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缺乏病监测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防治碘缺乏病活动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近年来,在我国开展了一系列防治碘缺乏病的活动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加强碘盐加碘工作、普及碘盐知识、开展碘盐检测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碘缺乏病的发病率,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以下是关于防治碘缺乏病活动工作的总结。
一、加强碘盐加碘工作作为防治碘缺乏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加强碘盐加碘工作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地区碘缺乏情况,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碘盐加碘的浓度,确保人民群众摄入充足的碘元素。
我们通过监测检测手段,对碘盐进行及时监控,确保碘盐质量安全可靠。
二、普及碘盐知识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碘盐的认识和重要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宣传海报、健康讲座、媒体报道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碘盐知识,使他们了解碘缺乏病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方法。
我们还制定了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手册,供人民群众参考,提高了碘盐知识的普及率。
三、开展碘盐检测为了确保碘盐的质量安全,我们定期对市面上的碘盐进行抽查检测。
通过化验检测手段,检测出碘盐中的碘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确保人民群众食用的碘盐安全无害。
我们还对部分碘缺乏病高发地区的居民进行碘盐检测工作,为其提供合格的碘盐,保障其健康。
四、加强碘缺乏病监测为了及时了解碘缺乏病的发病情况,我们开展了碘缺乏病的监测工作。
通过对部分地区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其进行尿碘检测等手段,了解其碘元素摄入状况,为下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我们还建立了碘缺乏病数据库,对碘缺乏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和分析。
我国在防治碘缺乏病的活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碘盐加碘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碘盐的认识,加大对碘缺乏病的监测力度,为全面实现碘缺乏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2000字】第2篇示例:防治碘缺乏病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各种举措和活动,不断加强对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防治碘缺乏病活动工作总结7篇篇1一、活动背景与目标碘缺乏病是一种地方性流行疾病,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传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防治碘缺乏病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提高当地居民对碘缺乏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降低碘缺乏病的发病率。
二、活动内容与方法1. 宣传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栏等方式,向当地居民普及碘缺乏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居民对碘缺乏病的认识。
2. 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讲解碘缺乏病的危害、预防措施等,增强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
3. 碘盐供应保障:与当地盐业公司合作,确保碘盐的供应稳定,并在销售点设置碘盐专柜,方便居民购买。
4. 监测与评估:定期对当地居民进行碘缺乏病监测,了解碘缺乏病的发病情况,并对防治措施进行评估和调整。
三、活动成效与亮点1. 提高了居民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当地居民对碘缺乏病的认识明显提高,重视程度也显著增强。
2. 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居民掌握了更多的预防知识,自我防护意识明显提高。
3. 保障了碘盐供应:与盐业公司的合作,确保了碘盐的稳定供应,为防治碘缺乏病提供了物质保障。
4. 监测与评估的完善:定期的监测与评估,使防治措施更加科学、合理,有效降低了碘缺乏病的发病率。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1. 宣传教育覆盖面有待扩大:部分偏远地区居民对碘缺乏病的认识仍不足,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扩大覆盖面。
2. 健康教育活动需持续开展:随着时间推移,居民对碘缺乏病的重视程度可能会降低,需持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巩固防治成果。
3. 碘盐供应需加强监管:个别销售点存在非碘盐冒充碘盐的情况,需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碘盐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4. 监测与评估需更加精细:目前的监测与评估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需更加精细和科学地评估防治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本次防治碘缺乏病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居民对碘缺乏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降低了碘缺乏病的发病率。
2012年中国/UNICEF合作项目“碘缺乏病防治”(摘要)1.高碘地区标准及防控措施研究为在高碘地区因地制宜地采用改水、供应不加碘食盐或两者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修订《水源性高碘地区和地方性高碘甲状腺肿病区的划定》标准和制定《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方案》(试行)。
2011年9月在山西召开了<高碘地区标准及防控措施研究>项目启动会,之后陆续在山东、山西、河南和河北采集儿童和孕妇的水样、盐样和尿样,以及孕妇、哺乳和育龄的血样,分析水碘、盐碘、尿碘含量和甲状腺功能。
