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晓华教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女科学家事迹5篇完整的事迹资料是体现个人品质和实力的重要手段,事迹材料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力量,让我们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女科学家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女科学家事迹篇1史蒂芬科学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
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
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
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科学家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
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
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
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
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
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
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
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女科学家事迹篇2斯蒂芬.科学家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0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
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濮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申报材料汗洒科教路情谱创新曲——记濮阳市科技教育奇葩杨建庄杨建庄,男,1957年10月生,汉族,河南濮阳人,中共党员,95年北师大硕士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
现任濮阳市油田六小科教主任,兼任河南省科技英才俱乐部高级教练、河南省科技教育讲师团高级讲师、中国创造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科技教育协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理事、中国儿童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教育部社科学术常委与教育科研鉴定评审专家等职。
该同志思想政治素质高,有良好职业道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从教,精心育人,勤奋敬业,创新奉献,科技教育硕果累累:主讲的创新课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9项;他承担国家重大课题通过国家鉴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11项,开发的14项实用技术在全国推广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编著《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实践活动》、《创造性教学通论》《学创造》等6套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国内推广应用;国家刊物上发表教育创新论文87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另著《创造发明心理学》、《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指南》、《创造发明技法六十八》、《扬起创新的风帆》青少年创新辅导专著。
他辅导学生参加3-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创造发明一二等奖86项,获省部创造发明一、二等奖210项,获局市奖创新发明奖1123项,28项发明技术获国家专利奖和国际工程大赛奖;其中6人分别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75人获国际工程大赛、全国小小科学家、宋庆龄发明奖、小院士等,连续6届获濮阳市科技创新市长奖。
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教育部学术带头人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教专家等。
一、创新教育研究与技术开发求实协作,硕果累累。
杨建庄坚信科研是开发教育技术的生产力,他甘做“科研兴教,教改强师”领头羊,带头身先士卒,立德诚为本,立业勤为先,他引领教师群体推动教改,用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人格魅力凝聚了一支创新能力强、勤奋敬业、结构合理的科技教育团队。
科技先进个人事迹材料5篇科技先进个人事迹材料5篇科技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1)杨__,__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第十二届__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第四届__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七十年的浴血奋战、七十年的砥砺前行、七十年的接续奋斗,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站位新时代,作为一名三农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为伟大的时代自豪同时,清晰认识到时代赋予我们青年一代伟大使命和责任。
我们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技人不怕吃苦、永不懈怠的优良传统,切实肩负起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努力在科技创新上向前伸,在服务三农上往下沉,用自己的学识才干和实践技能服务天汉百姓、助力脱贫攻坚、效力三市建设,把个人的梦想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在奋斗和拼搏中实现人生价值,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70年华诞献礼。
科技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2)李__,女,1984年8月出生,__市口腔医院医务科长、正畸科副主任、口腔正畸副主任医师,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医学博士。
完成__省牙颌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开放课题1项,参与4项口腔临床及基础课题研究,其中市级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得__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共发表中文论文13篇,英文论文3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文章6篇,SCI论文2篇。
参加全国学术交流2期,撰写的2篇论文分别被第十三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集、《20__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录。
科技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3)杨__,女,唐山市第二十八中学901班学生,任班级卫生委员,共青团员。
