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生命主题
- 格式:doc
- 大小:2.55 KB
- 文档页数:1
论现代女性乡土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摘要:现代女性乡土文学由女性自己创作,它关照乡村同胞命运,反思古老农耕文化、反映地域特色和社会精神的文学,其诞生并不算晚,且有诸如萧红、丁玲、冰心、杨刚、罗淑、雷妍等女作家的许多佳作。
然而,无论从性别文化现实还是文学角度,女性乡土都是在场的缺席者,并没有得到充分正视。
现代女性乡土文学对反映女性视域下的乡土世界、探寻女性与农耕文明的内在联系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其独特价值在于性别审美内涵:在乡土背景下对女性自身问题的探索更深入;对女性形象心理建设和生命力的体现更充分。
关键词:女性乡土;地位;文学价值;性别审美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创作十分繁荣,现代作家走出乡土、接受新知,特别善于表现质朴的乡土文化,以觉醒者的姿态重新审视古老的农耕文明。
乡土作为一种承载地域文化的符号也是具有性别属性的。
然而,无论是乡土文学的创作还是理论建设都似乎屏蔽了女性话语色彩,当然这也源于女性解放的滞后。
一、女性乡土文学的地位:在场的缺席者这样的剥离对现代知识分子意味着自由和解放的实现,但同样是背井离乡,对男子来讲是跨越式的放逐,最终还是有家可回,对女子而言却意味着永久的分离,没有回归的可能。
因此,从文化现实角度讲,女子是没有乡土的,但也有丰富的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
现代女作家的乡土创作不同于传统乡土文学中的“恋乡”主题,而有其独特文学意义和丰富内涵,不应被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所遮蔽。
(一)丰富而多元的创作现代女性乡土文学是女性作家基于一定的乡土经验而创作的,其诞生并不算晚。
其实,冰心早在1920年就发表了一篇乡土小说《最后的安息》,关注妇女问题。
陈衡哲的《巫峡里的女子》、冰心的《六一姊》和丁玲的《阿毛姑娘》等陆续发表,表明当时女作家从问题小说入手,关注农家妇女的朴实和痛苦,体现了对底层妇女的同情和观照。
30年代女性乡土发展迅速而卓越,羅淑的《生人妻》、杨刚的《翁媳》和《桓秀外传》、丁玲的《田家冲》、罗洪的《稻穗还在田里的时候》等一大批女性作家从个人化的诉说逐渐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角向着乡村大众倾斜。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红高粱》中体现的乡土文学特点和价值。
一、乡土生活的真实再现《红高粱》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农村的真实场景。
小说以毛娘家庭为主线,娓娓道出了他们的生活琐事、家族变迁,展现了农民的苦难和追求幸福的坚韧。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高粱的独特风貌和农村人的朴实形象,使读者对乡土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知。
二、历史背景下的乡土抗争《红高粱》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小说中毛娘与日军的斗争,展现了农民在困境中的顽强抵抗。
小说以乡土民间为舞台,将乡土文化与抗日斗争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民众抗争精神的赞颂和对侵略者的鞭挞。
同时,通过展现红高粱作为象征物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了对家庭、人民、土地的热爱以及民族自尊心的萌发。
三、宗族观念与世代传承《红高粱》以毛娘家族为线索,讲述了家族成员的兴衰起伏和世代相传的故事。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毛家宗族的细致描绘,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的弊端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同时,小说中的后代们也不断反叛、追求自由与独立,展现了作为一代又一代的乡土人民的坚持与变革。
四、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红高粱》以人性的复杂性为切入点,揭示了人在特殊环境下的诱惑与挣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有忠诚、善良的人物,也有自私、残忍的人物,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善恶的界限和命运的无常。
小说带领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总结起来,《红高粱》通过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生动再现了山东农村的生活场景,并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乡土抗争的描写,展现了乡土人民的团结和抗争精神。
同时,小说中宗族观念与后代追求自由的对立也呼应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小说引导着读者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
乡土文学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探究在当代文坛上,乡土文学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成为文学发展的一股重要势力。
同时,当代文学创作中也不断涌现出乡村题材的作品。
可以说,乡土文学与当代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通过深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联,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乡土文学的特点乡土文学一般指以乡土为主题、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文学形式。
它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1. 显著的地域特色。
乡土文学作品常常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中,它们的生命气息深深地扎根于某一具体地域,展现出这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土壤和生活方式。
2. 关注民众生活。
乡土文学强调人与土地的关系,更多地着眼于普通百姓,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信仰文化、情感生活等方面,以此反映当地特有的人文缩影和社会状态。
3. 缘起本土文化。
乡土文学所关注的主题往往来自于当地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心理情感等方面。
乡土文学的创作不断积淀和挖掘本土文化,弘扬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心。
二、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乡村题材当代文学创作的热点之一就是乡村题材。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1. 题材广泛。
当代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乡村题材的作品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类型,也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等不同媒介,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对乡村生活主题关注的深度和广度。
2. 内容丰富多彩。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乡村题材展现出多种人物、多样生态、多种生活方式、多重历史问题等,内容上丰富多彩,反映出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本质的多元化。
3. 倡导生态文明。
乡村文学的发展也使得一种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升华出来,反对对环境的破坏,鼓励利用合理的、可持续的生态产品来保障农民的生计,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农村。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乡土文学作为一个文学范畴具有比较独特的魅力,激发了当代文学创作对乡村生活独特价值得体验和深入刻画的热情。
