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25.02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和方法大全精选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和方法篇1第一、是要狠抓基础、提高能力。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
在紧密联系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是要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中心就是主干。
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于这些主干知识,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三、是要形成两个习惯。
一个是尽早训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
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第四、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联系政治、历史。
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识别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重要性;2. 了解太阳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如光照、热量、水循环等;3. 掌握太阳对地球造成的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1. 太阳系和地球的模型或图片;2. 相关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课件;3. 活动材料,如绘图纸、色笔等。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10分钟)1. 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播放一段拍摄自国际空间站的太阳照片与地球影像的视频;2. 跟学生分享一些太阳对地球的事实,如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光亮、热量等。
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太阳系和地球的模型或图片来让学生理解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2. 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光照、热量、水循环等;3. 强调太阳能量对地球上所有生物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练习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或个人完成一项绘图任务,绘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图;2. 学生根据自己的绘图,用文字描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并与同伴分享。
概念检测:(10分钟)1. 提问学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相关概念问题,如太阳是什么,它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2. 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他们的答案,确保他们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延伸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地球造成的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原因,并与他们分享一些相关知识;2.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如日食、地球自转等。
总结回顾:(10分钟)1.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概括和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2. 强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和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情况,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精选3篇(二)教案题目: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认识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运动;3.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对宇宙的影响;4.培养学生对地球宇宙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的地理环境中各种⾃然现象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是⼀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下⾯⼩编给⼤家分享⼀些⾼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增长1.影响⼈⼝增长的主要因素⽣产⼒⽔平、医疗卫⽣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的死亡率和出⽣率,进⽽影响到⼈⼝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低⾼”向“三低”过渡(⽔平较⾼的发展中国家)。
——底和⾼的分界值:0.1%3.世界⼈⼝增长⾮洲⼈⼝⾃然增长率最⾼,欧洲最低;亚洲净增⼈⼝数量最多。
4、⼈⼝问题——⼈⼝增长过快:⼈⼝压⼒⼤——控制⼈⼝(中国实⾏计划⽣育) ⼈⼝增长过慢:⼈⼝⽼龄化——⿎励⽣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产⼒)⼈⼝迁移1.⼈⼝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迁移)、社会⽂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压⼒④为迁⼊地提供廉价劳动⼒。
(2)弊:①造成迁出地⼈才外流②给迁⼊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3.⼈⼝分布与⼈⼝容量(1)⼈⼝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数量。
⼈⼝合理容量要⼩于⼈⼝承载⼒。
(2)影响环境⼈⼝容量(环境承载⼒)的因素:资源状况、⽣产⼒⽔平、开放程度和消费⽔平⾼中地理知识点总结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遥感: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远距离的感知。
资源普查:矿产、⽣物、⽔资源。
环境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
特点和优点可以⾸先从⾯上的区域分析研究⼊⼿,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点、线进⾏野外验证和检查。
不仅可以提⾼研究⼯作的精度和质量,⽽且节省⼈⼒、财⼒,提⾼效率。
2.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进⾏输⼊、管理、分析和表达。
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导语】高中地理的知识点较广泛,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汇总起来更容易记住。
作者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篇一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便宜劳动力;资源和能源散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着落本钱,提高利润)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和技术协作;②着落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节省生产建设投资;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便宜;②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2.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篇二混合农业(1)主要是畜生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散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复原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公道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挑选,根据市场肯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3.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篇三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情势向宇宙空间开释的能量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太阳辐射波长范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坚持地表温度,增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遭到影响乃至中断;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轴的倾斜与四季的形成-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气候差异2. 地图的基础知识- 地图的定义与分类- 比例尺的概念与应用- 地图符号与图例- 坐标系与方位的确定3. 地图的解读与制图-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阅读- 气候图、资源分布图的解读- 地图投影的方法与影响- 地图的制作与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分层- 气候类型与分布- 气候变化与气候带- 气象现象:风、云、降水、气温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湖泊与地下水- 海洋的形成、分布与海洋环境3. 地貌与地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貌的形成:侵蚀、风化、沉积 - 地质时代与地层- 地震、火山与地质灾害4. 生物地理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分布的规律与生态因素-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 人口问题与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与分布- 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布局- 工业生产与环境问题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与网络-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贸易的类型与流向- 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发展战略与政策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地理信息的可视化与分析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导航与定位中的应用 - GPS技术的发展与影响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测与实地考察- 观测方法与数据记录- 实地考察的准备与实施- 考察报告的撰写与分析2. 地理实验与模拟- 地理实验的设计原则- 常见地理实验项目- 地理现象的模拟与探究3. 地理研究与创新- 地理研究方法与步骤- 地理课题的选择与研究- 创新思维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以上是高中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框架,涵盖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地理实践活动等五个主要部分。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五篇高中地理会考资料1 区位农业发展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纬度高、跨度大。
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无霜期180天~80天。
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
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
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
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
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
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高中地理会考资料2 湖泊的分布一、东亚:1、西部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等;2、东部河流短小;二、东南亚:1、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流经6个国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中国(澜沧江)),形成东南亚最大冲积平原;2、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三、南亚:1、恒河(圣河):喜马拉雅山南断,主要雨水补给,形成恒河平原(南亚最大冲积平原);2、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北坡,雨水补给;3、印度河:发源冈底斯山,冰川融水为主,沙漠地区的灌溉水源(外流河);四、中亚:1、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北冰洋水系;3、湖泊:内陆湖:里海(世界最大)、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河、咸海;五、西亚和北非:1、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千米;2、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3、苏伊士运河:1700千米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点);高中地理会考资料3 主要经线及穿过的地理事物:0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 向南北降低23º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第二单元 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必背重点知识点大全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赤道略大于两极。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形式。
