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225例的临床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15.08 KB
- 文档页数:2
26例肛周脓肿患者术后护理体会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称肛周脓肿,是肛肠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多采用局部切开引流术,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护理及换药是疾病能否痊愈的关键。
标签:肛周脓肿术后护理体会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后形成的脓肿,是肛肠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主要症状是肛周持续性剧痛,受压、咳嗽、行走时加重,坐卧不安,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局部检查:肛旁皮肤有明显红肿,伴硬结和触痛,可有波动感。
其特点是红肿自行破溃,形成低位肛瘘,感染也可向上穿透肛周筋膜,扩散至坐骨直肠窝,早期有时误诊为血栓性外痔。
少数肛周脓肿用抗生素、热水坐浴及局部理疗等治疗后可以消散,多数需采取手术治疗才能治愈。
术后护理及创口换药是肛周脓肿痊愈的关键。
我科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成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26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9岁;6例在局麻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17例在腰麻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3例在腰麻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行挂线疗法。
术后予全方位精心的护理,全部治愈出院。
2 护理2.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对病人护理质量的高低。
肛门周围的神经末梢非常丰富,痛觉十分灵敏,患者术后每次换药及排便均感疼痛难忍,加之疾病部位的特殊性,不好告知他人,尤其是未婚的女同志,有一种羞怯的心理,患者易产生烦躁、焦虑不安、自卑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病人,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情绪的变化,以亲切和蔼的语言、真诚的询问交谈和患者进行交流,并让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使患者痛感转移,必要时适量服用镇静药,指导病人少活动,多睡眠,减少肛门创口摩擦的机会,减轻术后肛门疼痛,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协助患者日常生活,告知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术后配合的要点,减轻患者对疾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减轻疼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66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对50例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一次性治愈65例,1例因创口愈合不佳,行二次清创。
治愈,愈合时间14~28天,平均15天。
结论: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可降低术后脓肿复发或瘘管形成的发生率,减轻再次手术的痛苦,缩短疗程,疗效肯定。
关键词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疗效观察资料与方法2008年4月~2011年3月收治肛周脓肿患者66例,其中男56例,女10例,年龄12~70岁,平均38.7岁。
病程2~21天,平均5.6天。
其中肛门皮下脓肿34例,坐骨直肠窝脓肿13例,直肠黏膜下脓肿5例,直肠后隙脓肿7例,全马蹄形脓肿2例,半马蹄形脓肿5例。
其中12例合并混合痔。
治疗方法:手术前清洁灌肠,根据患者脓肿的部位,采取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骶管或硬膜外麻醉。
扩肛并常规消毒肛管、直肠腔,肛内碘伏消毒,指诊并确定脓肿的部位、大小、范围,是否向对侧蔓延,其次行指检和肛镜仔细寻找内口。
在脓肿波动明显处先切开,充分排脓后以示指分离脓腔分隔,然后用球头探针自切口探入,沿脓腔底部仔细探查,同时以另一示指深入肛门内,加以配合,依据goodsall法则确定内口位置,并将探针自内口穿出。
若内口位于肛隐窝处会有红肿、硬结,或脓性分泌物溢出;若遇到内口寻找不清晰时,可行亚甲蓝染色,即肛门内塞入无菌纱布或导入肛门镜,注射器抽吸稀释亚甲蓝溶液后拔出针头探入切口加压推入,然后拔出纱布据其染色处或肛门镜下见亚甲蓝溢出处,即可判断内口位置;或者在探针及示指结合部探及最深凹陷处或最薄弱处穿出。
自切口向内口方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部分括约肌,至肛管直肠环处,内口两侧黏膜分别丝线结扎。
