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和理论思考

中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和理论思考

中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和理论思考
中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和理论思考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进展及理论思考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玄泽亮李洋

一、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的现状

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探索阶段,第二个为实质性发展阶段。

1993年以前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包括引入健康城市的概念,与WHO合作开展相关的培训等。1994年初,WHO官员对我国进行了考察,认为我国完全有必要开展健康城市规划运动,并具备进行研究的条件。因此,WHO与我国卫生部合作,从1994年8月开始,在我国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嘉定区开展了健康城市规划研究工作。至此,我国也正式加入到健康城市规划运动中。

东城区和嘉定区根据各自城区的特点,结合本地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健康城市发展规划》。嘉定区的第一步重点放在了垃圾无害化处理上,东城区重点放在健康教育、污水处理和绿化上。1995年6月,海口市和重庆市渝中区也加入到健康城市运动规划中。其中海口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健康城市规划协调小组,在该小组的领导协调下,对海口市的城市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开展健康城市运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作了客观评价,立足于海口市的现状和特点,制定了海口市健康城市规划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和实施方法。海口市将创建健康城市与创建生态城市、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相结合,提出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口号。海口市还创办了《健康城市》杂志,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1995年10月,WHO官员先后对渝中区、海口市和嘉定区等进行了项目考察和评估,对开展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随后大连、苏州、日照等城市也先后加入到健康城市创建行列。

在第一阶段,在WHO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合作。1995年5月在上海嘉定区举办了“城市卫生规划讲习班”,1995年10月在海口市举办了“城市环境卫生培训班”,1996年3月在重庆举办了“中国健康城市规划研讨会”。1996年4月3日,在WHO 的建议下,上海市嘉定区组织召开了“‘健康城市’主体宣传会”,WHO驻华代表季卿礼博士、国家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到会讲话。

“非典”以后,健康城市大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即实质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代表是上海市和苏州市。上海市于2003年底由市政府下发了《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确定了8个项目:营造健康环境、提供健康食品、追求健康生活、倡导健康婚育、普及健康锻炼、建设健康校园、发展健康社区、创建精神文明,涵盖104项指标,并作为上海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2004年已经通过了中期评估,现正在积极制定最新的五年计划。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开展健康城市运动的特大型城市,对于我国其他特大型、大型城市的项目开展将提供经验和实践基础。

苏州市把建设健康城市工作浓缩为10项重点行动,把优化健康服务、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培育健康人群和提供健康食品5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本次论坛将有上海和苏州的经验介绍,所以这里将不详细阐述。

二、21世纪中国建设健康城市的现实意义及其特点

1.对健康决定因素认识的深化促使我们需要考虑新的公共卫生手段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我们健康所面临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年,人类经历了SARS、禽流感、猴痘病毒、西尼罗病毒等大大小小时疫的困扰;同时,性病、结核等传染病在死灰复燃。对传染病而言,尽管新发传染病病原我们仍难于预测,但是,能源大量使用导致的

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成为了许多微生物变种的部分原因。而贫穷、拥挤、营养不良、人群流动性加快使得传染病的流行变得更为便利。城市好像一块大海绵,每年吸引6000万人进入。这样大规模的人群很容易使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空气、水或者昆虫得以传播。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抗药性的增强,使得流感、肺结核、登革热这样的流行病会造成更多的人死亡。2003年我国经历了突然袭来的SARS风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一致,众志成城,使疫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由SARS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和暴露的公共卫生问题留给我们许多思考: SARS流行对我们人群健康的威胁仅是冰山的一角,正如安妮·普拉特所说的:“传染病是人类活动环境可持续性的基本晴雨表。最近的传染病流行是由于每年以8800万速度增长的人口和受到日益增长压力的自然资源基础之间的明显不平衡造成的。……我们只有采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才能控制传染病。”

在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后半叶起,全世界范围疾病谱发生转变,传染性疾病相

对减少,与之相伴随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加,据估计,在2001年,全球5650万总死亡中,约60%是死于慢性病;全球疾病总负担的46%是由慢性

病所致。预计到2020年,全球总死亡的75%、全球疾病总负担的57%将由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所致。我国居民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增加;吸烟率逐年上升,吸烟年龄提前,女

性烟民增加;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体育活动减少;这些都预示着慢性病将会快速增长。近年来,肺癌、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精神性疾患

等明显上升,而且发病年龄提前,这已经给我们发出了“预警”,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及

时地采取有效措施,今后我们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并使我国蒙受严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经

济负担。这些表面上与个人行为有关的疾病,其实是社会病。世界卫生组织1指出,只有

当一个人有公平的机会获取健康生活,并在做出健康选择方向获得扶持的情况下,个人

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完全责任,尤其是对儿童和弱势群体,更是如此。而借鉴发达国

