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关中农村建筑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7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关中地区民居设计的历史成因与设计特色高驰(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陕西关中地区,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据专家考证,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便出现在这里。
经过了沧桑的历史的变迁,关中民居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恢宏,在中国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与结构设计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
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多数民居屋面为小式瓦作,屋檐加飞橼,多用雕砖或镂空瓦片来装饰。
有学者说,如果江南民居精巧优美,有如牙笏轻叩,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关中民居则更像是铁板击节高歌“大江东去”,恢宏雄壮。
关键词:关中地区;风水学;多进式院落;倒座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200-01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
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以改善院内小气候,并节约用地。
这就形成了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整个窄院空间更加封闭紧凑,向心力强,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
关中民居“庭院”型制“新农村建设”景观保护规划设计基础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新农村建设”是近年来我国乡村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它以“三农”问题为主线,旨在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农村环境的整体形象和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关中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围合式建筑形式和院落式模式而著称。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关中民居已开始逐渐失去其传统特色,许多庭院已遭到破坏或改建,严重影响了关中民居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乡村景观的保护。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关中民居的庭院型制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和保护,为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性研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围绕关中民居庭院型制的保护与利用展开,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 关中民居庭院型制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分析关中民居庭院型制的历史演变过程,探讨其文化内涵及其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庭院型制的景观保护与规划设计。
通过对关中民居庭院型制的景观特点和保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和保护。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提出优化建议,推动其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
3. 庭院型制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对关中民居庭院型制的生态价值进行研究,探讨其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关系,提出相关建议。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关中民居庭院型制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在以下方面取得一定成果:1. 丰富关中民居庭院型制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持。
2. 分析关中民居庭院型制的景观和生态特点,提出保护与利用的优化策略,为新农村建设和相关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3. 探讨庭院型制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促进我国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趣味地理】房子半边盖,陕西建筑的奇特画风。
导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民居是最早的建筑。
电视剧《白鹿原》里白嘉轩家的青砖院子很气派,那就是关中传统民居“厦子房”。
“陕西八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说的正是这种民居。
民谣为什么唱:“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冬暖夏凉好运来?”1半边房的结构关中地区又称渭河平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自古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关中地区半边盖的房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展开剩余89%一般民居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是“人”字的一半,是半边盖的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
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也叫厦子房。
一般为皖北居住,也可做厨房或储物用,也有分两层,上层储物,下层住人。
院落进门有一道叫照壁的墙,往里左右都是厦子房,最里面是安间正房。
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
”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间房,也有厦子房。
这种格局的四合院是关中居民的主流,地区不同房子的平面布局差异很大。
居民在厦子房山墙顶部开洞保证通风。
2半边房的形成“房子半边盖”是关中特色民居,与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1)自然因素关中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天气干旱、风沙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当地黄土深厚,但历史时期生态破坏严重森林资源不丰富。
关中人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盖厦子房,房子盖一半能节约大量的木材,也少用了砖瓦和人工。
