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的医院感染管理规定
- 格式:docx
- 大小:37.20 KB
- 文档页数:3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感染控制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在医疗机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了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
然而,ICU患者由于其特殊病情,往往需要接受多种侵袭性操作和药物治疗,这使得他们在医院感染方面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因此,对ICU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成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1. 患者因素(1)基础疾病:ICU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2)侵入性操作:ICU患者需要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等,这些操作可能破坏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屏障,导致病原体入侵。
(3)药物使用:ICU患者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2. 环境因素(1)空气质量:ICU室内空气质量不良,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2)物品交叉感染:ICU内使用的医疗器械、药品等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3)人员流动:ICU内人员流动频繁,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3. 医疗操作因素(1)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病原体入侵。
(2)抗生素使用不当: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3)护理措施不到位:护理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二、ICU感染控制措施1. 加强患者因素的管理(1)提高患者免疫力:通过营养支持、适度锻炼等手段,提高患者免疫力。
(2)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侵袭性操作,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感染风险。
(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体特点,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菌群失调。
2. 改善环境因素(1)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定期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2)严格物品消毒:对ICU内使用的医疗器械、药品等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ICU(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一)医院重症ICU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ICU 病房,集中了医院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施,对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ICU 病房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必需加强对ICU 病房的管理。
1.人员组成(1)主持:主管业务院长(2)成员:医务处、护理部、人力资源管理与财务部门、药剂科、医学影像科、医院感染科等部门主任;ICU 病房负责人;相关临床科室主任。
2.职能权限: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对工作情况提出协调与评价意见,保障ICU 工作临床正常运行。
(1) ICU 的设置与变更、人力资源的配置、设施设备配置。
(2)护士长、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的评价与权限认定。
(3 )定期与不定期对ICU 工作情况提出评价意见,重点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
(4 )对ICU 与院内各科室,提出协调意见。
(5)对ICU 临床技术的准入与培训提出意见(6)完成院长交办的其它工作。
3.工作要求:(1 )由医务处、护理部主任负责日常工作,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2 )有会议记录、内容纪要。
(3 )对提出的意见,相关科室有具体整改措施,由医务处负责督导,并在下次会议上有落实的结果反馈。
(二)ICU 病房医师与护士配备1 制定与实施岗前业务培训计划,经考核后方可上岗,进修与见习期人员不得单独执业。
2根据工作量与工作性质、监护项目、监测项目、医疗技能的不同,合理确定病人与护士比例,综合ICU 床位与人员之比为1:2.5-3,固定的重症医学护士,不应低于80%,护师以上人员不低于50%。
3 应由在ICU 从事重症医学五年及以上资历的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人员领导护理工作,护师以下人员可定期轮换,但轮换期不应少于12 个月。
4 制定与实施ICU 护士岗前业务培训计划,经考核后方可上岗,进修与见习期人员不得单独执业。
5 对ICU 在岗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实行分级管理。
CATALOGUE目录•概述•医院感染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控制•监督与评价影响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目的适用范围规范目的和适用范围手卫生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后等时机进行手消毒,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定期对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环境清洁与消毒,特别是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头柜、呼吸机、输液架等)进行定期消毒。
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以防止病原体传播。
严格管理医疗器械与用品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工作,确保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环境清洁与消毒医疗器械与用品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隔离与防护措施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监测与反馈应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并及时反馈结果,促进手卫生行为的改善。
重要性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手卫生时机在进入病房、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污染物后等关键时刻,必须进行手卫生。
手卫生方法包括洗手和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两种方法。
洗手时应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时应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操作。
人员手卫生病房内环境的清洁高频接触表面的消毒空气消毒监测与评估环境清洁与消毒选择符合规范、质量可靠的医疗器械,减少因器械质量问题引起的感染风险。
医疗器械的选择器械的使用与维护一次性医疗器械的管理监测与报告按照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定期对器械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器械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对一次性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其在有效期内使用,避免使用过期或破损的器械。
