加强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提高管理和保护的能力。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而设立的特定区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维护的重要基地。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如资源保护不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威胁着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结合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从立法保护、管理体制、科学监测、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资源保护不力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由于部分地区的资源保护不力,导致野生动植物面临破坏和灭绝的危险。
一些非法采伐、滥捕滥猎等行为严重影响着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过度开发、污染等现象严重威胁着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3.管理体制需要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主要是由国家、省、市、县一级的自然保护管理机构组成,但由于各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不畅,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效率低下等。
二、可持续发展建议1.加强立法保护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和资源利用行为,增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完善管理体制应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加强各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3.加强科学监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监测工作,建立全面、系统的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掌握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 人为干扰过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一些不法砍伐和捕杀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一些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村民也存在非法狩猎和非法采伐行为,给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2. 管理薄弱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着管理薄弱的问题,缺乏专业的保护人员,缺乏专门的科研力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到位,导致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3. 保护政策不够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管理政策制定不够科学,监督执法不力,导致了保护工作效果不佳。
1. 加大宣传力度应该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2. 完善管理体制应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投入,提高管理效率。
3. 增加保护资金应该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资金,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正常运转。
4. 强化法律法规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执法制度,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自然资源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团队建设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 加强科学研究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力量,加强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7. 增加保护区表现力应该增加保护区的表现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社会监督的合力。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系统逐渐恶化的当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通过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力度,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引言自然保护地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资源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然而,自然保护地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和保护效果。
2. 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2.1. 人为干扰自然保护地面临着人为干扰的问题。
一方面,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如采伐森林、过度开发等。
另一方面,游客的涌入也给自然保护地带来了压力,如垃圾乱扔、破坏植被等。
2.2. 物种外来入侵自然保护地中常常存在物种外来入侵的问题。
外来物种会对保护地内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如入侵植物会抑制本地植物的生长,入侵动物会捕食本地动物。
2.3. 缺乏有效管理一些自然保护地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
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保护地内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如缺乏监测手段、缺乏专业人员等。
2.4. 缺乏合作机制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利益相关方,但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导致保护地的管理效果不佳。
3. 解决自然保护地问题的建议3.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自然保护地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增加违法成本,提高违法的风险。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3.2. 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自然保护地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和认识,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
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3.3. 加强监测和科研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地的监测和科研工作,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保护地内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物种数量变化。
同时,加强科研力量,开展深入的研究,为自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4. 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饲养有可供猎捕的动物。
游人可用弓弩猎捕,自己动手收拾猎获之物,就点内烤场进行西双版纳烹饪品尝。
丢包寻侣活动点,备有西双版纳傣族青年求爱寻侣的花包和陪伴丢包人员,让游人在林间草坪上开展丢包活动或观看傣族青年的丢包表演。
水上漂流活动点,备有漂流工具,让游人在修整过的西双版纳菜阳河中随流漂游。
