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09 KB
- 文档页数:3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开发不足、市场定位不准确、产业经济贡献不高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模式,为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2.1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日益增多。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生态化等特点。
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规划、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等。
2.2 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研究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国内外学者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3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农庄等模式。
这些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重点,适合不同的地区和市场。
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需要考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2.4 研究评述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乡村旅游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对比研究和实践研究;其次,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缺乏对影响因素和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最后,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不足,难以真正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三、研究问题和方法3.1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2)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发挥作用?(3)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什么?如何构建?(4)如何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贺小荣(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长沙 410081) 摘要:文章首先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接着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问题,并分析了它的发展现状。
最后,文章展望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生态旅游系统内部成分的比例关系是一个具有相对意义的复合比例关系,也可以说是一个复合比例树。
它是旅游区各级旅游功能区自然、文化、社会经济成分大小与特色比例关系的综合。
从内容上,这个比例关系树包括:自然成分、社会经济成分、文化成分的内部比例关系及三者之间的比例。
从地域来看,主要是指系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成分在各级旅游功能区内的比例,以及三者在整个旅游区的比例。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系统、不同的建设目的这个比例关系都不一样。
一般来说,不管是何种生态旅游系统,其自然成分要远大于经济、社会、文化成分:自然成分中,各种类型的生产者的比重应适当,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树、草、花有机结合;社会经济成分宜少不宜多,最适宜的是建立高效的社会经济循环系统;文化成分要视区域旅游景观的特点而定。
那么,如何确定这个比例树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主导因素模糊法,综合考虑各个因素,自上而下分解而得。
首先,确定定量计算单位。
自然成分以面积或景观特色(模糊数量化)而计。
社会经济成分的大小可以通过改造原有生态环境的面积、程度粗略计算。
文化成分主要根据其所表现的文化品位与特色经人为数量化而定。
其次,依据生态旅游区资源与环境情况与景观的生态特点,结合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目的,确定生态旅游区的主题、结构与特色。
再次,根据旅游主题特色划分最高一级的旅游功能区,明确各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特色,确定其主导因素及其比例关系。
第四,围绕生态旅游主题与地域相近的原则要求,自上而下逐级模糊分化成次一级生态旅游景区;提炼出各景区的功能特性,决定本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比例关系。
依此类推,得到最小一级旅游功能区的特色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比例关系。
杭州上城埭村案例分析杭州市上城埭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该村的传统农业产业是“钱塘江沿岸水稻田”,也称“稻作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村子也面临着人口流失、环境恶化等问题。
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该村仍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回到村庄来。
随着村民收入不断提高,外来务工者的选择逐渐多样化,传统农业生产已无法满足村民实际需求,而发展特色观光休闲农业成为新趋势。
一、现状分析上城埭村位于余杭区北部,紧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距离杭州市中心15公里,东邻余杭经济开发区,西靠天目山镇,南临滨江区、三墩镇,北依天目山路。
全村土地面积为1.98平方公里。
村里有15个村民小组近千户农户。
其中户籍人口182户367人,外来人员133户126人。
上城埭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以种植水稻、油茶树等农作物为主,也是一个旅游景点。
二、问题总结从杭州市上城埭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还是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等方面,上城埭村的情况都与其他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地理位置上,该村地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周边地区;在发展理念上,上城埭村认为将农村生态环境、传统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才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上城埭村并没有将传统农业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通过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对比可以看出:产业发展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而环境保护则是农村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与主要措施。
而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也就是要既保护环境又将农村生活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来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对策建议上城埭村的实践表明,发展特色观光休闲农业,应遵循自然生态、农耕文化、乡土生活的原则。
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虽取得一定成绩,但配套建设滞后、旅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还很普遍。
本文就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江夏区;乡村旅游;现状;发展策略一、引言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
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
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
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
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乡村振兴背景下温州市乡村旅游研究作者:钟冰茹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1期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日渐兴起。
温州地处浙南,具有自然资源、人力及区位等优势,通过分析温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找出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整体科学规划;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四是乡旅产品同质化严重。
同时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提出了推进温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四项举措:一是完善政策支持,科学合理布局;二是加强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深挖乡村文化,走特色化之路;四是重视专业提升,培养乡旅人才。
进而达到以促进温州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温州;同质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和发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着力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这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地政府及居民结合本地实际资源,积极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子,尝试新模式,力争实现本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基本上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
居民通过休闲、旅游、度假等活动,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综合性强的乡村旅游便自然而然成为放松的重要选择。
根据《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底,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吸引30亿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
不难看出,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而且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和社会价值。
一、温州旅游发展简况温州地处古瓯越大地,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多丘陵,东面临海,三面朝山,地形被称为“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峰层峦叠嶂,花岗岩地貌,雁荡等山脉横贯其中,自然资源十分优越。
同样封闭的地形造就了温州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理景观,使得温州较完好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
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中国乡村旅游现状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发展不平衡。
乡村旅游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东部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2.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如交通、通讯、餐饮、住宿等方面存在瓶颈。
3.产品单一。
一些乡村旅游区域的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和差异化,难以吸引游客。
4.人才短缺。
乡村旅游业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但目前人才短缺,难以满足业务需求。
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通讯、餐饮、住宿等方面的设施条件,提高游客的出行和旅游体验。
2.推广特色产品。
乡村旅游区域应该发掘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高产品的差异化和吸引力。
3.加强人才培养。
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相关培训机构,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4.加强宣传推广。
