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诸城茂腔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4.12 KB
- 文档页数:3
谈地方传统戏剧“茂腔”的传承与发展一、茂腔的起源与艺术价值对于茂腔起源的问题,很多老艺人根据自己的师传体系以及相关传说认为,茂腔是从明朝中期的弋阳腔抑或是姑娘腔而逐渐演变而来,其属于地方小曲,由于说唱时需要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得名。
茂腔的演变基本上经过了本肘鼓、冒肘鼓和茂腔这三个时期。
茂腔表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基层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这个地方传统戏剧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后,今天已经属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山东地区还有非常大的群众基础。
但随着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戏曲开始慢慢衰落,特别是类似于茂腔这种地方性传统戏剧,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了解茂腔,很多经典的唱段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遗失,作为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戏剧,我们应当努力做好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茂腔和基层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从肘鼓子到本肘鼓的演变,客观记录了当时群众的迁徙历程;本肘鼓在胶东地区的繁荣发展也体现出了当时该地区商业贸易的发达;冒肘鼓传入青岛、大连等城市,则说明了近代城市化建设和文化艺术之间的密切交流;建国之后我国农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很多茂腔剧目中也能够非常直接地感受到。
不仅如此,茂腔戏曲所覆盖的内容包括了群众的婚丧嫁娶、日常生活以及方言风俗等,具有极高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作为胶东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要记录载体,茂腔可以说是胶东历史发展的活化石。
与此同时,因为茂腔的表演形式相对来说更加灵活,不仅能够在大台上演出,同时也能够在台下小唱,三到四人即可组建小剧班,一桌一椅、一胡琴、一个锣,即可进行表演。
正是如此,基层群众自发组建的民间剧团数量较多,传统佳节或山会赶集时都有茂腔演出。
茂腔属于本土传统戏剧,其内容主要是大力宣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内容积极向上,对于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非常好的价值和作用。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茂腔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确保其得以顺利延续和发展,真正发挥出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将茂腔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是山东省潍坊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传统。
作为山东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茂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茂腔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趋势两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艺术特征茂腔是山东潍坊地方剧种中的重要代表,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表演生动传神茂腔的语言表演以潍坊方言为基础,浸润了当地的乡土气息和民风民俗,非常贴近生活。
演员们在表演时,以地方方言为基础,结合音乐和动作,生动传神地演绎着戏曲中的角色形象,使得观众更容易沉浸感受剧情的魅力。
2. 音乐表演风格独特茂腔的音乐表演风格独特,常常采用地方民间音乐元素,节奏明快、朴实自然,非常具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音乐在茂腔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整个戏曲增添了魅力和生机。
3. 表演形式多样茂腔以其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而著称,既有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也有各种形式的单项表演。
在表演动作和神态方面,茂腔具有其独特的风格,通过舞蹈和杂技等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使得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4. 传统剧目丰富茂腔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历史剧、民间传说剧、战争剧等多种类型,其中不乏精彩绝伦的经典之作。
这些传统剧目为茂腔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
