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

  • 格式:doc
  • 大小:3.43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

对青少年的社区矫正,是指对年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实施了危害社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青少年实施社区矫正。如何加强对社区矫正中青少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使他们能顺利回归社会重新做人,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发生,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社工在社区矫正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情况,发现新问题,积累新经验。

一、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低龄化,农村青少年犯罪上升幅度较快,初犯率较高,财产型犯罪和暴力犯罪仍呈上升趋势,团伙案件增加,教育保护青少年人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力度,对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和挽救,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我镇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资料来看,我镇的25岁以下的矫正对象有8名,数量占矫正对象总数的60%,年龄最

本,持强凌弱,善恶不分,其主观恶性根治很难,一旦遇到机会,犯罪意念疾速滋长这部分未成年对象极可能出现不服从管理,甚至违反规定、对抗改造的情形。因此,工作中要将其纳入重点矫正的对象,坚持重点监督与适时奖惩相结合,对不服管教、违法犯罪的,必须依法对其严惩不贷。三是不能正确认识适用社区矫正的意义。部分青少年矫正对象不懂“从轻减轻处罚”的涵义,犯罪了不用坐牢不用受苦,没有体会到法律的威慑力,使其产生“犯罪也不是什么大事”的思想。同时,由于缺少及时的心理矫正,缺乏必要的引导沟通,有的青少年矫正对象有一种“破罐破摔”心理,为其重新犯罪埋下了伏笔。

2、外部环境对青少年矫正对象的影响分。虽然由专门的矫正机构和矫正志愿者对其实施管理、教育,但是由于放在社会上,青少年还会普遍进行交往,有的矫正对象利用监管工作间隙,沿袭从前的不良生活圈子和朋友圈子,或者受成分复杂的居住环境的影响,不良生活习惯延续,在犯罪边缘徘徊,不知不觉地重走老路,引发犯罪。因此,由于外部环境对青少年矫正对象“群体感染”情况,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矫正对象发挥作用。在实际情况中,在校生一旦犯罪,一般学校都有规定,只要受到刑事处罚的就要开除学籍,这些青少年或者被送往工读学校,或者不愿意接受工读学校严格的管理拒绝入校,被推向社会,在社会闲散、游荡,很多会再次犯罪,甚至成为惯犯。另一方面,青少年矫正对象的家庭教育多存在问题,不是过分溺爱就是不闻不问,不是窒息管束就是放任自流。家庭是改造青少年矫正对象极为重要的环节,家长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思想关注甚少,对其精神世界一无所知。有些家长不但发现不了教育方式的缺点,在孩子犯罪后失望和焦虑心情驱使下,反而会出现更为不当的教育形式,不但没有帮助矫正不良思想和行为,还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教育效果,使其再次触犯法律。

三、社区矫正工作中对青少年矫正对象教育和监管的几点思考

社区矫正工作综合性强,涉及到国家司法、刑罚执行、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对青少年实施矫正,需要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发挥职能部门整体协调一致的优势开展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建立起挽救青少年矫正对象的配套体系,并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向纵深发展。

1、对青少年进行社区矫正,要处理好惩罚与教育的关系,在矫正过程中,坚持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基本原则来开展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其所犯罪行可以不处罚。青少年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是,惩罚本身不是目的,惩罚的目的是立足于对犯罪者的改造和挽救。在青少年矫正对象置身于正常的生活环境下,按照规定参加力所能及的、每月10小时的公益劳动,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并接受矫正组织的

监督考核。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使其恢复正常人格,早日回归社会。

2、心理矫正、思想改造是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根本。心理辅导、思想引导是目前对青少年矫正的最有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心理矫治、思想改造过程是旧的心理定势不断消解,新的心理定势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因为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世界观尚未定型、人生观显著错位、价值观严重扭曲,误入歧途,走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