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基于空间句法的深圳东门老街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_郭湘闽_王金灿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7
Grasshopper介入下的建筑空间句法分析—以街区式商业建筑为例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Space Base on Space Syntax and Grasshopper:A Case Study of Block-type Commercial Building邓孟仁1孔维檀2郭昊栩3Deng Mengren Kong Weitan Guo Haoxu摘要空间结构的科学合理决定了空间的使用状态,一直以来,商业空间的营造主要依靠建筑师和建设方主观经验判断,该方式在建设规模大、空间系统复杂的商业建筑设计中及使用模式预测方面易流于经验主义与主观主义,空间句法技术用以改善这一现状使空间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客观。
但是在现有研究中,对空间句法分析结果实时反馈设计的研究尚存在空白,研究试图借助数字化编程平台Grasshopper,在这一方面有所尝试。
文中以一个典型街区式商业建筑为例,综合应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数字化编程工具Grasshoppe「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空间句法结合数字化编程可以高效完成空间结构量化分析,实现空间句法分析实时反馈;轴线分析、可见图解分析可以互相配合达到满足不同设计阶段分析反馈需求。
关键词空间句法;数字化编程;街区式商业A BSTRACT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determines the usage of space■巳ut the configurative architecturaldesign mostly depends on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judgment of architects or clients ,which fall into empiricismand subjectivism in the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for the commercial buildings with large scale and com space system.Space syntax makes it possible to predict,qualify and quantify aspects of human behavior of different design proposals .However,there is gap between space syntax as an analytic theory of architecture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This paper makes an attempt by combining space syntax with scripting viaDepthmap and Grasshopper to analysis a typical block-type commercial space.The research successfullyintegrates real—time space syntax analysis,axial analysis and visual graph analysis can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to meet the design feedback requirements in different process.K EY WORDS space syntax;scripting;block-type commercial spac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岭南传统居住方式的保障性住房适应性设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5127819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SEBE与Space Syntax相结合的岭南传统商业街动线环境的活化更新,项目编号:2015xms24〇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0-0232.2017.03.094 文章编号1000-0232(2017)03-0094-07作者简介1高级工程师,电子邮箱:mrdeng@;2硕士研究生;3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2&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94引言商业空间具有结构性,与空间所发生事件的契合度 决定了这个空间的品质,其空间结构的把握往往依赖于 建筑师或者专家的主观经验判断,会存在主观主义与经 验主义的局限性,所以商业建筑空间结构各项相关参数 的合理性需要有客观判断[1'2]。
湖北宜昌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作者:白萌萌付军来源:《美与时代·上》2024年第06期摘要:我国城市的发展策略已经由增量时代模式转变为存量和减量时代模式,对于山地城市中的老旧山地社区,更新、激活存量空间是确保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山地城市遗留了众多高密度且环境恶劣的老旧社区,面临旧城更新存量空间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湖北宜昌刘家大堰社区为研究实例,探究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改造策略。
首先探究刘家大堰社区在公共空间、交通系统、绿化景观空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共空间的完善优化、交通道路的构建优化、立体空间的复合设计、碎片空间的整合再生、绿化景观品质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健全改进的更新策略,以期实现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的提升。
关键词:微更新;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我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这些山地大约占据了国土总面积的70%,很多山区城市、边疆城市、民族自治城市和旅游城市类型分布在山地环境中,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带,这些城市需要与山地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相较于平原城市,山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山地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推动。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策略由增量模式转变为存量更新模式,山地城市在城镇体系中愈发重要。
山地城市受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更加受限,如何高效地使用现有的山地城市的存量空间是推动山地城市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