家的经历,人们将慢性病干预的重点转向了个人的生物生理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开展

了大量针对个体危险因素的干预,但由于其忽略了背后隐藏的上游社会因素,不难解释

这些干预措施都收效甚微。

再看看我们生存所依赖的环境。许多事实表明: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正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由于地理和气候等原因,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但目前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过渡消耗,引发了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的报告,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需的平均能耗是日本的11.5倍,法国的7.7倍,美国的4.3倍。中国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并即将超过临界线。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市民对目前生活中最关注的健康问题,食品安全占首位,达到82.8%。

上述的问题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将显得更加突出。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社会先进生产力体现的平台。然而,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承载体,其功能与价值长期被狭隘化、单一化,其经济功能被无限放大,而更为本质的功能――即人类聚居、生活、成长和愉悦生命的现实场所,在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人眼中迷失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严峻的挑战:日益恶化的环境、不合理的城市规划问题、传染性疾病流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重、心理紧张导致的精神疾患、大批的外来流动人口导致的安全和疾病转移问题等等。而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使卫生部门处于“忙于救火”的尴尬局面。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公共卫生问题呢?显然,用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是难以应对的。正如Duhl所指出的那样:“看问题不要只看事件的表象,而更应该关注事件背后潜在的

1WHO: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A vital investment. Geneva: WHO, 2005.

复杂过程。我们目前在应对健康及其他问题时,就是只处理表象而忽略了表象之下复杂而混乱的过程。这种反应是线性的,忽略了问题所处的背景及行动可能出现的无意后果”。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对健康定义的重新认识带来了对健康影响因素的重新定位与理解,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这些因素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模式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从人群健康的角度出发,社会经济与物质环境因素是起着根本决定性作用的上游(Upstream)因素,这些因素又间接影响着中游(心理和行为生活方式)和下游(生物和生理)因素,成为“原因背后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的报告指出:在西欧地区对人群健康改进起作用的各种举措中,社会经济因素与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的作用各占40%,而物质环境因素如污染和气候变化及卫生服务各占10%。而大量的研究表明,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营养往往与其所处的不利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概括来讲,我们面临的健康危险因素是多重的,即多层面上交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模式。解决这相互作用的各个层面的问题远远超出了传统医疗或公共卫生机构的能力范围,特别是针对最本质的“原因背后原因”的上游因素,必需通过政府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才能进行干预,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这需要创造一个部门间协调合作的机制,通过相互贯穿合作和网络系统的作用,使其作用于上述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而改善和提高人群健康状况,而健康城市就是到达这一目的的手段。另外,健康城市从新公共卫生的角度,注重对社会参与和个体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通过健康促进,使居民从对于健康的传统理解转向对健康的生命质量的关注,关注生命,享受生活,同时提高整个社会对健康活动的参与意识。一个以健康城市为抓手来保障人群健康的概念逐步为我国一些有远见的领导者所接受,而我国长期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及其领导机构则是开始这一运动最好的方式。

2.中国建设健康城市的特点

从近年来开展的健康城市建设运动来看,健康城市概念不同于"卫生城市",它带给

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多维的视角。它以健康促进的理念为指导,以“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为主线,使健康城市建设成为了开展健康促进的典范。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有如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1)大卫生的指导思想:强调影响健康的因素是一个多层面和交互作用的社会生

态学模型,单靠卫生部门是不能解决公共卫生和人群健康这样的问题的。要创造一个更

为健康的世界需要更为强有力的政治行动、广泛的参与和持续的倡导,坚持把促进健康

列为社会发展议程的中心地位;将促进健康作为所有政府部门的基本责任;使促进健康

成为社区和民间社会的重要关注点。

(2)政府是开展这一运动的主要的领导者:在经历了非典疫情之后,公共卫生得

到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公众的安全和全人群的健康,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

要保障和基础,健康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核心。上海市委市政府认为,“在经济全球化

的背景下,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必然会面临各种‘城市病’的挑战,建设健康城市是完

善城市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客观需要,是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

然要求。”上海在全面动员部署实施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的时候,市长韩正

同志在动员会上指出,实施该计划是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保障人

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上海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强调这一行动是政府决策并

主导实施的公共行为,各级政府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把建设健康城

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之成为合乎民心、群众广泛得益的实事工程。不管在上海,还是苏州,健康城市的推进都由政府负责,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并由一名主管副

市长领导。这两个城市开展健康城市能如此稳健发展,主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政府领导。

