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机械臂的运动学分析综述前言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机械臂在产业自动化方面应用已经相当广泛。
机械臂在复杂、枯燥甚至是恶劣环境下,无论是完成效率以及完成精确性都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也因此,机械臂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从第一台产业用机器人发明以来,机械臂的应用也从原本的汽车工业、模具制造、电子制造等相关产业,向农业、医疗、服务业等领域渗透。
按照不同的标准,机器人分类方法各异。
操作性与移动性是机器人最基本的功能构成[1]。
根据机器人是否具有这两个能力对机器人进行分类,可以把机器人大体分为三大类:(1)仅具有移动能力的移动机器人。
比如Endotics医疗机器人、Big Dog、PackBot,以及美国Pioneer公司的研究型机器人P2-DX、P3-DX、PowerBot 等。
(2)仅具有操作能力的机械臂。
比如Dextre、PUMA560、PowerCube机械臂等。
(3)具有移动和操作能力的移动机械臂系统。
如RI-MAN、FFR-1、以及勇气号火星车等[2]。
机械臂作为机器人最主要的执行机构,工程人员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在国内外各种机器人和机械臂的研究成为科研的热点,研究大体是两个方向:其一是机器人的智能化,多传感器、多控制器,先进的控制算法,复杂的机电控制系统;其二是与生产加工相联系,满足相对具体的任务的工业机器人,主要采用性价比高的模块,在满足工作要求的基础上,追求系统的经济、简洁、可靠,大量采用工业控制器,市场化、模块化的元件。
机械臂或移动车作为机器人主体部分,同末端执行器、驱动器、传感器、控制器、处理器以及软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机器人系统。
一个机械臂的系统可以分为机械、硬件、软件和算法四部分。
机械臂的具体设计需要考虑结构设计、驱动系统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和仿真、轨迹规划和路径规划研究等部分。
因此设计一个高效精确的机械臂系统,不仅能为生产带来更多的效益,也更易于维护和维修。
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工业生产到家庭服务,从医疗手术到探索宇宙,机器人技术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
本文将概述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发展的过程。
初代机器人主要用于替代人力从事重复性工作,如汽车制造和塑料制品生产。
随着技术的进步,第二代机器人出现了,它们具有更高级的功能,如感知、决策和学习能力,可以进行更复杂的任务。
现在,我们正进入第三代机器人的时代,这些机器人具有更高的自主性,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自我导航和学习。
三、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1、工业生产:在制造业中,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线上的装配、焊接、喷涂等环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医疗行业: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和护理机器人等在医疗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3、家庭服务:家用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开始走进家庭,帮助人们进行日常清洁、陪伴和照料。
4、探索领域:深海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和探测机器人在科学探索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人类扩展了对宇宙的认知。
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和学习能力。
同时,随着5G、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协同工作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将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如高级别自动驾驶、复杂环境下的决策等。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加轻巧、耐用和灵活,能够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论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过程。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功能更强大、应用更广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工业机器人技术成为了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在生产制造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工业机器人主要采用传感器和程序控制的方式进行操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机器人技术从单一的重复操作向多样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
现如今,工业机器人已经实现了传感器融合、自主决策、自我学习等高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1. 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广泛。
例如,汽车制造业中的焊接、喷涂、装配等工序都可以通过工业机器人完成,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人为错误的发生率。
2. 化工行业:在化工行业中,工业机器人可以承担危险和高温等工艺环境下的操作任务,能够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并提高生产效率。
3. 食品加工业:由于工业机器人具有高精度和高速度的特点,因此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分拣、包装和装卸等环节中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食品加工的效率和质量。
4. 医疗行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在医疗行业中也得到了应用。
例如,手术辅助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提高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
5. 物流行业: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对快速、准确地完成订单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工业机器人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分拣、装卸和仓储等环节的效率。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工业机器人具有高精度、高速度和高重复性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操作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承担高危、高温和高精尖等工作环境下的操作任务,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2. 挑战: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普及与推广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昂的价格限制了一部分中小企业的采用;其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与维护需要专业人员,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较高;最后,工业机器人在处理复杂、不确定性较高的任务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工业机器人一、技术概述工业机器人由操作机(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设备。
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
它对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