山地型老旧社区作为山地城市微观结构的组成部分,山地社区不仅是城镇空间的基本单元,更是山地城市存量空间的一部分,是承载着山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人们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社区居民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的居住区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下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追求。
老旧社区宜居景观的建设和改造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景观的整体形象,还能有效地提高和优化老旧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服务效能研究[摘要]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作为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在保障市民享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类公共空间把社会交往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聚合,文化的再创造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和交往形态。
基于用户黏性的概念,对深圳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个案进行研究,从物理空间格局、组织运作形态、虚拟空间拓展三个方面讨论具有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和社会共享空间职能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旨在增强用户黏性、完善服务路径,并最大化其服务效能。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用户黏性;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出发点的制度体系。
满足城市常住人口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胡守勇,201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供给不仅能通过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公众享受到基本文化娱乐权利,而且也蕴含着引导人民通过接受文化产品而接受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目的。
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物质层面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培育共有精神家园的物质载体。
②由此可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有其重大意义。
本文所指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范畴中确定。
哈贝马斯将所有对公众开放的场合称之为公共的,比如公共场所或公共建筑③,这是公共领域的公开性。
哈贝马斯还提到公共领域的公众性,人们自由地以私人身份来到一个领域,组成一个群体,由相互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公众的一部分意义汪晖,1998,这些都属于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文化馆一部分公共空间的意义与公共领域相关。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市民在文化馆里面产生的交往形态及组织关系与哈贝马斯提到的交往行动相似,即通过思想碰撞促进市民的文化交流与认同,这也正是文化馆的价值所在。
完全面向大众,所有个体能够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聚集的,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或产品的对公众开放的场合即本文所指的空间。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和金经昌/董鉴泓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联合主办的“2020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评选圆满落幕。
本次评选活动由学会和基金联合邀请8家具有正式刊号并在国内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共同参与,分别为《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上海城市规划》《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及《城乡规划》。
本次评选活动首先由以上期刊编辑部从该刊2019年度所有刊登的论文中推荐出42篇候选论文;然后由学会和基金聘请的13位初评委员于2020年5月通过投票方式从42篇论文中推选出36篇获奖候选论文,其中22篇作为候选论文进入复评,另外14篇获提名奖;再由论文复评选委员会的82位评委对22篇获奖候选论文进行打分;最后根据65份有效选票的平均分数排名,确定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佳作奖12名。
2020年10月31日,学会及基金将在“第十七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为获奖论文作者颁奖,其中:一等奖作者将获得奖牌、奖状和奖金10000元;二等奖作者将获得奖牌、奖状和奖金5000元;三等奖作者将获得奖牌、奖状和奖金3000元;佳作奖以及提名奖作者将获得奖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金经昌/董鉴泓城市规划教育基金2020年9月21日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杨保军 陈 鹏 董 珂 等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9(4)包容共享、显隐互鉴、宜居可期—城市活力的历史图景和当代营造/王建国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1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逻辑及运作策略探讨/赵 民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9(12)解析中国城市规划:规划范式与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孙施文来源期刊:《国际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4)空间基因/段 进 邵润青 兰文龙 等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2)重大规划项目视角的新中国城市规划史演进/王 凯 徐 