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3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传统文化自信心和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国学经典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2.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教育内容。
1. 选取经典诵读。
选取国学经典诵读,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通过诵读使学生熟悉国学经典内容,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2. 经典故事讲解。
讲解国学经典中的经典故事,如《孝经》中的孝心故事、《论语》中的孔子故事等,通过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国学经典中的道德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 经典诗词赏析。
赏析国学经典中的经典诗词,如《诗经》中的诗歌、《唐诗宋词》等,通过赏析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4. 传统文化体验。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迹,如古代建筑、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
四、教育方法。
1. 融入课堂教学。
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诵读、讲解、赏析等方式,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部分。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国学经典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外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等活动,拓展学生国学经典知识,增强学生的国学素养。
五、教育评价。
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形成定期的评价报告,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六、教育效果。
通过实施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预期能够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小学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
定安县金鸡岭吴泰红xxxx.9.2
一、指导
与经典体同行,与圣贤为友。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氛围。
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孩子的心中多些感悟,激发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积极开展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文化道德素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诵、议、评”的形式,使学生增长知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文化营养。
2、通过研读,弘扬增育民族精神,凝聚情感,增强爱国意识。
3、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4、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水平,增强语文素养。
三、诵读内容
主要熟记国学经典教材中心的诗歌。
四、活动形式及方法
1、本着“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的观点,使学生
的读书热情得到“小老师的称号。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不需要着重强调理解诗意,大致知道即可。
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获得乐趣与成就感。
3、争取与家长沟通进行阅读,因为这是最好的诵读方法。
家长可以在家利用10分钟左右进行共读,以便记忆。
五、诵读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确保诵读活动的质量。
2、利用早操或课前10分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
3、定期举行各种比赛,如“朗读比赛”、“诵读比赛”“诗境写诗比赛”“绘画诗情比赛”等。
定安县,金鸡,中国文化,经典诵读,中华文化。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通过研究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介之推的生平事迹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课文介绍了唐代宰相介之推的生平事迹,介之推为人正直廉明,勤政爱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研究本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官员的廉政风范,以及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课文、讲解生词、解析课文、讨论课文、展示图片等,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我们还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问题,如反腐倡廉、诚信守法等,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学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俗。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是1课时,备课时间为月日,上课时间为月日。
在课堂导入环节,老师采用故事导入法,讲述XXX之前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接着,老师板书课题,介绍《左转》,并播放视频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范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然后,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所强调的字词。
接着,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行阅读课文2遍,自行停止。
在理解文本环节,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深对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的认识。
在教学结束后,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对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的认识。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了解文学史上的“桃花源”意象。
国学经典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背景与目标1. 教学背景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国学经典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因此,制定并实施国学经典教学工作计划,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本次国学经典教学工作的目标主要包括:(1)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2)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国学经典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诗经》、《论语》、《道德经》等代表性作品,以及孔子、孟子、朱子等传统文化名家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对这些经典文化的学习和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他们对国学经典的浓厚兴趣。
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通过讲授和解读的方式,传授国学经典的内容和精髓。
其次,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名句背诵和课外阅读,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课外研学和实践活动,深化他们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体验。
最后,通过实施国学经典教学比赛和展示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具体安排1. 开展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每周组织一次国学经典主题班会,安排班主任或语文老师主持,引导学生讨论国学经典相关的话题,进行名句背诵和课文朗诵,分享国学经典的见闻和体会,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
2. 进行国学经典课堂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将国学经典的学习内容融入到课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国学经典的知识点和故事情节,并结合名家语录、经典名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小学国学经典教学计划(精选)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国学经典阅读兴趣和能力。
2.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自信心。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国学经典选读(1)《论语》:选取孔子的经典言行进行解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2)《三字经》:通过逐字解释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弟子规》:教导学生做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4)《百家姓》:教给学生家族的文化记忆,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国学经典故事讲解(1)《中国历史故事》: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讲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2)《古代名人故事》:介绍古代知名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
(3)《神话传说故事》:讲解中国神话传说,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神话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故事讲解法:通过讲解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道理和文化内涵。
2.对话演绎法:组织学生进行对话演绎,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学经典中的情节和人物。
3.复述绘画法: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作用。
2.选取一些经典的国学作品,进行引导性阅读和讲解。
3.组织学生参与对话演绎,让他们亲身体验国学经典中的情节和人物。
4.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5.组织学生进行复述并进行绘画表达,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对国学经典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态度。
3.评估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和对国学经典的感悟。
六、教学资源1.选取一些优质的国学经典故事书籍,作为教材。
2.准备国学经典课件和图片,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通过讲解国学经典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其中的道理和价值观。