杨__同学从小就立志读好书,做好人,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她也一直行动中不断践行着自己的标准,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对待师长,杨__同学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敬爱,是他们给予了她知识,帮助她成长,没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赵雪取得的众多成绩,因此回报老师是她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等作者:暂无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3期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1 月12 日,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共有10 位年轻女性科技工作者被授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荣誉称号,以表彰她们在生物、通讯、医学、农业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中国科协荣誉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等院士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女性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半壁江山,在引领科技创新的伟大征程中,熠熠闪耀着3600 多万女科技工作者的靓丽身姿和智慧之光。
”怀进鹏在致辞中表示,女性科技工作者以自己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科学技术重大和前沿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
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评审委员会由41 位院士和专家共同组成,经过严格评审,最终有10 位优秀女科学家从230 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她们分别是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沛芳、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卢艳丽、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朱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许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杨莉、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系教授吴晓群、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沈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研、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陶晓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秀莲。
此外,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的后备军,“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为中国科学事业储备了年轻力量。
今年,来自北京大学的黄芊芊、林丽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楠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周熙文4 位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入选。
据了解,“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于2004 年联合设立,旨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女性投身科学。
科研先进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篇一:市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2500字)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本人1988年毕业于山东省金乡师范学校,在教育战线默默耕耘以近三十载。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扎根山区,辛勤耕耘在农村教育这片热土上,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原则;用较高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同事,以满腔的热情指导帮助同事,能够与同事积极团结合作,重视、关心学生的成长,工作中以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了寓科研于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
工作中,从实际出发,立足现状,着眼长远,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积极探索教科研新路子,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
因此多次获得“县优秀教师”“县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本人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已于XX年9月结题。
参与研究的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挖掘农村生活素材,构建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策略》已经结题,该课题同时荣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从书中吸取精神食粮,从实践中提取丰富自己的营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将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积累、反思,敢于创新、勇于质疑。
立足现状,用发展的思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突破、创新。
本人撰写的《论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一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XX年第6期上;还有多篇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故事》等刊物上发表。
在教科研工作中,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创新方法,从教育科研入手,立足科研促教学,立足课堂搞科研,带领我镇广大教师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组织活动、拓宽师生自主发展的渠道。
注重过程,加强实践,促进特色形成,以行动促进学校事业的和谐发展。
教育科研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在教育科研之路上,我将不断大胆探索,积极思考,在教育改革中,发扬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精神,探索一条适应教育改革的教育科研之路。
科学家青年成名的事迹科学家青年成名的事迹篇1她被人戏称“三无科学家”,没有留洋背景,没用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
她默默无闻地努力,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夜以继日地钻研着……她就是_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儿时的她,家乡正流行着疟疾。
幼小的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亲人们悲痛不已。
疟疾是危害甚是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几亿人民都为此丧生。
屠呦呦不忍看到人们生离死别,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神奇子弹”。
毕竟,科学这条路太狭窄了,太陡峭了。
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陈旧的设备。
屠呦呦和团队在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亲自服用药物,将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药物研发。
因为环境简陋,放着药物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他们在长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艰苦卓越的前进。
_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无色结晶物体命名“青蒿素”,_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础上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万的人民,上百万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