泽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9(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初论/武廷海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8)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王树声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1)多模式地面交通出行体验评价体系与改善策略—以广州为例/潘海啸 高 雅 陈等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9(3)超越增长:应对创新型经济的空间规划创新/张京祥 何鹤鸣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8)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评选结果“新鲜出炉”关于发布2020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评结果的公告中规学字〔2020〕19号获奖名单关于完善上海城市更新体系的思考/周 俭 阎树鑫 万智英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9(1)强联系多核心城市群下都市圈的发展特征和演化路径—珠江三角洲的经验与启示/马向明 陈昌勇 刘 沛 等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2)规划的初心,使命,及安身/张庭伟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2)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群地区都市圈空间范围多维识别—以京津冀为例/赵鹏军 胡昊宇 海晓东 等来源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刊出期次:2019(9)超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监测技术方法研究—以上海为例/金忠民 陈 琳 陶英胜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4)政府主导型乡村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可持续乡村治理/申明锐 张京祥来源期刊:《国际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1)基于空间治理过程的特大城市外围跨界地区空间规划机制研究/郭磊贤 吴唯佳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9(6)基于国际比较的上海大都市圈多尺度土地开发思路研究/郑德高 马 璇 张振广 等来源期刊:《城乡规划》 刊出期次:2019(4)城市社区生活圈划定模型—以北京市清河街道为例/柴彦威 李春江 夏万渠 等来源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刊出期次:2019(9)高密度挑战下的香港市区重建规划机制研究/郭湘闽 李晨静 汤远洲来源期刊:《现代城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9(8)智慧城市技术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孙彤宇来源期刊:《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刊出期次:2019(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历程、基本内涵及主要特点/潘海霞 赵 民来源期刊:《城乡规划》 刊出期次:2019(5)论“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与运作策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再探讨/赵 民 程 遥 潘海霞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11)伟大的七十年—中国城市规划演进的资本—货币视角/赵燕菁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9)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关联网络识别和解析:基于相对关联度的分析方法 /唐子来 李海雄 张 泽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9(1)大都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及创新机制—边缘新城(区)的西安实践 /付 凯 任云英 王卓琳来源期刊:《现代城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9(6)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结合街景数据和新分析技术的大规模、高精度评价框架/叶 宇 张昭希 张啸虎 等来源期刊:《国际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1)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及评估中指标体系运用的思考/许菁芸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3)新时期空间规划转向与政策绩效提升路径/彭坤焘 田 旭来源期刊:《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刊出期次:2019(5)中国城市规划:重构?重建?改革?/张庭伟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9(3)边缘城镇崛起下的特大城市职住梯度平衡研究—以北京为例/杨 明 王吉力 伍毅敏 等来源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刊出期次:2019(10)生态实践的逻辑/颜文涛来源期刊:《国际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3)新时期“共智共策共享”社区更新与治理模式—基于广州社区微更新实证/赵楠楠 刘玉亭 刘 铮来源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刊出期次:2019(4)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城市双修”工作路径创新——南京“城市双修”试点工作经验总结/官卫华 叶 斌 宋晶晶 等来源期刊:《现代城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9(7)城市运营逻辑下的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误区与体系重构/朱 杰来源期刊:《现代城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9(10)镇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的单元式编制与管理—上海市郊野单元规划的发展与探索 /杨秋惠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9(4)复评有效投票评委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林马武定王世福王建国王富海毛其智龙瀛田莉叶菊华叶裕民毕凌岚吕斌朱介鸣任致远华晨刘奇志刘博敏许学强孙安军孙施文运迎霞李迅李百浩李志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厦门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现代城市研究》编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原司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初评委员会评委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武定王凯毛其智吕斌孙施文陈秉钊郑德高赵民赵万民袁奇峰耿宏兵顾朝林崔功豪厦门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巡视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城市规划发展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系主任、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苏州大学金螳螂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荣誉退休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和平冷红杨俊宴杨新海吴庆洲吴志强吴唯佳邹德慈沈清基宋小冬张泉张尚武张京祥张庭伟陈小卉陈秉钊陈燕萍林坚罗小龙罗震东武廷海周岚周婕周一星周国艳赵民赵天宇段进段德罡施卫良耿宏兵夏南凯顾朝林唐凯黄亚平黄明华崔功豪阎整梁鹤年彭震伟董鉴泓。
基于公共空间对北京老旧社区街道景观微更新——以北京天通苑社区为例毛圣雯【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9(038)029【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老旧社区; 街道景观; 微更新; 人性化【作者】毛圣雯【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0 引言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演变,北京各个区县已经形成了很多20年以上的老旧居住区。
老旧居住区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区。
目前北京市1990年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老旧社区共1582个,总建筑面积约5850万平方米,约占目前北京市社区总数的2/5,而其中街道绿地面积却远不达标准。
同时在老龄化飞速增长的大趋势下,北京于1990年开始进入老年型城市,作为老龄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老旧社区普遍人居环境相对较差:社区交通不合理、容积率较高、环境设施较差以及居民文体活动等问题,已无法满足现如今社区居民在人际交往、文化、健身等精神层次方面的基础需求。
因此,亟待改造更新的北京老旧社区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第81条对于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治理大背景下,2018年8月16日,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旨在提升该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包括绿地基础设施,以此全方位提升该区域品质。
由此可见,老旧社区景观改造势在必行。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良好人居环境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强。
本项目旨在通过相关理论与案例的探究,丰富和发展北京的社区街道景观改造和提升方法,为“回天”地区的“三年行动计划”提供切实可行、可借鉴的提升改造方案。
同时,对于北京地区同种类型的老旧社区的绿地提升具有一定可借鉴价值。
1 老旧社区街道景观及微更新1.1 老旧社区“老旧社区”是指老旧住宅单体及其居住环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空间、社会经济形态和使用时间区段的整体功能状态下产生“综合性陈旧”过程的社区。
传统老城区公共空间景观风貌更新研究摘要:近年来,曾经拥有城市独特资源的传统老城区日益衰退,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及传统风貌保护成为重要课题。
关键词:老城区;公共空间;景观风貌更新;有机更新;传统风貌保护1 现状调研分析方法1.1 归纳总结法本文参考相关国内外公共空间景观风貌塑造的研究文献和资料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及研究从而找到问题研究的切入点。
1.2 调查研究法实地走访调研:通过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资料;访问当地居民:通过与居民的沟通交流,了解太平街片区的历史沿革和他们的基本需求,以设计出满足功能需求的公共建筑。
2 景观风貌问题研究经过对调研收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后发现华宁县城太平街老城片区中由城市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分为两类:(1)城市建设的物质化的问题和矛盾;(2)社会发展的非物质化的问题和矛盾。
2.1 城市建设的物质化的问题和矛盾2.1.1 传统风貌整体感逐渐散失。
传统旧城区街边建筑物的风格及新旧程度基本是统一的,但由于城市的发展新建筑逐渐代替了旧建筑导致临街建筑参差不齐,传统的历史风貌遭到破坏。
既丧失了原有的街道特色,又不能形成新的现代化街道,大部分公共建筑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与原来老城传统景观风貌格格不入。
2.1.2 内部公共空间逐步消失。
在旧城区中当地居民为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见缝插针的建造新房屋(主要以砖混结构为主),这使得太平街片区公共开敞空间逐渐减少,老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住宅建筑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区域内绿化面积减少、市民交往活动场所日益消亡、街道氛围逐渐变差。
2.1.3 区域内各空间功能定位模糊,街道活性丧失。
由于文化层面活性目标不明确,导致物质层面的活性也随之丧失,街区环境的各种实体元素(包括建筑立面、装饰、绿化、小品、铺装、座椅等)不能与街道文化层面活性的目标相吻合。
2.1.4 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较差。
因无统一规划,居民私自加建、扩建房屋后导致部分公共空间与周边的建筑交通联系发生变化,由于没有建成绿色空间的廊道,公共空间被建筑包围,阻碍了绿化景观与街道的联通,使居民的可达性降低。
空间—行为关联视角下的社区街道空间微更新研究——以天
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为例
王志强;胡一可;王垒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18(25)10
【摘要】从空间—行为关联视角出发,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行为注记、问卷与访谈等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基于调研数据分析,总结社区街道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并利用代表性空间内行为研究数据,从人群行为、空间类型分析各类空间中行为与空间要素的关系,进而提出街道空间的微更新原则.以此为切入点从\"保留\"与\"改造\"2个层面提出社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并探讨参与式更新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与依据.