调查结果表明:在高碘地区,尽管停供了碘盐,在水碘低于100μg/L的地区,单纯以停供碘盐为措施不能满足居民碘营养水平在适宜范围的需求,必须结合改水。
水碘在100μg/L以上的地区尤为紧迫。
在高碘地区,随水碘的升高,儿童的碘营养水平升高,甲肿率也随之升高。
在同样的水碘水平下,山西的儿童甲肿率比其他省份偏高,提示存在水碘类型或碘外因素等其他因素的作用。
2.新疆碘盐评估卫生部疾控局于2012年10月30日至11月7日组织专家,地病中心孙殿军主任任组长,涉及流行病学、临床内分泌学、神经内科学、心理学、实验室检测等方面13名专家参加调查工作,对和田地区洛浦县和克州地区阿克陶县进行碘缺乏病防治现况调查。
本次调查在洛浦县、阿克陶县现场临床核实排查8个乡疑似地方性克汀病人27名,采集疑似地方性克汀病病例父母亲尿样12份。
在2个县4个乡B超检查400名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情况,采集400份尿样,测查393名儿童智商,问卷调查169名5年级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入户调查122名育龄妇女,采集食用盐样122份、水样22份。
调查结果表明,新疆自治区南疆地区洛浦县和阿克陶县是严重的碘缺乏地区,新疆自治区在国家支持下通过落实应急补碘措施和碘盐免费供应策略,使洛浦县、阿克陶县碘缺乏病病情大幅度下降。
3.新碘盐标准在三省实施的监测评估2012年7月15日至22日,卫生部疾控局组织国家评估组在福建省翔安区、安徽省金寨县和山东省荣成市3个试点项目县,采取听汇报、部门座谈、查阅资料和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第一阶段现场评估工作。
山东省碘缺乏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省卫生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教育厅省计生委省盐务局(征求意见稿)二○○一年十一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1]29号)精神,巩固已取得的阶段性防治成果,实现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结合我省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现状碘缺乏病是自然环境缺碘所致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地方病,是影响人口素质、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省是全国受碘缺乏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统计,病区分布在全省14个市、99个县(市、区),受危害人口高达65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0%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93年国务院召开了“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1994年又出台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省政府也依法加大了消除碘缺乏病的工作力度,召开了“山东省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制定下发了《山东省消除碘缺乏病实施方案》、《山东省实施〈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办法》和《山东省盐业管理条例》,加大了以食盐加碘为主,补服碘油为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的落实。
经过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长期艰苦奋斗,199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2000年6月,国家评估组对我省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评估,确认我省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这是我省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为保护缺碘地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省虽然已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但今后的防治工作任务仍很艰巨。
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仅是一个阶段性成果,距离国家规定的消除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全省各地防治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市、区)还未达到阶段目标的要求;由于碘缺乏病是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危害的因素将长期存在;我省沿海产盐区和一些与外省交界地区非碘盐冲销食盐市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现场教育不够普及,经费的投入不足,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能力还不能较好地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青海省玉树州碘缺乏病防治重点地区监测结果分析目的:充分掌握玉树州碘缺乏病高危地区人群碘营养状况,为制定消除碘缺乏危害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对2012~2014年玉树州囊谦、杂多县碘盐、儿童甲肿率、儿童和育龄妇女尿碘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居民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和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低于碘缺乏病消除标准;儿童尿碘中位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处于碘营养适宜水平;育龄妇女尿碘中位数偏低,存在碘缺乏风险。
结论:碘盐是人群碘营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免费发放碘盐措施行之有效,应长期实施。
标签:玉树州;碘缺乏病;监测;分析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7.2%,总人口38.4万,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7.8%,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兼营的地区,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
由于青海省玉树州自然环境严重缺碘,同时境内卤水盐资源丰富,碘盐覆盖率难以提高,成为碘缺乏病控制和消除的重点和难点地区[1]。
