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地下水超采区核定及禁采区、限采区划分
- 格式:pdf
- 大小:308.74 KB
- 文档页数:4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2012年7月前言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我国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导致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
为查清全国地下水超采现状,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和公布禁采与限采范围,迫切需要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
为统一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技术要求,保证成果质量,特制定《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以《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 286-2003)(以下简称《导则》)为主要技术依据,结合本次评价工作实际,规定了评价工作范围、任务、原则和评价期。
超采区划分标准基本依照《导则》制定,仅对个别指标进行了修改。
为增强可操作性,《大纲》对划分方法进行了梳理,对划分步骤进行了细化。
根据本次工作目的,在《导则》基础上,调整了超采区评价内容,完善了超采区编码规则,修改了文字报告编写提纲、表式样和图件编制要求。
根据各地在《导则》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地下水保护工作实际需要,重新制定了禁采区与限采区划分标准。
本《大纲》主要用于指导省级行政区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此基础上,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大纲。
目录前言 (i)一、总则 (1)(一)工作目标与任务 (1)(二)基本原则 (2)(三)工作依据 (2)(四)评价期 (3)(五)工作范围 (3)(六)技术路线 (3)二、地下水超采区分类、分级、命名与编码 (5)(一)分类 (5)(二)分级 (5)(三)命名 (6)(四)编码 (6)三、资料收集、整理与补充调查 (8)(一)资料收集与整理 (8)(二)补充调查 (9)四、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10)(一)基本要求 (10)(二)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标准 (10)(三)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 (12)五、地下水超采区评价与复核 (17)(一)地下水超采区数量、面积与分布 (17)(二)地下水超采量 (17)(三)地下水水位动态 (18)(四)地下水开采引发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 (18)(五)地下水超采区复核 (19)六、地下水禁采区与限采区划分 (20)(一)地下水禁采区划分 (20)(二)地下水限采区划分 (20)七、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建议 (21)八、成果要求 (22)(一)文字报告 (22)(二)成果表 (22)(三)图件 (22)附件1 文字报告封面格式 (24)附件2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25)附件3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成果图编制要求 (28)附件4 制图图例 (30)一、总则(一)工作目标与任务1、目标通过开展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地下水超采区现状,指导地下水禁采与限采范围核定工作,为严格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地下水超采区、限采
区范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
•【字号】皖政办秘〔2015〕179号
•【施行日期】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资源
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范围
的通知
皖政办秘〔2015〕17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等有关规定,我省组织编制了《安徽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并由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于2015年8月份联合印发。
现将《治理方案》划定的全省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范围予以公布。
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所在市、县人民政府要切实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要求,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治理方案》的组织实施。
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会同有关市、县人民政府,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附件:
1.安徽省地下水超采区分布情况表
2.安徽省地下水限采区范围表。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沿渭(河)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及保护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26•【字号】陕政发[2006]69号•【施行日期】2006.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沿渭(河)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及保护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06〕69号)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陕西省沿渭(河)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及保护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地下水是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省沿渭(河)主要城市和工业区的地下水超量开采问题比较严重,已经诱发了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超采区管理,不仅是确保城镇安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沿渭(河)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精心组织实施,进一步强化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
对划定的禁采区,要根据城市公共供水水源和供水管网建设情况,有序封停各类地下水取水设施;对划定的限采区,要执行地下水限采指标,把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要在全社会深入宣传节水理念,进一步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尽快实行梯级水价,加快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
要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源,限制取用地下水”的原则,加快地表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水应急预案,科学合理地保留一定数量的公共水源井作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省级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切实加强对《方案》实施工作的监督指导,加强城市地下水监测,对地下水超采区实施动态管理,适时修订完善划定成果,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依据。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地下水是人类最主要的水源之一,但由于人类的大量开采以及环境的变化,地下水超采现象越来越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沧州市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问题一:监测不足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第一个问题是监测不足。
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数据,难以确定超采区域和超采深度,从而影响了治理效果。
对策一:加强监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沧州市应该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
通过建设监测站和配备专业的监测设备,可以对地下水的深度、水质及实时数据进行监管。
同时,可以根据监测和分析数据,确定超采区域和超采深度,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理方案。
问题二:治理技术不成熟沧州市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如治理方式单一,效果有限,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且排放的废水和处理非法排放的水的能力有限。
对策二:引进先进技术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沧州市应当积极引进新兴的地下水治理技术。
通过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引进一些先进的水治理设备和技术,从而提高沧州治理地下水超采的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发现的不合格企业必须立即停产整改,对不合格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沧州市的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治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对策三:增加资金投入在短时间内,沧州市的财政无法满足治理工作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多种途径增加资金投入,例如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治理领域,通过贷款款等方式吸引银行和其他财务机构的资金参与治理工作,从而实现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合而言,沧州市治理地下水超采存在监测不足、治理技术不成熟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监管,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增加资金投入,从而实现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的全面治理。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沧州市地下水资源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业用水量的快速增长,沧州市地下水资源面临严峻的超采和污染问题。
为此,从国家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强化了水资源管理和超采综合治理。
然而,在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超采综合治理的成效不明显虽然沧州市加大了超采综合治理力度,但是其成效并不十分明显。
一方面,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治理后的地下水水质状况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以及治理措施不够具体化和科学化等。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水资源监测与评估,制定更加具体和科学的治理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和企业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二)水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沧州市一直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过度、盲目和不合理的行为,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大量浪费。
这种情况已经在一些地区引起了社会问题,同时也加深了水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制定更为严格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政策,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和谐共生。
