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和商业化——新农业建设的新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388.84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2期

/探索TA N SU O

农村繁荣则国家繁荣。农业发展的好则工业发展顺利。反之,农业凋敝,经济发展必然遭遇“瓶颈”。忽略农业的发展,经济增长不可能持续。城乡经济差距扩大,也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我国农业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缓慢发展期后,农民收入增长由此前的每5年翻一番,变成每10年翻一番。虽然政府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各种摊派和隐性支出使农业的经济资源持续不断地处于

“失血”状态。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展新农业。

农业既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又要持续发展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食品供给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在农产品供应充足的前提下,人们才有更高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农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人口多、农业发展基础差、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新时期、新阶段,保障农业的高生效率、高安全性和多功能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依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工业粗放式发展、城镇化快速扩张,农药化肥滥用,导致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是构成生态环境的重要部分,农业生产的双重性使得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破坏环境,一方面也具有修复环境的功能。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功能。发展农业,更重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农业发

展方式,少用石化能源、化肥和农药,多使用有机肥料和农家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增强环境的修复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与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发展的面貌将为之一新。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近年来出现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新能源、微电子、原子能、空间和海洋等技术。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在不同程度地在农业发展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前景。

以工业化模式建设新农业

城市现代的工业化,特别是信息化、

高科技化,以及先进的商业模式,应再次转向农村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扩散。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化是农民主动向城市寻找技术扩散的需求,那么这一次应由政府和城市主动向农村廉价输送。不过,农民收入的增长,绝不能通过财政补贴或转移支付来实现。“救急不救穷”,以“救穷”的做法发展农业经济,必然失败。有效和持久地增长,必须也只能来源于生产率的大幅度

提高。农民应通过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生活水平。

1.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

工业化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工业化发展进程总是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工业化发展必然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加速科技创新和发展,可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农业将极大地提高生产率,大大降低水、化肥、农药的消耗量。著名案例就是以色列的滴灌技术。

30多年来,以色列的农业用水基本稳定,但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在以色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其真谛不在于挖沟渠,而在于科学灌溉、高效用水。滴灌使每寸土地都透着高科技,电脑控制的水、肥、农药的滴灌系统是现代工业化向农业扩散的典型。

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将沙漠变成了绿洲;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使农村变成了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人间天堂”;韩国的“新农村建设”

,拉平了城乡收入的差距;荷兰的“土地高效利用”,在人口密度堪称世界之最的狭窄土地上,创造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的奇迹。这些国家都面临着与我国类似的“人多地少”的困境,但是在技术扩散、信息化、现代商业的强大支撑下,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率大跃进,农民收入接近或超过了城市居民。

2.制定政策,引导和支持农村工业化建设

工业化和商业化———新农业建设的新模式

■武汉/徐一人

18

农业的工业化必然带动农村的现代化。更高的生产率将产生更多的消费需求,刺激农村服务业兴起,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农业人口“四分天下”的局面——

—农业、农业产业集群、城市打工、农村服务业齐头并进。同时,加快城镇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土地经营权转租和流通,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

农村落后的根源之一在于基础设施严重匮乏,水利、电力、交通都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瓶颈”。教育资源不足、医疗卫生落后、文化娱乐单调,特别是人口素质不高,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低素质的人口是“负债”,而高素质的人口是“资产”。农村的教育、医疗等投资所产生回报的时间可能需要10~20年。但是这种投资从长远看,可将农村人口从“负债”转化成“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效应将越来越明显。

3.加快农业园区的工业化进程

一是促进农业园区与农产品加工业园区的有机结合,实施农业工业型园区发展模式。在县域园区建设中,必须彻底打破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分割体制,建立农业园区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采取支持性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一体化,形成农业工业型园区模式。

二是发展县域农业工业型园区不能“遍地开花”,应以县域内有条件的建制镇为依托。县域农业工业型园区不同于原有的乡镇工业小区,它既不是企业的简单集中,也不是无规划的随意建设,而是围绕农业工业化这个中心,引导涉农企业集中联片发展,逐步改变布局散乱和低水平重复的落后状况,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实现以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农业工业化发展、以农业工业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实现农业工业型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支持性涉农技术产品的开发、交

换和政策利用。可由相关部门制定

涉农技术商品价格管理的基本原则

和具体办法,防止发生各种欺诈行

为,有效促进涉农技术产品的开发

和利用,保护涉农技术产品所有者

的合法权益。

以商业化模式建设新农业

1.商业化模式在新农业建设中

的应用

农村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就

是减少农产品销售流通环节存在的

利润损失。应从农产品流通环节入

手,将层层盘剥的低效率、高消耗的

中间商挤出去,实现农产品从土地

到城市居民直接对接,将本该属于

农民的流通利润大部分返还给他

们,此举将很快增加农民的纯收入,

释放出他们极大的消费能力。这样

不仅可实现农产品高效低成本的流

通,还可有效保障食品安全。采用这

种商业化模式可借鉴沃尔玛的连锁

模式,优先向民营企业放宽市场准

入限制,限定这类企业的利润上限,

放手让它们在规模上获得增长潜

力。在金融和资本市场上,特设农业

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鼓励这类企

业优先上市。在政策鼓励下,会有更

多的资金参与进来,在激烈的竞争

后,择优选择。

“阿里巴巴”如果能够为600万

中小企业提供国际市场需求信息,

那么为什么不能为数亿农户提供市

场需求信息?在强大的市场信息的

数据挖掘中,企业将获得高额利润,

同时为农民解决最为困扰他们的信

息不充分难题。信息激荡同样也能

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对全国农户的

数据采集和分析具有战略价值,各

地政府、研究机构、银行、券商、基金

会成为有兴趣的客户。目前,有条件

上网的农村正在迅速扩大,手机在

农村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有条件

的地区可先行启动信息化进程,暂

时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由政府牵

头,引导民间资本逐步解决。

2.商业化模式对新农业建设的

支持

农业的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

资金投入,未来5年,仅水利工程的

投资规模就达2万亿元,这是对近

20年来农村水利发展停滞的补偿。

这样大的一笔资金该如何解决?目

前,土地出让金是主流思想,但这并

非最佳选择。推高土地价格,是一种

将土地和房地产货币化的思路,在

生产率未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最

终只能导致货币更严重超发,在助

长资产泡沫和投资盛行的同时,通

货膨胀、房价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必将压缩利润空间,抑制了真实的

财富创造,削弱了真正的经济增长

之源。

农业工业化建设的部分资金可

由资本市场承担,那些投资期短、收

益高,能上市的企业,不需要政府出

资,政府只要给足政策即可,因为逐

利的资本有的是。而农村的基础设

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长线投资,资

本市场一般不会介入。短期资本追逐

的是3年至少10倍以上的回报,那

些5~10年才能见效的投资对它们

没有吸引力。

关于农业的长线投资,比土地

出让金更合理的方式是发行“农业

公债”或地方农业债券。这种农业债

与地方融资平台债,有着本质区别。

农业债是典型的生产型负债,而地

方融资平台的许多债务则投向了华

而不实的非生产型领域。2010年我

国因水灾、旱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

损失就高达上千亿元,间接地生产

停工、商业流通中断等损失就更大。

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将会减少

灾害的损失,直接增加社会利润,

提高生产率。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所

创造的现金流虽然不像项目效益那

么直观,但是总体的社会收益是明

显而持久的。财政对农业债的利息

支出,将从社会的经济利润增加中

得到税收的超额补偿。■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编辑梁雪

19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