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案例:海洋形成

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新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摘自《百度百科》

分析:

海洋的形成充分说明了自然界是物质的。海洋世界丰富多彩、千奇百态,但归根结底海洋是物质形成的,物质的存在形态可以无限多样但具有统一性。具体表现在:①自然界的运动具有相同的物质力量和规律;②宇宙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物质形态在化学元素上具有统一性;③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在基本粒子层次上具有统一性;④实物与场的内在联系也证明了自然物质形态的统一性。

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不是各种物质的堆积,而是一个巨大的、相互联系的系统。自然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

自然界也是演化的,海洋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海洋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才形成了如今的海洋。自然界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自组织性。

自然界的演化具有和谐型。海洋系统之所以如此稳定,是因为海洋的演化过程具有和谐型。假如自然界的演化不和谐,就不会形成自然界,更不会有人类。

第三讲自然观与思维方式

案例:

多数人对“森林碳汇”比较熟悉,知道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而焦念志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海洋大有可为的观点,认为“海洋碳汇”比“森林碳汇”具有储碳量大、储存时间长等优势。

大家都知道海洋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但海洋的另一个功能——全球气候的调节器,是近几年随着全球变暖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量,多出来的二氧化碳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一度令人困惑。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部分碳被海洋所吸收了。而其中的重要机制是所谓的“海洋生物泵”。

提到海洋生物,人们都知道海洋中有鱼虾贝藻,却很少有人知道海洋中还有无数个体极小、但数量极大的微型生物。每升海水中的微型生物数量竟然和全球人类数量相当!海洋微型生物有着特殊的功能,在海洋固碳过程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而焦念志教授研究的对象就是看不见的海洋微型生物。

对于海洋微生物而言,溶解有机碳(DOC)是其生命的支撑。然而,大部分DOC就像谷糠一样难以下咽而残留在水中。科学家们正在揭示为什么海洋食物链中有些有机质被转化为不易被释放为CO2的形式。海洋中有一个看不见的过程使巨量的碳悬浮在海面以下的水体中,焦念志等科学家正在探索这个碳库储存CO2的诱人前景。

——摘自互联网

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现实下,多数人都在研究森林碳汇。这说明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普遍性,时代性,相对稳定性。不同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是人们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植根于每一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基础,固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具有能动性。无论是科学的、先进的还是非科学的、落后的思维方式,它一经形成,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就是积极的能动的,潜移默化地控制着人的思维机制,支配着人的行为,对人的实践、人的行为以及社会存在都会发生巨大的反作用。

焦念志独辟蹊径,大胆提出一种新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思路——海洋碳汇。焦念志由海洋生物想到减少碳含量。他采取的是逻辑思维的科学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应的过程。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因为它可以凭借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具有抽象性和确定性。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也少不了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又叫具象思维或广义的形象思维,是指主体运用表象、直观、想象等形式,依据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结合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从而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非逻辑思维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和想象性。非逻辑思维又可分为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就每个人的思维来说不可能是纯逻辑思维,也不可能是纯非逻辑思维。同样一个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必定包含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因素。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彼此渗透、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