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解剖及垂体瘤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1
垂体腺瘤一、解剖结构1.蝶鞍:前床突、前交叉沟、鞍结节、中床突、垂体窝、鞍背、后床突。
2.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位于颅中窝、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外包坚韧的硬脑膜。
3.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
腺垂体来自胚胎口凹顶的上皮囊(Rathke囊),腺垂体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
神经垂体较小,由第三脑室底向下突出形成。
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斗部组成。
4.鞍膈分型:1型鞍膈完整,有垂体柄通过2型鞍膈不完整,垂体柄周围有3mm左右的开口3型鞍膈周围仅有宽2mm或者更窄的硬脑膜环正常的鞍膈:呈下凹形或者平直形,若上凸则提示可能为垂体扩张性病变的早起征象。
少数垂体被压于鞍底,在断层影像上呈现“空蝶鞍”征。
5.垂体正常高度:垂体总高度随着随性别和年龄而不同。
青春期前儿童垂体正常高度<=6cm。
成年男性正常上限为8cm。
生理性肥大可达10cm,常见于月经期年轻女性,此类患者垂体可见向上凸起。
妊娠脯乳期妇女更大,可达12cm。
绝经期女性正常上限8cm。
二、一般情况1.垂体腺瘤是鞍区肿瘤最常见类型,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0%。
2.发生于成人,男女发病并率相等,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的多为女性。
3.属于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4.较大肿瘤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
5.分型:a根据有无分泌功能有分泌功能:分泌生长激素和泌乳素的嗜酸细胞腺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的嗜碱细胞瘤。
无分泌功能:嫌色细胞瘤。
b:根据大小垂体微腺瘤(直径≦10mm,并局限在鞍内的垂体腺瘤)。
垂体大腺瘤(直径>10mm)。
三、临床表现1.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2.内分泌功能异常:如泌乳素腺瘤可出现闭经、泌乳。
生长激素腺瘤产生肢端肥大。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导致库欣病等。
四、影像学表现CT与MRI诊断垂体肿瘤可靠,95%以上垂体腺瘤可作出诊断,但难以明确组织学类型。
解剖基础:垂体mri解剖再分享,轻松认识垂体结构!
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脑下垂体窝内,负责产生和释放多种激素,调节和控制多种生理功能。
进行垂体的MRI解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垂体的结构和功能。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通过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产生体内组织的详细图像。
在垂体MRI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垂体位于脑下垂体窝的正中央,呈椭圆形或半圆形。
垂体通常分为前叶、中叶和后叶三个部分。
前叶是垂体的主要部分,占据了大部分体积。
它包含了分泌多种激素的垂体细胞,如促甲状腺激素(TSH)、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
中叶位于前叶和后叶之间,它分泌的激素相对较少,主要包括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后叶位于垂体的背部,主要负责储存和释放由下丘脑产生的两种激素,即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通过垂体的MRI解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垂体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
例如,垂体与视交叉部位于一起,视交叉负责视觉信号的传递。
此外,垂体下方还与垂体后叶储存激素的下丘脑相连。
通过对垂体的MRI解剖,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垂体的结构和位置,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如垂体瘤等。