对医疗器械相关的感染事件进行监测和报告,及时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医疗器械相关感染预防常态化监测建立有效的感染报告制度,医护人员发现感染病例或疑似感染病例应立即报告,启动应急处理机制。
ICU的医院感染控制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分类1. 定义: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2. 分类: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以下几类:(1)呼吸系统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2)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3)手术部位感染:如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等;(4)血流感染:如败血症、菌血症等;(5)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组织炎、丹毒等;(6)其他感染:如消化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二、医院感染控制的必要性1. 降低患者死亡率:医院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感染控制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2. 减少医疗资源消耗:医院感染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加重医疗资源的负担。
3. 提高医疗质量:医院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加强感染控制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4. 避免交叉感染:医院感染容易在患者之间传播,加强感染控制有助于避免交叉感染。
三、ICU医院感染控制措施1. 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1)制定感染控制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ICU感染控制政策;(2)成立感染控制小组:由ICU主任、护士长、感染控制医师、护士等组成,负责ICU感染控制工作;(3)定期培训:对ICU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其感染控制意识;(4)监督与考核: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确保感染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强手卫生管理(1)提高手卫生意识:让医护人员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的习惯;(2)配置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在ICU各区域设置足够数量的洗手池、免洗手消毒液等,方便医护人员随时进行手卫生;(3)定期监测手卫生情况:对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加强呼吸系统感染预防(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呼吸系统相关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2)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病情和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3)加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严格执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发生在院内的感染。
引起院内感染的致病菌较多,且大多为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珠,往往感染严重,有效控制率低,病死率高。
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易感因素的集中地,也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
文献报导ICU院内感染远远高出普通病房3~4倍[1]。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ICU院内感染患者210例,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ICU住院患者680例,男450例,女230例;年龄3~97岁,平均62.3岁。
疾病包括重型颅脑损伤,高位颈髓损伤,胸部疾病,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发生院内感染210例,院内感染率30.88%。
其中呼吸道感染133例(63.33%),泌尿系感染50例(23.81%),颅内感染6例(2.86%),伤口感染8例(3.81%),败血症8例(3.81%),感染性休克2例(0.95%),其它感染3例(1.43%)。
病原体包括鲍曼不动杆菌、热带假单丝酵母菌、肺炎克雷白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及其他少见菌种。
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内在因素:①患者自身易感性:ICU内多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老年患者,且病情较重,自身抵抗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中感染因子的侵入;其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等有创操作,破坏了患者自身的天然屏障,使ICU 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
②易感部位:呼吸道是ICU院内感染的首要部位,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颅内感染及伤口感染。
外在因素:①ICU内环境因素:ICU内危重患者较多,各种监护设备及操作仪器多;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相对较多,流动性大;ICU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污染加重,导致呼吸道感染率增加。
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及不洁净的病区环境易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病机会。
②ICU内的交叉感染:ICU内患者的病情复杂,致病菌种多,且大多为生存力及繁殖力较强菌株,易在病区内交叉传播。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要求完整版前言本规范的编制是为了规范和加强重症监护病房(以下简称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医疗事故和感染率,保障患者健康和安全。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ICU部门的医疗卫生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洁净工、营养师等。
规范要求环境卫生要求1. ICU病区应保持干净整洁,无垃圾杂物,无异味。
2. ICU病区应每日消毒,拖地、擦墙、擦家具等应每周至少进行两次。
3. ICU病区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每日应开窗通风两次,每次15分钟以上。
医护人员卫生要求1. 所有进入ICU病区的医护人员应穿着清洁的医用工作服、帽子,应佩戴口罩、帽子、手套、鞋套等防护用品。
2. 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至少每个工作日应进行2次手卫生消毒,每次时间不少于30秒。
3. 医护人员应每天更换一次工作服,工作服应单独清洗,禁止污染空气。
物品消毒处理要求1. ICU病区应配备专门的消毒设备,医疗器械消毒应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完成。
2. 医疗器械应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存放,无菌医疗器械和半批次医疗器械应按照标准进行密闭存放。
3. 患者使用的衣物、被褥、靠垫等物品应单独清洗、消毒晾晒,禁止交叉感染。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要求1. 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情况进行严格掌控,避免滥用。
2. 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守规范,按照剂量、用药时间和使用方式进行正确的使用。