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戏曲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茂腔剧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1. 戏曲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茂腔剧种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可以借鉴一些现代舞台艺术的元素,结合当代的叙事手法和表演艺术,使得传统剧目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
2. 拓展市场和推广传统文化茂腔剧种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拓展市场,扩大影响力。
可以开展茂腔的巡回演出活动,走进社区和学校,将戏曲艺术带给更多的人们,增加戏曲的传播范围。
11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跳神”的记载和早期肘鼓子的演唱极为相似:“民间有病者,闺中以神卜……倩老巫击铁环单面鼓,婆娑作态,……妇刺刺琐絮,似歌,又似祝;字多寡参差,无律带腔、室数鼓乱挝如雷,蓬蓬聒人耳。
”姑娘腔的盛行年代当是在清乾隆年间,清代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表述“唱姑娘,齐剧也,亦名姑娘腔,以唢呐节之,曲终必绕场婉转,以尽其致。
”记载了姑娘腔演出的情况,强调了这种腔调以唢呐为伴奏乐器,乐曲结束之处必有悠扬婉转的拖腔,尽显唱腔的本质特征,这种齐剧姑娘腔的种种特征在“肘鼓子”的声腔特征中同样有所体现。
花鼓秧歌,是山东境内一种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舞形式,其表演载歌载舞、节奏明快,形式快捷活泼,作品的题材内容涉及广泛,深受群众的喜爱。
花鼓秧歌和姑娘腔作为山东固有的两种艺术形式,一个是歌舞形式的秧歌,另一个是说唱腔调姑娘腔,两者皆为女子之歌。
内容上围绕着平民百姓日常经历,在说唱的时候借鉴结合了姑娘腔的曲调,融入了花鼓秧歌的艺术特征,二者结合诞生了“肘鼓子”这种扎根于人民生活的艺术。
“肘鼓子”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唱门子”“撂地摊”“盘墩子”等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多人艺术形式,演唱形式与角色也开始分化,如一人只唱一角、“二小戏”“三小戏”,此外还有“七忙八不忙”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民间小调与方言语调等也融合进了唱腔之中。
清中叶以后,地方戏进入了繁盛阶段。
各地区的方言语调和地方艺术与“肘鼓子”这种艺术形式相互影响,发展出了诸多分支。
山东临沂、郯城一带在本地艺术的影响下形成了泗州戏与柳琴戏;淄博、惠民等地的“肘鼓子”则逐渐演变成三路,分别是北路灯腔、东路肘鼓子、西路五音戏。
(二)茂腔之嬗变茂腔作为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它成长和流行在山东青岛、胶州、胶南、五莲、高密、安丘、诸城一带。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时间瞬息从前到后依次是“本肘鼓”“冒肘鼓”和“茂腔”。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茂腔,是山东省潍坊地方剧中的一种剧种,是地方戏曲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茂腔在潍坊地区流传甚广,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了解。
一、艺术特征茂腔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剧本、表演、音乐和服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剧本茂腔的剧本以山东潍坊方言为基础,加入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
剧本内容通常以历史题材为主,反映潍坊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富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2.表演茂腔的表演以腔调优美、唱腔婉转、动作生动、表情夸张为特点。
演员们在舞台上运用自己独特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得整个表演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茂腔的表演艺术非常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对角色性格特点的深刻把握和演绎,使得角色更加生动和立体。
3.音乐茂腔的音乐以潍坊地方音乐为基础,融合了潍坊地区的曲艺音乐和民间音乐元素,具有地域性和传统性。
音乐旋律优美、动人,能够为剧情和人物的情感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服饰茂腔的服饰以潍坊地方传统服饰为基础,结合戏曲表演的需求,通过色彩和款式的搭配,使得服饰更加符合角色形象和时代背景,能够更好地帮助演员塑造角色形象。
二、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茂腔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展现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采。
