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第六章
- 格式:ppt
- 大小:4.73 MB
- 文档页数:55
第一章种质资源试题五、简答题五、简答题1、阐述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和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1)、遗传学原理:简单引种:适应范围内引种;驯化引种:适应范围以外引种( 2)、生态学原理:气候相似论、主导生态因子(3)、生态历史分析理论限制引种成功的主导生态因子:(1)温度;(2)降水与湿度;(3)光照;(4)土壤;(5)生物因子*2、简述引种驯化的程序和步骤程序:(1)引种材料的收集(2)种苗检疫(3)登记编号(4)引种试验(5)推广试验步骤:3、简述引种成功的标准(1)、引种植物在引种地与原产地比较,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能露地越冬或越夏,并生长良好。
(2)、没有降低原来的经济价值或观赏品质。
(3)、能够用原来的繁殖方法进行正常的繁殖。
(4)、没有明显或致命的病虫害。
(5)、对引种地不能构成生物入侵。
六、论述题2、在引种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有那些?(1)引种要结合选择(2)引种要结合有性杂交(3)选择多种地利条件实验(4)阶段训练与多代连续培育(5)试管苗培育(6)栽培技术研究第三章选种试题五、简答题3、简述芽变选择的程序和步骤.初选---目测预选。
A、对变异不明显或不稳定的都要继续观察,如果芽变范围太小,不足以进行分析鉴定,可通过修剪、嫁接等措施,使变异部分迅速增大,而后再进行分析鉴定。
B、对于变异性状十分优良,但不能证明是否为芽变的,可先将无性繁殖后代栽入移植鉴定圃再根据表现决定下一步骤。
C、对于有充分证据肯定为芽变的,且性状优良,但是还有些性状不是十分了解,可以不经移植鉴定圃进入选种圃。
D、对于有充分证据证明是十分优良的芽变,且没有相关劣变,可不经鉴定圃与选种圃,直接参加复选。
E、对于嵌合体形式的芽变,可采取修剪、嫁接、组织培养等方法,使变异性达到纯化和稳定。
2).复选---对初选芽变再次进行评选。
主要工作:a、对初选植株进行评选,繁殖成营养系;b、在选种圃中进行比较,也可结合生产试验进行复选出优良单株。
第一章种质资源试题一、名词解释1、种质:种质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
2、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是指在引种、选择育种工作中用来作为选择、培育或改造对象的那些植物。
3、品种:品种是经过人类长期驯化、栽培和选择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生产资料;是适应一定地区的自然和生产条件下栽培的园林植物群体生态类型。
4、本地种质资源:指在当地的自然和栽培条件下,经长期的培育与选育而得到的植物种类和类型。
5、外地种质资源:从国内外其他地区引进的植物品种和类型。
6、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人工应用杂交、诱变等方法所创造的各种新类型、各种突变体或中间材料。
二、填空题1、在遗传育种领域内,也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统称为(种质资源)。
2、品种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概念,也不是分类学的最小单位,它是一个(经济学)和(栽培学)方面的概念。
3、种质资源的研究单位最大是一个群体,最小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断)。
4、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12%,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第三位。
5、我国园林植物中(金粟兰)和(腊梅)占世界园林总种树的100%。
6、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1984年7月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珍稀保护植物名录》,把( 354 )种植物定为国家保护植物。
7、对于野生种质资源的保存,最好是采用(就地种植保存)方法,使基因最丰富地区的植物,尽可能地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
8、中国广西南宁,1986年建立(金花茶)基因库两座。
9、种子保存法是将保存的种子放在(低温、干燥、缺氧)的条件下储藏。
10、《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我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的1/4。
三、判断题1、种质资源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半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
(√)2、种质资源的范围大到全球的种质资源,小到一个基因。
一:名词解释1、染色体组型:根据每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等特征,对染色体进展配对和分组排列。
2、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3、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4、性状: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构造和生理化特性的统称5、杂合体:等位基因成员不同的,如Cc6、纯合体:等位基因成员完全一样的,如CC、cc7、表现型:植物体性状的表现8、基因型:在杂交试验中,植物细胞的基因组成如CC、Cc、cc、等称为基因型9、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位置一样、支配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10、完全连锁现象:控制不同相对性状的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连在一起不分开的遗传现象叫完全连锁现象11、不完全连锁现象;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既有连锁又有交换的现象叫不完全连锁现象12、交换值:又称重组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公式:13、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称为细胞质遗传。
14、雄性不育遗传:指植物的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正常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可以承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
15、染色体组型:根据每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等特征,对染色体进展配对和分组排列16、数量性状:相对性状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呈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17、遗传力:又称遗传传递力,是指亲代将某一性状遗传给子代的能力18、染色体组:同属生物中完整基数的一组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也称基因组19、染色体基数:每个染色体组所包含的染色体数目称为染色体基数20、基因突变:指一个基因部发生可以遗传的分子构造的改变21、染色体组:同属生物中完整基数的一组染色体22、染色体基数:每个染色体组所包含的染色体数目23、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具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24:、基因突变:是指一个基因部发生可以遗传的分子构造的改变,如DNA碱基对的置换、增添或缺失。
植物遗传学第一章、绪论1. 名词解释遗传学: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传:有性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似性。
变异:同种生物亲代与子代间以及不同个体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基因型: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体具有发育成性状的潜在能力。
表型: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性状,称为表现型。