(3)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正如卫生部长高强在2005年的一次讲话所说的:保护人民健康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卫生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卫生部门的基本职责,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也肩负着重要责任。在健康城市的建设中,与卫生有关的政府各个部门都有其明确工作分工,人群健康真正成为了他们决策首先考虑的指标。不管是上海,还是苏州,参与建设健康城市的政府部门多达20多个。如教育、卫生、体育、环保、环卫、市政、公安、财政、水务、规划、工商、旅游、交通、绿化等。各部门都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各自建设健康城市的规划和组织实施。爱委会作为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承担着协调各部门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职责。市政府每季度都召开由各部门领导人和下级政府参加的工作例会,讨论工作进展,布置下季度的工作安排。这种以健康作为各部门工作职责的机制,营造了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由此可见,中国建设健康城市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模式,即其主要的动力是来源于政府。这是因为尽管健康问题涉及千家万户,与每一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但个人要改造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的能力实在是太微弱,况且许多居民对他们的健康的问题往往是到了发生疾病后才去关注。在这种需求察觉不够而且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来源于民众的推动力显然是不足也是不现实的。而现在的政府已非常明确地提出,保障人群安全与健康的问题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纲领成为了以政府推动健康城市的建设的强大动力。正因为政府有强大的推动力,同时拥有调节社会各种资源的权威,所以政府也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推动健康城市的建设,使之呈现实质且快速发展的势头。而且我们认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要以“上游策略”来解决人群健康问题,必须由政府主导才能奏效。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其实也是WHO最近通过的“健康促进曼谷宪章”的核心精神。

三、几点建议

中国健康城市的建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开展的城市仍然有限,应如何走仍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但这种政府主导模式在中国这样的土壤中显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认准了路就应该勇敢地走下去,它的势头需要进一步得到维持和加强。首先,卫生部作为政府主管人群健康的部门,应该向全国倡导健康城市这样的做法。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工作方式早在我国就有很成功的经验-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patriotic public health campaign)是一项政府直接领导,多部门通力合作、发动各阶层群众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我国许多公共卫生的伟大成就,与这一工作方式不无关系。另外,“跳出卫生搞卫生”的工作模式,就是我国在上世纪40年代为全球所推崇的“定县模式”的核心。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里,尽管我们的公共卫生必须赋予新的工作模式,但其根本是不应该改变的,这些经济有效的成功经验需要我们大力发扬光大。其次,在我国正走向法制化轨道的今天,健康城市的开展需要有一个法律的保障;它也必须明确地要纳入到国家或地方的长远规划(如十一五规划)之中。而要使健康城市工作能高质量地开展,人才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在具体工作中建议加强如下几点:

(1)健康城市的涵义是广泛的,要结合地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健康问题进行界定,并根据现状设定阶段性优先目标和重点建设领域。

(2)关注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倡导多部门协作与社区参与。政府部门,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及相互协作是推动健康城市建设的动力。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也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参与的过程,是增强社区归属感,营造和积累社会资本

的过程。因此,在目前自上而下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自下而上,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3)明确制定行动计划及考核激励机制。明晰的行动计划是健康城市建设目标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社区和居民应该通过社区诊断明确他们存在的健康问题,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然后在部门协作的前提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并由协调委员会严格保证考核激励机制的执行。

(4)社会健康价值观与文化的塑造与培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漫长的过程,但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在健康城市的建设中不可忽视。

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经济水平也相当低,而我们用占世界1?的卫生总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要求。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前1500/10万下降到2000年的53.0/10万,居民期望寿命由40年代末的35岁,到现在已超过71岁。中国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回顾我国50多年来公共卫生发展和成就的经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国政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发动群众参与的大卫生观以及坚持科学的专业指导相结合。决策者的健康优先观,社会的动员和部门的合作,以及群众的参与,是现代公共卫生的核心和基础。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只有众志成城,共同构筑和夯实公共卫生这道墙,我们大众的健康才能有保障,社会和经济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尽管中国健康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幼苗阶段,但她秉承着上述的精神,可以相信,她将会在促进人群健康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17届高考政治备考:健康中国2030

17届高考政治备考:健康中国2030 一、【背景材料】 2016年8月19日至21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悠悠民生,健康最大,保障人民健康是我们党为人民奋斗的重要目标。 二、【考点链接】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食品。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不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具有价值,不是商品,而且影响身体健康,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2)企业要讲究诚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有利于提升商品的质量,抑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让百姓在健康的生活中提升生存质量,提高幸福指数。 (3)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优点,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针对市场上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这对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 (5)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 (6)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因病返贫成为其间一大障碍。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统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2%。健康是一切之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一个更加健康的中国。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我眼中最无前途的10个中国城市