【总页数】6页(P98-103)
【作者】王志强;胡一可;王垒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社区微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挖潜——以德国柏林社区菜园的实施为例 [J], 单瑞琦
2.景观叙事视角下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以北京朱家坟社区为例 [J], 王淑芬;王瑶;黄思齐
3.社区治理视角下独居老人互助养老的公共空间研究
——以劲松北社区更新改造为例 [J], 王珺垚;徐子涵
4.微更新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
——以郑州市贾岗社区为例 [J], 刘一卓;张冬阳
5.治理视角下社区微更新多元主体协同营造机制研究
——以上海典型社区为例 [J], 杜怡芳;黄建中;胡刚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深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
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
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材料二:“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
”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
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
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
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
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材料三: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
892014年第5期 第30卷
□ 郭湘闽,王金灿基于空间句法的深圳东门老街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摘 要]在我国,传统商业街不仅是步行、购物和休闲等活动的聚焦地,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精髓节点。但目前许多传统商业街都面临着空间环境衰退的颓势,其更新行为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共生活品质的提升。研究以深圳东门老街为例,应用空间句法分别从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两个方面解读其公共空间特征,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更新发展策略,以期继承传统商业街的空间精华要素,对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关键词]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句法;公共空间;更新建议 [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5-0089-07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
Shenzhen Dongmen Old Street Renewal Research Base On Space Syntax/Guo Xiangmin, Wang Jinchan[Abstract] China’s business street is the space for people’s walk, shopping and relaxation, and also is the poi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lots of streets’ space environment in a recessionary situation, their renewal will affect the urban space live quality. The paper takes Shenzhen Dongmen old street as examp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s the renewal measure, hold the tradition space elements, reference to the urban space’s development.[Key words] Traditional buiness street, Space syntax, Public space, Renewal suggest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进入消费时代,传统商业步行街的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接触自然、体验城市的良好媒介,也是展示地域文化、人文风貌和社会观念的重要窗口。但是目前许多传统商业街历经城市岁月洗礼,都不约而同面临着空间环境衰退的颓势,各地方政府纷纷主导开展了诸多更新改造行动,而这些更新行为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共生活品质的提升。本文以深圳东门老街为例,尝试基于空间句法的全新视角和理论,对传统商业步行街的公共空间进行量化分析,探索其所蕴涵的空间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及消费者的社会交往模式,以期为传统商业步行街更新策略的提出提供一定的参考。 1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概述 1.1研究区域概述东门老街依托深南大道经济增长带(图1),北至立新路,南到深南东路,东至东门中路,西临新园路,用地面积为17.6万平方米,历经数百年的商贾云集和历史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商业文化和生活气息的商业旺区。然而,随着1989年《罗湖旧城规划》的完成,东门老街进入改造阶段,形成以人民北路风貌街和周围的建筑群为核心空间的特色商业步行街。虽然东门老街原有的空间肌理得到较为完善的保护,但由于公共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023021200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GAT001)、深圳市城市规划与决策仿真重点实验室支持项目 郭湘闽,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意大利IUAV大学客座教授。 王金灿,现任职于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第三设计院。90