1.内容创新茂腔剧本内容以潍坊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不断拓展剧本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人物形象刻画也更加立体,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2.表演形式创新在表演形式上,茂腔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更多的现代舞台表演元素,如灯光、音响、舞美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了整体舞台效果,并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3.文化传承与创新茂腔剧团积极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组织演员参加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提升演员的专业水平和艺术素养,同时也积极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谈地方传统戏剧“茂腔”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艺术观赏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的形式严峻,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的发展基础,而后论述了茂腔的传承与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遗产;就业问题;传承与应用引言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下,城市中的年轻人对茂腔这类文化相对陌生,虽然在乡村还有浓厚的群众基础,但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依然严峻,为此我认为可以建立一所以茂腔为主题的文化馆,通过了解现如今国内外关于文化馆类建筑的设计,运用现代互联网全息影像技术将茂腔的历史文化以“移步换影”的形式向观展者充分的展示茂腔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此来进行茂腔文化的发展。
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浓厚的群众茂腔戏于清朝乾隆时期在我国山东地区兴起,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一是随着朝代的更迭,茂腔受到了梆子、京剧的影响后,伴奏的主乐器由柳琴变为京胡,再辅以二胡及月琴,后又加入了唢呐、扬琴笛子等乐器,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化。
茂腔的曲调淳朴自然,唱腔幽怨婉转,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人们的热爱。
其中茂腔中女腔的发展格外兴盛,其唱腔给人一种悲凉之感,更加容易引发妇女的共鸣,俗称“栓老婆橛子戏”。
在时光长河的发展中积攒了浓厚的群众基础,茂腔戏在大众化与通俗化中尤为突出,一是从街头路边演出到剧场戏曲专场;二是从单层农民受众面到高等院校选修兴趣课;三是从单一戏曲到集百家之长;四是茂腔戏的曲目在原有传统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广泛涉及各行各业。
二、茂腔传承发展的不足与需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的细心呵护下,茂腔跌跌撞撞的走了过来,后又在2006年,收列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播度更是从山东地区扩散到全国,让茂腔的发展由农村正式走向城市。
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信息科技的发展所带来艺的术观赏方式的多样性,西方文化带来了冲击,现代年轻人对于新兴产业的向往,导致年轻观众基础的不足,仅靠广大的乡村的浓厚群众基础是远远不够的。
浅谈山东民间戏曲—诸城茂腔的艺术特征
郑开元
【期刊名称】《音乐创作》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茂腔是一种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山东传统戏曲艺术.它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主要流传于山东省的青岛、潍坊、日照等地.因其流传的地域不同,茂腔叉分为诸城茂腔、高密茂腔、胶州茂腔等,本文以诸城茂腔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山东诸城茂腔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声腔特点、板式与调式特点、舞台表演特点和保护与传承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总页数】3页(P130-132)
【作者】郑开元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山东诸城茂腔生存现状调查 [J], 王增鑫
2.争做山东茂腔优秀传承人——山东茂腔《罗衫记》表演人才培训班心得体会 [J],
3.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J], 闻磊
4.山东诸城派古琴起源及其艺术特征探究 [J], 彭明妍; 杜琳琳
5.浅谈山东民间戏曲——胶南茂腔的艺术特征 [J], 张艺杰[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茂腔剧种简介茂腔是山东省地方戏曲,流行于山东半岛地区,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在多年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吸收当地民间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茂腔剧种,以其质补率真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当地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
”一、历史渊源茂腔以前称“肘鼓子戏”(一做周姑子),与山东省地方戏曲“肘鼓子系统”中的其它剧种柳琴、柳腔、五音戏、灯腔、东路肘鼓子及苏北的淮海戏等,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肘鼓子戏”可上溯至“山东姑娘腔”,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纲要”中说:“巫娘腔似即姑娘腔。