为了解玉树州碘缺乏病高危地区流行情况,充分掌握人群碘营养状况,我们于2012~2014年在玉树州囊谦、杂多2县开展了碘缺乏病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方法:依照《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进行抽样监测。
1.2 检测方法:甲状腺容积采用B超法;盐碘检测采用制盐工业通用测定碘离子试验方法(GB/T13025.7-1999)中的直接滴定法;尿碘采用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107-2006)。
1.3 结果判定标准:甲状腺肿大率根据《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WS276-2007)判定;盐碘合格与否参照《食用盐》标准(GB5461-2000)进行判定。
1.4 质量控制:甲状腺B超检测均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测量;盐碘、尿碘均由取得质量控制考核合格证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国家标准物质。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01]99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7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除碘缺乏病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29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反复性和长期性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造成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地方病。
它不仅损害婴幼儿及儿童的智力发育,导致残疾,危及子孙后代,影响人口素质,也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省是历史上的重病区,全省各地除个别乡外均为缺碘地区,病区群众长期遭受碘缺乏病的折磨,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病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我省虽然实现了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但是自然环境缺碘的病因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我们的防治措施必须长期、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
目前我省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平均为6.1%,有11个县达到10%以上,其中有的县高达19.5%;在局部重病区,亚临床克汀病人患病率高达15.1%;调查证明,我省仍有14.5%的孕妇尿碘水平低于100微克/升,若以我省每年出生婴儿100万推算,意味着每年将有14万左右的新生儿存在着潜在的脑损伤。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来说,重点防治人群十分庞大,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各级政府要怀着对病区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使命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切实把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继续认真抓紧抓好,为提高我省人口素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对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到2010年底,力争全省100%的县(市、区)达到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目前已达到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县(市、区)要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确保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已达到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县(市、区)要在5年内达到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尚未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县(市、区),要确保在5年内达到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10年内达到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碘缺乏病监测方案
为了准确掌握我市居民食用碘盐普及情况和人群碘营养水平,评价碘缺乏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效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碘缺乏病监测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一、监测点的选择
以乡为单位,确定一所小学作为监测点,连续监测5年为一个周期。
二、监测内容及方法
1、儿童甲状腺检查。
在每所小学随机抽取40名8—10岁学生统一采用B超开展甲状腺检查。
2、盐碘、尿碘监测。
在每所学校所抽取的40名学生中,按每间隔4人排列采集学生家中食用盐样及学生尿样10份,同时在所在行政村采集5名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家中盐样和尿样,共采集盐样15份,尿样15份。
3、健康教育知识测试。
对每所学校五年级学生和所在行政村抽取10户家庭,统一使用附件所附问卷分别开展学生和家庭主妇健康教育现况问卷调查。
三、职责分工及工作程序
碘缺乏病监测工作由市疾控中心和各县疾控中心共同配合进行。
儿童甲状腺由市疾控中心人员使用B超检查,尿样由各县(区)地办室采集送市疾控中心进行尿碘检测,食用
盐含碘量检测由县采用国标GB/T13025.7-2000直接滴定法定量测定进行碘含量检测,问卷调查由县工作人员现场配合进行。
资料统一留存县疾控。
四、技术要求:
1、甲状腺检查必须使用专用B超,所用探头限7.5兆赫以下(含7.5兆赫)。
2、盐样和尿样的采集与送达:学生及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家中盐样统一使用具有密封功能的塑料袋包装保存;尿样采集采用一次性真空瓶,采集随机一次性尿10毫升,冷藏条件下保存,由县疾控中心负责采集和送检。
3、各种登记表格、问卷等资料由县疾控中心根据附表自行印制,所有检查、问卷调查和化验结果统一留存县疾控中心。
五、汇总报告
9月15日前完成各项监测任务,9月底前写出专题总结报告,并将原始登记表分别上报市疾控中心。
六、准备材料
一次性真空负压管:200支
20ML注射器:200支
一次性口罩:100个
一次性手套:100付
地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