“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_年,屠呦呦获得了世界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面对如此严谨认真的屠奶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她。
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工作一丝不苟的屠奶奶生活中却是一个粗线条的人。
有一次出差时她的东西丢了,让同事帮忙寻找,同事打开行李箱,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东西摆的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哪像个女生啊。
虽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屠呦呦仍与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继续投入新的研究。
荣誉的获得并没有改变她科学研究的初心。
科学家青年成名的事迹篇2,出生于1981年,本科学历,现小学一级数学教师,任职于郎溪县新发中心学校小学部。
9月,我宣城师范毕业参加教育工作。
作为年青的教师,本人一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热诚教学,热心教研,尊纪守法,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克己奉公,爱心助人,事事处处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目录第一篇: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第二篇: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第三篇:河北科技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动画学院郝俊康第四篇:河北科技大学理工葛振东同志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事迹材料第五篇: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推荐正文第一篇: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濮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申报材料汗洒科教路情谱创新曲——记濮阳市科技教育奇葩杨建庄杨建庄,男,1957年10月生,汉族,河南濮阳人,中共党员,95年北师大硕士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
现任濮阳市油田六小科教主任,兼任河南省科技英才俱乐部高级教练、河南省科技教育讲师团高级讲师、中国创造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科技教育协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理事、中国儿童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教育部社科学术常委与教育科研鉴定评审专家等职。
该同志思想政治素质高,有良好职业道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从教,精心育人,勤奋敬业,创新奉献,科技教育硕果累累:主讲的创新课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9项;他承担国家重大课题通过国家鉴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11项,开发的14项实用技术在全国推广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编著《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实践活动》、《创造性教学通论》《学创造》等6套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国内推广应用;国家刊物上发表教育创新论文87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另著《创造发明心理学》、《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指南》、《创造发明技法六十八》、《扬起创新的风帆》青少年创新辅导专著。
他辅导学生参加3-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创造发明一二等奖86项,获省部创造发明一、二等奖210项,获局市奖创新发明奖1123项,28项发明技术获国家专利奖和国际工程大赛奖;其中6人分别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75人获国际工程大赛、全国小小科学家、宋庆龄发明奖、小院士等,连续6届获濮阳市科技创新市长奖。
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教育部学术带头人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教专家等。
伴侣·2023/03因一次意外走上科研道路1990年,万蕊雪出生在河南一个普通的家庭里。
和那个年代的很多孩子一样,万蕊雪的父母要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年幼的她只能留在家乡,与外婆相依为命。
她的外婆患有糖尿病,经常需要吃药、注射胰岛素,但外婆年纪大了,有的时候会忘记。
每次在外婆难受的时候,万蕊雪就紧紧地抱着外婆,希望以此来减轻外婆的痛苦。
一次万蕊雪放学回家,一进院门就看见外婆倒在地上,怎么都喊不醒,受到惊吓的万蕊雪连忙大声呼救。
最后外婆被及时送到医院,经过及时治疗后并无大碍。
这些童年的经历,给年幼的万蕊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开始迫切地想要了解糖尿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疾病。
经过了解,万蕊雪发现糖尿病的危害非常大,患者不但饮食受限制,皮肤哪怕被蚊子叮一下,都会比别人多痒上好几天。
最可怕的是,万蕊雪发现糖尿病目前还没有被根治的医疗手段,只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控制,但遗憾的是,有些患者甚至连注射胰岛素都不管用。
渐渐地,万蕊雪萌生了想要成为一名医生的想法,她想通过努力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让外婆不再受病痛的折磨。
上了初中后,随着知识的增多,万蕊雪逐渐明白,如果没有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糖尿病很难得到根治,所以她将理想由医生转向了生物学家。
当第一次知道人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时候,她觉得这太神奇了!许多人认为十分枯燥的细胞裂变增殖,在万蕊雪看来却是神秘感十足。
本就对医学很感兴趣的她,开始疯狂研究生物学知识。
她上课认真听讲,业余时间就跑到图书馆、书店等地阅读生物学方面的书籍。
随着学习的深入,万蕊雪发现人类很多的疾病都是由于细胞裂变增殖的过程出了问题,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癌症等等。
于是,对于生物学知识的钻研已经不仅仅是万蕊雪的爱好了,更是她梦寐以攻克世界难题,坚持为国科研万蕊雪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学霸,师从中国生物学大咖施一公教授。
为攻克世界难题——剪接体三维结构解析及工作机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6年,万蕊雪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2018年,获《科学》杂志以及全球多家顶级科研机构联合颁发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奖;2022年11月,她又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23“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事迹材料(8篇)2023“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事迹材料(篇1)探究是一切的基础,是生命的本质—我们应该善于探究身边的科学,科学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变化莫测:科学就像一个五彩的万花筒,千奇百怪:科学就是一位多艺的表演者,向我们展示着科学的`火花……小时候,我看见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自己也想像小鸟一样飞,可是怎么也飞不起来,姑姑家有一对鸟的翅膀,我想鸟儿是因为有翅膀才会飞,我用翅膀不就可以飞起来。
