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1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是?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对大自然风光“钩深索隐,穷态极妍”(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惨淡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沈德潜《说诗晬语》)。
他的诗极尽雕琢刻画之能事,对极难描摹的形象能描摹出它的形、态、神,让读者自然而然地首肯、会心。
如: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前两句写舟行江中所见远景,是一种扫描式的写法;后两句则是定点式的写法,一个“抱”字,一个“媚”字,就赋予了自然形态的生趣和感情。
在过去的诗歌评论中,这两个字就叫“诗眼”。
以一字的锤炼而领起全句,以一句的刻镂而带活全篇,在谢诗中可以经常遇到。
最为人所熟悉的是《登池上楼》这首名作。
全诗二十四句,写他在永嘉冬天生病,初春病愈以后登楼眺望: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池塘”两句是谢诗中流传最广的名句。
宋朝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做了解答说:“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
此语之工,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
”这一解释合于实事求是的要求,但还可以作一点补充,即诗人的心中情猝然与登楼所见眼前景相遇,无意的景诱发了有意的情。
当时谢灵运贬出建康,早春二月,自然界的欣欣生意猛然扑向诗人,和离群索居的心情恰恰形成鲜明的反差,于是一向以工于刻画著称的谢灵运就吟出了这毫不费力的两句诗。
就像李后主的“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样,看似写景,实为写情。
而全诗由于这两句警句,承上启下,就通篇流宕。
谢诗中的写景名作,多数能做到情景交融,并且在情景之中十分自然地推导出“理”。
谢灵运诗歌10篇谢灵运的诗有哪些(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谢灵运诗歌10篇谢灵运的诗有哪些谢灵运旅游中创作的山水诗文,流传后世,促进了中国旅游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旅游遗产。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谢灵运是唐代杰出的山水诗词作家,他的山水诗作品独具风格,具有较强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一、描写技法独特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品以描写技法独特而著称。
他善于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感觉传达自己对山水的深情和艺术追求。
他常常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自然界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例如,在《登池州龙王庙》一诗中他描绘了壮观的山水景色:“山高处、风卷起叠嵯峨。
水卷起千堆雪,泻出万丈波。
”这种生动的描写技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中,感受到了山水景色的壮丽和美妙。
二、情感真挚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品情感真挚,一直是他艺术追求的核心。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山水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登东山》一诗中他写道:“运景何曾认旧游,甘舍旅忧与世流。
高居大观非俗贵,肆业采诗何怅然。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深深地被谢灵运的诗歌所感动和打动。
三、寓情于景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品常常通过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思想。
他善于将思想和情感融入景色之中,使读者在欣赏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例如,在《登岳阳楼》一诗中,他以巧妙的描写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立志追求的赞美:“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吴钩。
”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使读者更能够体味到诗作中所蕴含的深意和内涵。
四、变化多样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品变化多样,他善于运用不同的手法和形式来描绘山水景色。
他的山水诗既有以景物为主线的描写,也有以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诗作。
他的作品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作品更加卓越和独特。
例如,在《户部山阴池上有怀吴简》一诗中他写道:“羡公兴罢换先笔,尚有清音经夜笳。
”这种多样化的描写使得谢灵运的作品更加生动活泼,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的一个仲夏日,一位来自江州(治今江西九江)的年轻官员轻盈地通过庐山虎溪小桥,出现在茂林含烟、曲径通幽的东林寺内。
寺后便是云雾缭绕的香炉峰,白练似的巨大瀑布从天而降,传来音乐般的动听声音。
这位衣着绸缎皂衣的青年深深地吸了一口湿润清新的空气,带着一脸虔诚,双手合十地步入大殿旁的一间禅室。
那里面,已届七十八高龄的慧远法师正在打坐中等待他。
这位慕名前来求法的年轻人叫谢灵运(385―433),时年二十七岁,在江州都督兼刺史刘毅(先前为豫州刺史)幕下任记室参军已有五年之久。
他出身于赫赫有名的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世家,是那位在淝水之战造成苻坚八十七万大军于风声鹤唳中狼狈北逃的大英雄谢玄的最疼爱的小孙子。
这位谢氏子孙出生在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因系单传,恐难养育,小时曾被送到钱塘某道馆寄养,遂有“客儿”“阿客”的小名。
