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56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陆、大洲、半岛、岛屿、海、洋、海峡等概念,并能判别。
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在地球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确定。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地理图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复习回顾一、导入新课1)、课件演示太空当中看到的地球,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二、教学引导及点拨(一)地球?水球?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自主阅读,举例说明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等知识,结合个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2、运用概念,辨认课件大陆、半岛、群岛、岛屿、海峡示意图。
观察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陆地何海洋《陆地和海洋》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内容。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并初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第一节《大洲大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
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复习掌握的重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则侧重于科学观念和科学史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内容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教材通过大量实例说明海陆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运动学说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
下面就本节的设计意图以及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一直本着“目标—教学—评价”这样一条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打造符合自己学科特色的生命化课堂,我设计了《陆地和海洋》的复习课。
1.教学设计突出“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教学理念,经过几年来对于本教学理念的学习与运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感觉自己做的越来越成熟,能够比较恰当的将这一理念贯彻课堂。
首先,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前将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本节复习课我将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详细的展示给学生,借助于什么工具完成哪些具体目标,对于不同的目标必须有多少学生达到。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本节课我采用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评价,比如,自主复习阶段采用学生自评的形式,自主复习后小组内采取同学间互评的形式以及交流展示环节的学生展示大家评价,教师对其评价,我感觉自己在语言方面的评价有了较大提高,原来评价语言非常单一,“好”“非常好”等出现次数非常多但不具体,现在能够比较详细具体的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具体指出。
除了以上提到的评价形式外还有最后的达标检测,通过教学发现评价形式多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较早的章节之一,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章内容较为基础,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陆地和海洋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3.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地理特点,让学生了解海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洋和陆地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
6.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陆地和海洋的观察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家乡的地理环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一章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的第二课时,它是第二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到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ban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动动变化过程中的,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演示、合作探究、分组探究六、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习题,充分读图读课本,基本能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媒体演示、教师引导、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读图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教学知识积极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动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工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动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教学重点:板块运动学说,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来源:]教学难点: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节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
但在当时作为一个假说,反对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由于条件有限,当时魏格纳和所有人都解答不了这个问题。
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
是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一个新的学说“板块运动学说”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的“板块运动学说”。
一、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探究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及六大板块做一做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__________拼合而成。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为了区别出各条经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5.经线的特点:连接南北两极,每条经线长度相等,可围成半圆,指示南北方向6.纬线的特点:与经线垂直相交,每条纬线长度不相等,可围成圆,指示东西方向7、经度分东经和西经,0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0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是: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和1800经线8、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0W和1600E(读做西经200和东经1600)9、纬度分北纬和南纬,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北纬和南纬的分界线是:00纬线(也叫赤道)10、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也叫00纬线)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公转。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3月21 日前后(春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6月 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9 月23 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3、地球是个球体,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4、五带的分界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5、地球五带中,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南、北温带,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南、北寒带第三节地图1、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2、地图上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是: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3、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
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
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
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
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
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重点:
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
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
海峡等概念。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
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
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难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
内容。
复习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海陆分布
海陆分布概况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
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半球的海陆分布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
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
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
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
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
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
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
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七大洲
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
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
其海峡。
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
③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
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⑤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⑥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四大洋
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四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
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四大洋的面积比较:
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
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
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板块运动
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读图复习
证据: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
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继续碰撞。
复习小结:
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
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积最大
的大洋为太平洋,最小的为北冰洋。
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面积最大
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
大洲、大陆和大洲的分布
六块大陆
七大洲
四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
北美大陆、亚欧大陆
欧洲、北美洲
北冰洋
全部位于南半球
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南极洲跨南北半球
南美大陆、非洲大陆
亚洲、非洲
大洋洲、南美洲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全部位于东半球
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非洲
印度洋
全部位于西半球
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南美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大陆、南极大陆
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要通过板块分布示意图来掌
握。
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
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
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所有板块处于在不停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
变化,相互碰撞或扩张,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
海陆变迁。
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
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
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
布。
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
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
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
处。
训练题:
南极洲被三大洋包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大洲几乎三大
洋包围
A、非洲B、北美洲c、亚洲D、欧洲
近几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我国货轮从上海出
发,沿最近路线到大西洋沿
A、苏伊士运河B、马六甲海峡c、巴拿马运河D、霍尔
木兹海峡
下列大洲中,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都穿过的是
岸的美国某城市,将通过A、非洲B、南美洲c、亚洲D、
北美洲
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发生了
A、流水冲刷作用B、冰川侵蚀作用c、地震破坏作用D、
地壳抬升作用
读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
⑴我国处在____板块、____板块和____板
块的交界地带,因而是一个地震较为频繁的国家。
⑵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就是亚欧板块与__
_板块和___板块的交界地带。
⑶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洋周围。
⑷太平洋周围的火山地震带就是太平洋板块与板块、板
块、____板块和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