在两者之间的关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1. 形成两极互补的局面。
莫言笔耕不辍乡土壮丽(经典语录)早在20世纪80年代,莫言就开始了他在乡土文学领域的耕耘,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树一帜的写作主题,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最为著名和备受称赞的作家之一。
莫言的文学作品大多以乡土为背景,以农民生活为主题,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真实描绘,倾听农民的声音,传达他对家乡和乡土人民的深情厚意。
莫言笔耕不辍,用文字书写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经典语录,下面将选取一些代表性的语录进行阐述。
1. "乡土的壮丽,来自于它无法被置换、消磨,来自于它的生命力和粘性"这句话体现了莫言对乡土生活的独特感受。
他认为乡土的壮丽在于它的独特性和持久性,与现代化社会瞬息万变的城市大相径庭。
乡土生活虽然看似平凡,但却蕴含着生命力和粘性,这使得乡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魅力。
2. "文学就是要把乡土描写得壮丽起来,而不是残酷"这句话揭示了莫言对文学创作的理念。
他认为文学的力量在于将乡土生活描绘得充满生机和魅力,而不是强调农民生活中的困苦和痛苦。
莫言通过自己对乡土生活的观察和感受,用文字展现了乡土的壮丽之美,让读者从中体验到一种独特的情感。
3. "乡土就是内心最深沉、最淳朴的家园"这句话传递了莫言对乡土的独特情感。
他认为乡土是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家园,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归属。
乡土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归宿,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情感所在。
4. "乡土生活需要被更多人铭记和传承"这句话呼吁人们对乡土生活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莫言认为乡土生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情感和智慧。
这种生活方式需要被更多的人铭记和传承,以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莫言笔耕不辍,通过他的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乡土生活的壮丽与美丽。
他用文字记录了乡土的风景和人民的生活,让读者重新认识和了解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
莫言的经典语录不仅在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启发了更多的作家以乡土为创作主题,以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的精神。
在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一直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而《大卫》与《复活》作为经典的群文阅读教材,在教学中引发了许多有意思的反思,这也成为了不少教师和学生热议的话题。
对于这两部作品,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对《大卫》与《复活》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两部作品分别是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品,通过对我国农村丰富的生活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我国乡土文学的独特魅力。
《大卫》以孩童的视角展现了农村的生活,情感真挚,表现了对家庭、亲情的感人诠释;而《复活》则是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不同命运的女性在乡村的命运转折,涵盖了更广阔的人生命题。
在这两部作品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其主题:生命与命运。
生命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宝贵财富,而命运则是塑造生命的力量。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理解人生的不同选择与抉择,体会生活的无常和多变。
也要教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磨难时,去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挑战,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文章中,我们要多次提及《大卫》与《复活》,并通过深入解读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和情感温暖。
我们还要对教学中的反思加以总结和回顾,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主题,使之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启发。
也要共享自己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生命与命运的意义。
《大卫》与《复活》的群文阅读教学反思,需要我们从多维度、多角度去审视其中的人生智慧和情感价值,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成长与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认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积极追求自我实现。
这也是中文教学中的一种文本共读,能够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理解,指引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对《大卫》与《复活》的深入阅读和教学反思,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引导学生在群体共读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目录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据考证,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当时的乡土文学的作乡土文学家群体多寄寓在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五四”新潮的洗礼。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1936年,茅盾更进一步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的单纯描绘:“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编辑本段文学特点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刘绍棠无疑是伴着五星红旗,在中国文坛上升起了一颗文学新星。
他历经风雨,在丰沃的生活原野里,精心而勤劳地浇灌着艺术的“青枝绿叶”,终于使他绽开了美丽的花朵,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泥土的馨香。
这就是刘绍棠和他新的“乡土文学”的丰收,并带动一大批作家,从而开辟了一条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新“乡土文学”及“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的艺术道路。
一“乡土文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说,“乡土文学”是相对“城市文学”和“洋气”而言的,其意近似于我们常说的“民族特色”。
狭义上说,研究者普遍采用的是鲁迅在1935年给《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作序时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己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根据这则定义,鲁迅先生首先强调的是“隐现着乡愁”,他认为凡是身处北京而追忆故乡的事情、抒发自己乡愁的,“无论是用主观或是客观的方法,皆可称为‘乡土文学’”①。