“半边盖”的房子可以和邻居的房子共用一面墙,不仅可以节约建材,也提高冬季了保温性,节省了能源,经济性能十分突出。
夏季这样的四合院布局紧凑,可以遮阳,春秋还能防风沙。
房子多采用黄土,保暖性和透气性好,冬暖夏凉。
所以民谣唱到: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冬暖夏凉好运来。
(2)社会因素为防土匪和野兽,很多村都有城堡,安全得到保证,但是占地多。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研究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研究摘要: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集中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民居文化。
其中,传统民居的门窗作为建筑的要素之一,在保护室内环境、体现文化特色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的调研与研究,旨在探讨其设计风格、施工工艺、材料选取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和变迁。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既包含了汉民族的特色又继承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呈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风貌。
关中地区门窗设计注重实用和美观的兼顾,通过合理的设计来保护室内环境。
在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中,门窗的形状多样,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四边形以及弧形等,窗格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样式。
同时,关中地区的民居门窗材料选取多样,常见的有木材、石材、玻璃等,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的施工工艺也十分讲究。
门的制作通常采用传统的木工技术,门上常常雕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彰显出主人的品味和身份。
窗的制作则需要考虑通风、遮阳和安全等因素,因此采用的工艺和材料也可能略有不同。
在施工过程中,传统的关中建筑工匠注重细节和工艺的考究,力求达到精致且坚固的效果。
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门窗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门窗的设计中常常加入吉祥图案和符号,以求祈福和驱邪。
而在关中地区的农村民居中,门窗常常会刻有传统的山水画或民间故事,以表达居民的审美和艺术追求。
此外,关中地区的门窗还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性功能,比如门上镶嵌的铁环可以象征家庭的声望和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的设计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受到现代化建筑理念的影响,一些新建的民居门窗设计更加简约和实用。
此外,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房屋装修材料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关中地区也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门窗的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在设计风格、施工工艺、材料选取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变迁。
关中传统民居的形成要素探究通过大量的下乡调研、测绘、丈量和现场绘图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并采用了文献查阅与区域比较的方法来阐述了陕西关中传统民居的历史形成原因,分析关中地区合院式居住建筑的形成要素,并总结出关中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
旨为对关中传统居住建筑的进一步研究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及为现代乡土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标签:关中传统民居地域特色形成要素关中地区是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1]。
民居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的生活场景舞台,其发展演化可以追溯到旧时期时代。
陕西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摇篮,自隋唐时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发展,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同时也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
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取了各族及友邦文化的有益部分,创造了灿烂的隋唐文化。
直到明清时期的再次腾飞,关中民居住宅也从早期的穴居文化一步步转变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封闭性布局体系。
一、自然条件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关中民居的原型,首先是关中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及其产生的“天人合一”哲学的适应性建造表达,关中黄土高坡四关紧锁,沃野八百里,这种自然地貌“内化”关中人的心理结构。
于是,从周代开始,关中的民居就以“合院”(特别是“四合院”)为原型。
这一原型,同时表达了区别于“海洋文明”的“内陆文明”的封闭性和替惕性。
包括“四合院”充分利用了黄土地上的建材,充分适应了黄土地上的农耕生活和宗法家庭形式,一方面体现了“长幼有序”,另一方面则通过“庭院”显示了天伦之乐。
首先,关中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故院内部不需要太多的阳光,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关中地区的黄土地貌,属大陆季节性季风气候,受风沙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
1.2关中民居的历史发展关中传统民居属我国北方民居的一种,具有北方传统民居的基本特点,以四合院为基本的平面布局。
但其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围合而成的内院很窄,每一户的布局呈现窄长状。
关中地区民居窄长院落布局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是气候因素,关中地区夏季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 ℃以上,因此减少太阳辐射非常重要。
通过缩小内院的宽度,两侧厦房及其屋檐可以遮挡阳光,使得内院在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厦房的阴影之中,从而形成怡人的内院环境。
其次,考虑到地理因素,关中地区适于农业发展,土地,或者说耕地,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因此比邻而置的窄长型院落可以节省公共街道的长度,从而节省土地[2]。