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遗传就是泛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和表现个体发育:生物的性状是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形成的,这就是个体发育的过程。
细胞分化:在一个生物体的生命周期中,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细胞分化的过程。
形态建成:指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美协调的个体的过程阶段发育的基本规律:顺序性、不可逆性、局部性2. 简述基因型和表现型与环境和个体发育的关系。
3. 简述生物发育遗传变异的途径。
(1)基因的重组和互作:生物体变异的重要来源(2)基因分子结构或化学组成上的改变(基因突变)(3)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4)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4. 简述观赏植物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作用。
1)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2)园林植物变异的多样性(多方向、易检测、可保留);3)园林植物栽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4)保护地栽培;5)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个体发育外界环境条件作用(外因)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1 细胞1 组成:•细胞的重要性:1)结构单位——形态构成,细胞的全能性2)功能单位——新陈代谢,生命最基本的单位3)繁殖单位——产生变异的基本单位2 类型根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将生物分为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原核生物 (无丝分裂,转录,翻译在同一地点)如:细菌、蓝藻(蓝细菌)真核生物 (有丝分裂,转录,翻译不在同一地点)如: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真菌、高等植物、动物、人类2.2 染色体1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主要由 DNA、蛋白质、 RNA 组成。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品种知识点:遗传学诞生时间和标志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名词解释:染色体、染色质、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核型、有丝分裂、无丝分裂、联会、二价体、四分体、交叉互换知识点:植物细胞的遗传三大体系,染色体组成,染色体形态结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特征及遗传学意义,植物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特征及遗传学意义,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第三章遗传定律名词解释: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完全显性、表现型、基因型、纯合体、杂合体、不完全显性、共显性、基因多效性、多基因效应、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交换、重组值、交换值、基因定位、遗传距离、连锁群、连锁遗传图知识点: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自由组合定律中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比例,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及其配子比例,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扩展,连锁互换规律及其细胞学基础,重组率的计算、基因间距离与交换值、连锁强度间的关系、三点测验第四章遗传物质的改变名词解释:外显子、内含子、遗传密码、基因、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假显性、剂量效应、位置效应、罗伯逊易位、染色体组、整倍体、非整倍体、一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非整倍体、基因突变、显性突变、隐性突变、大突变、微突变知识点:DNA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三种重要的RNA,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及其细胞学效应和遗传效应、多倍体的特征、突变的特征及其意义第五章数量性状遗传名词解释:质量性状、数量性状、遗传力、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上位效应/互补效应、杂种优势、主效基因、微效基因知识点: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遗传的差异、微效多基因假说。
第六章细胞质遗传名词解释: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细胞核遗传、母性影响(前定作用)、雄性不育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知识点: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两区三系法制种第七章群体遗传与进化名词解释:孟德尔群体、群体遗传学、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适合度、选择系数、遗传漂移、迁移、奠基者效应、隔离、近交、杂交、多态性、物种知识点:哈迪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影响遗传平衡的七大要素、突变的动态平衡、对显性个体的选择和对隐形个体的完全选择作用、近交和杂交的遗传学效应、物种形成的两个阶段第八章育种资源名词解释:种质资源知识点: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意义、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第九章引种驯化名词解释:引种、驯化、反应规范知识点:引种驯化的意义、引种驯化的原理、引种驯化成功的标准第十章选择、杂交和倍性育种名词解释:选择育种、混合选择、单株选择、无性系、无性系选种、杂交、杂交育种、单交、复交、三交、双交、多父本混合授粉、回交、单倍体、知识点:园林植物选择育种的目标、选择育种的主要方法、混合选择的优缺点、单株选择的优缺点、芽变选种需要注意的事项、杂交育种计划的制定步骤、杂交育种中亲本选择的原则、回交的意义、套袋和隔离的意义、多倍体的特点、。
一、名词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和表达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和了解基因本质的科学。
2.遗传:指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3.变异: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
4.表型模写: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变异与某些基因引起的变化相似的现象,有时亦称为饰变。
5.个体发育:生物体的性状是从受精卵开始逐步形成的,这就是个体发育过程。
6.细胞分化:在一个生命周期中,性状逐渐发生变化,这是细胞分化过程。
分化的细胞通过遗传控制的形态建成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美协调个体。
所以,细胞分化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7.系统发育:种群从原有的一种共同形态向另—种共有形态功能过渡的过程。
是生物界共同的进化历程。
8.园林植物:园林植物是观赏植物的泛称,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使用于室内外布置以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
主要包括:园林树木、花卉、草坪草和地被植物。
9.花卉:①狭义花卉:卉,草本植物总称,花卉--开花的草本植物--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
②广义花卉:除草本花卉外,包括木本观花植物。
10.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植物育种是通过引种、选种、杂交或良种繁育等途径改良观赏植物固有类型而创造新品种的一门科学。