若内口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则切开至此直肠环处,此环以上行橡皮筋挂线。
对脓腔过大或马蹄形脓腔,可分段留桥增加引流口,对口引流,皮桥下窦道内的坏死组织给以彻底清除,修整对口引流口,通畅引流。
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治疗体会手术治疗肛周脓肿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是脓肿切开引流术,一期不处理内口,术后大多数患者形成肛瘘,治疗时间长,也给患者带来了二次手术的痛苦[1]。
本文2000年4月~2013年10月对收治的42例肛周脓肿患者行一期根治术,通过一次手术就解决了患者的痛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肛周脓肿共42例患者,男35例,女7例,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41. 1岁,病程4~20 d,平均病程5 d,经检查均确诊为肛周脓肿。
其中肛周皮下脓肿27例,坐骨肛管间隙脓肿8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例,马蹄型脓肿5例。
1. 2 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以2%利多卡因行骶管麻醉,碘伏常规消毒术野,铺无菌巾,扩肛,肛内碘伏消毒,检查肛周脓肿的部位、大小、范围。
低位脓肿的手术方法:用注射器刺入脓腔,注射双氧水,绝大多数于齿状线附近发现有气泡溢出,即为内口。
在肛周脓肿波动最显处做放射状或梭形切口切开脓腔,切口应该足够大,放出脓液,脓腔有间隔的可以用手指或血管钳伸到脓腔内破坏间隔,顿锐性相结合清除脓腔内的坏死组织,用双氧水和甲硝唑反复冲洗脓腔;然后左手的食指深入肛门内引导,右手持探针在齿线附近寻找内口并从内口穿出,依次切开,脓腔内用碘伏纱条填塞引流,纱布加压固定。
高位脓肿的手术方法:在肛周脓肿波动最显处做放射状或梭形切口切开脓腔,切口应该足够大,放出脓液,脓腔有间隔的可以用手指或血管钳伸到脓腔内破坏间隔,顿锐性相结合清除脓腔内的坏死组织,用双氧水和甲硝唑反复冲洗脓腔,左手食指伸入肛内为指引,右手持探针探入脓腔,寻找内口并自内口探出,将橡皮筋缚于探针上,将探针抽出将橡皮筋用7号丝线结扎固定。
若内口不是很明显,可从脓腔最薄弱处探针穿出,同法结扎橡皮筋。
脓肿内尽量清除坏死组织,修剪创口至引流通畅,查无活动性出血,用双氧水、灭滴灵、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口,放置碘伏纱布条引流,包扎伤口固定。
一期手术根治肛周脓肿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一期根治手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一期根治术治疗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一期手术90例患者全部治愈,无复发、肛瘘形成、并发症及其后遗症出现。
结论一期根治术是治疗肛周脓肿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2002年8月至2011年11月我院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9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0例,男61例,女29例;年龄10~61岁,病程3~12d;肛周皮下脓肿65例,坐骨直肠窝脓肿15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7例,直肠后间隙脓肿3例;肛周脓肿多以急性感染为主,局部特征红、肿、热、痛,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寒颤、体温增高,白细胞增高。
B超检查:有包膜无回声暗区,其内可见弱回声光点漂浮; 本组90例患者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均诊断为肛周脓肿。
1.2 治疗方法(1)肛周皮下脓肿切开引流术:此手术适应于肛周皮下脓肿,共65例;采用局麻或者骶麻,常规消毒铺巾,患者取侧卧位,指诊配合肛镜、探针初步确定脓肿范围和内口位置。
在脓肿正中央作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敞开脓腔,排尽脓液。
再用圆头探针自切口伸入,右手食指伸入直肠作引导,探查到内口后将探针引出。
沿探针切开内口与脓腔之间组织,清除脓腔坏死腐肉组织,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脓腔,修整切口边缘组织、皮肤,使其引流通畅。
(2)切开挂线引流术此手术适用于坐骨直肠窝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共25例;采用局麻或骶麻,取侧卧位,先在肛缘外侧脓肿顶部与内口对应位置,作放射状切口。
在内口与切口之间沿探针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敞开切口和脓腔,显露肛管直肠环; 然后用丝线将橡皮筋固定在探针上,拖出探针,用止血钳将橡皮筋在通过的肌环部勒紧,再用丝线于止血钳下将橡皮筋结扎固定,术毕肛内纳入痔疮栓1粒,创口内填塞凡士林纱条,加压包扎;肛管脓腔内放置凡士林纱条引流; 术后应用抗生素1周,每日换药坐浴; 1周左右视橡皮筋松紧度,必要时再予收紧。
