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考试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地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净活跃度指一定时期区域内就业人口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的差值,可表示该区域就业吸引力大小。
下图示意武汉近郊各区的净活跃度变化(每个区下面括号里代表的是主导产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期间,该区域( )A 就业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B. 武钢区就业人口总量减少C. 纸坊区就业吸引力最大D. 豹懈区就业吸引力最大2. 为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A. 豹解区注重产业升级 B. 纸坊区增加住宅面积C. 引导阳逻区人口外迁D. 物流业向中心城区迁移过江桥梁是打破自然阻隔、连通长江南北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随着近年长江过江桥梁数量不断增多,可达性提升,长江南北两岸地区(市)间过江最短路径由高度依赖某几座高中介中心性过江桥梁(中介中心性越高表示在区域交通网络中对该桥梁依赖度越强)发展为多座过江桥梁共同分担。
目前,高中介中心性过江桥梁主要布局在长江下游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长江干线过江桥梁建设情况(截至2021年6月).过江桥梁密度地区过江桥梁数量(座)按岸线长度计算(座/100km)按GDP计算(座/104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座/107人)上游70 1.3516.5311.16中游30 4.0812.359.92下游28 2.98 2.14 3.033. 长江上游过江桥梁总量占比高是因为上游()A. 地形崎岖B. 江面狭窄C. 干流距离长D. 城市数量多4. 高中介中心性过江桥梁主要布局在长江下游地区,主要是因为下游()A. 人口密集,过江需求大B. 水流平缓,轮渡替代强C. 经济发达,南北联系强D. 江面宽阔,建设成本高我国J乳业集团在张家口坝上流转38万亩土地,建立原生态牧草种植基地,改良牧草种植土地3万亩,形成了“田种草、草喂牛、牛产奶、奶加工、粪还田、沼气发电”全产业链绿色生产体系。
选择题李大钊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他这样说是因为青春()①带着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②意味着改变自己,影响世界③藏着朦胧的情感,爱己敬人④充满着向上活力,自信自强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说法①正确;李大钊的话只是赞美了青春的意义,没有涉及改变自己,影响世界,说法②不符合题意;青春时期拥有丰富的感情,我们要做到爱己敬人,说法③正确;青春意味着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要自信自强,说法④正确。
本题选B。
选择题“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朝诗人袁牧的《苔》表达了苔花即使如米粒一般微小,也要像牡丹一样自豪的绽放。
对这首诗,下列观点你认为理解有偏差的是()A.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B.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自强C. 每个人都有活出自己的精彩D. 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使命【答案】A【解析】题干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说明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启示我们要学会悦纳自我,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使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发挥自己的优势,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自强,绽放生命的精彩。
所以选项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A的观点理解有偏差,与《苔》表达的寓意不符。
故选:A。
选择题行己有耻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的思想精髓,它要求我们()A.有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B.行动前监督调节,行动中审查愿望,行动后反思影响C.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D.增强自控力,对一切诱惑说“不”【答案】A【解析】行己有耻要求我们知廉耻,懂荣辱,有羞耻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说法错误,行动之前,审查愿望,行动之中,监督调节,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C不符合题意,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是止于至善的要求;D说法错误,对不良诱惑说“不”,“一切”的说法太绝对。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高一化学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1-35.5 K-39 Fe-56 Cu-64第一卷(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选项 A.铝合金门窗 B.青铜器 C.“故宫红”涂料 D.铀锆储氢合金2.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用了一种全球大型赛事中从未使用过的燃料——“零碳甲醇”,其制备过程包括:①H2O经太阳光光解制成H2;②空气中CO2与H2反应生成CH3OH。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过程①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比为1:2B.过程②既属于化合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CO2既属于酸性氧化物,也属于非电解质D.该制备方式的优点是零污染排放,且循环使用3.五育并举,劳动先行。
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选项劳动项目化学知识A 学科实验:用KMnO4标准溶液测定菠菜中铁元素的含量酸性KMnO4溶液能氧化Fe2+B 家务劳动:用卤水点热豆浆制豆腐卤水中电解质能使豆浆胶体聚沉C 学工活动:用FeCl3溶液制作印刷电路板Fe的活动性比Cu强D 环保行动:宜传废旧电池分类回收电池中重金属可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向污水中通入H2S气体除去Hg2+:H2S+Hg2+=HgS↓+2H+B.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Br-+Cl2=Br2+2Cl-C.用KSCN溶液检验FeCl2是否完全变质:Fe3++3SCN-=Fe(SCN)3NH+Al3++4OH-=NH3·H2O+Al(OH)3↓D.向硫酸铝铵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45.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SOA.酸性透明溶液:K+、Fe2+、I-、2-4B.遇铝单质放出H 2的溶液中:Na +、K +、2-3SO 、Cl -C.含有大量Fe 3+的溶液中:Na +、Cu 2+、-3NO 、SCN - D.遇紫色石蕊试剂变蓝的溶液:Na +、+4NH 、Cl -、-3HCO6.复印机工作时易产生臭氧,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使润湿的淀粉-KI 试纸变蓝。
湖南省长沙市2025届高三第二阶段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随类赋彩”成为指导中国绘画技法理论的经典。
其中对“随类赋彩”,理论家、画家有不同理解,但把“类”字解释为“物象的固有色”者,使“随类赋彩”成了幼稚的、简单的色彩赋色方法;把“类”字解释为“类型”“类似”者,让“随类赋彩”成为当今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经典训条。
也有学者在解释“随类赋彩”时模棱两可,含糊推诿过去。
因此弄清其真正含义,既是对上千年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正本清源,也对当下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②我们对“随类赋彩”的理解要完整、客观。
谢赫“六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原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其他“五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③“气韵生动”指的是一幅画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要感人、生动。
“骨法用笔”即中国画笔法、线条的运用。
它是表达画家思想、个性、意念的手段,不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和翻版。
“应物象形”以“骨法用笔”的线条为依托,筑就中国画的气色容貌。
“经营位置”是指构图需要画家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来取舍、布局、调置。
“传移模写”就是师法自然,自自然取得灵感。
在“六法”指导思想下的“随类赋彩”作为一个完整而带有指导地位的法则被提出来之后,它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写实意义和描摹自然物象的外在色彩,更是主张画家主观意念与客观相结合,从属于“气韵生动”的一种表现方法。
这样,中国绘画减弱了对自然色彩的依附,渐渐出现了从重彩到淡彩、浅绛直至水墨画的重墨轻色。
④另外,古代中国画的颜料受当时生产技术和条件的局限及交通运输的不便,颜料的获取只能因陋就简。
画家只能用简单的、接近的、类似于物象色彩的颜料去表现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有时找不到或调不出眼中所见到的色彩,只好凭主观情感去用色。
第二阶段考试答案
1、C
2、C
3、D
4、B
5、A
6、A
7、B
8、B
9、C `10、A 11、A 12、
D 13、B 14、A 15、B16、B17、A18、C19、C 20、A
1、√
2、×
3、×4.√5.√
26. ⑴小勇所理解的“酷”是与众不同、故作姿态。
这样理解“酷”:追求个性不一定要在装扮上标新立异,人格独立也不是故作姿态。
⑵小勇理解长大的含义是长高或是年龄的增长。
我是这样理解的:真正的个性在于从内心深处散发的魅力;真正的独立是逐渐摆脱依赖,勇于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
27⑴病症: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⑵病因: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⑶处方:全面认识自己。
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到自己的内在素质;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28、(1):有道理。
因为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人会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甚至做出一些事后连自己也觉得反常、不可思议的举动。
(2) 我们应该调适和排解不良情绪。
方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