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共8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04 MB
- 文档页数:84
宪法发展:中国现行宪法变动方式的理论言说周叶中 张 权*目 次一、“宪法发展”概念的提出二、宪法发展的构成要素三、宪法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四、结论摘 要 在已有的宪法变动理论看来,我国宪法变动存在着单一依赖修宪方式、修宪频率高、政治主导和政策性浓厚等问题,但这些理论立足于形式主义宪法观,主要关注宪法条文的稳定性,难以从整体上解释我国宪法变动全局。
因此,我国宪法学应通过新概念和新理论范式来解释现行宪法的变动。
而我们用来界定新中国宪法变动的“宪法发展”,以及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宪法法律发展规律”,则揭示了我国的实质主义宪法观,即更关注宪法的实质内容并兼顾宪法的规范性与发展的规律性,因而是更符合我国宪法观念和实践需要的概念。
对这两个概念的阐释将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宪法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我国宪法变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宪法发展;宪法发展是基于主客观条件朝着特定方向前进的、人为的、有形的、体现宪法内在要求和特定趋势的宪法规范的调整和变动;宪法发展必须满足事实、意志、规范和标准等要素,呈现特定趋势与规律。
关键词 宪法修改 宪法发展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 宪法变动 宪法变迁 修宪模式宪法修改既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宪法学理论创新的重要节点。
我国现行宪法在2018年进行了第五次修改,宪法修正案的顺利通过表明我国已形成较为稳定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宪法修正模式,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发展方式。
在如何阐释1982年以来中国宪法变动的问题上,选用何种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宪法变动,仍未形成共识。
理论解释的不足和现实中的困惑,要求借助本土概念建立更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对中国现行宪法的变动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和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提* 周叶中,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张权,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研究”(项目号16JZD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8年我国宪法的根本制度-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我国宪法的根本制度
我国宪法的根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l)宪法的特征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特点:
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诸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都在宪法中作了明
确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
容及其发展方向,而且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上规范着整个国家的
活动。
第二,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既体现为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又体现为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
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一方面,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并非普通的
立法机关。
另一方面,通过、批准宪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
[科目] 政治[年级] 初二[章节] 第八课[文件] 第八课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oc[标题] 第八课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关键词] 教案[内容]第八课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识记:宪法的含义。
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宪法规定。
我国宪法的构成。
理解;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列举我国宪法的有关条款,说明宪法是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二)能力目标结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或规范,初步具备识辨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或公民个人行为是否违宪违法的能力。
能够对照社会与生活实际,大体说明宪法对我国公民各项自由和权利的有关规定。
(三)思想觉悟目标深刻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一切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树立宪法至念。
思想上能够认识到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核心也是依宪治国,宪法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切实做到认真学习宪法,自守宪法,热情写传宪法,勇于维护宪法。
[教学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教学难点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以宪法为核心的权利保障体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请同学们粗读本课的课题、框题、目题、由学生将知识结构写在黑板上。
本课知识结构框架:请同学阅读第八课题下的引言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我国法律在哪些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依法治国为什么道德是依宪治国?为什么要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设计此总是的目的是:(1)使学生对本课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2)突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和宪法的最高权威概)学生并不一事实上能马上回答出不,但要道德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
)导入新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却容易使人认为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事,不如具体的法规如刑法、民法、诉论法、消费益保护法等人们每天都能接触和使用的法律来得具体。
新中国的历次宪法修改编辑丨子愚1975年1月17日,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作了全面修改的宪法,称为“七五宪法”。
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特殊时期产生的。
这部宪法共4章30条,主旨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为理论指导,取消“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把“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一些“左”倾思想写进宪法。
1978年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又一次作重大修改的宪法,称为“七八宪法”。
这部宪法共4章60条,尽管对“七五宪法”作了一些重大改进,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总体上表现为仍然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七八宪法”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主要是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县级人大代表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将上级人民检察院同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关系由监督关系改为领导关系。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取消了“七八宪法”规定的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宪法,称为“八二宪法”。
这部宪法分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五个部分,共4章138条。
“八二宪法”在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沉痛教训的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借鉴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法。
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等。
其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规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为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对“八二宪法”陆续进行了修改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修改历程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制定颁布的。
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国家基本制度与重大问题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及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和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1975年宪法~由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因特定的历史原因~它从总体上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四)1978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75年宪法的极左倾向~但由于当时许多是非问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还未能分清~因此尽管经过两次修改。
1978年宪法从总体上仍不能适应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五)1982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是我国现行宪法。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其体现的基本精神有: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六,什么是国体?国体亦称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七,我国的国体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有哪些?就我国而言~现行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一章:宪法概述一.宪法(概念):是以民主政治为本质属性,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宪法的特征:A法律特征(1)内容方面比普通法律更全面,广泛和重大。
【根本的社会关系、根本任务、根本制度】(2)效力方面,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宪法是其他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②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最高活动准则,是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更严格,复杂。
①依法组织专门的机关进行制定和修改②制定和修改需要经过特别的批准程序。
B政治特征: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自由。
(1)保障公民自由。
【为什么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5点)第一,宪法内在原理——第二,宪法外在作用——第三,民主和人权,资产阶级——第四,当今世界各国宪法的内容,第五,所以说——】我国宪法关于“公民权利与自由”(3点)①宪法第二章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了专章规定;②这些规定体现了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为公民与国家之间和公民相互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准则;③宪法作为根本法,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成为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
(2)规范国家权力。
①规定国家权力运作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使国家权力在宪法设定的规范内有效远行;②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三.宪法的实质:(1)政治实质(阶级实质):宪法作为政治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首先表现为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3点)①宪法是在阶级斗争中产生的,是由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以国家名义制定的,是阶级斗争胜利成果的记载和总结;②宪法在内容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整体的意志和利益;③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2)精神实质:宪法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4点)①确认了民主的事实;②建立了民主国家制度;③确认并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④确立了民主制度的法律基础。
中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修改方式。
宪法作为中国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国家组织和活动的总章程,是国家法制的自身基础和核心,所以修改宪法方式的规定必须考虑宪法的稳定性。
中国宪法的修改有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部分条文进行修改,例如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现行宪法部分条文的修改;还有重新改写形式,即将原来宪法重新改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是将原来宪法重新改写一遍。
──宪法修改机关。
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
──宪法修改程序。
为保持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宪法的修改需要按照特别的程序来进行,比修改普通法律更加严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既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纲领,又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1949年9月29日颁布的。
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共有7章60条。
第1章总纲,规定国家的性质、任务和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2章政权机关,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