……或谓今之柳琴戏,亦名周姑子,即为此一唱调的遗声。
(周姑子流派颇多,如山东的柳腔、茂腔、五音戏、灯腔,在昔皆名周姑子,亦作肘鼓子。
)”。
“山东姑娘腔”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抄本《钵中莲》传奇,该传奇的创作年代是在明嘉靖元年(1522年)。
山东姑娘腔的兴盛年代当是在清乾隆年间,清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记载了山东姑娘腔在北京演出的情况。
另据苏州老郎庙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历年捐款花名碑》载,“梨园总局”分局中刻有“胶州局”,说明在当时该地区的梨园行业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肘鼓子戏”的称谓是指曲调演唱时的伴奏乐器及演奏方法。
“鼓”据考证有两种,一是“单皮铁环鼓”,一是“鼗鼓”,此两种鼓在演奏时均需“扭”或“拧”的动作以发出声响,这两种的动作在山东方言中念“肘”(借用字),由此而产生了“肘鼓子戏”的称谓。
流行于胶州、高密、诸城一带的“肘鼓子戏”又称“本肘鼓”,意思是“本地流行的肘鼓子戏”。
本肘鼓的表演形式与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的描述基本一致。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苏北艺人“老满州”(佚名,约1884—1914年)举家北迁,与“本肘鼓”艺人丁家结亲,在莒县、诸城一带组班演唱。
他们把“南路肘鼓子”的曲调融于“本肘鼓”中,加进了丝弦乐器伴奏,使女腔尾音翻高八度演唱,观众称之谓“打冒”,由此“冒肘鼓”的称谓开始出现。
山东地方戏茂腔的相关探究作者:刘玲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4期【摘要】茂腔是流传于山东的地方戏曲,于2006年被正式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如今,茂腔也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
本文分析了茂腔的特征与影响,并结合茂腔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茂腔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茂腔;特征;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45-01茂腔是流传于山东青岛、潍坊、日照等地区的地方性戏曲,在流传与发展过程中,其不断吸收地方花鼓秧歌的形式与唱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
随着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茂腔这一地方小剧种面临着文化市场的巨大冲击,该如何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探究茂腔的发展现状与传承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山东地方戏茂腔的特征与影响茂腔有着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于2006年被正式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其深厚的艺术价值。
总体来看,茂腔属于地方小戏,其表演形式通俗易懂,演出形式由最初的一人演唱逐渐发展到多人演唱,非常贴近大众生活。
从唱腔风格来看,其特征非常鲜明,演员基本用真嗓,当地称为“满口嗓”,听起来非常朴实亲切。
其剧目与百姓的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深深扎根于民间。
从其价值来看,茂腔集音乐、文学于一体,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与历史,同时有着极强的艺术价值,是地方民间戏剧发展的直接体现。
另外,茂腔也是地方乡村文化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宣扬本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茂腔的生存现状当前山东青岛的胶州、高密以及黄岛等地区,茂腔戏获得了良好发展,各专业剧团近年来都排演了不少大型茂腔剧,使茂腔焕发着勃勃生机。
诸如2016年青岛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编排演出的茂腔戏《秧歌乡的故事》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2014年高密艺术剧院茂腔剧团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红高粱》搬上茂腔舞台;黄岛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2014年创作的大型茂腔纪实现代戏《支书张玉刚》荣获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13个奖项。
浅谈茂腔发展特色与传承作者:刘玲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3期【摘要】山东青岛是茂腔的发源地,茂腔是众多戏种之一,在整个山东半岛广为流传,影响力颇大,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已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茂腔与其他戏剧不同,规模较小,但它的魅力却非常大,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曲调温婉动听,让人们在精神上有了寄托。