肛周脓肿一期根治365例治疗体会作者:任少杰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9期肛门周围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多于肛管、肛门、直肠周围细菌感染有关,如不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病人疼痛难忍,感染扩散,可导致坏死性筋膜炎,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早期手术多采用一期切开排脓治疗,但术后复发率高,肛瘘形成率较高,需二次手术。
我单位在2018-2019年度,采用一期根治手术治疗肛周脓肿365例,效果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本组男245例,女120例,年龄2个月~75岁,平均年龄48岁。
脓肿感染所在部位皮下脓肿占126例,括约肌间脓肿占145例,直肠粘膜下脓肿占24例,直肠后间隙脓肿占31例,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占21例,马蹄形脓肿占20例。
病程2-10至数年不等。
(二)肛周脓肿的临床表现多数以急性炎症为主,肛门局部疼痛,肿胀,发热,视诊可见皮肤隆起,指诊触痛明星,。
但脓肿感染的具体位置、深浅、脓腔大小,以及脓腔和肛门周围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定。
也有肛门外观无异常表现,病人以肛门坠胀,便意频繁来诊,这种指诊可在肛内触及肿物,也可诊断,此种病例一般脓肿位置较高,可能为直肠后间隙脓肿或高位肌間脓肿。
此种病例最易误诊,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二治疗方法(一)手术方式手术在局麻;骶麻;低位腰麻下进行。
根据每位医生的习惯,取截石位或左侧卧位,肛门周围及直肠内常规碘伏消毒,先行肛周肛内触诊,了解感染部位及大致范围。
肛门镜观察脓肿位置、大小,肛窦是否存在触痛、溢脓、凹陷性硬结等情况,确定内口位置。
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使用放射状切口,一层一层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使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脓腔,排出脓液,手指探查脓腔,分离脓腔间隔,以2%双氧水冲洗脓腔。
一定要反复以手指触诊或以探针探查,防止有较小的旁腔遗漏,影响整体手术效果。
单个切口根治术:适用于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括约肌间脓肿,肛管和直肠后间隙脓肿。
中西医结合一次根治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5例体会导读:本文中西医结合一次根治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5例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临床资料:性别,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4岁,脓肿类型肛门没间隙脓肿4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2例,皮下脓肿9例。
(二)治疗原则及适应症1、肛周脓肿无严重全身疾病及并发症。
2、局部红肿、压痛、穿刺有肿者。
3、脓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准确找到内口一次性切开。
4、脓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切开脓腔及感染灶,肛管直肠部分采取封线法,以防肛门失禁。
(三)术前准备:1、软皂水600mc术前清洁灌肠,嘱病员排空大小便。
2、炎症重、局部波动感染全身症状明显者控制感染以及外手术。
3、医学专用及体位,局麻,取患侧卧位。
(四)操作方法,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先确定脓肿范围及感染肛腺部位,然后在脓肿顶端做放射状或弧形切开,用弯血钳分开脓腔,压迫使脓液溢,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脓腔,然后用手术刀清除坏死组织。
右手持球头控针沿脓腔通向肛管方向轻轻的探查内口位置,左手伸手肛门内,若探针与探入肛门内指端在感染的肛隐窝最深入相接触,则证明,脓腔与此处肛窦相通,即与内口,将探针由此穿出肛门外,予以切开或封线,再修剪创面,使呈“V”型以防搭桥假愈合,并在创面用长效止痛剂做点状注射,外用止血散油纱条由外放在内口处,加压敷料丁字带纱布固定。
若脓腔通过肛管直肠环以上,可切开外扩张肌皮下部及浅部,其深部封浅处理。
(五)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1、术后24小时控制排便怪防创面感染。
2、术后24小时减少活动,以防局部出血。
3、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给通便剂。
4、手术次日待便及中药整治,伴将手术创面清洁,坐洛基本方:按叶20g、公英20g、双花20g、地丁20g、马齿苋15g、大黄15g、黄桕15g、蚤休15g、芒硝15g。
1、伤口痊愈迟缓者,若肉芽组织土中生应及时剪除,并用高渗盐水或化腐生肌纱条外敷。
肛周脓肿手术治疗临床体会50例摘要】目的:探索研究肛周脓肿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体会总结肛周脓肿手术治疗的经验。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诊断为肛周脓肿的患者50名,将这50名患者再随机地分成两组:切开组和挂线组。