可是,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便想知道鸟儿为什么会飞。
通过询问,观察、上网……我知道了鸟儿为什么会飞。
首先,鸟类的身体外面覆盖着轻而温暖的羽毛,羽毛不仅具有保温作用,而且使鸟类外型呈流线形,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最小,有利于飞翔,飞行时,两只翅膀不断上下扇动,鼓动气流,就会发生巨大的下压抵抗力,使鸟体快速向前飞行。
其次,鸟类的骨骼坚薄而轻,骨头是空心的,里面充有空气,解剖鸟的身体骨骼还可以看出,鸟的头骨是一个完整的骨片,身体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愈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钩状突起,互相钩接,形成强固的胸廓,鸟类骨骼的这些独特的结构,减轻了重量,加强了支持飞翔的能力。
另外,我认为在鸟类身体中,骨骼,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机能的构造,都趋向于减轻体重,增强飞翔能力,使鸟能克服地球吸引力而展翅高飞。
探究身边的科学,更好的造福于人类,造福子孙后代,它无处不在。
2023“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事迹材料(篇2)女,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疫苗和抗体的研究。
她带领团队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表达纯化工作,为一线医院的临床血清学检测提供了珍贵的抗原,正是利用这些抗原,筛选获得了可以中和新型冠状病毒的中和抗体,为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曾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天津市滨海新区“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天津市2020年“最美科技巾帼”等称号。
一位简单而不平凡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作者:言实来源:《科学家》2014年第05期2009年的法国巴黎,一位身材消瘦、眼神坚毅的中国女性登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奖台,这是第二位登上该奖台的中国女性科学家。
而这次获得“世界青年女科学家奖学金”的正是一位名叫施静艺的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基因学博士,这个奖项是专门为女科学家而设立的。
这一创立于10年前的奖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的一部分,每年会颁给15位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年轻女博士或女博士后,奖金为2年内最高4万美金,除了年龄在35岁以下之外,获奖条件还包括她们的研究课题需被本国以外的权威研究机构认可。
而在2000年获得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提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正是施静艺的导师。
“大家都说陈老师要求严格,跟着她压力大,不敢报,结果那年只有我一个人报考陈老师的免试直升研究生。
”回忆起数年来跟随陈老师的经历,施静艺认为“严厉和严格是对陈老师最贴切的描述”。
正是在这位严师的调教下,生性沉着冷静的施静艺渐渐显露出女科学家独有的科学素养。
“我们还有许多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在一个解决了的未知现象背后,还有更多的未知,因此,不要想象得过于美好或乐观。
假如你认为你的科学目标很简单、很容易被解决,就往往容易心态浮躁。
假如你认识到科学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历许多困难,你就有毅力和恒心面对它,也就会比较严谨地对待它。
”施静艺这种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就是在严师的教导下逐渐练就的。
施静艺研究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的表观遗传学。
在白血病病人体内,异常造血细胞在骨髓中迅速增殖,影响了正常血细胞的生长,可以迅速引起危害生命的疾病。
白血病位居我国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列,而且患病机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
在中国,每年会有3万到5万例新增病例。
健康人体内,抑癌基因通过表达产生抑制肿瘤的蛋白质保护机体抵御侵害。
科研巾帼标兵岗事迹材料
《科研巾帼标兵岗事迹》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一份关于科研巾帼标兵岗事迹的材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扬。
这份材料详细介绍了一位优秀的女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
这位女科研工作者名叫李敏,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工作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敏不仅不断创新,还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她曾在多家重要科研机构和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她的科研成果被国际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李敏在研究中不仅关注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还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她曾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成功用于临床治疗并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她还参与了多项相关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除了在科研领域的成就之外,李敏还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和人才培养工作,帮助年轻科研人员成长,并在学校和社会开展了多项科普宣传活动。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巾帼标兵”的责任与担当。
李敏的事迹不仅是科研领域的一面旗帜,也是对全社会的一种鼓舞和激励。
她用自己的勤奋和拼搏,为中国科研事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成为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榜样和启迪。
希望
更多的科研巾帼标兵能够涌现出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主要科技成果目录一、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省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新型贮氢合金的研制及气体杂质对贮氢合金毒化机理研究”(排名第一)、省部委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小型电解氢氧复合反应系统研究”(排名第一);所承担的四项省部委级基金课题“气体杂质对贮氢合金性能的影响”(排名第一)、“表面处理改善储氢合金抗毒化性能”(排名第一)“X提取中纳米材料研究”(排名第一)、“膜阴极阳极复合体研究”(排名第一)均被评为省部级基金二等奖;2008年获邓稼先青年科技奖“便携式氢氧复合器研究”(排名第一);现正在申报省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XXXX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三)(已通过学科专业组评审及省级评审)。
二、承担的部分课题所承担的课题均圆满完成,其中包括“重水提取氢同位素关键技术研究”(资助金额为一仟三百万余万),“重水提X前期技术研究”,“特种电解浓集装置研究”,“重水提X联试实验研究”,“离子交换膜研究”等课题研究,省部级基金“表面处理改善贮氢合金性能研究”,“X提取中纳米材料研究”,“膜阴阳极复合系统研究”,“便携式氢氧复合反应研究”,“储氢容器研制”,“贮氢材料研究氢氧复合反应研究”,“Na系轻金属氢化物制备及贮氢机制研究”,“元素改性Zr基合金贮氢性能研究”(省部级重大基金所负责),“轻质配合物的制备及机理分析”,“Na-Al-H体系中氢化物的形成机理及贮氢特性(国家面上基金10776065)(院专家),“结构容器制备技术研究”,“热释光XXXX建立”,“金钢石薄膜X射线窗口研究”以及国家973高科技项目子题,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子题,重点实验室基金等等。