后人也称他为谢客。
他在七岁那年袭封为康乐公,食邑二千户。
《南史?谢灵运列传》讲谢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谢灵运打少时便养成负才傲俗秉性,很少服过他人;但一见到慧远,仅聆听数语,就肃然起敬,倾心服膺,当即执弟子礼,并在寺里住下来,一住就是好几天。
临别之际,他还捐资穿凿流池三所,以方便寺内用水。
这以后谢灵运便成了慧远的私淑弟子,或说是莲社的编外成员。
据说东林寺内的白莲池,也是谢灵运出资所凿并始植白莲。
白居易的一首古调五言(题作《东林寺白莲》)咏的就是它。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谢灵运随刘裕入朝为秘书丞。
不久,慧远在庐山请人绘成万佛影图,并撰《万佛影铭》以纪;又派道兼和尚赴建康见他,请作《佛影铭》。
谢灵运当然义不容辞,迅速笔就。
现在,这一组由两位文章圣手创作的题画铭收录于唐代道宣所编《广弘明集》卷十五,各具神采,形成双璧。
其中谢灵运那篇还提及庐山景致:“倚岩辉林,傍潭鉴井。
借空传翠,激光发?住?…敬图遗踪,疏凿峻峰;周流步栏,窈窕房栊。
谢灵运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诗人,他的诗作以其富丽、精工、鲜丽和清新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让人感叹不已的诗句,对于探讨他的诗歌风格和意境,我们应该从简单的表达开始,逐渐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探讨。
1. 丰富的意象谢灵运的诗句中,常常出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山水意象。
他写到:“羽扇纶巾下,半坡青梅半焙新。
”这句诗表现了青梅翠绿的山水画面,给人以一种鲜明清新的感受;再“千竿风雨荼靡霁,一溪云水暗冥同。
”这句诗描绘了风雨中的荼靡景象,暗示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这些丰富的意象构成了谢灵运诗歌的丰富内涵。
2. 精工的笔触进一步,谢灵运的诗句中展现出了精工的笔触。
他的诗句工整精巧,表现出诗人对于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
“千山竞出画图来,一水风流皆入诗。
”这句诗展示了谢灵运对于山水的描绘功力,展现了诗人精工细雕的笔触。
在他的每一句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对于文字的精雕细琢,以达到精美绝伦的效果。
3. 鲜丽的意境谢灵运的诗作中常常出现了鲜丽绚烂的意境。
“山巅翠影波涌绿,水面红霞夕照明。
”这句诗描绘了山水交融的鲜艳景色,给人以美好的愉悦之感。
再“桥前水倒千层鹭,烟里山藏万点梅。
”这句诗则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鲜明气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4. 清新的情感谢灵运的诗句中蕴含着清新的情感。
他的诗歌在描绘绚丽山水的常常透露出一种清新纯洁的情感。
“蓝衣蒙蒙青水上,白鹭翩翩丽影同。
”这句诗句中透露出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清新的感受,和谐愉悦。
谢灵运用清新的情感来诠释山水之美,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动人心弦。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其富丽、精工、鲜丽和清新而著称。
他的诗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意象,精工细雕的笔触,鲜丽绚烂的意境,以及清新纯洁的情感。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谢灵运诗歌的独特魅力。
以谢灵运山水诗富丽精工鲜丽清新的诗句为主题,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谢灵运的诗歌艺术。
通过对其诗句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营造的山水世界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
[谢灵运山水诗代表作]谢灵运山水诗名句篇一:[谢灵运山水诗名句]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留下了许多体现山水之声色状貌的山水诗,也留下了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学精神。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优秀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善于作诗、精通史学,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是他极其富有灵性的山水诗,世人称其为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
公元420年,江山易主,在东晋时期处于政权核心地位的门阀制度渐渐失去其原本的地位,对当时的文学造成了一定影响。
其中,身为门阀氏族后代的谢灵运继承了先辈的热血与雄心,却受动荡局势影响,终不受重用。
复杂时代一方面给谢灵运带来了苦难与折磨;另一方面,国家不幸诗家幸,坎坷的经历也给谢灵运带来了许多巧思灵感,使他创作出清新淡雅的山水诗。
谢灵运因仕途失意而选择将压抑的心情释放在醉人的山水之中,他醉心于游山玩水,开创了山水诗派,谱写了许多情趣高雅、志趣脱俗、富有深厚文学精神的山水诗,他还将他对人生的超脱感悟融入诗中,形成了独特而厚重的文学精神。
从他的诗中可观其山水诗的文学精神包含乐景精神、归隐精神、明志精神、悟道精神,这既是他个人高雅情趣的体现,也是他留给世人的深刻启迪。
一、以景为乐,超然尘世的乐景精神谢灵运纵情于奇山异水间,享受山水之乐,超然于尘世烦恼之上,独得赏景之趣,以心感受寸草寸土,谢公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
他的山水诗风格清新、用词生动、意境优美,钟嵘《诗品》评其诗宛若“芙蓉出水”。
南朝钟嵘在《诗品》中以“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道出玄言诗的不足,而谢诗写实地描绘山水的声色状貌,能够逐渐摆脱玄言诗的“淡乎寡味”,追求辞藻绚丽、表现新奇,独具一格。
谢氏山水诗以表现景物为主,《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千古名句。