通过漂流,获得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快慰。
此区还建有一座孔雀园,饲养着多只绿孔雀,让人观赏孔雀开屏,与孔雀留影纪念。
西双版纳观光旅游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带沟谷雨林,游客可顺游览道深入西双版纳林中探秘。
雨林内有猿猴栖息,有彩蝶繁殖,西双版纳犀鸟、野牛等珍稀动物也偶有出现。
幸运的游人会遇到猿猴攀枝嬉戏、西双版纳犀鸟在林中觅食的情景。
西双版纳森林保护区,长满遮天古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本数据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依据。
西双版纳百年老树,有连续繁衍了一百多万年的“活化石”植物天料木、桫椤、鸡毛松,还有林中巨人望天树,板根大王四薮木。
可见“老茎生花”,西双版纳植物绞杀等自然现象。
西双版纳花果林木区,种有多种热带水果,西双版纳栽培有热带花卉,育有各类盆景。
中心游憩区,建有娱乐中心,会议服务中心,西双版纳民族歌舞餐厅,停车场所。
可为客人筹办会议,组织娱乐活动,西双版纳学术交流,贸易洽谈会……。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森林密布,山青水碧,游览面积宽阔,西双版纳民俗活动多样,服务设施齐全。
游人们可以在此饱览风光,体验西双版纳民族风情,获得美的享受。
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诗情画意,自然景观奇特,这就是美丽的西双版纳。
这里就是我国知名的风景名胜区,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优势。
这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就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唯一的绿洲,被誉为地球的两大自然奇景。
我们首先去参观“望天树”景区。
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
自然保护地问题及建议自然保护地是指为了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自然保护地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视为人类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然而,当前自然保护地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例如资源短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自然保护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自然保护地问题的评估1. 资源短缺: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地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员和技术支持。
然而,目前自然保护地经费和资源有限,很难满足保护工作的需求。
2.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包括过度采伐、乱砍滥伐、过度开发等,这些活动直接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3. 养地与保护的矛盾: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将保护地用于开发和利用,短期经济利益得到满足,但这也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功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4. 管理不善:一些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在资源配置、人员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持。
二、自然保护地问题的解决建议1. 增加自然保护地的经费投入:政府和企业应该增加对自然保护地的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保护地的正常运营和维护。
2. 加强监测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大对自然保护地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伐、破坏行为,维护自然保护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促进公众参与:加强自然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自然保护活动,增强公众对自然保护地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4. 加强跨部门协作: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协作,共同制定和执行自然保护地保护计划,提高保护地管理的整体效能。
5. 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自然保护地的经营和利用中,应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等对保护地的支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总结回顾: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面临着资源短缺、人类活动破坏、管理不善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增加自然保护地的经费投入,加强监测和执法力度,促进公众参与,加强跨部门协作,并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就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地方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权较为分散,导致管理方式不统一,工作难以协调。
对策:应当加强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协调。
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保护区的管理职责和权限,提高对保护区的投入,完善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推进科学的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
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认识自然保护区,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前沿的科技知识。
现实中,一些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面对各种问题无法及时妥善处理。
对策: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工作素质,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注重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三、保护区监管不严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需要严格监管,但是现实中,一些管理人员在保护区内执法不严格,对违法者不作为,导致保护工作效果不佳。
对策:加大监管力度,增强自然保护区的执法力量,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科技监管的应用,依法打击破坏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从而保证自然保护区的安全和完整。
四、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但在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生态环境保护。
对策:建立科学的生态环保机制,制定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政策,以生态保护为重点,提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五、人员冲突影响保护工作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一些居民,和旅游人员等,他们与保护区内的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一些矛盾导致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
关于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考1. 引言1.1 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简介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野象自然保护区之一。