3. 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
结语本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对规范和改进ICU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卫生管理提供了有力保证,将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为患者的康复健康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重症监护室规章制度重症监护室(ICU)规章制度一、进入ICU前,请更换医院规定的服装,戴工作帽、口罩,确保穿着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二、严格遵守医院的探视制度,探视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0分钟。
特殊情况需延长探视时间的,应提前与病房管理人员联系并遵循相关程序。
三、在ICU内,请勿大声喧哗或随意走动,以免干扰其他患者的治疗和休息。
四、严禁在ICU内吃喝、吸烟、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以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环境卫生。
五、重症监护室内的各种设备和仪器,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等,均为医院财产,请勿擅自移动或拆卸。
如发现故障或异常情况,请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六、患者家属需留陪一名,协助医护人员进行生活照顾和心理疏导。
留陪人员应遵守医院规定,不得擅自离开ICU或干扰其他患者的治疗和休息。
七、患者及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如佩戴手腕带、抽血、导尿等。
如有疑问或不满,请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八、患者及家属需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如有遗失请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九、ICU内禁止养宠物,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环境的整洁。
十、请勿在ICU内进行任何医疗废物的处理,如针头、纱布等。
如有特殊废弃物,请按医院规定进行分类投放。
十一、ICU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患者家属沟通。
十二、ICU内严禁任何形式的商业行为,如推销药品、医疗器械等。
如有相关需求,请与医院相关部门联系。
十三、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未尽事宜,请随时与医院相关部门联系。
重症监护室规章制度(1)重症监护室(ICU)规章制度一、进入ICU前,请务必更换医院规定的服装,戴工作帽、口罩、鞋套,保持整洁的着装。
二、严格遵守医院的探视制度,探视时间原则上为30分钟,特殊情况请与病房医护人员协商。
三、严禁在ICU内吃喝、吸烟、喝酒、聊天、使用手机等影响医疗安全和病人康复的行为。
四、严禁擅自离开ICU,如有需要请告知病房医护人员并征得同意。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附5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WS/T?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3年版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3年版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2 年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ICU的医院感染管理规
定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医护人员进入工作区时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鞋,戴工作帽,外
出时更换外出服及鞋。
2、医护人员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
3、严格探视制度,特殊情况需要探视时,只允许一人入室,入室应
更衣、换鞋,时间不超过三分钟,患有感染性疾病患者不得进入。
4、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检查、治疗、护理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
毒;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
(二)卫生保洁措施
1、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治疗区、监护区、污物处置区),监护区
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
2、室内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2-3次/日/30分钟),确保无
尘、无蚊蝇。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日3次,每次
不少于2小时,必要时随时消毒。
3、墙面、门窗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每日用清水或消毒
液擦拭,如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
拭消毒。卫生洁具应分室使用,用后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4、地面用清水湿式拖擦。如发生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
时,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地面被呕吐物、分
泌物或粪便污染时,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5、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使用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每张病床旁须
配备手消毒剂。
6、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三)消毒隔离措施
1、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特殊感染或有传染病的患者,
应安置在隔离监护室,诊疗、护理器具固定专用,病人的生活垃圾
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2、各种设备、仪器等,应定期擦拭保持清洁,遇有污染时应及时消
毒。
3、患者转出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床单位及所有物品必须更
换和消毒。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吸痰管一用一更换;无菌物品应在有效
期内使用。
5、严格执行防护制度,在给病人进行吸痰等可能有喷溅的操作时,
应做好防护。
6、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雾化吸入装置等器具应定时更
换,一人一用,用后应先消毒再清洗,干燥后备用。
7、加强对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对动静脉导管置入部位的皮
肤,每天用安尔碘或酒精消毒,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8、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病人,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
分泌物及粪便的细菌培养,当有感染流行时,应对ICU病人、接触
者和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以便及时控制感染。
9、加强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
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如有特殊或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时,应严格执
行消毒隔离制度。
10、每月对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
11、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收集,日产日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