初春悄临,原本枯败的池塘里正酝酿着新生,过冬的禽鸟归来,新生的春草抽芽儿,当时久病的谢灵运敏感地从这两个细微之处嗅到了春的气息。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谢灵运(656年—712年),唐代文学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山水诗风格纯净流畅,情感真挚自由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以纯净流畅、自由灵动为主,通过写实与想象的结合,以深邃含蓄的意象、情感渲染的手法,表现出自己对交际、自然的深邃理解及深厚感情的尽情流露。
如《永州廉江驿》一首:山水相映,组合起来,自然纯净,情感真挚,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境地的向往,自由无拘束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作者的独立人格。
二、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表现手法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描绘时事自然的同时,通过想象和诗意的运用,丰富了表现手法。
如《水调歌头秋词》一首: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词句,深刻蕴含了人生的浮云,远处的山峦与水波更是在诗人的意境创造下,体现出无限的意境与柔美的情感。
三、意象清新自然,寓意深远谢灵运的山水诗所表现的意境深处,常常是诗人心灵深藏的自然情感及理性所在。
这种情感常常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反映了自然生命和人类生命之间的契合。
如《题西林壁》一首: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离别的离愁别绪,悠远的人生之旅,通篇通过自然景观,直接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与人生哲思,深刻寓意。
四、品读诗歌时的审美享受谢灵运山水诗通篇着重烘托景色中的一定意境,以及对情感和意义的描绘,激起读者美感的体验,强调创造力的体现,这种审美享受具有通俗性、深邃性与好玩性。
如《秋浦歌舞》这首诗,以静水清空的境界来表现独立人格的个体情感;以涟漪交相引出阴晴变化,不仅展示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同时又使读者体验到想像和扩大的审美愉悦感,这种审美享受是深刻而广泛的。
谢灵运山水诗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自然情感和人生哲学的深刻意义,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他的诗歌从唐朝到现代都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推崇。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是唐朝末年的著名山水诗人,是“浪花三绝”之一(另外两位是温庭筠、韩愈)。
他的诗歌独具匠心,融合了自然美、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尤其是他的山水诗更是流芳千古,具有绝佳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首先,谈谈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基本特点。
谢灵运的山水诗体现了他深刻的思想感悟和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他通过对山水胜景的描绘,寄托了对人生的深情思索和对人间世事的忧患。
其次,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凝练,音韵悠扬,对诗句的搭配和运用极为精湛,将山水美通过诗歌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巧妙地结合山水画和诗歌,不仅为山水画增添了文学气息,而且为诗歌赋予了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的意境。
其次,论述谢灵运的山水诗的艺术手法。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清新淡雅的笔墨,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和世间万物的细致观察。
他的山水诗主要采取景物交融的写法,即将山水与人文相结合。
在诗歌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中各种物质形态、色彩、质地、发光情况、气象变化的描写,使读者从直观的感官世界深化到具象的景象意象中。
例如《登坛灵岩寺观贾岛题窗》中的“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等形象生动的描写,使人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水之美。
此外,他还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之中,通过景物、季节、光影等符号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爱情、友情等伦理情感的深沉思考。
最后,总结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思想内涵。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是对山水美的赞颂,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探究。
他的山水诗所蕴含的“物我两忘”、“意在画中”、“自然至美”等思想,无疑是社会历史背景下对传统哲学文化的一种演绎和再创造。
在他笔下的山水之美中,读者能够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命与宇宙的共通性、人生与世界的微妙联系。
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诗:堤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言简意深,蕴含着深远的哲学思考和道德情感,从而构建了一幅高远、清新、富有思想意味的宇宙画卷。
谢灵运短诗词10篇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有赖“雕琢”之功。
谢灵运山水诗的“雕琢”是对自然的一种细致的拟态,谢灵运又在拟态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主观色彩,使山水景物呈现出源自现实的真实而又不同于现实真实的独特面貌。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古代诗人谢灵运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赠安成诗·明政敦化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明政敦化。