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器人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代替人工的劳动,而是综合了人的特长和机器特长的一种拟人的电子机械装置,既有人对环境状态的快速反应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有机器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精确度高、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机器的进化过程产物,它是工业以及非产业界的重要生产和服务性设备,也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
二、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便于操作和维修),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平均单机价格从91年的10.3万美元降至97年的6.5万美元。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
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机器人技术综述机器人技术一直是科技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改进。
本文将综述机器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机器人技术的概念和分类机器人一般指能够模仿人类动作或进行某些运动的自动化工具。
按照功能和使用环境的不同,机器人可被分为家庭、服务、工业、军事、医疗、农业、教育等多个领域。
其中,工业机器人是最早应用机器人技术的领域,用于代替人工完成重复性的、繁琐的生产过程。
家庭机器人则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崛起的新兴领域。
二、现有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状况目前,机器人技术已经应用于各种领域,具备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家庭机器人为例,智能音箱、智能洗碗机、智能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化家电已经开始普及。
此外,服务机器人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例如,医疗机器人可为患者提供精确无误的手术、采血等服务,而教育机器人则能够给予学生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教育。
在工业制造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汽车生产线上的焊接、喷涂等工艺,仓储配送领域的自动化物流等等。
三、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未来,机器人技术将继续从多个角度不断创新。
1. 智能化趋势:随着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应用,多数领域的机器人都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 多样化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器人需求也将越来越多样化。
例如,军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都将得到广泛应用。
3.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机器人技术更加贴近人类需求。
4. 安全性:机器人技术也将朝着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具备更加智能、灵敏的安全感知系统。
四、机器人技术面临的挑战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机器人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然而,机器人技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下:1. 性能问题:机器人的复杂性、耗能性、控制性和运动性等方面的性能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优化,以增强机器人的效率和稳定性。
工业机器人文献综述生产力在不断进步,推动养科技的进步与革新,以建立更加合理的生产关系。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力劳动己经逐渐被机械所取代,而这种变革为人类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时至今天,机电一体化,机械智能化等技术应运而生并己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1.工业机器人的发展:1.1 机器人概念的诞生机器人技术一词虽然出现的较晚,但这一概念在人类的想象中却早已出现。
自古以来,有不少科学家和杰出工匠都曾制造出具有人类特点或具有动物特征的机器人雏形。
我国西周时期的能工巧匠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的涉及机器人概念的文章记录,此外春秋后期鲁班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机器人一词由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讽刺剧《罗莎姆的万能机器人》中首次提出,剧中描述了一机器奴仆Robot。
此次Robot被沿用下来,中文译成机器人。
1942年美国科幻作家埃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科幻小说《我.机器人》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这三大定律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现代机器人出现于20世纪中期,当计算机技术出现,电子技术的进步,数控机床的出现及与机器人相关的控制技术和零件加工技术的成熟,为现代机器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2 国内机器人的发展史在我国目前采用工业机器人的行业主要有汽车行业、摩托车、电器、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
我国作为亚洲第三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国,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从而吸引了大批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商,加快了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为t跟踪国际机器人技术的道路,当时以原机械工业部为主,航天工业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国内的相关研究单位开展了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先后推出了弧焊、点焊、喷漆等多种工业机器人。
直到90年代,通过国家863计划等的K77,我国具备t独!)设计不}}生产工业机器人的能力,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产队伍进入21世纪,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发展进入t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最大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赢利为目标的机器人产业开发群体止在形成。
工业机器人研究报告工业机器人是指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具有一定独立操作能力和智能化程度的机器人。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工业机器人的研究进行综述。
工业机器人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机械工程、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还与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等前沿技术紧密相关。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进步,工业机器人的研究更加注重其智能化和自主性。
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
机械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和灵活性。
研究者通过对机器人关节结构、传动装置等方面的优化设计,提高了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精度。
其次是机器人的感知与导航技术。
工业机器人需要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并进行自主导航,才能实现自动化生产。
因此,研究者致力于开发更为精确、高效的机器人感知和导航系统,为机器人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和路径规划能力。
再次是机器人的控制和规划技术。