我眼中最无前途的10个中国城市(附名单) 2016年10月25日15:23 新浪综合来源:叶檀财经 在筛选的标准上,首先是人口流失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这些城市在此前三十年以制造业发展为主体的工业化改革中,作为人口的输出地,人口作为劳动力源(12.270, 0.01, 0.08%)源不断地流出本地。目前面临经济转型期,人口仍在源源不断地流出本地,只不过换了一批人,当地有想法、有实力的人率先出走,给当地留下一地鸡毛。 其次是一个城市只有几个国企主导的行业,并且大企业办社会,使得城市服务业无法细分,导致当地市场意识落后,父母热衷于逼迫子女考公务员、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从进入的第一天就可以看到退休的那一天。 第三是人均财富占有量低,教育相对不发达,相应的消费数据也较低。 除此之外,还包含了我对当地城市未来发展的预期,这一部分源自我在各地的实地感受,比较有弹性。 必须强调的是,排名不分先后,不是第一个写的城市就最糟糕。 1、长春 根据2015年新华网(39.870, 12.18, 43.99%)转发《人口快速流失在这10个城市买房要当心贬值风险》文章中,作者根据相对确实的小学生在校人

数进行统计,列出了从2008年到2014年小学生人数快速下降的十个城市。东北人口流失上榜的城市最多,包括哈尔滨、长春、大连三个城市。笔者与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公报相参照,可以看出人口的涨落。 长春2005年小学生人数为47.6万人,2010年为42.2万人,2015年人数为38.4万人,连续下降,情况比沈阳更糟糕,沈阳的数据中间有过反弹。哈尔滨也是如此,从2005年到2015年,人数连续下降。 撇开小学生数量,从2009年到2014年人口流入数量来看,显示大连是东三省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流入52万人,其次沈阳流入42万人,而后是长春流入16万人,哈尔滨流入2万人。从吸纳成年人就业与城市吸引力看,长春与哈尔滨情况比较糟糕。 从人均本外币存款与消费来看,毫无疑问大连仍然是东北最高大上的城市。长春人均本外币存款从2005年的2.824万元,到2015年的11.376万元,看上去增长不少,但沈阳为16.928万元,大连为19.843万元,对比之下可以看出长春的人均财富积累量不算高,在全国勉强算得上中游略偏下的水平。 财富占有率不高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心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4年为2217.5亿元,看上去不少,人均为28690.65元左右。而沈阳与大连的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均超过了3000亿,无论从人均还是总量,长春都相对落后。 长春曾是伪满洲国的都城,建国后东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重镇,中央政府将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落户长春,长春与沈阳、鞍山、大庆共同成为了共和国的骄子。长春的一汽奥迪曾经如此领风气之先,这一汽车工业如果在东南沿海地区,不知道有多少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汽车城早已成型,围绕汽车的高端旅

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健康管理是连续的、长期的、循环往复、始终贯穿的过程。 在近几年我国相应出现的健康管理机构经过实践总结认为,健康管理服务可分为健康档案管理、健康体检管理、健康风险分析与评估管理、生活方式管理、亚临床管理、疾病管理、健康需求管理、健康知识管理、动态跟踪管理等九部分内容(图1—3)。 一、健康档案管理 (一)健康档案的定义建立健康档案是健康管理中所必需的。 健康档案是用来记录客户生命体征以及自身所从事过的与健康相关的行为与事件。它主要包括健康现状、既往病史、诊断治疗情况、家族病史、历次体检结果及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压力调适、生活行为等。它是一个动态连续且全面的过程,通过详细完整的健康记录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二)健康档案的内涵 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包括: 1.个人历史医疗资料的收集、整理、建档包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体格检查、疾病状态等与健康相关的信息资料。个人健康信息资料收集被评估者提供的个人的家族史、健康史、生活方式、膳食结构、体格报告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报告。 2.个人健康状况动态跟踪和记录包括过去健康状况、曾患病史、现在健康状况、现病史、家族疾病史等状况的演变、警示和全面的动态跟踪与全程的记录与更新维护。 3.疾病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存档包括既往病史、现病史的治疗情况与效果评价及调整,促进疾病治疗学上的观察意义。 (三)做好健康档案管理的目的 做好健康档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个人既往健康历史、现在健康状况以及健康未来走向的预测分析来帮助客户更加了解自身的健康,从多方面去避免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健康信息依据资料,为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做一个自我健康完整记录。 (四)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健康管理的基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各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人们患病的概率和风险增高,引发健康需求的加大,造成临床医疗负担加重,医疗费用支出增加,致使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严重。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必须建立一个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体系,卫生改革要“战略前移,重心下移”。健康管理是从上游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在的中国面临着同美国一样的困境,而出路也必然是健康管理。 为了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点多、服务遍及、医疗费用低廉等优势,实行门诊首诊在社区,通过双向转诊,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减少医疗费用成本支出,北京市卫生局从2008年率先“改版升级”,给市民带来更多的便利。家庭医生走人每个家庭,健康档案人人享有,“能量干预设备”进入城八区,三个区试点户籍妇女免费开展子宫颈、乳腺疾病筛查……。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而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医院。有人开玩笑说:人生其实是在进行着“从医院到医院”的环形运动。由此可见,医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随着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医疗系统的信息化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003年春季的一场SARS疫情,更让人们认识到信息化医疗体系的优势。在防治SARS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帮助我们战胜SARS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健康管理行业发展现状研究