矜恤载怀。
用掇良彦。
循我人黎。
江既永矣。
服亦南畿。
解袂告离。
云往风飞。
道路忆山中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
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
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
存乡尔思积,忆山我愤懑。
追寻栖息时,偃卧任纵诞。
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不怨秋夕长,常苦夏日短。
濯流激浮湍,息阴倚密竿。
怀故叵新欢,含悲忘春{日耎}。
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
殷勤诉危柱,慷慨命促管!赠从弟弘元·憩凤于林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憩凤于林。
养龙在泉。
舍潜就跃。
假云翔天。
餁以味变。
台以明宣。
言辞戚朝。
聿来鼎藩。
答中书诗·伊昔昆弟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伊昔昆弟。
敦好闾里。
我暨我友。
均尚同耻。
仰仪前修。
绸缪儒史。
亦有暇日。
啸歌宴喜。
赠安成诗·时文前代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时文前代。
徽猷系从。
于迈吾子。
诞俊华宗。
明发迪吉。
因心体聪。
微言是赏。
斯文以崇。
赠安成诗·用舍谁阶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用舍谁阶。
宾名相传。
秘丘发轸。
千里知贤。
抚翼宰朝。
翰飞戚蕃。
佐道以业。
淑问聿宣。
答中书诗·凄凄离人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凄凄离人。
惋乖悼己。
企伫好音。
倾渴行李。
矧乃良朋。
贻我琼玘。
久要既笃。
平生盈耳。
申复情言。
欣叹{牙丿=丶}起。
何用托诚。
寄?嶙印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诗·契阔羣从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契阔羣从。
缱绻游娱。
历时阅岁。
寒暑屡徂。
接席密处。
同轸修衢。
孰云异对。
翔集无殊。
苦寒行·樵苏无夙饮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樵苏无夙饮。
山水诗中的谢灵运山水诗中的谢灵运山水映射了谢灵运的内心世界,在他的诗歌中翻江倒海。
到了谢灵运,山水成为了中国诗人抒情写意最好的载体,也是寄放情思最好的处所。
温州瓯江(又名永嘉江)中有一孤屿,当地人称作江心屿,曾经是晋宋之际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不羁的诗魂常常沉溺与耽游之地。
也就是这样一个激流中的孤独岛屿,见证了1500多年前一位在历史深处留下诗歌绝响的诗人,曾经怎样将自己的心灵放纵于山水,放纵于世道,而岛屿不沉,人却一去之后杳然难寻。
诗歌,无疑暗含了诗人与世界纠缠中最为隐秘也最为激烈的秘密。
所以诗歌语义上的雄浑与晦涩,皆是诗人命运轨迹的呈现。
决定一个人命途方向的,到底又是什么?一杜甫在《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中曾写道:“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具,把钓待秋风。
”诗中“故人”与“谢公”,都是指谢灵运;“绝境”一词是杜甫对谢灵运一生传奇命运的写照。
杜甫这首诗歌沉郁厚重、善于用典,与他诗歌的总体风格一以贯之,我认为“绝境”一词正是杜甫由谢灵运写该岛的著名诗歌《登江中孤屿》中“乱流趋正绝”一句所化。
谢灵运“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两句诗,将该诗的写景推向了一个高峰,同时也将诗人自己的境况和心境和盘托出,当然也将整首诗歌推至奇妙的境界,为中国山水诗歌完成了一次悲壮的铺垫,最终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山水诗歌崛起的标志。
而杜甫将谢灵运的命运以“绝境”一词来象征和概括,不能不说是诗圣眼光的独到以及察史、阅世俱深的体现。
人生的绝境,除了环境险恶外,可能真正是人自己心灵中的绝境。
这也是佛教心学的大义,可惜参佛已至妙境、聪慧非凡的谢灵运不是不懂得,而是不愿懂得。
他的《佛影铭》《维摩诘经赞》等文章,在当时影响颇大,尤其是他支持竺道生“顿悟”说的《辨宗论》一文,对后来禅宗理论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
他研究佛学,却没能让自己的心身超然物外,这可能是谢灵运内心最大的秘密。
过去许多人认为,谢灵运的命运与当时晋宋交替有关,这种判断不免失于简单。
谢灵运之山水诗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
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所谓山水诗山水诗,是指以自然山水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和审美对象的诗歌。
先秦两汉时期为山水诗的形成提供了滋长的土壤,于魏晋时期形成,唐代山水诗取得突出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整个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艺术高峰。
二、谢灵运山水诗形成的原因1、《诗经》《楚辞》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及所反映出的自然审美意识《诗经》中涉及到许多高山崇丘、山川草木、大川长河、风霜雨露等自然景物,诗人在感悟人生,抒发社会忧思时,常常会选取某种自然景物来营造氛围,将自然景物作为抒发情怀的媒介。
例如《周南.桃天》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绚烂的桃花使人想到美丽女子的容颜;“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小雅节南山》,即用南山的高峻雄伟来比喻显赫的权势。
在楚辞中自然山水景物已逐渐成为诗歌主旨的重要部分,而不仅仅是传递情感的媒介,尽管还没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但具有了审美价值。