工业机器人需要在多变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复杂的任务,因此其控制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鲁棒性和灵活性。
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机器人控制和规划技术,提高了机器人的自主工作能力和应对复杂任务的能力。
最后是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技术。
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交互变得愈发重要。
研究者对机器人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了改进,使得人类能够更加方便地与机器人进行沟通和指导,提高了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界的关注焦点,也是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随着工业智能化的推进,工业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可以取代人工完成车身焊接、车漆喷涂等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电子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可以完成印制电路板的自动化组装,提高了装配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在食品加工业中,工业机器人可以完成食品包装等工作,提高了食品生产的卫生和可靠性。
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已经应用方面的综述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可以自动执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系统,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工业生产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提升。
本文将对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感知与识别技术、运动控制技术、智能算法和人机交互技术等。
感知与识别技术是工业机器人实现自主感知和环境识别的基础。
通过使用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工业机器人可以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实现对物体、位置和形状等的识别。
感知与识别技术的应用使得机器人可以实现自主调整和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工业机器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运动控制技术是工业机器人实现高精度、高速度运动的关键。
通过使用精密的运动控制系统和算法,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运动路径和动作。
运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机器人可以完成精细的装配、焊接、喷涂等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智能算法是工业机器人实现自主决策和智能化操作的核心。
通过使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工业机器人可以学习和优化自身的操作策略,实现自主决策和智能化控制。
智能算法的应用使得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和环境要求,自动调整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人机交互技术是工业机器人实现与人类进行有效交互和协作的关键。
通过使用语音识别、手势识别、虚拟现实等技术,工业机器人可以与人类进行自然而直观的交互,实现共同完成任务。
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使得机器人可以与工人进行紧密合作,实现人机协同工作,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
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汽车制造中,工业机器人可以完成车身焊接、喷涂等工作。
在电子制造中,工业机器人可以完成电路板组装和测试等工作。
在食品加工中,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食品包装和分拣等工作。
第1篇一、市场销量持续增长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30.3万台,同比增长15.96%。
其中,国产品牌销量12.99万台,同比增长27.01%,增速高于外资品牌。
预计2024年中国市场销量有望超过35万台。
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1. 产业链完善: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系统、减速器和传感器,中游的智能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以及下游的各类机器人应用领域。
2. 区域集聚效应显著:全国4个省份的产业链评价为A,综合评价前三的省份是广东、江苏和浙江。
产业链集聚度最高的五大经济圈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翼、长江中游和成渝都圈。
三、技术创新能力提升1. 专利申请持续增加:产业内企业拥有专利总数超过30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65.0%。
近5年专利申请持续增加,粤港澳大湾区专利总数最多。
2. 新技术不断涌现:无人机、搬运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环节表现出快速成长的潜力。
四、重点企业表现突出1. 头部厂商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在核心行业如新能源行业中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巩固。
2. 肩部及腰部企业轮动明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覆盖产品技术、行业布局、渠道、供应链以及资金储备等多方面的要素。
五、政策支持力度加大1.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如《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
2. 地方层面: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如产业基金、税收优惠等。
总之,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在市场销量、产业布局、技术创新、重点企业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行业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等。
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第2篇一、市场销量稳步增长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30.3万台,同比增长15.96%。
工业机器人
一、技术概述
工业机器人由操作机(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设备。
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
它对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
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器人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代替人工的劳动,而是综合了人的特长和机器特长的一种拟人的电子机械装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机器的进化过程产物,也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
二、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
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便于操作和维修)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
焊接机器人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
5.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