最后,历史与社会的因素也不可忽略,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遵从儒学与礼教,形成了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住宅的建设上也有所体现。
《唐会要·舆服志》中记载:“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
……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在此种规定之下,民宅的建设受到了限制,导致其面宽方向不可能有太大的尺度,这也是形成窄院的一个原因。
关中地区在史前时期就成为人类的居住地,早在前西周就发展出了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民居。
汉代时,民居已经开始采用规整的用地和端正的朝向。
从汉代画像砖中可以看出,民居在主屋的两侧设配廊,院落中用廊来串联房屋[3]。
从唐代开始,这种廊院式的院落开始向廊庑式转化,后来廊庑就发展成了现在的厦房。
唐代里坊制下,每一坊为一个矩形,内有十字街,而民宅则依托坊内十字街建成,用地方正,严格按照轴线布局。
唐时的这种合院民居被称作“四合舍”。
明清是民居发展成熟的时期,现存的关中民居形制大多与明清时期保持一致,表现为由正房、厦房、倒座围合而成的四合院[4]。
摘要 本文简述了关中民居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并以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梁家城现存民居为例,与文献资料进行互相印证和对照。
本文还对此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民宅进行研究,简述其材料与布局,并与传统关中民居进行对比,探索其对传统民居形式的传承和为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所做的创新。
关中半山半塬地区民居空间格局演变
韦娜;刘茵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5(047)004
【摘要】传统的民居是一类特殊的建筑类型,其空间格局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民居的空间格局在不断演变.以陕西关中半山半塬地区的韩城市芝阳村的民居为研究对象,利用建筑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知识,在现场实测和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下这一地区民居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为建筑师了解此类建筑的特点和介入此类建筑的整治和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6页(P575-580)
【作者】韦娜;刘茵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关中传统民居空间构成形态解析r——以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中的建筑为例 [J], 徐兴娟
2.关中地区既有民居建筑老人生活空间性能提升适宜技术研究 [J], 雷振东;杨洋;田
虎
3.关中地区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J], 帖一丹;张杏梅
4.关中地区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J], 帖一丹;张杏梅
5.半山塬地区农村自然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以西安临潼芷阳村为例 [J], 黄鹏;吕园;华超美;龚慧;黄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关中农村废弃宅院改造再利用思考 摘要: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现有废弃宅院的实地调研,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经济条件、施工技术和资源特点,并适当融入新技术,提出具有适宜性和可实施性的废弃宅院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关中农村废弃宅院改造再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特征日益明显。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打工,有的甚至已经长期定居在城市之中,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村宅院的废弃,这些废弃宅院占用土地、影响村容。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应该放至任之,而应以合理、科学的方法对这些废弃宅院加以合理的改造和利用,使其变废为宝,产生利用价值。
渭南市澄城县水洼村是关中地区体现与城市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的一个村庄,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本文在研究水洼村现有废弃宅院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中农村独立式窑洞废弃宅院的改造再利用方案。
1.水洼村废弃宅院概况 澄城县农村地区95%的人都住在传统的独立式砖箍土窑洞中,这里的许多窑洞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水洼村内现还保留着部分清朝的遗留老窑。水洼村村民的宅基地比较大,一般在13m×50m到15m×50m之间。这里的院落保留着关中地区传统的四合院的形制。院门一般在院子的东南角,位于院落最北端的两孔到三孔的正窑是最为基本的建筑。位于正窑南侧、院子东西两边的东西两组厢窑和位于院落南端、大门旁边的倒座是主人根据具体需要和经济实力所修建的,相对比较自由。有些院落有倒座而无厢窑,而另外一些则有厢窑无倒座。
水洼村废弃宅院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主人在城里工作,家中老人或者跟随儿女住在城里,或者已经过世,留下废弃的宅院无人居住。其次,一部分村民分得新的宅基地,又由于老窑洞空间狭小,他们搬出老窑,在周边另建新窑居住,老宅基地宅院就被废弃。
这里废弃的宅院全为传统的窑洞式院落,而且这种废弃窑院大量存在,据统计,整个村子共有废弃窑院47个,废弃窑洞160孔,在整个村落中基本以“大分散、小聚集”状态分布。
典型关中传统民居院落初探作者:杨皖京李海洋宋少元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4期【摘要】关中地区地域辽阔,气候宜人,且传统民居分布较广,数量较多。
文章以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周家大院作为探究基础,通过对其深入的探究和挖掘,从而试图归纳关中传统民居的现状。
重点探究关中传统民居保护及其传承意义。
【关键词】三原县周家大院;关中传统民居;保护及传承【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96-03【本文著录格式】杨皖京,李海洋,宋少元.典型关中传统民居院落初探——以三原周家大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96-198.一、关中地区概况(一)关中地区的发展历程古往今来,关中平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清朝诗人淡文远的《秦岭云屏》中可见一斑:“屏峙青山翠色新,晴岚一带横斜曛。
寻幽远出潼川上,几处烟村锁白云。
”诗词中关中地区的秦岭山脉层峦叠嶂,天气晴好时,天边的云彩氤氲悠长。
实际上,关中平原地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所处地理区位优渥,自然景观类型丰富。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更替,对关中地区的划分与判定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时至今日,广义上所认定的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其中主要涵盖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等内陆城市。