屈原将一腔忠心爱国及被放逐的苦闷之情借助自然景物表达的淋漓尽致,大大突破《诗经》中人与自然景物简单对应的格式,同时也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魏晋隐逸之风对山水诗创作的影响魏晋隐逸之风盛行,许多文人学士栖身林泉,寄情山水,在山川草木中寻求心灵的快慰,直接推动了山水诗的兴起。
汉末儒学衰落,加之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遭受摧残和压迫,社会地位不稳,故变得消极失意,清淡避世, 逐渐演变为玄学,在魏晋时期大倡,而山水也作为文人学士谈玄悟道的媒介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
请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第一特点:对山水景物的声、色、光都有生动的描绘。
在作品《入彭蠡湖口》中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猿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特点:拟人的修辞。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拟人的手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合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那平淡的笔调中表现出那么亲切的感情,以致于无知无觉的山水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
第三特点: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
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于汲取了经、史、子、句入诗。
如“渔钓易为曲”是借用了《老子》中“枉则直,曲则全”的意思,实际上隐含了委曲求全的处世之道;“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一句,则是取之于“黄鸟黄鸟,无集于栩”(《小雅·黄鸟》)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联系到这些诗篇以后有“谁从穆公”、“此邦之人,小可与处”、“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等句子,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是想起了自己的仕途坎坷。
由于谢灵运的诗风朴实,全无淫靡之气,且他的山水诗篇消灭了两晋以来盛极一时的游仙文学,初步打破了玄言诗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四个特点: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从整体来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个人色彩,读他的诗我们总能感觉到一个大写的“我”字。
这就是说,在他的山水诗中,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
类似“平生协幽期,沦踬网微弱”的诗句,虽然在感情上没有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样强烈,但我们仍可以看到诗人个人的感情在诗中表达。
在登临山水的时候,诗人总是要时不时地跳出来,抒发一下自己抑郁的情感和哲理上的感悟。
当谢灵运的笔墨具体到写景的层面,态度马上就客观起来,于是一系列写实而不带作者个人感情色彩的优美的山水诗句就从诗人的笔下倾巢而出。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摘要:在客观、冷寂、无声无息、永远流动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诗人谢灵运已经被定格在了南朝的文坛上,带着他永恒的诗作,任由后人评说。
而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山水诗巨匠,其与山水共沉眠同欣乐的潇酒韵致却仍留于后世,言山水必称谢公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之常识。
关键词:山水诗人审美情感艺术心态开山鼻祖许多人在提到“山水诗”这个名词的时候。
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清新淡远、意趣盎然的山水画图,将我们带人到了大自然四时迥异的山水意境之中,并随着诗人笔墨的描摹而获得了相应的审美快感。
而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山水诗巨匠,其与山水共沉眠同欣乐的潇酒韵致却仍留于后世,言山水必称谢公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之常识。
首先,一谈起谢灵运的山水诗,总会联想到他的时代背景。
任何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他所生存的具体环境,也取决于他所生存的文化背景。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温州山水培育了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诗人谢灵运。
诚如丹纳所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谢灵运之所以成为山水诗鼻祖,自有其独特心态及其时代和环境的因索。
谢灵运出身于晋王朝的名门望族。
晋宋之交是中国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频仍的战乱,惊心动魄的权力之争,以及许多文人的悲剧下场,使得士人优惧交并.沉溺酒杯、祟尚佛老、纵情山水成为当时许多名士逃避和消极反抗现实的常见形式。
这种社会风尚当然感染了谢灵运.。
宋王朝只在外表上敬重他,为的是博得一个礼遇名士的舆论,骨子里并不信任他。
他的“而不绷垢氛”的耿介性情.往往会顶撞执政者与地方官吏,势必招来政敌对他的刁难与构陷。
他不愿同流合污,又无法摆脱加在他身上的虚衔。
进既不能,退又受拘,惟有从山水中寻求安慰与解脱.这就是谢灵运赴永嘉上任时的心态。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谢灵运出生于士族大家,当时正处于晋宋易代、政治混乱时期。
仕途失意的谢灵运将目光投向山水,在游览中写下许多山水之作,被人们称为山水诗鼻祖。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同样出生于官宦世家,因参加永贞革新受牵连而被贬永州,继而又被贬柳州。
在外地亲人、朋友难见,只能借山水来抒发心中的不悦,写出了许多不朽的山水名诗。
二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因有着性质相似的生活经历,因此二人在山水诗中表现出诸多的相同,当然也有不同。