第1篇年级:六年级教材:《道德经》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
2. 分析《道德经》中的智慧教育内容。
教学难点:1. 古文阅读理解。
2. 道家哲学思想的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道德经》的封面和作者老子,激发学生对道家哲学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道德经》是什么吗?它是谁写的?二、新课导入1. 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老子。
2. 概述《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如道、德、无为、自然等。
三、阅读理解1. 分组阅读《道德经》第一章,让学生初步了解道家的核心思想。
2. 小组讨论:第一章中提到的“道”是什么意思?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四、分析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道德经》中的智慧教育内容,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谦虚低调等。
2. 结合实际生活,讨论这些智慧教育内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道德经》中的智慧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阅读《道德经》第二章,思考其中的智慧教育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道德经》中有什么智慧教育内容?2. 引导学生回顾《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
二、阅读理解1. 分组阅读《道德经》第二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道家哲学思想。
2. 小组讨论:第二章中提到的“德”是什么意思?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三、分析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道德经》中的智慧教育内容,如谦虚低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
2. 结合实际生活,讨论这些智慧教育内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四、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道德经》中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家智慧教育。
2024年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是针对少年儿童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基础课程,亦为我国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本册教材包含26课,分为“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游踪”以及“艺术乐园”四大单元,旨在通过活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评估显示,本班学生充满活力且好动,由于入学时间较短,其思想与品德正处于形成初期,尚不成熟。
学生尚未明确学习目标,正处于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
尽管如此,他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下为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1. 学生应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并对其意义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2.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朗读等活动,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学生应能理解诗文大意,并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 学生应了解中华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培养对中华传统习俗的热爱之情。
4. 学生应对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 学生应了解本地历史文化名人及名胜古迹,并在教师和家长的协助下,尝试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 学生应逐渐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7. 学生应了解传统文明礼仪的基本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现文明礼貌的行为,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包括:1. 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并对其意义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2.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培养对传统习俗的热爱。
3. 掌握传统文明礼仪的基本常识,并在生活中实践文明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形成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教学难点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等活动,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并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以下为教学措施的具体实施:1. 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包括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故事分享、朗读、歇后语比赛等。
2. 应注重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游戏形式。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引领广大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内容,感知古人的智慧,品鉴古人高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匡束学生的言行,教化学生人品。
二、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养成了较好的研究惯和生活惯,有更加明确的研究目的,有较强的纪律意识,喜欢上学,研究热情比较高,肯动脑筋;大多数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有良好的阅读惯,能从课外阅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材料,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教育自己。
因此在本学期,我们将致力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经典中遨游,受到经典熏陶。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名人逸事、灵山秀水、抒情感怀、道德文章等。
基本上涵盖了写人、记事、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
每单元有四篇文章,课文的先后顺序是按照作者生活的朝代来安排。
每篇课文包括一篇原文、一篇译文、汉字家族、日积月累、追根溯源、古诗撷英等六部分内容,另外还会根据每篇教材的不同内容进行相应的练,例如:连一连、查一查等。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广泛,符合六年级学生的研究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研究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
因此学生初步理解研究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讲授进度放置以下:周次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研究内容第1课介之推不言禄第2课XXX盘桓东山第3课春夜宴桃李园序第4课记承天寺夜游第5课三峡第6课小石潭记第7课山中与XXX书第8课白洋潮第9课登楼赋第10课秋声赋第11课岳阳楼记第12课山中花树第13课诫子书第14课论文第15课五柳先生传第16课陋室铭XXX之推不言禄讲授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小学生国学经典教学方案国学经典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有效地教授小学生国学经典,下面提出一个适用于小学生的国学经典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小学生的优秀品德和道德修养,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感恩父母、勤奋学习。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选择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适合的国学经典进行教学。
常见的国学经典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
这些经典内容简洁明了,寓意深刻,是小学生学习的良好素材。
2.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场景,将国学经典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例如,在学习《三字经》时,可以引导学生向周围的人学习和尊敬,向家长表达感恩之情,在日常行为中注意遵守规则。
3. 多媒体教学辅助借助多媒体技术,给予小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示。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国学经典的内容。
同时,可以利用互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向学生介绍国学经典的背景、出处以及内涵。
通过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国学经典。
2. 诵读朗诵安排学生进行诵读朗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背诵国学经典的内容,展示在朗读中的音韵美和语调变化。
同时,可以组织诵读比赛、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和探究,通过问题解答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思想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估1. 日常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诵读表现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对学生进行日常表现评估。