切开组的患者采用一期切开术对患者进行手术,挂线组在切开的基础上给予挂线引流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感染情况,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一年的随访,调查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结果:挂线组患者术后的感染率明显比切开组低(P<0.05);随访一年后,挂线组的复发率明显比切开组低(P<0.05)。
结论:正确找到并处理内口是治疗肛周脓肿的关键所在,但积极引流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有效率,术后感染也明显减少,并且减少复发率,在临床手术中要注意积极引流,切开挂线手术方法可以在肛周脓肿上大力推荐。
【关键词】肛周脓肿挂线引流内口一期切开【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226-02目前医学水平研究肛周脓肿大部分是由于肛腺感染引发纵肌和肛管结缔组织发生腔隙性化脓性感染[1],小部分是由于肛裂,痔疮,肛管直肠病变引发的腔隙性脓肿。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复发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积极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
本文就我院50例肛周脓肿的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总结体会手术方法的经验,详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诊断为肛周脓肿的患者50名,男34人,女16人,最大年龄为67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45.26±5.53岁,病程在3到9天,平均病程为5.43±1.27天。
将这50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切口组:25人,男17人,女8人,平均年龄为44.86±5.77岁,平均病程为5.24±1.35天;挂线组:25人,男17人,女8人,平均年龄为45.76±5.32岁,平均病程为5.72±1.02天。
肛周脓肿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摘要:探讨肛周脓肿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根据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对其进行常规护理、术后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
结论:加强肛周脓肿患者的术后护理非常有必要,可促进肛门功能的恢复正常及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肛周脓肿护理体会满意度10 引言肛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直肠溃疡,患者先感到肛门周围出现了一个小硬块或肿块,继而疼痛加剧、红肿发热排尿不畅成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
肛周脓肿一旦形成,一般会尽早切开引流。
浅表的脓肿,可以在局麻下完成,位置偏深的脓肿则需要在腰麻甚至是全麻下完成。
原则上,身体状况良好的非复杂性肛周脓肿患者,在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
但若切开引流后感染控制不好的话,在积极查找有无残余脓肿的同时,医生会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
脓肿切开引流术是否通畅是疾病能否痊愈的关键。
因肛门周围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加上有事排便时的必经之处,患者疼痛感觉十分强烈,术口更加难以痊愈。
因此加强肛周脓肿患者术后护理非常有必要,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现将我科肛周脓肿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肛周脓肿患者146例,其中男131例,女15例,年龄18~52岁,临床检查可见病变处明显红肿出现硬结及压痛,穿刺可见脓液流出。
2 护理措施2.1常规护理要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伤口由无出血或渗血情况,如有患者面色苍白、心悸、心慌、包扎敷料渗出鲜血,应该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注意测量患者体温升高或3d后出现发烧,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鼓励患者多喝水并检查是否发生感染和并发症。
2.2体位护理术后1d内患者需要引导患者尽量卧床休息,避免过度翻身、活动,以免造成创面疼痛和出血。
2.3术后引流术后脓肿引流通畅,确保脓肿引流管充盈,良好填充是确保引流成功的关键。
