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37.50 KB
- 文档页数:52
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所以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复习资料(一)论语十则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成语:造句或写话:__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1、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二)桃花源记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1. 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2.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三)陋室铭(四)爱莲说《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附加练习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三40篇文言文梳理原文、译文、重点词语解释严格依据课本及课下注释、《教师教学用书》,请放心使用。
原文刷灰底词语上方的对话框中,蓝色部分为课下注释词语解释,黑色部分为非课下注释重点词语解释。
一咏雪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
主持编纂了《世说新语》,著有《幽明录》等书。
《世说新语》,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咏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明才智本文通过写谢太傅在家中与小辈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赞美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同时也透露出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一、字词解释1.古今异义词语例句意思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1) 今义:儿子和女儿因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2) 今义:因为2.重点实词词语例句意思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1)俄而俄而雪骤 (2)似白雪纷纷何所似 (3)差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未若柳絮因风起 (5)3.重点虚词词语例句用法、含义与与儿女讲论文义 (1)何白雪纷纷何所似 (2)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2.未若柳絮因风起。
(2024·湖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大傅。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word文档共32页一、易误读的字 1、七年级 七上: 鹤唳(lì)怡然(yí)土砾(lì)人不知而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Lún)碧瓦飞甍(méng)倏忽(shū) 高垣(yuán)睥睨(pìnì)连亘(gèn)黯(àn)然缥缈 七下: 环谒(yè)称前时之闻(chèn)机杼(zhù)赴戎(róng)机可汗(kèhán)大点兵辔头(pèi)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朔气传金柝(tuò)燕(yān)山胡骑(jì)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曳(yè)屋许许声(hǔ)缀(zhuì)行甚远狼亦黠矣(xiá) 意将遂(suì)入以攻其后也假寐(mèi) 2、八年级 八上: 芳草鲜(xiān)美黄发垂髫(tiáo)阡陌(mò)后遂(suì)无问津者 唯吾德馨(xīn)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亵(xiè)玩陶后鲜(xiǎn)有闻尝贻(yí)余核舟一八分有奇(yòujī) 如闻泣幽咽(yè)乘(chéng)奔御风素湍(tuān)绿潭飞漱(shù)其间 属(zhǔ)引凄异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京尹(yǐn)艨艟(méngchōng)一舸(gě)无迹 僦赁(jiùlìn)看幕晨兴(xīng)理荒秽(huì)带月荷(hè)锄归。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中考文言文必考资料1. 《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曹刿乱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8.《孔孟论学》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9(《黄生借书说》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10.《狼》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1.《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中考语文复习——常考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梳理(一)一、《伤仲永》1、【重点字词解释】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泯然众人矣11.泯然: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被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15.养父母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17.从先人还家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20.固众人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书:写2、【重点句子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译: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3、【课文问答】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文言文部分更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在中考语文中,文言文的考查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对于考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答题能力,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重点篇目进行梳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论语》十二章。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中考中,经常会考查其中的名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
对于这些名句,我们不仅要能够熟练背诵,还要理解其含义和所蕴含的道理。
同时,也要注意对孔子教育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
接下来是《陋室铭》。
这篇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以山水类比陋室,富有哲理。
复习时,要注意理解文中的托物言志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现自己的精神追求。
《爱莲说》也是中考的热门篇目。
作者周敦颐以莲花自喻,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生动地描绘了莲花的高洁形象。
在复习过程中,要对比莲花、菊花和牡丹所代表的不同品质,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的一篇山水散文,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
文中对三峡四季景色的描写,各具特色。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等句子,生动地展现了三峡的雄伟险峻。
复习时,要注重对文中字词的理解,如“阙”“襄”“溯”等,同时要能够欣赏作者对景色的精彩描写,感受其语言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月夜景色的美妙,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复杂的心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对月色的描写,简洁而生动。
复习时,要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中考总复习--16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文后练习: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附加练习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
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成语:造句或写话:__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1、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文后练习: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不复出焉..邑人来此绝境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附加练习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答: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1. 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2.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三)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四)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_______;莲,_____________。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全唐文》。
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16、蕃():多。
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8、染:沾染(污秽)。
19、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22、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23、焉:助词。
24、隐逸: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文后练习: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
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孔子云:何陋之有?5、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附加练习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