他以此为标准,收录了蹇先艾、冯沅君、裴文中、许钦文、王鲁彦等人的小说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小说创作发轫于五四时期,也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②。
在鲁迅创作的影响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大批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的作家,如王任叔、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许杰、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魏金枝、徐玉诺等人。
他们的作品或描写封建统治下农村的闭塞、落后、破败、野蛮,或表现乡间劳动者的生活疾苦、思想麻木、畸形人生,或展现乡村农民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入侵下,乡村地主阶级和农村有产者的衰败、乡土文明的衰微和崩溃。
这些作家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蹇先艾表现贵州地区的乡村,彭家煌坚持湖南地方的书写,许钦文、王鲁彦、魏金枝、许杰等人则着力描绘浙东地区的风貌。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乡土文学是一种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文学流派,它旨在反映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问题。
乡土文学发源于农村地区,通过文字的表达方法,以真实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民劳动、情感、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人物刻画是乡土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乡土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的农民、农工、农妇、乡村干部等。
他们的形象经过作者的细致刻画,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乡土文学通过深入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表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苦乐与悲欢。
乡土文学强调真实性和自然性。
在这种文学流派中,作者通常以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和描绘乡村生活,力求真实地反映农民的生活状态、社会关系和生活态度。
同时,乡土文学也注重自然的描写和风格的简朴。
语言风格是乡土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乡土文学的语言通常采用地方方言或乡村口音,使得作品更加地地道道、贴近生活。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既表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点,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乡土文学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揭示。
乡村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社会系统,其中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
乡土文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探讨,展现了社会中的不平等、封建残余、贫困与富裕等方面的现象,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乡土文学也经常以记实的方式来呈现。
作家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实地考察和民间资料的收集,展现了乡土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种记实性的叙事方式,不仅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乡村生活的窗口。
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对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弘扬了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精神,唤起了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同时也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和形式。
乡土文学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乡村世界,也启发了人们对乡村社会的思考,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乡土文学通过其独特的题材、风格和叙事方式,以及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1、乡土文学是指我国传统的、民间的乡村世界的文学,主要包括民歌、谚语、谜语、童谣、歇后语等口头创作和传说故事、农业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等书面创作。
2、乡土文学作家就是从事这种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受过民间文学的熏陶,熟悉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善于观察生活和提炼素材。
3、乡土文学是在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形成的特殊区域性文化现象。
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4、乡土文学的主体形态是传说故事、民间歌谣、儿歌、谚语、寓言、笑话、谜语、歇后语等口头创作和传说故事、农业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等书面创作。
传说故事往往也称为“古事”、“故事”,因为它表现了人们的理想、愿望和希冀;而儿歌、谜语、歇后语等则具有浓厚的民间趣味。
5、乡土文学以人情、人心、人欲、人伦、人道、人生为主题。
乡土文学创作对传统道德、民间习俗和观念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反思,乡土文学的内容和主题显示了对人生的积极关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
这些传统的乡土文学,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而且给人启迪,让人明理。
6、民俗学,是人们对民俗进行整理、解释、考证、研究的科学。
主要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民俗活动,但是不仅仅局限于这一范围。
7、民间文艺学,是指那些有关研究各种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科学。
主要包括语言、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曲艺、神话、宗教、民俗等内容。
8、民俗学的主要任务,一是研究和揭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民间传说等民间文艺的起源和演变规律;二是研究和阐明民间文艺的历史发展、社会功能、存在意义和未来走向等问题。
9、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研究、参与观察法、集体记忆、田野调查等。
10、民间文学( folklore),广义的民间文学泛指散布在民间的文学,或者说,是散布于民间的一切文学。
狭义的民间文学指那些在民间世代流传的文学,它又可分为民间诗歌、民间叙事长诗、民间叙事诗、民间抒情长诗等类别。
第三节:王鲁彦、废名等人的乡土小说创作"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成为五四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圣陶(叶绍均)为例。