(三)缺乏高端技术和人才支撑对于地下水的超采综合治理,需要依靠高端技术和专业人才的支撑,以此保证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沧州市,存在技术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这制约了沧州市超采综合治理工作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进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也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沧州市超采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问题非常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加强监管和治理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和企业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以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和谐共生。
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一、地下水超采的危害第一,地下水超采会造成地面沉降;第二,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衰减并伴随地下水污染;第三,对于沿海地区,造成海水入侵,地下淡水盐碱化。
二、防治地下水超采的方法遏制地下水过度开采的主要途径是明确科学评价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可开采量及其承载能力,并合理确定开采井和开采量的时空分布,通过法律、行政及经济等手段,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根据地下水超采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评估,综合考虑地下水资源的恢复、补给能力,将地下水开采管理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和控采区或不同的保护区,进行分区开采;第二,进一步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和地面沉降的检测,改进监测手段,如采用GPS 技术,实现CPS监测与分层监测标组监测自动化,提高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和服务水平;第三,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投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用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第四,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下水管理条例,加强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与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第五,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加强水循环利用等方法,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改善水文地质环境;第六,建立统一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实行规划开发,统一合理调度,如在市区内逐步停止自采井,统一调度使用城市供水;第七,培养一批地下水资源监测、科研队伍,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水质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地下水环境是地下水及其赋存空间环境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活动作用影响下所形成的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保护地下水环境,关系子孙后代、关系国计民生,因此,改善和保护地下水这一有限的战略资源已刻不容缓。
衡水市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初审稿)河北省衡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13年7月绪言1目的及意义开展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划定禁采和限采范围是有效控制地下水超采,遏制超采区扩展,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资源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到2020 年基本遏制地下水超采局面。
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
2012 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简称《意见》)进一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
在地下水超采区,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减超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2012年7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的通知》(办资源〔2012〕 285号)(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尽快划定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
2013年4月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的通知》(冀水资〔2013〕 38号) (简称《通知》),衡水市属资源型缺水地区,是全省地下水开采利用量较大的地市之一。
全市每年用水量在17亿m3左右,但地下水开采量约占用水总量的85%左右,每年超采地下水5.6 亿m3,成为全省地下水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市之一。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对我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全面掌握全市地下水超采状况,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促进全市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96年10月,衡水市作为全国13个试点城市之一,由水利局牵头,市地矿局、河北省衡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省第三水文地质勘测大队参加,对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分区评价,划定了地下水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的区域范围,于2002 年下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划定范围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通知》。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是该市的主要水源之一。
长期以来,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的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市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导致了过度开采和滥用现象的发生。
对策一是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明确各类水资源的开采量和使用方式。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还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在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为此,对策二是加大地下水资源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各类地下水资源的监控和管理,对超采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该市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存在渠道漏水、用水方式不科学等问题。
对策三是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民用水的科学性和效率,并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监管和检查。
沧州市还存在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互补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当前,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导致地下水超采现象的加剧。
对策四是加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互补利用,推广地下水充分利用技术和设备,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
当前,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和瓶颈,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支持,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机制,加强监管力度,推广节水技术,加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互补利用,加强科研支持等。
只有综合治理,才能有效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沧州市水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地下水超采状况日益突出,给沧州市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了重大的威胁。
本文从分析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的原因入手,提出了一些综合治理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的对策。
一、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的原因1.农村用水与灌溉沧州市农业发展较快,农村用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占地下水总用水量的比重较大,而且这些用水行为普遍缺乏监管,通过各种渠道违规用水,致使地下水资源的日益枯竭。
2.城市建设和工业用水近年来,沧州市各类建设的陆续提高,城市建设和工业用水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加重了地下水的超采压力。
另一方面,工业污染也极大的加剧了地下水的超采,矿井开采、深层探矿、化工等行业对地下水的开采大量消耗了地下水资源,不仅仅浪费了可再利用的水资源,还使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
3.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管机制现阶段,沧州市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监管机制仍需继续的加强,管理手段也较为简单、粗放,由于管理不当而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超采、污染问题增多。
治理措施的不足也是造成地下水超采的重要原因之一。
1.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管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提高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应该加强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加强不同层次之间的合作和研究,提高减少损失的能力和措施。
同时,该区域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3.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应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加强民众环保意识,切实加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素质,弘扬绿色发展理念。
4.进行技术更新对于采取的技术模式,可以通过采取植物覆盖、水面覆盖、施肥等方法,控制减少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同时,运用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强化根系发育,促进水土保持。
总之,治理地下水超采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和切实的举措来完成。
沧州市地下水资源的保护,需要利用好科技手段,以全面的掌握和管理资源,从而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