本文通过分析诗歌来探究二人在山水诗歌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派,后世的山水诗人都以他为榜样,或多或少地学习他的山水诗作,唐朝的柳宗元也不例外。
关于柳宗元学谢灵运及其评价,如苏轼曰:“刘子厚诗云:‘鹤鸣楚山静。
’又云:‘隐忧倦永夜’。
东坡曰:子厚此诗,远出灵运上。
”这是篇具体的作品说明柳宗元学习谢灵运,并且有所发展。
二人山水诗在思想内容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仕途失意,诗中诉孤寂1/ 9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说:“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这首诗说明了谢诗与柳诗在思想内容上都反映出“寂寞心”。
二人用山水诗诉说心中的孤寂。
谢灵运于永初三年秋赴任途中作诗《七里濑》表明诗人的孤寂。
此诗前四句表明诗人是在“羁心”中旅行,心中充满不悦。
五到八句用“哀禽”、“荒林”,形象地刻画出了景色的萧条。
而后面的诗句从写景转入抒情,同时兼有议论,诉说自己的孤寂。
诗的前八句是为作者诉说孤寂作铺叙。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两句中,诗人称自己为“孤客”,且一人独自在湍急的江流中行进,又用“伤”、“苦”二字表明此时诗人的心情,他正为一去不复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黯然伤神。
在诗末诗人写到“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即使时代不同的两个人也可以志趣相投。
其言外之意是,诗人无知音相伴,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
谢灵运简介_谢灵运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的诗全集:《登池上楼》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谢灵运。
其古诗全文如下: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翻译】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幽闲多么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响亮多么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却惭对深渊的潜龙。
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
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着光秃秃的树林。
每天蒙着被子,睡着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
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
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
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
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
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苦寒行》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谢灵运。
其古诗全文如下:岁岁层冰合,纷纷霰雪落。
浮阳减清晖,寒禽叫悲壑。
饥爨烟不兴,渴汲水枯涸。
《豫章行》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谢灵运。
其古诗全文如下:短生旅长世,恒觉白日欹。
1 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主讲:章岿然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在谢灵运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的一种点缀,山水只作为背景出现。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形式绮丽,声色并妙,在题材、内容、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上别开生面,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谢灵运一生著作极丰,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宋临川内史《谢灵运集》十九卷”,但大多在宋代就散失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李献吉、黄勉之、沈道初等人先后将散见于《文选》、《乐府诗集》、《宋书》以及其它各类书中的谢灵运诗文辑出,编排成书,由焦竑刊刻行世。我们现在见到的收录谢诗较为完备的《谢康乐诗注》,就是黄节根据焦本《谢康乐集》中的诗歌部分加以重编注释的。从《谢康乐诗注》所辑录的七十多首谢诗来看,谢灵运的创作并没有局限于山水诗的范畴,还有乐府诗从及为数不多的田园诗和《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等等,但为谢灵运所擅长并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诗。 一、身世遭遇与山水诗创作 谢灵运是“淝水之战”名将谢玄的孙子,他生长在世族豪门、显贵大地主的家庭里,十八岁就承袭了“康乐公”的爵位。但魏晋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彼此倾轧,斗争激烈。当时,以刘裕为代表的刘宋王朝统治者坚决地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作为辅佐、加强集权统治的政策,对王、谢等大贵族集团施以压力,企图摧毁他们顽强的势力。谢灵运便在刘裕这种削弱士族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政策下被降爵为候。处身于这样的形势中,谢灵运为了维护自己贵族集团的地位和利益,经常与统治者处于一种复杂而剧烈的斗争中。他一直对刘宋集团采取不合作和反抗的态度。 刘义隆即位后,深知谢灵运倔强不驯,更有意严加裁制。谢灵运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只求隐退。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任职仅一年便托病回故乡始宁隐居。