一、叶圣陶的人生派写实小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叶圣陶小说集《隔膜》叶绍均(1894--1988),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中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工作和杂志编辑工作。
"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
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结集为《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1928年有比较著名的长篇《倪焕之》问世,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对我国童话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
散文集《脚步集》等。
思想内容:早期:以问题小说起步,可分两类1、表现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
他的《穷愁》等文言小说显示出他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主题严肃。
《这也是一个人?》(后改名《一生》)外,还有《低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的倾向。
似乎大自然和艺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决定性力量。
2、描写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呼唤"爱"与"美"的回归。
《隔膜》、《苦菜》、《一个朋友》等。
《隔膜》一篇正面展开了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则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子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作者: 赵学勇
出版物刊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9-56页
主题词: 沈从文;鲁迅小说;乡土文学;生命形式;乡土作家;西方现代主义;狂人日记;知识分子;
现代小说;人道主义思想
摘要: <正> 对“生命”内蕴的探掘,是现代小说中普遍存在的艺术命题,尤其是在鲁迅小说与“乡土文学”中,更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鲁迅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起,到沈从文全部表现“生命”主题的小说。
呈现着一条清晰可寻的艺术脉流。
这条艺术脉流的开拓者是鲁迅,承继者是乡土作家群和沈从文。
(一) 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以强有力的历史脚步跨入封建古老中国的土地,随同它的文化一起,西方现代主义的哲学想潮、美学理论、文学艺术也吸引了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
在文学领域,“不是中国作家用现实主义精神去吸取西方现代主义技巧,而。
浅析迟子建的乡土文学创作浅析迟子建的乡土文学创作前言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转型,商业化的推而广之,以及整个社会理想主义色彩的淡化,女性文学的文化思考显得更为冷峻与成熟,并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姿态。
然而在女性文学普遍呈现出抗争与自我意识的大环境下,迟子建的作品算得上一种特异的存在。
中国社会快速进入了市场化商品化时代,文学叙事中关于物质欲望和身体欲望的话语也空前膨胀。
文学能否不仅仅止于对喧嚣的现实生活做众生相式的描绘,而以相对从容沉稳的心态去发现生活流下面的丰富与立体,则是考量作家精神维度的重要方面。
“小说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不得不从看得见的行动世界中掉过头,去关注看不见的内心生活。
”迟子建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在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样的一个尺度。
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漠河,是我国当代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的女作家。
从八十年代初走上文坛,迟子建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等,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
在以都市化叙事为主体的90年代,迟子建并没有忘记把视角触向田园化的乡村领地,而是一直致力于描写故乡的风景民俗和人民的生活,她的作品风格清新纯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迟子建独特的取材方式与写作风格,很难归入哪个流派,独特的创作个性令她成为文坛的独行侠。
虽然她没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禅妙境,却自有种别样的风情。
她的作品里不乏痛苦、挣扎着的生命,恶的存在,却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作者悲悯的态度和温暖的人性关怀。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舒缓,极富诗意美。
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一、乡土文学的概念所谓乡土文学,是指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以描写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为题材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一)“乡土”概念的界定乡土本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也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
(二)乡土文学内涵解析1、有别于城市文学的地域特色; 2、“寻根”意识和怀旧情绪; 3、与外部世界建立精神联系,并强调认同感; 4、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关怀。
自然环境决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乡土文学之“乡土”,主要指生活在自己周围的环境,特别是那些带有地域特征的人事物。
作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观察着,思考着,体验着,感受着,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创作出既充满时代气息又不失浓郁乡土风味的艺术形象来。
(1)描绘农村的自然景观。
它是指以农村为对象的文学,往往以表现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或特殊的风俗习惯为其主要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雨时节、父子分手的一段凄楚动人的情景。
作者正是抓住了江南农村“野外好像起了大雾,四周都迷迷蒙蒙的”的景致特点,创造出令人惆怅的意境。
(2)刻画农民形象,塑造农民性格。
他们是乡土文学中塑造得最多最生动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肖像描写为突出。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背微微地驼,很胖,太阳已经落下去了,他还没有吃饭,我们的船已经停在他的身边了。
”从身材上看,他的确是一个“太胖的父亲”。
他的“胖”不仅表现在身体上,而且也表现在脸上:因为生活过得太艰苦,脸上布满了皱纹。
“长”则显示了他生活的年代的久远。
朱自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父亲的勤劳善良、朴实敦厚,写出了父亲的劳苦辛酸和他沉重的生活负担。
(2)反映现实生活。