健康管理行业发展现状研究 作者:[程蕾] 来源:国泰君安证券 一、行业的现状、规模以及所处的生命周期(一)行业现状与规模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相关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成为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6%,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左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规划,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健康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分析,中国健康管理市场保守估计将呈20%的年增长率发展,2014年中国健康管理市场预期将达1075亿元,2018年将达到2188 亿元。可以说,健康服务及相关产业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卫生费用支出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3年,美国卫生总费用支出26565亿美元,占GDP比重17.60%,日本卫生总费用支出5400亿美元,占GDP比重9.20%,德国卫生总费用支出4114亿美元,占GDP比重11.50%,英国卫生总费用支出2321亿美元,占GDP比重9.60%,中国卫生总费用支出3649亿美元,占GDP比重5%。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卫生支出占比相对较低。

健康管理服务合作协议

健康管理服务合作协议 甲方:公司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楼室 联系电话: 第一部分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真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经共同协商,就双方合作事宜达成本协议。双方同意按本协议相互合作,履行各自的义务,行使各自的权利。 第二条甲方作为乙方合作的健康管理机构,提供服务如下: 1.医疗专家疾病咨询预约服务; 2.医疗专家诊疗服务; 3.健康管理专家现场讲座和咨询服务; 4.健康体检结果分析、健康调养建议咨询等;

5.医疗处理就诊及转诊绿色通道; 6.定期提供费用支出明细给乙方。 第三条乙方需在甲方服务过程中,向甲方提供客户身份确认及相关费用信息。 第二部分合作内容 第四条预约方式 1.预约咨询:乙方预约专家咨询,需要提前7个工作日,紧急情况下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向甲方提出,甲方给予安排并在接到预约申请后1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复确认;如因甲方原因需重新预约的,甲方需提前3个工作日通知乙方,并协商解决方案。 2.预约讲座:乙方预约专家讲座,提前7日向甲方提出,甲方给予安排并在接到预约申请后1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复确认;如因甲方原因需取消或者重新预约专家的,甲方需在预约讲座日1个工作日之前告知乙方,并在乙方认同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安排同级别专家前往讲课。 3.预约诊疗:乙方预约专家诊疗,需要提前7个工作日,紧急情况下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向甲方提出,甲方给予安排并在接到预约申请后1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复确认;如因甲方原因

需重新预约的,甲方需提前3个工作日通知乙方,并协商解决方案。

第五条费用标准及结算: 1.乙方需一次性交付预付诊疗费用0000 元,由乙方法定代表人路博代付。预付诊疗费标准见附件1。 2.乙方客户发生的全部费用(除药费外)从预付诊疗费用中扣减,不享受医保;药费另行支付,可享受医保。 3.预付诊疗费用使用完后,乙方需在10天之内一次性续存同等费用及以上,每月定期核对费用的使用情况。 4.预付诊疗费的10%金额为年服务费。 5.健康管理服务费用标准见附件2。 6.预约专家专享服务后,如出现以下情况,甲方仅提供部分退费服务或不提供退费服务: (1)在约定就诊时间前2小时内,致电取消预约,收取咨询费用的30%,退回剩余费用; (2)因乙方客户的原因,迟到超过1个小时(提前半个工作日说明情况除外),未能在约定时间到达,造成咨询服务未能按时完成,影响专家其他诊疗活动,收取咨询费用的30%,退回剩余费用; (3)在预约咨询时间到达之前,未通知取消,也未在