但是,随着影视业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越来越多样化,使得特色性的茂腔音乐受到严重冲击,如何让茂腔传承下去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茂腔的由来、发展状况、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分析,就保护茂腔这一民俗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地方小戏;茂腔;艺术特征;地方戏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引言茂腔是在山东胶东半岛发源起来的地方戏,在胶州、黄岛、高密三个地方茂腔的发展较好,有自己的专业剧团,曲风深入人心。
茂腔的曲调温文尔雅,起伏较大,由于唱腔使用的是地方语言,所以当地人听起来倍感亲切,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被广大人民群众称之为“胶东之花”。
小时候有首童谣,歌词里写的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歌词说的就是茂腔最火时的状况。
茂腔音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最受妇女的喜爱,那种痴迷程度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
但是,茂腔戏毕竟是地方文化的产物,不能被其他地域的人们广泛接受,所以面临消亡危机,茂腔要想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在保留原有的戏曲特色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才能将茂腔戏剧传承下去。
一、茂腔的由来与发展茂腔的由来要追溯起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说法是相传于公元1820年,山东部分地区出现旱灾,庄家寸草不生,很多百姓为了生活四处乞讨要饭,有一姓周的父女为了生活,女儿四处卖艺,边打鼓边唱歌,父亲拄着拐杖在旁边配合女儿哼唱,父女俩的小调深受大家的喜爱,后来起名为“周姑子”或老拐调;第二种说法是说在明代有个姓周的尼姑带着哭腔沿街乞讨,诉说自己的悲惨,甚至与民间的妇女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乞讨时哼的小调被民间传唱下来,人们给这些小调起名为“周姑调”;还有一种说法叫“肘鼓子”,因为民间艺人用“肘子”关节悬小鼓,击打节奏,右手打手锣,从而得名。
以人为本守正创新作者:潘小霞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9期【摘要】茂腔是起源并形成于山东诸城,流传于高密、胶州、黄岛、五莲等地的戏曲剧种,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农村素有“栓老婆橛子”之称。
从茂腔艺术自身的发展来看,茂腔一直都前行在传承和创新的路上,传承与创新是相生共存、互不矛盾的两个方面。
而《失却的银婚》等新编大戏的演出,却引发了人们对茂腔如何传承发展的争议。
当前人们对茂腔艺术的传承发展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或实践:以传统剧目为重点,原汁原味、原封不动的传承“老戏”;用传统唱腔创作新剧;颠覆式变革创新打造“新创剧目”。
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做才能推动茂腔艺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强化以人为本、守正创新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的认可为标准,才是茂腔艺术健康发展、长远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茂腔;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9-059-04【本文著录格式】潘小霞.以人为本守正创新:关于茂腔艺术传承发展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2,05(09):59-62.茂腔是起源并形成于山东诸城,流传于高密、胶州、黄岛、五莲等地的戏曲剧种,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农村素有“栓老婆橛子”之称。
那些耳熟能详的剧目、唱腔,很多群众随口就能来一段。
自2018年以来,诸城市舜龙艺术团先后编创上演了《失却的银婚》《党费》《王尽美》等大型现代茂腔戏,观众和戏曲界对作品选题和艺术构思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新戏的唱腔等提出了质疑。
著名作家莫言在北京应邀观看《失却的银婚》演出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听惯了茂腔的耳朵,听到在唱腔方面的大幅度改革,略微有一点不太习惯,但听到后来,偶尔在里面出现了一个茂腔的旋律,也感到特别亲切……”话语委婉而颇具深意。
进行唱腔改革后的茂腔还是不是茂腔,茂腔艺术的传承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笔者作为一名群众文艺工作者,通过对茂腔艺术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后认为: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要求茂腔艺术必须改革创新,以人为本、守正创新是茂腔艺术传承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山东诸城茂腔生存现状调查王增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 要:诸城茂腔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繁荣,深受人们欢迎,演出交流曾一度扩大到周边县市。
但此后处于不断下滑趋势,2009年6月,诸城艺术团作为山东省试点,率先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由事业单位整体转企改制,解散了茂腔剧团,造成茂腔人才的大量流失,自此诸城茂腔便一蹶不振。