是一门应用科学。
11.品种:(1)经人工选择培育,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定,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DUS :品种的三个基本特征: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
(2)根据特异性(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可以和其它品种相区别的栽培植物群体,不因繁殖(有性或无性)而失去重要特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种子法指南》)。
(3)具有在特定条件下表现为不妨碍利用的优良、适应、整齐、稳定和特异性的家养动植物群体(景士西)。
12.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代谢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全能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发育成新的个体。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landscape plants课程编号:131312621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数:64 课内实验时数:20学分:3.5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园林教研室适用专业:园林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
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和园林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通过介绍现代遗传学的主要原理使学生理解观赏植物的花色、花型、彩斑及重瓣性等主要观赏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培育观赏植物新品种的基本途径和一系列方法,尤其是一些传统的育种技术。
本课程还对观赏植物的种质资源、育种目标和良种繁育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对观赏植物进行品种培育和品种研究,为今后从事观赏园艺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主要先修课是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园林生态学、树木学、花卉学及生物统计学。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绪论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任务[1];遗传学基本内容[3];园林植物在遗传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1];重点:遗传学基本内容难点:遗传学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一章遗传学概要第一节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数目特征[2];染色体的类别及染色体的精细结构[3];有丝分裂的过程[3];减数分裂的过程[3];高等植物配子体的形成[1];重点:染色体的类别;染色体的精细结构;细胞分裂过程难点:染色体的精细结构;减数分裂过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遗传的分子基础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核酸的组成成分[3];DNA的分子结构[2];DNA的半保留复制[3];三种RNA分子[3];遗传密码[3];蛋白质的合成[2];中心法则及其发展[1];基因的概念[2];基因表达的调控[1];重点:三种RNA分子;遗传密码;DNA的半保留复制难点:mRNA;基因表达的调控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定律)等位基因等概念[3];分离及自由组合现象[1];分离及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3];分枝法分析遗传比率[3];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3];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2];重点: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分枝法分析遗传比率;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难点:分枝法分析遗传比率;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节连锁遗传、基因定位与伴性遗传连锁遗传现象及其解释[1];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制[2];连锁交换定律内容[3];交换值及其测定[3];基因定位、伴性遗传的概念[2];三点测交与染色体作图[3];重点:连锁交换定律内容;交换值及其测定;三点测交与染色体作图难点: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制;交换值及其测定;三点测交与染色体作图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五节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改变的概念[2];类别[3];遗传效应[2];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2];整倍体变异[3];非整倍体变异[1];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2];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3];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1];重点:整倍体变异;染色体结构改变的类别;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难点:染色体结构改变的遗传效应;整倍体变异;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六节细胞质遗传与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的概念[2];细胞质遗传的特点[3];叶绿体遗传的半自主性[1];植物雄性不育性的概念[2];类型[3];重点: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植物雄性不育性的类型难点:叶绿体遗传的半自主性;植物雄性不育性的类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七节数量性状遗传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概念[3];数量性状的特征及遗传机理[2];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3];遗传变异[2];遗传力、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的概念[1];广义遗传力的计算[3];重点: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概念;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广义遗传力的计算难点:数量性状遗传的机理;广义遗传力的计算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 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是显性。