元嘉三年(426),谢灵运被召至京为秘书监,常常称病不朝,结果仍是请假回籍。这是刘宋王朝不能容忍的。刘义隆认为谢灵运脱离控制,很不放心,就唆使地方官告他造反,迫使谢灵运到京表白,乘机要他做临川内史,事事加以掣肘。谢灵运自然是不愿受这种约束的,刘义隆于是派人带兵逮捕他。这样,谢灵运不得不兴兵反抗,结果是兵败被杀。一代大诗人就这样在刘宋王朝与世族的斗争中了却了一生。 朝廷失宠,宫廷之争失败后,谢灵运身在朝廷,心却在山水之中。他一方面隐逸泉林、纵情山水,在山水林野中去探寻、追求独立于黑暗现实之外的人生理想,一方面又还苦恋着昔日的荣华,对过去的特权难以忘怀。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境地,谢灵运常常开山伐木,登山观水。因为只有这样,只有远行郊野荒林之中,才能忘却世道的艰难痛苦;只有在无限纯净的山水中,才能寻找到精神的自由与解脱。因此,谢灵运追求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但由于他没有最终跳出功名利禄的怪圈,短暂的惬意之后,他又感到迷茫,故而屡屡向山水诉说自己的失意与孤寂,倾吐自己的不幸与愤懑:“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运往无淹物,年逝觉易催。”(《岁暮》)“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登江中孤屿》) “隐逸”和“仕途”这两种思想经常在谢灵运的心灵深处搏斗;逃避现实而又不能逃避现实的矛盾纠缠着他。遭受统治者的猜忌、排斥和打击,他被放逐到穷乡僻壤,只好遨游山水,怡情风月,但又不能真的忘情于权势;陷入庄园和林泉之中,却又不甘寂寞;逃避到自然美景和老庄哲理之中,但始终无法摆脱心中的烦恼,无法避免政治上的迫害,做个与世无争的真正隐士。他把这种对现实的苦闷、个人的苦闷和忧伤都写进诗文中,因此,在谢灵运的作品中,存在着主客观之间的 2
深刻矛盾:黑暗残酷的现实生活与诗人主观愿望的强烈冲突以及自然美与人间离乱、悲苦的鲜明对照。正如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中说:“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内心积闷的发泄,是刘宋朝时期那个特殊政治形势中种种矛盾和斗争和反映。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宋书·谢灵运传》说:“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灵运素所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期,民间所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然。”“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谢灵运一面欣赏山水美景,一面吟咏成诗。他对蕴存于山水云林中的自然美观察十分细致,一草一木经过他的艺术渲染就形成了优美的意境;他常常把自己对自然的一往情深和被山水神秀触发的哲思,都溶化在景物描写之中,从而使其山水诗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鲜明个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密林含余清,远山隐半规”(《游南亭》)、“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这些诗句所营造的意境,或幽秀清空,或高华豪岩,全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因此,谢灵运的艺术风格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 鲍照称谢灵运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钟嵘《诗品》)。谢灵运在不少的篇中,主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给人以清新之感。如《初去郡》中:“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等句,把诗人在秋高气爽的夜晚,涉水登山,挹飞泉,搴落英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又如:“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过白岸亭》)写春;“晚霞枫叶丹,夕熏岚气阴”(《晚出西射堂》)写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写冬等等,诗人从不同角度揭示大自然的美,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写诗人乘船在江中游览,所见的天明朗、湛蓝,几朵白云飘在天上,阳光明媚;所见之水,清澈透底,水中倒映着云和日,天朗水清。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细细品味,这江水一色的美景却是令人陶醉和神往。 谢灵运山水诗明丽清新的艺术风格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自然的诗风却是通过精雕细刻得来的。钟嵘在《诗品》中说谢诗“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 谢诗的艺术风格也此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缺点:雕琢过多、形容过多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繁冗堆砌、语言晦涩。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东晋以前的诗,没有把山水作为主要的题材,因而写景技巧极不发达。到了谢灵运手里,才自觉地革新和提高了诗的写作技巧。 谢灵运以山水入诗,特别注意声色的描绘,追求图画音乐式的美。沈德潜说:“至于宋,体制渐变,声色大开”(《古诗源·例言》),这种“声色大开”的诗风,正是谢灵运刻意追求的结果。如“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等诗句,注重色彩的描绘,笔触鲜明,逼真地再现了美妙的山光水色,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是诗里图画;又如“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一联,又完全诉诸听觉,巧妙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天簌,是诗里的音乐。 