健康中国2020战略

健康中国2020 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健康中国2020的成立: 2007年09月08日中国科协年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公布了“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战略,并透露了相关的行动计划。 陈竺说,一个全民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卫生部“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实施途径分三步走: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他说,实施这个战略,要使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有预期的努力指标;重大传染病和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控制指标;卫生服务可及性与水平指标达到要求;生物药械产业发展水平、规模等有具体的发展目标。 卫生部将根据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主要危害因素以及相关国际承诺,确定卫生科技中长期规划的重点领域,进一步研究确定各个领域的关键目标和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主要包括:重大传染性疾病领域、主要慢性病领域、妇幼卫生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环境健康领域、行为健康领域等。 健康中国2020战略工作: “健康中国2020”战略,作为卫生系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目标。 陈竺部长指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必须着手以下工作:一是根据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可干预性和干预的成本效果以及相关国际承诺,确定优先领域和重点。二是根据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国和地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还要特别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因素,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人民健康状况为中心,既反映工作情况,更要反映群众健康素质的变化。为此,必须建立和发展相应的体制机制、投入、人才、科技、文化和国际合作等支撑体系。[1] 陈竺部长在甘肃省陇南视察地震灾情时,明确要求甘肃可以在全国率先制定“健康中国2020”的地方性战略规划并进行深入研究,为将来全国省级层面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推荐下载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解读 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 2012年8月17日,卫生部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构建了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卫生发展综合目标体系,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测量的10个具体目标和95个分目标。 10个具体目标是: 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0/10万,减少地区间健康状况的差距。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疾病经济风险。 控制危险因素,遏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 强化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 加强监测与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重点前移、转化整合战略。 继承创新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在保障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发展健康产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 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 6.5%~7%,保障“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实现。 在2012年8月17日开幕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卫生部陈竺部长代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 2008年,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该研究历时3年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韩启德和桑国卫副委员长领衔,公共政策、药物政策、公共卫生、科技支撑、医学模式转换以及中医学等6个研究组4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系统深入研究了对推动卫生改革发展和改善人民健康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取得了一批富有理论创见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化医药

健康管理行业发展现状研究

健康管理行业发展现状研究 作者:[程蕾]???来源:国泰君安证券 一、行业的现状、规模以及所处的生命周期(一)行业现状与规模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相关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成为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6%,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左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规划,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健康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分析,中国健康管理市场保守估计将呈20%的年增长率发展,2014年中国健康管理市场预期将达1075亿元,2018年将达到2188亿元。可以说,健康服务及相关产业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卫生费用支出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3

中国十大中心经济城市排行1

中国十大中心经济城市排行榜 NO.1香港中国对外经济中心香港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称HKSAR),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NO.2上海中国金融经济中心上海(Shànghǎi)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有超过2000万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上海位于中国的华东地区,地处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19世纪,由于上海良好的港口位置使其开始展露锋芒。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并很快因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是亚太地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但在1949年建国之后,外国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上海随即没落。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上海目前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如上海的地标——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但在一江之隔的浦东,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金贸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共同组成了全球第五大天际线——上海天际线。而在建的全国最高建筑——上海塔则会使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建筑呈现“品”字形的三足鼎立之势。今日的上海,不光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一些提案也提出上海会成为未来的全球城市。国际主流媒体更将上海形容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典范”。 NO.3北京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北京(Běijī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全球只有极少数城市像北京一样长时间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八个世纪里,不论历史是否悠久,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等数不胜数的古迹也为这座城市添加了更绚烂的色彩。今日的北京,更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金融街早已是中国名副其实的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商务中心区更是北京对外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象征。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