高自考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课程代码:7894(理论)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包括园林植物遗传和园林植物育种两部分内容,其中遗传部分重点学习现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园林植物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育种部分主要介绍园林植物的育种目标、种质资源以及实现育种目标的技术途径等;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是学习育种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程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课程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掌握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熟悉遗传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利用遗传学原理及育种技术改良和创造园林树木、花卉新品种,解决园林植物栽培和应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具体要求如下:1、正确理解并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遗传的染色体基础、遗传的基本定律、遗传的分子基础、染色体的结构与数目变异、基因突变、数量遗传等;2、正确理解品种、种质资源、实生选种、芽变与芽变选种、引种、杂交育种、优势育种、多倍体与单倍体育种、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生物技术、细胞融合、基因工程、品种审定、良种繁育等基本概念;3、掌握实生选种、芽变选种、引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4.能运用遗传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进行园林植物遗传改良,解决生产应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是本专业的植物类专业课,它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等课程为基础,因此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先修这些课程;同时,本课程与园林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关系密切。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1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遗传育种的概念、遗传学的产生与发展、园林植物育种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的研究内容、任务及其作用,正确理解遗传、变异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品种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明确遗传学、育种学及栽培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第一章:园林植物育种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意义和基本原理。
掌握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理解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和意义。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意义和基本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讨论法:探讨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1.4 教学练习简述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和意义。
论述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
分析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讨论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园林植物育种方法2.1 教学目标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了解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理解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2 教学内容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讨论法:讨论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4 教学练习列举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论述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第三章:园林植物育种技术3.1 教学目标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了解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理解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3.2 教学内容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案例分析法: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讨论法:讨论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3.4 教学练习列举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论述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第四章:园林植物育种实例分析4.1 教学目标了解园林植物育种实例的基本情况。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园艺植物育种学二、课程英文名称Breeding of Horticultural Crops三、课程编码ZB0230440四、课程性质专业课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64学时;4学分;第5学期六、课程目的与要求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的原理、途径和方法;认识优良品种在园艺植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现代生物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熟练地应用到育种研究和实践中,并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植物特性和不同的育种目标,正确地选择育种资源,采用合理的育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园艺植物新品种的选育,促进园艺植物生产的发展。
本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如下知识:(1)主要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特性;(2)主要园艺植物的育种目标;(3)园艺植物引种、选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方法和育种程序;(4)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动态。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现代科学知识应用到育种实践中,独立地进行育种研究工作。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园艺植物育种学是果树、蔬菜及观赏植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生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手段。
园艺植物育种学与有关园艺植物的栽培学有密切的联系,是园艺科学中不可偏缺的主要学科。
八、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实验实习相结合九、考核方法闭卷考试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选用教材曹家树,申书兴主编.园艺植物育种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景士西主编.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程金水主编.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中国林业出版社沈德绪主编.果树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品种的特性及良种的作用,明确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