肛周脓肿的诊治体会肛周脓肿为肛肠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因为肛管或直肠周围发生感染而形成,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40岁多见,多数发病急剧,剧烈疼痛,可伴有发热、破溃后多形成肛瘘,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因此正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现将20年临床工作中对此病的诊治体会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查清肛周脓肿发病的原因是关键现代医学认为,肛周脓肿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感染所致,并且形成了各种学说对该病的病因进行了解释。
如肛腺隐窝感染学说,1990年Shafik 提出中央间隙学说,之后又有免疫学说,胚胎学说,性激素学说和细菌学说等,这些学说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发病的机理,但对临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对临床中一定要针对这些病因进行治疗,为此笔者作如下几点建议。
对有确切或可疑内口的脓肿一定要行Ⅰ期手术,即根治术,术中正确、彻底的处理好内口,并将内口两侧的炎性肛窦一并处理,以杜绝感染源,术后保证脓肿引流通畅,以防止假性愈合,使脓肿1次治愈而不形成肛瘘。
未见确切或可疑内口的肛周脓肿,常因血源性感染,胚胎组织异位感染或皮脂腺囊肿等其他因素所致感染发生的脓肿,对此类脓肿应行Ⅱ期手术,即先行脓肿切开引流术,不要盲目行根治术,更不要盲目制造内口而行根治术,一定要待脓肿不愈而形成肛瘘后再行根治术。
免疫功能低下或体质虚弱的患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在增强自身免疫力的同时进行治疗,更有利于康复。
对于雄激素水平过高的患者,一般主张用中医药治疗,如用知柏地黄丸类药物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肛周脓肿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手术愈早,效果愈好。
因为肛周脓肿的病因学说表明了肛周脓肿是很难自愈的,早期适当的使用抗生素,仅有少数病例可使症状消散,但大多数患者最终仍然形成脓肿。
因此笔者认为肛周脓肿一经确诊,手术愈早,效果愈好,因为所有症状都会随脓肿的切开而消除。
若患者情况特殊,也应做单纯的切开引流术以防止脓肿的扩散,我国大多数学者和肛肠专家也肯定这一理念。
肛周脓肿术后心得体会篇一:肛周脓肿168例一次性根治体会肛周脓肿168例一次性根治体会摘要:目的观察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采用一次性主道切开或和挂线,兼支道对口引流相结合。
结果治疗168例肛周脓肿,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
结果本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程短,减少了病人二次手术的痛苦,避免了后遗症。
关键词肛周脓肿外科手术切开引流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168例患者,男102例,女66例;年龄9岁~60岁,其中9岁~18岁6例,19岁~45岁112例,45岁以上50例;皮下及低位肌间脓肿96 例;坐骨直肠窝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72例。
术前准备骶管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肛周皮肤常规消毒,食指探入肛内,扪清脓肿部位及范围,肛镜查找原发内口位置(肛隐窝水肿、凹陷性硬结、溢脓之处),然后确定切口位置及范围。
手术方法对肛周皮下脓肿及低位肌间脓肿,选择脓肿波动最明显处与肛门呈放射状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打开脓腔,食指伸进脓腔,探查分离脓腔纤维隔膜,排尽脓液,双氧水、甲硝唑冲洗脓腔;再以球头探针自切口探入,根据脓肿的部位及切口位置采取左或右手食指插入肛内配合探察内口位置,并将探针前端自内口引出肛外,沿探针切开内外口之间皮肤、皮下组织、外括约肌浅层或下部及及部分内括约肌,清除脓腔壁坏死组织,切除感染的肛窦肛腺及导管组织,处理好内口,修剪切口边缘呈V 型,使之引流通畅,置紫草油纱于切口处,使切口自底部慢慢愈合。
直肠后间隙脓肿或合并两侧坐骨直肠窝脓肿者,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做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进入脓腔后,伸入食指探查,分离脓腔间隔,探查脓腔范围,搔刮腔内坏死组织,并用探针找到内口后,如位置太高,则用橡皮筋挂线,脓腔大者在切口两侧再作1至2个小切口,即开窗留桥,形成多口引流。
左右两侧发生脓肿而又不相通者,可以采取一边切开,一边挂线的办法。
脓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紫草油纱条填塞脓腔,塔形敷料固定篇二:肛周脓肿465例治疗体会【摘要】临床使用一次切开根治术、切开挂线术、切开部分保留皮桥术治疗各种类型肛周脓肿465例,治愈率为%,并配合局部中药硝矾洗剂坐浴,以促进创口生长愈合。
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3年2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了65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的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采用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将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常规组(32例),将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综合组(33例),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护理评价方面,P<0.05。