景区面积广阔,植被茂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尤其以象群闻名,是国内外游客亲近大象的理想之地。
除了大象,景区还有热带雨林、溪流、瀑布等自然风景,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亲自体验。
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完整,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摄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除了自然风光,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还涵盖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傣族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体验当地的民俗活动,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人文历史。
景区内设施完善,游客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不一样的生态旅游之旅。
1.2 生态旅游的重要性生态旅游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旅游方式,对于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来说,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可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的背景下,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愉悦心情的绿色休闲方式。
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如何在开发中兼顾保护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参与环保活动、体验自然之美,进而增强游客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当地社区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对于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保护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
2. 正文2.1 生态旅游对景区的影响生态旅游可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通过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景区进行观赏和体验,从而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完整版)自然保护区管理养护中的难点、重点及建议一、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物种和特殊生态系统的关键环境资源。
然而,在管理养护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难点和重点,并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难点问题1. 人类活动的干扰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干扰。
例如,非法的狩猎、非法采伐木材和非法的土地开发等行为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了威胁。
这些违法行为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养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前期认知不足在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我们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分布的认知往往是有限的。
这就使得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养护变得更加困难。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类生物和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制定管理养护措施。
3. 缺乏资金支持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养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包括用于巡逻、监测、科研、人员培训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然而,由于资金不足,自然保护区往往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导致管理养护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三、重点问题1. 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任务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因此,在管理养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物种的保护工作。
这包括建立物种保护数据库、制定物种保护方案、加强对物种的监测和研究等。
2. 生态系统恢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恢复工作也是关键。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恢复和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包括植被的恢复、水资源的保护和修复等。
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3. 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养护的成功离不开当地社区的参与。
我们需要加强与当地社区的沟通和合作,提高他们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供相关培训和就业机会等方式,增强社区参与保护区的积极性。
四、建议1. 加强执法力度为了解决人类活动的干扰问题,我们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狩猎、非法采伐和非法开发等行为。
同时,加强巡逻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行为。
关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了解和改进建
议
摘要: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除海南省外热带原始林保存最好的地区,以“动植物王国”闻名中外。
本区拥有多种特有动植物及国内外珍惜动植物,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生态价值,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之一。
1 基本信息
1.1地理位置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和勐海县的接壤地区,距州府景洪市25公里。
1.2 建成历史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1980年重新调整并扩大了范围,1981年省政府重新区划调整,1986 年晋升为国家级,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99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9年分别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林业示范保护区。
1.3 气候特征
西双版纳处在世界季风热带的最北缘,横断山脉南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的山间盆地地势开阔,周围海拨1000多米的
山地、高原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南下,并有利于热带海洋暖湿气流的引伸。
热量充足,降水量丰富,年平均气温在21℃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
光、热、水分配合理,全年大都为静风环境
1.4 地形地貌
保护区地貌以中低山地为主,有和缓起伏的山丘和群山环抱的宽阔盆地。
保护区内沟谷纵横,溪流密布,澜沧江及其支流横贯全境。
2 资源概况