三、获得专利情况获批三项国家发明专利:表面处理改善贮氢合金抗CO毒化性能的方法(200410087380.3)(排名第一);流化床氢氧复合反应器研究(200610020759.1)(排名第一);一种抗毒化的镧铺铈合金,(排名第二);国防专利:特种电解浓集装置(200410081500.9)(排名第一);现正在申请另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双通道捕集器固定床氢氧复合反应器(201110331331),(排名第二)(进入实审阶段)。
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精选11篇)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要怎么写?科技观里还有很多很多好玩的科技体验项目,每个项目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道理。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篇1许__,男,出生于1984年12月,__市教育局教育科副科长、团工委书记。
自20__年从事关于青少年科普、科技创新的相关工作以来,积极钻研业务知识和组织开展活动;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各级政府关于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切实围绕为青少年学生和中小学科普科技教师服务,为学校的科普和科技创新教育发展服务,为提高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服务,有效推动了教育系统科普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推动《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宣传和落实。
积极为单位决策层献言献计,当好推动教育系统工作的宣传员和参谋员,推进学校和青少年科普科技工作的发展。
同时认真研读上级有关科协工作的文件和政策法规,结合实际主动思考,让上级精神在教育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不断加大科普宣传工作力度。
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名普通的科普科技工作者,该同志积极加大科普宣传工作,通过编制汇编材料、撰写综合稿件、发放宣传资料、指导开办科普宣传专栏、各级网络媒体传播等形式,向师生传递科普和科技创新信息,大力宣传科普科技知识,为全市教育系统师生科普和青少年科技创新两项工作的发展营造了支撑氛围。
三、加强科普活动开展,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一是积极组织各类科普科技活动,该同志发动相关学校参加各种比赛,继续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
如以每年5月份的防震减灾宣传周为契机,组织中小学通过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应急疏散演练、演讲、学校宣传栏以及班级板报等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能力。
勾晓华教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勾晓华,女,1970年4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应对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近年来主要从事树木年轮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1995年在兰州大学生物系获污染生态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成员之一。
近年来先后多次到美国、英国、德国等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
勾晓华教授是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的年轻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具有扎实的业务基础知识,学术思想活跃,工作能力强。
近年来承担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负责两项兰州大学的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工作踏实认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学校主管部门及教学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自然地理》教师梯队的主要成员。
先后指导8名硕士研究生,协助指导3名博士研究生,并协助完成大量的科研管理工作。
她平时不仅自己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对自己的学生学习上也要求严格;不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生活上对学生关怀备至,十分关心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解决、处理好各种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研究生。
鉴于她在教学及管理方面的出色工作,2005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8年主讲课程“生态学与陆地生态系统”入选甘肃省精品课程,2009年主讲课程“生态学与陆地生态系统”入选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
勾晓华教授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而且在科学研究中积极活跃,先后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基础研究重点规划项目(973)、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是国家基金委“西部干旱环境演变创新群体”的骨干成员。
勾晓华教授于1999年主要参与建立了兰州大学树木年轮实验室,并与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的树木年轮实验室等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实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研究,使兰州大学树轮实验室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内几家主要的树轮实验室之一。
同时还与英国、德国和瑞典等国及国内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
在各项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勾晓华同志不畏艰险,多年来带领课题组成员奔波在祁连山、贺兰山等西北干旱区的各大山地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江河源区等高寒缺氧地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完成了大量的野外科学考察工作,先后在在西部地区的祁连山、贺兰山、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和西顷山)、天山中东部、阿尔泰山、西昆仑山、西秦岭、兴隆山、古居延海、河西地区考古墓群等区域的60多个点采集了大量的树木年轮样芯和样盘,以兰州大学树轮实验为平台,开展了树轮气候学、树轮生态学和树轮水文学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完成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近八十篇,更多高水平研究论文正在评审发表过程中。
(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三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通讯作者15篇)。
近年来勾晓华教授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思考,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为环境变化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于上述各个方面出色的研究工作,勾晓华教授2004年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荣获“第九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09年荣获“第七届青藏高原科技奖”,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