同时,垂体MRI解剖也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
垂体瘤第一章垂体瘤是怎么回事垂体的解剖和功能垂体的形态结构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是位于颅底中央蝶鞍内的灰白色腺体结构,呈卵圆形,其上方被覆鞍隔,中间有隔孔,垂体柄经此孔与下丘脑相连。
成人垂体约重0.75克,体积大小约为13×10×6mm。
女性妊娠时可有生理性肥大。
腺垂体又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神经垂体则包括漏斗部和神经部。
远侧部又称垂体前叶,神经部称为垂体后叶,漏斗和结节部组成垂体柄。
前叶约占垂体体积的3/4,占据垂体窝的大部分,并部分包绕中间叶和后叶。
垂体的血循环垂体的血液供应极为丰富,接受双侧垂体上动脉、垂体下动脉供血。
垂体前叶由起源于颈内动脉的垂体上动脉供应。
垂体后叶由起源于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分出的垂体下动脉供血,在后叶中形成毛细血管丛,排列成小叶状单位,利于下丘脑—垂体束的神经末梢中激素进入血中。
垂体上、下动脉之间有分支互相吻合。
垂体静脉回流至海绵窦。
垂体矢状面示意图垂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垂体位于蝶鞍内,蝶鞍形态因人而异,正常人多为椭圆形,前后径约7~16mm,深径7~14mm,宽径8~20mm。
正常蝶鞍鞍底骨质厚约1mm。
鞍底前下方为蝶窦,根据气化程度可将蝶窦分为三种类型:鞍型、鞍前型和甲介型。
鞍型气化好,窦腔布及整个蝶骨体或达斜坡,见于约80%的成年人,此型在经蝶窦入路行垂体瘤手术中最为理想。
鞍前型气化不超过蝶骨体鞍结节的垂直平面,见于约20%的成人,蝶窦位于蝶鞍的前方,故鞍底前方的骨质构成其后壁的上半部,经蝶窦手术看不到完整的鞍底。
甲介型蝶窦气化很少,未达到蝶骨体,在易见于12岁以下的儿童,成人约占3%,此型窦腔体积很小,经蝶窦垂体手术最为困难。
蝶窦内多有一中隔,位于中线或偏一侧;少数无中隔或为多发中隔,且不规则。
垂体窝为硬膜所覆盖,是颅底硬膜的延续。
上面以床突间的硬膜-鞍膈与颅腔隔开,在鞍膈中央有2~3mm的小孔,垂体柄即通过其中。
蛛网膜和软脑膜环绕垂体柄通常不进人鞍内,在鞍膈上形成视交叉池,有的蛛网膜经鞍膈孔进入鞍内,随脑脊液搏动扩大可形成空泡蝶鞍。
尸检报告垂体瘤背景信息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来源于垂体腺细胞,可以导致垂体功能异常和相应的内分泌失调。
尸检(也称为尸体解剖)是一种通过对死者尸体进行外观检查、组织取样和病理分析来确定死因的方法。
在尸检过程中,医生可以观察到垂体瘤的情况,以及其对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尸检结果进行尸检后,发现尸体的垂体区域出现了异常,经进一步病理分析,确认该患者患有垂体瘤。
以下是详细的尸检报告。
外观检查在外观检查中观察到该患者的垂体腺明显肿大,呈现出球形的肿物。
与正常垂体相比,患者的垂体明显增大,并与周围组织黏连。
切片检查通过对垂体组织进行切片,发现该患者的垂体瘤呈现出褐色或黄色的肿瘤组织。
切片下可见肿瘤细胞增生和排列失序,细胞核呈现出多样性,在某些区域可见到巨细胞形成。
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之间无明显的边界。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该垂体瘤主要由垂体腺细胞组成。
典型的垂体细胞标记物如Pit-1、GH、PRL和TSH等阳性表达,而其他细胞类型的标记物如ACTH、FSH、LH和STH则呈阴性表达。
影响周围组织和器官垂体瘤通常会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压迫和侵袭。
根据本例的尸检结果,垂体瘤向上压迫脑室系统,并对视神经产生了明显的压迫效应。
此外,由于垂体瘤的增大,导致周围垂体腺细胞的受压,进而引发垂体功能异常,例如产生过多的生长激素(GH)或催乳素(PRL)。
脑室系统压迫垂体瘤的增大导致其向上压迫脑室系统,主要影响第三脑室和侧脑室。
这种压迫效应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视神经受压垂体瘤的增大还会对视神经产生压迫效应。
视神经受压后,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球突出等症状。
垂体功能异常垂体瘤的存在会导致垂体腺细胞受到压迫,从而导致垂体功能异常。
具体表现为某种或多种垂体激素分泌异常,例如生长激素过多导致巨人症,或催乳素过多导致泌乳过多症等。
结论基于尸检的结果,可以最终确诊该患者患有垂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