健康_健康管理_健康管理师及中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前景

中国疗养医学2011年第20卷第12期Chin J Convalescent M ed,Dec.2011,Vol.20,No.12 文章编号:1005-619X(2011)12-1065-03 健康、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师及中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前景050082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王力王丽辉 【摘要】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享有健康和促进健康是公民的重要权利。确立健康管理专家这个职业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措施。本文着重介绍了健康和健康管理的形势和任务,健康管理师的出现,以及健康管理在中国发展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健康;健康管理;发展前景 【Abstract】Health is the basis of human survival and national prosperity.It is an important rights of citizens to enjoy health and health promotion.Setting a new profession of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is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healt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ituation and tasks of health and health management,the emergence of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ists,and the development outlook of China's health management. 【Key words】Health;Health management;Development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身体压力和精神压力不断增大,使得很多看似健康的人其实已经处于疾病发生初期。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超重和肥胖、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实施健康管理,是提高公众健康素质,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重要保证。 1健康与健康管理 1.1什么是健康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仅是人体自身的问题,而是与整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环境密不可分的。生物-社会-生态环境医学模式认为:“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健康是人们每天生活的资源,而并非生活的目的,同时,公民健康又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巨大的社会财富,是经济增长最大的驱动力。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享有健康,追求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健康,是每个公民的重要权利。健康是环境、人文、社会与个人因素互动的结果,单靠生物医学是不能完全解决健康问题的。 1.2什么是健康管理健康既然是资源,就能被管理,也需要被管理,通过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健康管理呢?健康管理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1]。健康管理的思路和实践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2];是在健康评价的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改善计划,并鼓励、促使和帮助人们主动采取行动来改善和维护健康[3-4]。健康管理的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和西方古代医学文献中都蕴含有积极的健康管理思想。我国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难经》拓展了治未病的概念:“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所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病和病后康复3个方面的积极措施。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针对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1952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普及了卫生防 病科学知识。在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总结了我国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 相结合”的原则。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的重要保证。1992年,WHO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的 金钥匙就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1.3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现代健康管理是利用现代生物 医学和健康管理理念,将现代医院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运 行模式贯穿于整个健康体检服务工作的全过程[5]。其目的 在于通过健康体检的手段,发现不健康状态、疾病前期和 疾病危险因素等健康问题,在针对个体化体检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被评估人的遗传史、家族史、患病史以及饮食生 活习惯等因素,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 期预防的目的,使健康人拥有健康、亚健康人促进健康、 病人恢复健康,从而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节约医疗服务 成本,减轻个人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同时,要针对个人 的心理和身体状况进行跟踪、预测和评估,对可能发生的 疾病进行早期预警[6]。从更为长远的角度诊断或预测其患 有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和转归,更有效地控制或减少疾病的 发生,已成为目前健康体检的主要任务。 2健康管理师 SARS之后,国人的健康意识日益提高,健康需求日益 增加,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没有健康 就没有小康”的社会发展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卫生部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于2004年组织有关专家探讨是否 有必要设立一种新职业来满足社会健康管理的大量需求;2005年,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了健 康管理师新职业的申报工作。2005-11-29,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办公厅函复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将医疗救护员 等2个新职业纳入卫生部特有职业范围的函》(劳社厅函[2005]425号)中指出:“同意将医疗救护员、健康管理师2 个职业纳入卫生行业特有职业范围”。健康管理师应运而生,健康管理师就是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 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 人员[7]。 健康管理师职业具有4个特点:健康信息采集者和提 供者,健康促进推动者,知识技能型劳动者和卫生行业特 有国家职业。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功能是指本职业所要实现 的工作目标或本职业活动的主要方面。其职业功能主要包 1065 ·· DOI:10.13517/https://www.doczj.com/doc/9a10203070.html,m.2011.12.006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中医药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2、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3、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

健康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健康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著名影视歌星相继英年早逝,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管理。国家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战略也必须确定为战略前移的方针:即从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保障健康为主导向开始转变,重预防、重保健,维护和促进健康,不得病或少得病的意识和观念不断提高。曾有人说过:“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个是知识,一个是健康。”知识是靠不断的积累来充实自己而获取的。而健康同样也是,是需要您平时正确的个性化的管理,科学的调养才得以维持的。 在美国有超过70%的雇主为他们的雇员购买健康管理计划。是什么因素导致人们由传统的医疗——付费模式转向健康管理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国民医疗花费的不断增长。据统计,现在美国每年的医疗支出超过10亿美金,而实施健康管理后则每年减少10%的花费。而在我国,国家、企业及个人在社会医疗保险方面的庞大支出也是十分惊人的。所以在我国广泛推行健康管理计划势在必行,它将为我们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幅度的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发挥巨大作用。 当健康被大众所重视,放在金钱财富之上的时候,当健康管理被大众接受,健康产业一个新的春天又开始了!21世纪是健康管理的世纪! 趋势之一: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健康管理将成为企业提升生产力的“法宝”。 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看到,企业需要的是智力、精力、体力都与企业运行相匹配的人才,“带病坚持工作者”有可能会给企业的运行发展带来一定风险,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除了考查这个人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外,健康因素也很重要,每每招录新人时,都会派专人带新人去进行体检。在内部选拔人才时,也会将个人的健康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领导人将会对员工实施健康管理,那种“只有感到身体不舒服了才去医院看病”的状况,将随着健康管理的兴起,而逐步成为过去。 趋势之二:全球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将通过IT应用的整合,打通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内外部的信息孤岛,极大地促进效率的提高,实现公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中国正在推进新一轮卫生改革。人人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是政府提出的重要目标。2007 年,区域医疗协同、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内持续升温。与此相适应,医疗、卫生、

中国城市最新经济实力排行榜

中国城市最新经济实力排行榜 截止到2009年2月 1、上海市 2008年,上海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6235.92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7350.43亿元,增长11.3%。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以商兴港、以港兴市"的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上海无限的发展机遇。1300多年前,就有船只载着东方的文明从这里扬帆启航,驶向世界各地。时光荏苒,今天的上海港已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之列,成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上海世博会可以吸纳大量的世界资源。对推动上海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世博会会带来很多先进的技术,在技术创新上,也会对上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2、北京市

北京市克服重重困难,不但成功举办了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国民经济还保持了较快发展,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88亿元,比2007年增长9%,北京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3月13日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北京聚集了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等在内的大型中央企业集团160余家。在2008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大陆入选的25家企业里,有21家企业的总部设在北京。从2007年数据看,中央单位资产总额占全市的83.4%。其中,全市金融业资产90%以上是中央资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有72.8%是中央单位贡献的;对整个经济的贡献中央单位也占到37.7%。 2009年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09年北京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9%。 3、广州市 8215亿元增12.3% (广东1)