-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经过地球上特定点与东经0度子午线之间的角度,纬度是指特定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
-时区与时间:为了统一各地时间,全球根据经线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5度,即一小时。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是地球的三个主要内部层。
2.人口与城市:-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人口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结构指不同年龄和性别群体的分布情况。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市体系与城市规模:城市体系是指由不同等级城市组成的网络,城市规模一般用人口数量来衡量。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城市化促进了工商业发展,但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压力。
3.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围绕在地表上空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统称为对流-平流系统,其它两个是中间层和外层。
-气候与气象:气候指长期平均气象要素的统计结果,气象是研究气候现象的科学。
-水循环与水资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是指供人类使用的水的总量。
-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是指利用土地和水培养植物、饲养动物以获得食物和其他产品的活动,农村发展涉及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
-工业与工业区位:工业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劳动和技术转化成产品的经济活动,工业区位是指工业建设选择的地理位置。
-交通与交通运输:交通是指人员、物品和信息在空间上的流动,交通运输是指人员、货物和信息等在空间中的运输活动。
4.经济地理:-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区域发展指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差异和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发展考察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地理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高中阶段必修的学科之一。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很多地理知识点,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在这些方面进行介绍。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学涵盖了地球表面和内部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文、地形、岩土、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在高中阶段,自然地理学主要学习以下知识点:1. 大气系统:大气压力、温度、湿度、降水、风力和风向等。
2. 水文系统:地球水循环、地表水和地下水、河流和水库、水资源管理、洪水和干旱等。
3. 地形与岩土: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地质力学、地貌发育和类型、岩浆岩石、矿产资源等。
4. 动植物生态系统:动物和植物的适应性、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演替、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等。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主要涉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高中阶段,人文地理主要学习以下知识点:1. 人口地理: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
2. 城市地理:城市发展、城市居民、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等。
3. 农业地理: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现代化等。
4. 工业地理: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工业区域分异和工业布局等。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关注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它涵盖了全球环境变化、资源利用与管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 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2. 资源利用与管理: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评价、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等。
3.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管理等。
4.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等。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因为星图是表示天空中恒星相对位置的地图,观察时,面朝北方,仰视天空,实际方位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2.着名星座和恒星 (1)着名星座与主要恒星 (2)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主体部分)呈勺子形,勺端两颗星连接并向开口方向延长约5倍距离的一颗亮星,为北极星。 (3)根据北斗七星斗柄确定四季 北斗七星斗柄朝向东、南、西、北,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四季更替周期的小数部分(O.2422日)相当于蒜。因此,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5.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1)日食、月食的含义 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就产生了月食现象。 (2)日食、月食的成因和发生时间 日、月、地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且月球居中时,会发生日食现象。因此日食总是发生于新月(农历初一)。 当地球居中时,会发生月食现象。月食必须发生于满月(农历十五、十六)。 (3)日食、月食的类型 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类;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两类。 (4)日全食、月全食的过程 ①日全食发生的过程是月球阴影从右向左的遮挡过程,即日面右边(西)先变暗,范围逐渐扩大,全部挡住后右边亮,逐渐扩大,直到日全食结束。 ②月全食发生的过程是月面左边(东)先变暗,到全部变暗,后左边先亮直到结束为月全食。这两个过程在月相变化图中,只要搞清月球公转方向与阴影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 (5)日、月食并不会每个月都发生的原因 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因此日、月食并不足每个月都会发生。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 有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日珥和耀斑发生于色球层。 (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②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 ③影响地球的气候。 ④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3.太阳系 (1)太阳系的构成 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 (2)九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 各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①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被称为类地行星,它们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 ②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称为类木行星,它们主要是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小。 ③冥王星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它是太阳系最外面的行星。 (3)小行星带的位置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 (4)九大行星公转的方向 九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 (5)流星现象、陨星 ①流星现象 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着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中国新疆大陨铁、美国巴林杰陨石、澳大利亚默其逊碳质陨石等。 ③流星雨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 4.彗星 (1)彗星的含义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彗星的构成 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 (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 哈雷彗星是最着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 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 (1)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时间 事件 1957年 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打开了航天的大门
1961年 苏联首次成功发射了载人的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 1981年 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 美俄等国家开始实施合建国际空间站,人类航天活动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人类登月大事件 时间 事件 1959年 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 1961年 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1968年 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绕月飞行 1969年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3)人类探测水星、火星、金星的大事件 时间 事件 1989正5月 美国航天飞机将“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送上太空 2001年4月 美国发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 2003年 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 2003年 携带“勇气”号火星车的美国“火星探测流浪者”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2003年 美国“勇气”号的孪生兄弟“机遇”号火星车发射升空 2004年 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搭“德尔塔”2号火箭飞向水星 6.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时间 事件 1960年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1970年 “东方红”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昂首跨人航天时代
1975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参与国际竞争,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 1991年~现在 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其中2003年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把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第三节银河系和宇宙 1.宇宙 (1)银河系的构成 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2)大小和形状 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3)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2.宇宙的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150亿光年的时空范围。 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 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宇宙大爆炸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 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 时间 人物 主要学说理论
2世纪 希腊科学家托勒密 创立“地心说”。该学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绕地球转动
16世纪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
18世纪 康德一拉普拉斯 “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5.恒星的演化 (1)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的时间),其次是半人马座中的比邻星(它的光到达地球约需4.2光年)。 (2)特殊的恒星 ①超新星:亮度突增到原来的1000万倍以上的新星。它是恒星最激烈的爆发现象。 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 ③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1054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着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3)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 (4)恒星的演变过程 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1)地球的演化过程 时间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