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5.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中国乡村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需要政府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特色产品,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宣传推广,加强政策支持,才能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录摘要 (2)一、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3)(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3)(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3)(三)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 (4)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5)(一)乡村旅游可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5)(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5)(三)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整体文明的提高 (5)三、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6)(一)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 (6)(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低 (6)(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关配套政策 (6)(四)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 (6)(五)观念落后,产业组织自发性强,难成规模效益 (6)(六)乡土文化城市化,渐失特色性 (7)(七)品牌意识欠缺,促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7)四、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 (7)(一)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7)(二)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8)(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8)(四)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发展资 (8)(五)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8)(六)整合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性和文化性 (9)(七)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模式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趋丰富,这也直接引发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越来越热的旅游大军中,乡村旅游活动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旅游业不可小视的新的增长点。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延续了千年历史的乡土文化,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有恬静安宁的田园风光,做大做强做活乡村旅游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尤其在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更是获得长足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来解决的策略,使乡村旅游走上健康的持续发展的道路。
观光农业一、观光农业简介1. 什么是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2. 观光农业的商业形态(1)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3)教育农园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4) 森林公园5) 民俗观光村二、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1. 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2. 就地发展第三产业,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3.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 提高了农民收入。
5.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6. 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发展现状1. 全国投资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100多个。
2. 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
3. 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
4. 出现农业科普旅游基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大地园、无锡大浮观光农业园、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5.出现农业电商平台:“去农庄”,亿农网,农管家四、政策支持1. 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
2. 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
3. 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4. 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实现“百、千、万工程”,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
江苏商论2011.2“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俞富强,沈培玲,于伟东(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关键词]“农家乐”;现状;对策[摘要]“农家乐”是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业态,它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浙江为例,对“农家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政府和“农家乐”经营户两个层面提出了“农家乐”发展的对策。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61(2011)02-0111-03放对学生旅游意愿有较强的刺激作用,特别是受到了中小学生的欢迎。
但是受领取途径和使用手续繁琐、免费景区景点吸引力不高等因素影响而使得真正享受这样政策的学生尤不多。
学生旅游市场潜力非常大,政府和旅游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这一市场的引导和开发。
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旅游调查表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与完善,才能使得调查报告更具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仅限于北京市在校学生,对于不同地区之间是否有差别;如何更好对这一市场的开发等问题,只能留待日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1]李金梅,保继刚.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J ].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4),P45-49.[2]金平斌,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为例[J ].旅游学刊,2004,19(4):19-22.[3]王朝辉,朱桃杏,黄成林.青少年学生旅游感知及行为研究评价[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P178-180.[4]曹继宏.大学生旅游行为及景区营销策略探讨[J ].商业研究,2006,(24):P163-166.[本文已经通过中国知网检测]一、引言:内涵和作用“农家乐”是指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业态,是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
[1]在浙江广阔且生态环境优美的农村地区,集舒适惬意、参与体验、融与自然、陶冶性情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方式“农家乐”得到了快速发展。
浙江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一)
摘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农业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一种休闲方式,对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浙江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这些都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提供有利条件。
文章针对浙江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未来我国特别是浙江省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
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
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
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
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
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
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
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
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
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
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
二、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
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
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一)种类
1、农家园林型。
指以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2、花果观赏型。
指以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依托各类果园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如春观桃(梨)花、夏(秋)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等。
3、景区旅舍型。
指以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托低档次农家旅舍,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风光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4、花园客栈型。
指通过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
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故其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和高效性等特征;按其结构,又可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类;其功能可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类型。
(二)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
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
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
但钱不多。
“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
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
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
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
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
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
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
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
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
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
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