关中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凛冽,夏季炎热。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关中地区一直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重镇及发祥地。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十三朝古都”——西安,便隶属关中地区,关中地区良好地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人文风俗、艺术形式及建筑形体。
(二)关中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传统民居是先辈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经验积累,创造的与古代官式建筑不同的一类建筑形式,其功能是满足人们生活及生产的需求。
关中地区的民居演变从原始社会的穴居,秦汉一堂二内、隋唐的廊院、四合舍,逐渐发展成熟,成为明清窄四合院,再到独立式,集中式住宅,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浅谈关中地区南大康村乡村振兴建设规划摘要:2017 年 10 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确定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引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了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
而乡村建设也是中国近年以来广为关注的民生话题。
2021年,作为完全脱贫之年,实施乡村振兴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在新时代的中国,设计正在从传统领域,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主动介入社会变革。
从产品驱动到服务驱动,设计师们以设计系统为载体,在乡村大地上找问题、寻对策、创平台。
设计与人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正在被重新认定。
一、乡村振兴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村庄概况:南大康村包括四个自然村,现状共1053户,全村村域面积约5000亩,主要以种植樱桃、葡萄为主,另外零星种植其它粮食作物。
村民住宅用地主要分布于狄寨南路以南;沿着村庄主要道路布局。
以前南大康村与南寨村呈连续发展态势,姚家沟和小康村较为独立,发展交流匮乏,限制了村庄的整体经济发展,自然村村民之间交流较少。
(二)村庄现状交通情况:南大康村紧邻狄寨南路,地理位置优越,村庄内部交通设施较为完善,但是部分道路建设不足,硬化程度不高。
现状道路的对外交通为两车道,道路质量较好,但沿路景观美观性不足;而村庄内部道路已经全部经过硬化处理,道路等级较低,部分路段存在开裂现象。
基础设施情况:村庄现状的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村民少有集体活动,配套设施较为落后。
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环卫系统设施匮乏,缺少停车场地,污水采用明渠,随意排放,路灯等方面的配套都相对落后,急需完善。
建筑利用现状:村庄建设未形成统一风貌,农宅建筑不成体系,新建建筑趋向二砖瓦白墙,具有乡土气息的建筑日益破败,无人修缮,乡土风貌逐渐遗失。
土木工程概论作业近二十年关中地区农村自建房变化
近二十年关中地区农村自建房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们不单单只满足于过去的温饱问题,慢慢的向物质追求方面深入。
在近二十年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个方面都有所改变。
如果有机会走进农村,最直观,最能够体现农村发展就是农村的建筑住宅。
在二十年前,农村还是以较多的土坯房为主体。
墙上鸟巢到处都是,地下鼠洞纵横,屋顶采用排木结构,经常会遇到因为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损失惨重。
如果遇到暴雨天,屋顶漏雨,倒塌的房屋不计其数,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自建房中砖砌结构房屋慢慢增多,这种房屋的安全系数明显好于土坯房,但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农民不愿意投入太大的成本用来买钢筋水泥,这种转砌结构房屋没有采用圈梁,再加上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不牢固,墙体之间无拉结,施工粗糙,墙位不正,工程接缝处理不合理,这使得房屋的耐久性大打折扣,这种房屋以平房较多,或屋顶采用木排架结构。
一般三四年,这类房屋就出现了墙体开裂,地面下陷,屋顶严重漏水等弊端,然而存在到今天的这些建筑早已经成为危房,不能入住。
用了上下圈梁结构的砖混结构,山墙都是24cm墙,自重墙大多是
12cm。
并且施工过程中将水电路线铺设于墙内,即能减少线路老化,同时也防止鼠害对供电供水线路的影响。
墙体采用水泥拉毛或砌上面砖,另外屋檐大多采用混凝土现场浇筑,防止漏水,屋顶多是木制屋面板造坡或是砖瓦架结构,这种砖混结构建筑在当今农村最为多见,但是在经历日晒雨淋后,屋面板腐朽,会有屋顶坡面塌陷的现象。
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这种砖混结构房屋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地震的破坏性巨大,在以后的砖混结构建筑中多了构造柱,不在使用劣质钢筋,屋顶也采用彩钢瓦这种轻型材料,这使得房屋安全系数大大提高,新型的农村自建房建设过程中人们也逐渐将沼气池纳入其中,在建房初,开挖地基时就预留有沼气池区域,这种新型环保设施收到农村人的普遍欢迎。
另外建筑外部式样也慢慢
发生着变化,呈现出现代城市感。
民工在城市打工过程中将自己学习到的国家建房标准应用于农村的建房过程中。
这也使得农村建房逐步走向正规。
但也存在一部分加盖房屋的现象,对于加盖建筑不仅会对原来的低层建筑产生墙面脱落,墙体开裂等影响,而且不是同时期的工程施工,反而会对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
农村建筑也进行着一次机械化革命,农村建房也开始注重效率,混凝土搅拌机,卷扬机,甚至有时会用到吊车来起落楼板等重物。
这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基础开挖也告别原始人工开挖,采用挖掘机,人们越来越注重地基的处理,在建房屋都采用圈梁结构和构造柱,屋檐房顶都是混凝土现场浇筑,施工人员也越来越规范化,墙位不正,墙体之间无拉结的现象不复存在,屋顶大都采用楼板找坡,不再采用小瓦,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瓦或机瓦。
平房屋顶做好防水后,已有不少人采用彩钢瓦这种轻型廉价材料。
房屋的布局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比仅仅满足居住,在室内设有客厅、卫生间、洗浴室、饭厅等,人们的思想已经向城市看齐。
农村自建房在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逐步走向成熟。
从最初的土坯房到现在的砖混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新农村正逐步普及,整齐划一,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完善当中。
不久的将来,农村住房将向安全,舒适,款式新颖跨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