2.1 植物资源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属于东南亚雨林的一部分,按植被类型分为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两大部分。
生长着高等种子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2%。
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58种,占全国的15%。
林木茂密而层次结构复杂,在100平方米样地上,竟有乔木60多种。
林木具有板状根、支柱根和气生根。
藤本植物丰富,附生、寄生植物到处可见,老茎生花和纹杀植物总数八分之一,药用植物已知有800多种。
已鉴定的高等植物约389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望天树、版纳青梅、苏铁、藤枣、黑黄檀、滇南风吹楠、千果榄仁、四数木、合果木、大叶木兰、红椿、粗枝崖摩、桫椤等53种。
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已增加到95.7%,苏铁、桫椤、鸡毛松、树蕨等古热带植物活化石已成为植物群落的主要成份。
2.2动物资源
栖息着539种陆栖脊椎动物,约占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的25%;鸟类429种,占全国鸟类的36%;两栖动物47种,爬行动物68种,
占全国两栖爬行动物的20%以上;鱼类100种,分属18科54属,占全国总属数的40%,占总种数的27%。
其中亚洲象,兀鹫、白腹黑啄木鸟、金钱豹、印支虎属世界性保护动物。
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等15种占全国一类保护动物总数的19%;国家二类保护动物15种,占全国二类保护动物总数的30%;国家三级保护动物24种占全国三类保护动物总数的39%。
陆生脊椎动物有62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绿孔雀、黑长臂猿、亚洲象等24种。
本区的特有植物有细蕊木莲等30种,特有动物有双带鱼螈等7种。
野生亚洲象数量呈现增长态势,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9头发展到目前的250余头。
2007年2月下旬,科研人员首次在保护区内大沙坝水库发现了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
3 保护区管理
3.1管理制度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局、所、站三级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资源管护、所站管理、职工考核等量化考核、监督制度。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巡护管理模式,包括各有侧重却相辅相成的日常巡护、稽查巡护、监测巡护、武装巡护。
2000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巡护制度”正式形成。
3.2管理技术
人员素质提升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十分注重提高
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人才选拔和培养集招优、培养和实践为一体,使得保护区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3.3管理技术进步
一是遥感技术应用。
1992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西南林学院合作,应用遥感技术进行亚洲象生境评价,开辟了自然保护区应用遥感技术开展保护研究的先河。
二是建设并应用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
在1995年合作项目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科技力量,加强了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成了以保护区为主、涉及全州的地理信息系统。
4保护区现存问题
4.1旅游资源遭破坏,景点设施管理不善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之一,拥有极大的客流量,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同时,当地公民和外来游客环保意识不高,虽然已制定和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规,但督法、执法不力,惩罚不力,仍然使旅游和自然资源屡遭破坏。
勐养象榕树、易武花蛇公主洞、纳么田彩云洞,打洛独树成林大榕树佛塔、寺庙等资源的树干上,墙壁上到处刻有“×××到此一游”、“明年再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歪八斜扭的字样。
发育成型的钟乳石被一块块敲去,破坏了资源的整体形象,也损坏了西双版纳的形象。
4.2自然环境变化,原始森林资源被破坏
一些地方热带原始森林在消失,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原始方式仍在继续,部分自然景观遭破坏而不复存在,野生动物数量在减少,河
流两岸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河流污染严重,主要河流水质达不到V类标准的占58.3%,工业“三废”物质排放量逐年增加。
4.3现存矛盾
一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力度的加大,虽然建设单位采取了绿色生态保护建设计划,已尽量减少了对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但部分资源还是难以幸免。
其次,随着市场橡胶价格的提升,加之老百姓对生态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是很了解,为了生存,将集体林或轮歇地内的自然资源砍伐后,种植成了橡胶或短期经济作物。
二是防盗防猎的矛盾。
边民入境偷猎和盗伐情况时有发生。
虽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以高压态势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但由于保护区紧临国境线,区内社情复杂,难以彻底防范境内外不法分子,潜入保护区进行偷猎和盗伐等破坏资源的违法活动时有发生。
三是人与动物的矛盾。
人象冲突依然存在。
野生动物(特别是亚洲象)到社区采食农作物、破坏群众生产生活设施的情况发生。
虽然国家、省级财政都下拔了相关补偿资金,州县级财政也都配套了相关补偿资金,而且补偿资金在逐年增加,但群众领到手的补偿资金与市场价格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不同程度挫伤了老百姓保护亚洲象和其它保护动物的积极性。
四是人员野外经费不足的矛盾。
资源保护工作性质决定了保护区工作人员大量工作日在野外,由于保护区交通工具的老化、野外保护工具和人身安全设施的不足,增加了自然保护工作人员的危险性,这
对保护区管理部门全方位的开展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提升自然保护科学管理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五是基层职工待遇难以提升的矛盾。
基层职工参公问题未得到解决,虽然习惯部门已经向上级反映过,但一直未能得到解决,职工思想易产生波动,势必影响保护事业和社会稳定。
5 相应改进意见
5.1 保护旅游资源,加强景区维护
作为旅游区与自然保护区的结合体,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维护管理应不只停留于自然环境维护,还得加强周边居民和游客的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素养,同时加强执法维法力度,把各项规章制度用到实处,做到人与自然同步管理。
5.2 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资源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固然丰富,但也经不起无休止的无度开采和大肆污染。
在落实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相关部门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经济、环境同时抓。
对污染重大且整改无效的企业或者个人,相关执法部门应按照相关国家和地方法规予以制裁,甚至提起刑事诉讼。
5.3 解决现存矛盾,由内到外完善保护区管理
一要调整当地经济结构,带动当地人民科学致富。
二要加强对偷猎和非法伐木等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增加巡查和执法活动,不仅雷厉风行,还要防患未然。
三要提高对受动物损害利益的单位和个人的补偿,缓解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激励当地人自发保护野生动物。
四要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以及经费和器材,做到管理维护软件硬件同步升级,促进保护区的科研和维护工作进行。
五要提高基层职工待遇,完善职工各项生活和工作保障,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