谢灵运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他惯用“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写出了一些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的优秀诗篇,很得人们的赞赏,《登江中孤屿》一诗便是如此。全诗开头两联叙事,说明出游的打算;中间两联描写江中孤屿的景色;末尾三联发表人生感想并说明延年益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首诗结构绵密,前后呼应,层次井然,开合有致,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这些也正是谢灵运运用三段式结构成功诗篇的共同特色。但在谢灵运许多山水诗中,都存在着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造成了谢诗整体风格的单一,显得呆板、枯燥、缺乏变化,令人不喜多读。并且,三段式的末尾往往是“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登江中孤屿》)这一类的消极出世思想,使山水诗拖上了一条玄言的尾巴。因此,他的诗普遍存在有句无篇的特点, 3
名句迭出,而象《登池上楼》、《石譬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岁暮》这类情、景、理结合得较好的通篇风格浑融完整的诗作却不多。 四、谢灵运山水诗与玄言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庄老”和“山水”都是晋宋时期诗歌主要的思想内容。“庄老”是魏晋以来流行的一种思想,“山水”是刘宋时新生的一种欣欣向荣的力量。在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老庄”思想的发展的玄学思想被逐步地排斥到诗外。但“庄老告退”并不意味着诗里的“庄老”成分已经完全被肃清、刘宋初期的诗歌里已丝毫没有玄学思想的存在,而是说“庄老”已经开始退出诗坛。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诗人们思想斗争的过程,是“山水”战胜“庄老”而在诗里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山水诗兴起的初期,玄言诗并没有中断,而是以玄理的形式残存在诗中。谢灵运诗歌的思想内容正是如此。在他的诗里,“山水”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诗歌风格明丽清新,形象鲜明,名句迭出,但也还保留着一小部分玄言的糟粕。“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游赤石进帆海》)、“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富春渚》)这一类专讲玄理的句子,在谢灵运的诗里随处可见;还有一些不是以完整句子表达的玄意,也渗透在他众多的诗篇里,浮现在字里行间。 在谢灵运和山水诗中,也有玄言洗净之作。如《夜发石关亭》: 随山逾千里,浮溪将十夕。 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 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 全诗仅六句,却溶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叙述了长途行役的经历,旅途的艰辛,描绘了凌晨旷野残月高悬、清露莹莹的独特景色,又写出了自己孤寂凄清的心境与几许羁旅愁怀。但这样的篇目在谢灵运的诗中却为数不多。因为他的山水诗虽表现了自己对美不胜收的山水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和忘情流连,但他对自然的感受受着时代的规定与限制:晋宋时期,山水往往不是或不完全是作为审美的对象,而是用来表现“道”的载体。人们欣赏山水泉林,不是同它们作情感的交流,把他们化为情思的载体,而是以哲学家的观念审视大自然,把宏观它们作为理念的外化。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在这一点上的所突破,但他在游观山水自然时表现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仍然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出现玄言的成份也就顺理成章了。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虽有一些玄言成份,但决不是玄言诗。玄言诗的特点在于巧陈要妙,象寓语式的谈玄论道,所以是“淡乎寡味”;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则是通过诗里的山水,将虚寂的理融入生意盎然的景中,用诉诸人们感官的景物去启示人们的悟道,表现出“超以象化”的理,具有一种玄趣。因此,谢诗中山水与玄言的杂揉主要是受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影响。作为士族代表人物的谢灵运受时代的限制本身就具有玄学思想,因而谢诗中的玄理也是谢灵运思想感情的一部分,而不纯粹是受玄言诗风的影响。谢灵运的功绩就在于他发现了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力图使玄言与山水沟通起来,以山水的形象阐发玄理,寓玄理于景物之中。这种山水背后的老庄玄思,越往后发展就越被一种更为真挚的情感或心境所替代,在唐宋以后便形成了一种情景相生、相融的统一体。 谢灵运对大自然审美价值的发现,使山川绚丽的风光为人们所瞩目,自然山水在题材上开始被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山水诗自此蓬勃兴起了。所以说,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开创山水诗的第一人。自他之后,有南朝齐的谢朓、何逊,唐朝的孟浩然、王维等许多山水诗人的出现,他们以优美的山水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内容,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发展。 刘宋时代的诗坛上,山水诗盛极一时。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他引来了赞誉与推崇,开一代风尚,影响所及,竞相模仿学习。“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偏,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宋书·谢灵运列传》)对于后世来说,谢灵运也是一代宗师,特别是唐宋的一些著名文人极度推重谢灵运及其创作成就。李白在他的作品中一再提到谢灵运,对谢灵运游览山水、创作山水诗篇表达了热烈的向往与倾倒:“谢公入彭蠡,因此游松门”(《过彭蠡湖》)、“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