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心学校

二0一九年九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多方面较原来的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为了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行动指针,扎实有效地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二、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构建课程教学新模式。

2、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和评价内容方式单一的现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合作的能力,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形成与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7、开展包括教材、教法、学法、管理、评价诸多方面的改革,整体推进实验工作,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

8、通过实验,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支理解新课程,驾驭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名师工程。

9、通过实验,进一步凸现我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组织机构

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统筹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

副组长:曹××(全面负责新课程试点工作实施)

组员:

负责具体实施管理;

负责理论建设、指导,工作制度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策划等;

协作负责具体实施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

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校本课程开发等;

负责新课程的宣传工作;

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四、实验措施

1、变革课程设置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的更新,更在于课程设置的变化。在国家规定的课时中构建“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2、师资培训

(1)上级培训: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学习。

(2)校本培训。

培训内容:①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②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③新课程与评价改革;④新课程新理念等。

培训形式:专题讲座,集体研讨,个人自学。

培训时间:教职工大会、教研会和节假日。

3、教学研讨: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教学理念的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研讨活动无疑是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讨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重点探讨新课程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评优活动:组织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经验。

4、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在严格贯彻执行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政策,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国家课程标准及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的同时,根据学校、家庭、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及优势,以学校、教研组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一系列课题探究活动、社会实践学习、德育实践活动、体艺活动以及生活技能训练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5、校本教研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校本论坛、专题讨论、专业会谈、协作教学、经验交流、专家指导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尽快成长。

6、制度保障

(1)学习制度:利用每周学习时间、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和教学设计;学习最新教育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学习、借鉴新课程经验等,引导教师逐步将新课程理念演变为个体的个性化理念。

(2)反思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各学校校长会议,总结交流新课程实验情况;每月召开一次实验教师会议,谈感受,说体会,探讨改进办法。

(3)评比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

教学案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等,对成绩突出的教师个人、备课组给予奖励。

(4)管理制度:修订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备课制度、备课组管理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评价方案等。

7、评价导向

(1)学生评价:坚持并完善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等级评价,增加实践操作评价含量,重视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评价;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机组结合;评价方式以书面测试为主,同时采用开放性考查(动手操作、调查实践、情境体验等)。突出评价过程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尝试“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2)教师评价:①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把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时,更加关注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包括学生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②继续修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考核办法,促使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教师自评,领导、教师、学习、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8、课题研究:坚持实验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面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大课题,必须边学边干,边干边研究,把实验工作建立在科研上,用课题研究来推进实验工作。各学科教师,以课改实验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确定课题,开展专题研究,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