6.当代遥控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特点不是追求全自治系统,而是致力于操作者与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控制,即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完整的监控遥控操作系统,使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化阶段。
7.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
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从80年代“七五”科技攻关开始起步,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七五”、“八五”科技攻关,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喷漆、弧焊、点焊、装配、搬运等机器人;但总的来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迫切需要解决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对产品进行全面规划,搞好系列化、通用化、模化设计,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我国的智能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在“863”计划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水下机器人,6000米水下无缆机器人的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控制技术、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遥控机器人、智
能装配机器人、机器人化机械等的开发应用方面则刚刚起步,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需要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系统攻关,才能形成系统配套可供实用的技术和产品,以期在“十五”后期立于世界先进行列之中。
三、“十五”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目标
根据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的经验、现状及近几年的动态,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十五”期间机器人技术应重点开展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化机械及其相关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开展以机器人为基础的重组装配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的开发研究及加强多传感器融合及决策、控制一体化技术及应用的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
(1)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技术研究
①关节式、侧喷式、顶喷式、龙门式喷涂机器人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
②柔性仿形喷涂机器人开发:柔性仿形复合机构开发,仿形伺服轴轨迹规划研究,控制系统开发,整机安全防爆、防护技术开发,高速喷杯喷涂工艺研究。
③焊接机器人(把弧焊与点焊机器人作为负载不同的一个系列机器人,可兼作弧焊、点焊、搬运、装配、切割作业)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
④弧焊机器人用激光视觉焊缝跟踪装置的开发:激光发射器的选用,CCD 成象系统,视觉图象处理技术,视觉跟踪与机器人协调控制。
⑤焊接机器人的离线示教编程及工作站系统动态仿真。
⑥电子行业用装配机器人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
⑦批量生产机器人所需的专用制造、装配、测试设备和工具的研究开发。
(2)智能机器人开发研究
①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和控制策略研究
②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导航和定位技术研究
③面向遥控机器人的虚拟现实系统
④人机交互环境建模系统
⑤基于计算机屏幕的多机器人遥控技术
(3)机器人化机械研究开发
①并联机构机床(VMT)与机器人化加工中心(RMC)开发研究
②机器人化无人值守和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多机遥控操作的大型散料输送设备
(4)以机器人为基础的重组装配系统
①开放式模块化装配机器人
②面向机器人装配的设计技术
③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设计技术
④可重构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设计技术
⑤装配力觉、视觉技术
⑥智能装配策略及其控制
(5)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配置技术
①机器人的传感器配置和融合技术在水泥生产过程控制和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②机电一体化智能传感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国家现代化程度标志的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首钢莫托曼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莫托曼”)在机器人系统尤其是弧焊方面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下面以轿车排气零部件的生产为例,简单介绍首钢莫托曼弧焊机器人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四﹑弧焊工艺分类
排气系统是排放和消声的重要部分,主要由歧管、催化净化器、波纹管、中消和后消等部件组成。
主要功能是把发动机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从多个气缸内收集、通过催化净化器净化并消声后引到车后排放。
按照主要功能模块距离发动机的远近,排气系统可划分为热端和冷端两部分。
热端部分直接连接发动机排气口,主要包括歧管、净化器、波纹管、二级净化器以及挂钩法兰等附属部件。
因其所处底盘位置空间紧凑,所以其部件外形变化较大,焊缝分布复杂。
同时,因其主要功能为净化尾气,故焊缝密封性要求高。
冷端部分承接热端,主要包括中消、后消以及挂钩法兰等附属部件。
冷端总成通常尺寸较长,焊缝多为小直径环缝。
当后消声器包为焊接结构时,通常要求压装焊接,其焊缝量较大。
消声器包进出气管处焊缝为三层薄板焊接,焊缝成形要求高。
五﹑技术优势
日本安川电机于2001年底研制推出了世界上首台弧焊专用机器人MOTOMAN-EA1400,并于2002年在中国销售。
EA1400机器人将焊枪电缆与焊枪内置在机器人臂中,避免了焊枪电缆和焊枪与周围物体的相互干扰,使机器人示教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同时大大增强了焊枪的可达性。
该机器人一经推出,便迅速在汽车车桥、消音器等排气系统零部件以及座椅骨架等焊接领域受到了好评。
多家焊枪生产企业都为该机器人研制了专用焊枪。
目前除了空冷焊枪和伺服焊枪进行焊接以外,还可以使用水冷焊枪实现较高电流的连续焊接。
2007年初,MOTOMAN-SSA2000型机器人问市。
SSA2000在保持EA1400结构优势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了轴动作速度,单轴速度同比最大提高40%,焊接速度最大可同比提高15%,成为世界最快的弧焊机器人之一。
六﹑总结
随着弧焊机器人在汽车工业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它的优越性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其他应用领域对弧焊机器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弧焊机器人的功能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因此,我们也会加强弧焊机器人系统开发的力度,逐步完善我们的产品,使其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其更大的优势。
目前的工业生
产系统正向大型、复杂、动态和开放的方向发展,为了解决传统工业系统许多关键问题上遇到的严重挑战,便产生了一门新兴的机器人技术领域----多智能体机器人系统。
所以,随着工业生产系统向大型、复杂、动态和开放的方向发展,多智能体焊接机器人系统终将成为热点的研究领域。
而本文就是简要介绍了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历程及我国焊接机器人技术研究所的现状。
论述了焊接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趋势及研究的热点问题,即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多智能体焊接系统、焊接机器人中基于PC的控制器和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的融合技术将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