作家面对农村熟悉的生活场景,捕捉了日常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真切细腻地再现了农村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现了农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作家王鲁彦对农民夫妻之间的小矛盾和冲突,处理得十分熨贴妥帖,表现了农民的机智幽默,也流露出他们的小家庭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意识人类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洞穴壁画到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在表达自我,诉说感受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珍贵遗产。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精神之一,既可以反应个人的经验和生活感悟,也可以折射出全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
其中乡土意识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拓宽人们的文化视野,增强对“家在何处”的认识,可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乡土意识最初是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文坛上,意味着对于家族和家乡的深情与回忆。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概念逐渐涵盖了更广泛的意义,包括对于土地,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的感恩和珍视。
因此,文学作品中乡土意识的主题不再是单纯的对于家乡的怀旧和缅怀,而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当地独特地理环境的综合表达。
乡土意识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其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对于土地环境的描绘和对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
例如,鲁迅的《药》中反映了中国农村药物种类繁多、药铺数量众多的现象,展现出了中国农村的特有文化和医疗体系。
在巴金的《家》中,则通过对家庭、社会、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家庭的生活场景和伦理道德观念。
陈忠实的《白鹿原》则是关注草原上蒙古族和汉族人物生命和人生观的文学大作,展现了草原风光和民族文化的丰富面貌。
乡土意识的表达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小说、诗歌、散文等。
除了上述几位中国文学巨匠的代表作,还有很多其他作者的乡土文学作品值得一提。
比如,写红军长征历程的文学作品《红岩》、描写湖南农村生活的诗人毛泽东的诗歌等等,都是以乡土情感为主题的经典。
这些作品的奇妙之处在于表达出的乡土意识总是能够让人们更易于感同身受,关注文化、历史和地域特色等方面,引起读者的深刻思考与心灵共鸣。
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地方,乡土意识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传承和保存文化传统的有利手段。
正如一位西班牙教授所写的:“文学是领悟世界的媒介,每一个作家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探索人类的本质,以及他们所在的社会和文化的本质,甚至可以说,没有文学作品,就很难说明一个文化或民族的生命力。
本文以地域文化为背景,对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生命主题作综合性的考察和研
究。
生命主题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从以政治为标准的意识形态化研究,到以审美为标准
的文本解读,再到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都在不同意义上遮蔽或淡化了人们对生
命的敏感性,以致文学与生命的关系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没有形成体系性的话题。
其实,生命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只有真正进入了生命关注与生命思考的文学研究,才可以
说真正触摸到了文学的本质。
从生命的角度去探索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就更易于切入其
本质,走近作者和乡土世界人物的心灵。
而地域文化包括某个地区从地理环境到人文环境,从民间流传的习俗到精英思想的影响,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无论对本地域的民众,
还是对生长于斯或者曾经生长于斯的乡土小说作家,都有着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从地域
文化的角度探讨乡土小说,解读生命形式,可以探索到事物的根源,更深入而全面地了
解和认识作家和作品。
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乡土小说体现出来的,乡土小说
创作不仅构成了乡土文学的主体,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组
成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本文确立“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的梯次建构,对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文学的内在构架作或一侧面的立体性考察。
我们确认:地域文化是解
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基调,乡土小说是解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形态的基本范式,
生命主题是切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基点,由“地域—乡土—生命”所构成的三维
结构是透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
以“地域—乡土—生命”的
三维结构为参照,是要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红色主流”为基调的文学史叙事模式,
并在一定意义上纠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化的研究思路。
在确立“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理论结构的基础上,本文对二十世纪前
期的中国乡土小说创作中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创作实绩突出的四个作家群体——浙东作
家群、湘楚作家群、巴蜀作家群、关东作家群——及其创作文本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本文所预期的目标是:首先确立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在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中的开拓
性和核心地位,进而通过对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作家创作的文本分析确立二十世
纪前期的乡土小说创作的概念、范式,在此基础上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确立相
应的创作理念和书写范式。
之所以以生命意识切入地域文化和乡土小说,一方面力图避
免政治意识形态对乡土文学的硬性界定,一方面试图避免将乡土文学仅仅看作是对不同
地域的民俗乡情的简单摹写和表层图解,从而将乡土文学研究的理论视点指向以地缘、血缘为依托的生命内核,为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确立原生态的文化原点。
在方法上,通过
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历史性的观照,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
的创作文本的个案分析,发掘乡土文学的地域文化资源,显示二十世纪前期乡土文学在
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为现代乡土小说创作在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
与世界性之间的冲突与对话寻求建设性的理论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