空间设计缺乏弹性和针对性,导致无论是在使用的舒适度或是形象的满意度上,东门老街的公共空间都不能做出很好的应对。因空间封闭、与周围空间的联系弱导致东门老街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过低,东门老街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传统特色逐渐消失。鉴于此,本文应用空间句法的凸空间法和视域法,从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两个方面对东门老街的公共空间进行解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2研究方法概述空间句法是英国伦敦大学的比尔・希列尔教授及其建筑与都市空间形态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该方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和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其重点是通过空间的本体性研究,分析其与社会、经济等领域之间的关联[1]。从空间句法的认知角度看,空间分为小尺度空间与大尺度空间,其划分依据是人能否感知整个空间系统,如果能,则该空间为小尺度空间;反之,则为大尺度空间[2]。复杂的大尺度空间是由实空间和虚空间两部分组成的,人在其中难以完全感知该空间,因此基于可知觉空间分析,要将其划分为3种小尺度空间:①轴线,从空间中的某一点所能看到的最远距离的一维小尺度空间;②凸空间,连接空间内任意两点的直线都在该空间中的二维小尺度空间;③视域,在某点所能看到的水平空间范围[3]。在此基础上,空间句法对空间系统中每个空间单元的属性进行量化,研究社会和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空间构成的(图2)。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东门老街公共空间的凸空间模型以及视域模型的可见性、渗透性和可理解性来研究其内在的拓扑联系,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
2运用凸空间法对东门老街公共空间
特征的分析
针对东门老街公共空间是否与周围空间缺乏联系的问题,可应用以下主要参数进行分析:凸空间的局部整合度、连接值、深度值及可理解度。局部整合度考察系统中某个凸空间与3步以内所有凸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连接值是指和某个凸空间直接相连的凸空间数量;深度值表示某个凸空间到其他凸空间必须经过的凸空间数量。上述3个参数研究的是东门老街公共空间与周围凸空间的联系,因此它们主要用来描述空间的局部属性。而可理解度是用来衡量是否能够通过局部空间结构建立起整个空间系统的图景,描述的是空间的整体属性。
2.1文化广场及周围空间的量化对比分析文化广场是在历经三百年文化积淀的思月书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位于东门老街的整合度核心,空间可达性良好。但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广场人流稀少,十分冷清,广场特有的地域文化已被湮没。因此,本文通过凸空间法分析文化广场是否与其周边空间单元隔离,以期找出该问题产生的根源。从局部整合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整合度最高的是中心的红色空间(图3),其空间整体性强,成为该区域的整合核心,而文化广场由多个围合性强的凸空间组合而成,局部整合度较低(局部整合度为2.072 26~0.727 82)①,很难被行人感知,与周围的空间缺乏良好的联系,因此整合度最高的红色空间通常是人们活动的第一选择,而文化广场只能作为其
图1 东门老街区位图图2 空间句法一般研究路径框架图912014年第5期 第30卷
附属空间,分担过剩的人流,致使其空间活力不足。通过对文化广场的连接值进行分析发现,文化广场的平均连接值为3,而周围街道空间的平均连接值为4,表明文化广场与周围空间缺乏联系,空间的渗透性差,容易形成犯罪空间(图4)。深度概念是空间句法中至关重要的特性之一,其中的“深”是指到达某个空间要经过多个交织的空间;“浅”则是穿过较少的空间便能到达目的地[4]。通过图5对文化广场的深度值分析得出,文化广场的整体深度值分布不均匀,介于770~985之间,说明广场的空间组合加深了拓扑距离,增加了消费者探索空间的难度,从而导致文化广场人流稀少,对东门老街活跃、热闹的商业环境产生不利影响[5]。比尔・希利尔在描述变形网络的可理解度时谈到:“(其)意味着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根据在局部空间内看到的其他空间去推断整个网络的结构形态,也就是根据所有可见的空间‘连接度’去推断不可见的空间网络的整体整合程度”[6]。因而,文化广场与周围空间的可理解度,取决于文化广场连接度与全局整合度形成的线性回归。但是从图6中可以看出(红点代表文化广场的空间单元),文化广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线性回归,导致其成为一个孤立的空间,要依赖于整合度高的空间才能被消费者感知。综上所述,受自身空间布局的影响,文化广场的空间集聚性及渗透性较差,导致空间难以被消费者感知,成为了一个孤立的空间,难以宣扬古老思月书院的一贯宗旨—“寓学于民而惠于民”[7]。
2.2时代广场及周围空间的量化对比分析时代广场位于深南辅路的北侧,该区域人流量较少,环境质量恶劣,导致广场空间的使用率较低。应用凸空间法
对时代广场及其周围空间进行分析,探索时代广场的空间功能布局与空间效率之间的关联性。在局部整合度的分析中,时代广场的数值最高,平均值为2.026 97,与周围空间形成了良好的联系,成为该区域的整合核心(图7)。但周围空间的整合度的平均值为0.866 082,因此虽然时代广场拥有很高的集散性,可以成为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和舞台,但周边空间的局部整合度过低,集散性不高,致使该区域逐渐衰败,将成为社会问题频发的地区,对老街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8]。图3 文化广场凸空间局部整合分析图图4 文化广场凸空间连接值分析图图6 文化广场凸空间连接度与全局整合度散点图图5 文化广场凸空间深度值分析图图7时代广场凸空间局部整合度分析图图8 时代广场凸空间连接值分析图图9 时代广场凸空间拓扑距离分析图图10 时代广场凸空间连接度与局部整合度散点图在对时代广场凸空间连接值分析中发现,虽然时代广场的连接值最高,平均连接值为5,与周围空间形成了良好的渗透性,但周边空间的连接值的平均值为3,说明该区域的空间渗透性低,难以被消费者感知,导致广场空间得不到充分利用(图8)。通过对整体深度值的对比发现,时代广场及其周围空间的深度值的平均值为903.5,比整个东门老街的平均值(858.367)高(图9)。因此,消费者要经过漫长的空间探索才能到达时代广场,降低了空间的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