中国主要城市经济现状的综合评价

中国主要城市经济现状的综合评价 山东理工大学罗明、袁汝鹏、宗永臻 目录 摘要............................................................ - 1 - 1 问题描述...................................................... - 2 - 2.数据选取与处理................................................ - 2 - 2.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2) 2.2数据简单处理 (2) 3 模型建立...................................................... - 2 - 3.1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2) 3.2考察原有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3) 3.3因子提取 (4) 3.4因子命名 (4) 3.5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 (5) 3.6因子分析小结 (7) 4 聚类分析...................................................... - 9 - 4.1聚类分析定义 (9) 4.2聚类分析的流程及数据来源 (9) 4.3聚类分析结论 (10) 5 模型的优缺点................................................. - 12 - 6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 12 - 7 参考文献..................................................... - 11 -

(完整版)健康管理的营利模式及体系构建

健康管理的营利模式及体系构建 引言 在80年代,跟随西方工业发展的脚步,中国喊出了“管理出效益”的口号。从此,中国企业管理开始进入了精耕细作的时代。90年代,一些高科技公司提出了“管理出技术”的理念,一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由此身价百倍,技术创新走出了神秘的“黑匣子”首度和管理联姻。21世纪伊始,一个新的声音从美国破空而来,“管理出健康!”于是,健康管理的理念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开始了漫漫的探索之路。 美国的研究认为,健康是可以管理的,只要对诱发疾病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那么得病的概率将大大降低。根据我对健康管理的理解,它的内涵可以表达为10个字,那就是健康、个性、过程、科学、管理。 健康是对服务领域界定;个性化是指根据客户个人特殊的健康状况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它一般有量身定制的内涵;过程是指管理的重点在健康演变的过程,揭示生活中的健康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管理。健康管理的重点是在疾病产生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期待的结果是健康而不是疾病。一旦患病,其结果就属于医疗的范畴了,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服务的连贯性,有些健康管理机构也提供医疗等延伸服务;科学是指健康管理利用疾病预防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IT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手段,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所谓管理,它提供的就不是某个单一的服务项目,而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不同的管理服务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可分解可量化,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健康管理的理念传入中国后,众多有识之士纷纷看好这个新兴的市场,一时风起云涌,在短短数年间迅速使健康管理成为发展一个产业。仅以杭州为例,三年间就冒出十五家健康管理机构,这还不包括那些三甲医院、疗养院正在筹建的国际保健中心和衍生服务机构。但奇怪的是经过五年的发展以后,很多健康管理机构开始进入调整期,目前杭州的健康管理公司已经先后有三家倒闭,四家调整了业务方向,还有三家业务基本属于停顿状态。据了解,这一地方性现象具有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排名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排名 上海市12001.16亿北京市9006.20亿广州市7050.78亿深圳市6765.41亿苏州市5700.85亿天津市5018.28亿杭州市4103.89亿无锡市3858.00亿青岛市3786.52亿佛山市3588.50亿宁波市3433.08亿成都市3324.36亿南京市3275.00亿东莞市3151.01亿武汉市3141.50亿大连市3131.00亿沈阳市3073.93亿烟台市2878.97亿唐山市2779.14亿重庆市2666.82亿各项竞争力前十名城市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 增长前十名的城市为:鄂尔多斯、烟台、河源、清远(三个城市并列)、临沂、包头、乌海、营口、东莞、汕尾。 规模前十名的城市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效率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新竹、高雄、中山、深圳、台中、东莞、佛山、上海。 效益前十名的城市:新竹、高雄、鄂尔多斯、台北、台南、台中、香港、烟台、中山、基隆。结构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台北、北京、深圳、广州、澳门、天津、杭州、高雄。质量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门、高雄、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基隆、深圳、东莞。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门、杭州、无锡、武汉、南京、大连;企业本体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佛山、上海、深圳、香港、东莞、宁波、杭州、南京、苏州、中山; 主要产业本体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上海、香港、杭州、北京、重庆、澳门、深圳、广州、厦门、苏州;公共部门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威海、澳门、青岛、南通、宁波、杭州; 生活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澳门、厦门、杭州、哈尔滨;商务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深圳、东莞、天津、澳门、珠海、威海、宁波、广州; 创新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澳门、深圳、佛山、青岛、杭州、厦门;社会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沈阳、上海、珠海、威海、中山、澳门、厦门、大连。 中国最富20大城市排行榜出炉苏州当选经济最发达 城市 2012/03/28 08:31:00 访问人数:66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