结论:针对行切开引流术治疗的肛周脓肿患者,术后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荐。
关键词: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价值肛周脓肿即指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该病属于一种常见的感染疾病。
临床治疗肛周脓肿主要采用切开引流术,然而患者术后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脓肿长期不能愈合,很有可能形成肛瘘[1]。
术后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缩短脓肿消失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本次选取65例行肛周脓切开引流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术后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所有研究对象(肛周脓肿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共有65例。
根据术后采用的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
32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1例,男女性别比例为21:11,患者年龄为21-56岁,平均年龄为(43.8±22.1)岁;综合干预组(33例)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有22例、11例,男女性别比例为2:1,年龄在22-57岁范围内,平均(44.3±21.8)岁。
将常规组一般资料与综合组进行比较,P>0.05,可对两组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接受切开引流术,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常规组:医护人员在术后给予患者体征监测、环境护理、体位等常规措施。
综合组:患者实施手术后,医护人员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护理内容有:第一,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根治性手术45例临床体会作者:张卫国陈振兰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年第08期【摘要】目的:总结肛周脓肿一次性治疗,以减少肛瘘形成而再次手术45例临床体会。
方法:肛周脓肿的病人采取脓腔内注射亚甲蓝,肛管内置纱布观察,按Good sall规律确定内口的方向及部位,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
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率95%,肛瘘发生率仅5%。
结论: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效果满意,脓腔内注射亚甲蓝判断内口准确,引流加挂线治疗可靠,可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肛周脓肿;肛瘘;外科手术【中图分类号】R57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31-01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临床常见病,以往行切开引流排脓等治疗,日后多形成肛瘘,需再次行肛瘘根治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34例,女11例,年龄20~65岁,病程3~15天,不同程度伴有发热及血象升高。
1.2手术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左侧位,以手指充分扩肛,肛管内塞一小纱布,在肛周脓肿皮肤最痛处或红肿处穿刺抽出脓液而确诊。
随后注入亚甲蓝2ml,数分钟后脓液与亚甲蓝充分混合,然后在脓肿与肛门间穿刺处作一放射状切口,排出脓液,探查脓腔,分离各间隔使脓液充分排净。
取出肛管内纱布,据纱布上有无染色,应用Good sall规律,确定内口的方向和部位,然后一手食指插入肛管内,另一手持球状探针轻轻内外上下滑动,探及内口或最薄弱处穿出,如内口在齿线附近括约肌下,则沿探针方向,一次切开原切口与内口之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部分内外括约肌。
如内口在括约肌上方,采取挂线,则沿探针方向切开原切口与内口之间的皮肤、皮下组织,以几股橡皮筋通过内外口,收紧后结扎,3-5天后继续收紧,呈慢性切割,直至橡皮筋自行脱落。
用刮匙刮除脓腔壁腐烂组织,并用2%双氧水,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冲洗,创面用凡士林纱布添塞,外用纱布包扎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