关键词:茂腔;团体;传承人;现状;危机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5)03-053-07收稿日期:2015-06-06作者简介:王增鑫(1986-),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茂腔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东地方剧种,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其起源于民间,流行于山东胶州、高密、诸城等东部地区。
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和“茂腔”三个阶段,[1](138)诸城作为茂腔的流行地区之一,对茂腔形成及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早期的诸城茂腔简单易学,后经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京剧、梆子等其它剧种同台演出中,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在伴奏乐器、行当、曲牌、板式、唱腔、程式等方面逐渐发展完备;并形成了自己的看家戏——“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 (《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
著名的茂腔表演艺术家有王仙梅(青衣)、陈艳琴(小旦)、李树梅(青衣)、祁艳君(小生)等。
诸城茂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繁荣鼎盛,但随着文化艺术形式多元化的到来,加之专业茂腔剧团的解散,老艺人又不断离世,其传承后继乏人等种种原因,茂腔在诸城的发展便一直处于下滑趋势;尽管于2007年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茂腔在诸城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通过深入剧团,以及采访诸城茂腔传承人,揭示出茂腔在诸城发展现状,为茂腔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寻根溯源:“诸城县茂腔剧团”老演员重聚首
3月15日,诸城市艺术团来了一群特殊的老人。
他们都已年过古稀,最小的也超过了70岁,他们现在虽然各居他方,但他们都曾是五六十年代“诸城县茂腔剧团”中的一员。
随着历史变革,“诸城县茂腔剧团”衍变成了现在的“诸城市艺术团”,但这些人对诸城茂腔的热爱从未改变。
今天,他们重新聚首,握手、拥抱、相互问候,坐在一起回忆过往的经历。
诸城茂腔发展的历史和诸城茂腔剧团的变革有着很密切的关联。
现在家住胶州市里岔镇甘沟村的马文洲,是艺术团请来的重要客人,他是诸城县茂腔剧团的创始人之一。
他说“诸城县茂剧团的前身是在高密成立的群力茂腔剧团,1952年,以李玉堂为首,包括我、徐玉义、崔玉凤、石宗奇、尹翠云、刘衍奎等在内的十几个人成立这个茂腔剧团。
”1954年,为响应国家号召,群力茂腔剧团正式登记为国家专业茂腔表演团体,1955年9月,茂腔剧团划归诸城县。
1957年4月改称诸城县茂腔剧团,文革前夕,茂腔剧团解散。
文革之后,在诸城县京剧团内设立了茂腔演出队。
现为诸城市艺术团团长的韩鹏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对诸城茂腔有这一段历史非常自豪,他说“1978年11月,诸城京剧团改名为诸城县剧团,到1981年又恢复诸城县茂腔剧团的名字,直到1986年诸城县茂腔剧团又改名为艺术团,一直沿用至今。
”
从潍坊专程赶来的徐艳芳出生于茂腔世家,她也是诸城茂县腔剧团创始人之一尹翠云的女儿,“最初,茂腔叫肘鼓子戏,方圆百里没有不知道我们家,我的父母、哥哥、嫂子都是茂腔演员,当时是他们在诸城、胶州、高密等地巡回演出,一天一个地方。
”参与座谈会的茂腔老演员都很认同,茂腔形成离不开一位外号“老满洲”的女性。
“老满洲姓丁,清光绪末年,唱“拉魂腔”老满洲带着四个女儿,三个儿子来诸城落户,她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诸城姓王的唱本肘鼓的艺人,使‘拉魂腔’和诸城地区‘本肘鼓’结合。
后来,老满洲的二女儿生了王福举,王福举就是茂腔名角王仙梅的父亲”,做为诸城茂腔的代表性传承人,七十多岁的李树梅查阅了很多资料,希望能够论证“茂腔的根在诸城”这一观点。
在群力茂腔剧团成立后,王仙梅、陈艳琴、尹翠云等成为这个剧团的台柱子,红遍诸胶高地区。
1955年之后,茂腔剧团先后又招收了胡玉兰、李华东、祁艳君、曹日华等茂腔演员,孙日明也是最早进团的茂腔学员之一,他说“茂腔剧团刚成立时,条件非常的艰苦,可以说是李玉堂为首的茂腔前辈用扁担挑到诸城来的。
和其他地方的专业茂腔剧团相比,诸城茂腔剧团的成立比高密茂腔剧团早两年,五莲县的茂腔剧团也是由诸城茂腔剧团分离出来的”。
很多老演员纷纷表示,虽然当时的演出条件很艰苦,但是因为自己演的茂腔能得到群众的喜欢,就感到很欣慰。
刘术英是1957年进诸城茂腔剧团的,她还记得当时演出的情景“诸城茂腔剧团最红火的时候是五十年代,每当七月七演出《天河配》时,从白天到晚上,一天连演七场,看戏的群众非常多,有些老太太把鞋都挤掉了,当时诸城还有京剧团,茂腔剧团的演出直接导致了京剧团的歇业。
”李树梅也回忆道,“去农村演出,要住在农户家中,一去农户里,首先是给农户扫地、挑水,真是在实践‘茂腔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
孙兰芳也补充道,“农村人不仅喜欢古装剧,也喜欢那些现代戏,如《红色娘子军》、《江姐》等,演出结束后,那些喜欢茂腔的老太太都不我们让走,非要在自己家里再住一宿”。
茂腔是诸胶高地区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看茂腔,听茂腔在诸城更是一种割舍不断的传统。
虽然,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年轻人也逐渐失去了观戏的兴趣,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茂腔仍然有传承和弘扬的必要性。
在他们即将分别的时候,每一位老人都演了一段当年最拿手的唱段,举手投足之间仍能感觉他们年轻的影子。
和他们接触,也让我们年轻一代感受到他们身上文化传承的精神,很多老人纷纷表示,愿意将自己毕生积累的茂腔演出经验和技巧无私传的授给年轻的茂腔演员,也希望诸城茂腔能够再续当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