六年级国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在六年级国学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1. 通过学习经典著作,使学生掌握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3.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感恩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4.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六年级国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捧读经典著作:学生将学习《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并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解读进行深入理解;2. 国学常识:学生将学习国学常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3. 赋诗词曲:学生将学习古代的诗词曲,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创造能力;4. 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古典音乐会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5. 传统礼仪:学生将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如拜年、问安等,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交礼仪意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多媒体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国学经典的形象、声音和视频,增强学习的趣味性;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4. 听写演讲: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著作的听写和演讲,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书面测试:组织学生进行期中和期末的书面测试,检测他们对国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 口头表达: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辩论等口头表达活动,评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3. 作业评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定,包括读书笔记、写作、诗词创作等,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能力;4.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引领广大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内容,感知古人的智慧,品鉴古人高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匡束学生的言行,教化学生人品。
二、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的,有较强的纪律意识,喜欢上学,学习热情比较高,肯动脑筋;大多数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从课外阅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材料,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教育自己。
因此在本学期,我们将致力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经典中遨游,受到经典熏陶。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名人逸事、灵山秀水、抒情感怀、道德文章等。
基本上涵盖了写人、记事、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
每单元有四篇文章,课文的先后顺序是按照作者生活的朝代来安排。
每篇课文包括一篇原文、一篇译文、汉字家族、日积月累、追根溯源、古诗撷英等六部分内容,另外还会根据每篇教材的不同内容进行相应的练习,例如:连一连、查一查等。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广泛,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
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介之推不言禄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3.能够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1课时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
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
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
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
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
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
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转》,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
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
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
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
盍: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
显:显达。
志:记载。
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1.问题剖析(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为什么介之推不要赏赐?“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3)介之推母亲对儿子的做法有什么态度?晋文公为什么表彰介之推?(4)角色扮演。
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介之推及其母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的心理。
2.分析人物性格介之推:只讲付出,不图名利,名副其实的忠臣。
介之推之母: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支持和陪伴。
晋文公: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小结写法: *主要抓住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又用了反问,类比,对仗等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1.日积月累:“寒食节”的由来。
视频资料。
2.拓展有关“寒食节”的古诗:寒食2.连一连,把传统节日与相关的日期和习俗连起来。
3.晋文公相关历史。
视频资料。
教学反思:谢太傅盘桓东山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特别要注意断句的准确性。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了解谢安的有胆有勇、有节有度以及处变不惊的气度。
3.能够初步了解“魏晋风度”及《世说新语》。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诵读,其次理解谢安的主要性格和气度。
教学时间:1课时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故事导入法:看视频《淝水之战》,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谢安,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主人公,板书课题:谢安是何许人也,我们看看?介绍谢安: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谢安无意仕途,隐居于会稽山,经常与王羲之等名士一起游赏山水,吟咏抒情,虽经多人举荐,短暂做官,中年后,再次从政,优秀的政治才能得以展现“东山再起”的成语就是因此事而来。
(二)介绍《世说新语》,介绍刘义庆,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
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1.问题剖析(1)在课文中谢安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表现?其他人是如何表现?板书:泛海戏风起浪涌谢安其他人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色并遽便唱使还徐云喧动不坐(2)从谢安的行为,能看出他的主要性格是什么?有胆有勇胆量过人有节有度处变不惊气度非凡等3.小结写法:*主要抓住神态描写*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四)拓展延伸1.日积月累:“魏晋风度”,播放视频资料。
2.拓展《世说新语》的故事。
3..拓展古诗:永王东巡歌。
教学反思:春夜宴桃李园序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特别要注意断句的准确性。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初步体会文章抒发的主要情感,体会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能够初步了解王羲之、杜甫,知道“曲水流觞”和《兰亭集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诵读,其次体会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时间: 1课时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题,解题。
从课题我们知道:时间:春夜人物:诗人与从弟事件:宴饮地点:桃李园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本文属宴集序,指古人宴饮集会时,饮酒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题意: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李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二)介绍作者:李白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古今评李白1)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2)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韩愈(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4)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5)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
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秉()烟景()假()羽觞()惭()琼筵()数()2.二读课文,自读,自悟。
3.三读课文,疏通文意。
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四)理解文本1、作者与从弟宴游桃花园的原因有哪些?2、作者描绘了宴席上的哪些乐事?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教学过程:一、集思广益,引入文本1、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请同学们告诉大家“我所了解的苏轼”;二、反复朗读,熟悉文本A、听示范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C、指名说出自己所做的标记然后分组朗读课文。
(一组叙事,一组写景,一组抒情议论)三、咬文嚼字,理解文本1、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1)比一比看谁解释最合理。
(2)讨论翻译重点词句。
(可开展小组竞赛)2、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四、合作探究,品味文本1、阅读文章中叙事部分文字,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他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呢?(板书:叙事:寻友赏月)2、作者看到的月色如何呢?请齐读文中写景部分文字,读后思考交流。
3、看到这样写月而不见“月”字的美景,苏轼有何感慨?4、请大家再次齐读全文,注意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五、走进生活,运用文本1、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
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2、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在挫折面前应该有怎样的心态,现在我们再通过几则名言警句来加深体会,齐读名人名言,将你最欣赏的句子记录在摘抄本上。
3、背诵课文,来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请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教学反思:三峡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课时:一课时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教学流程: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初读课文(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