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 格式:docx
- 大小:332.83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师承跟师每月心得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深知承传师承的重要性。
每个月,我都会和我的师父进行交流,学习新知识,分享临床经验,以及探讨中医理论。
这种每月一次的师承交流,对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师承交流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了许多传统中医的精髓。
师父通过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向我传授了许多宝贵的医术技巧和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在我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让我能够更好地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同时,师父还会向我传授一些古老的医学文献和经典著作,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
除了学习,师承交流还是我进行临床案例讨论的好机会。
我会将一些复杂的病例带给师父,和他一起分析病情,讨论治疗方案。
师父会给予我宝贵的建议和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解决临床难题。
这种交流不仅让我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也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师承交流中,我还能够和师父一起探讨一些新的医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师父会向我介绍一些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让我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同时,我也会向师父介绍一些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和他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这种双向的交流,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总的来说,每月一次的师承交流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
在这种交流中,我不仅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医学知识,还能够和师父一起讨论临床问题,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师承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传统中医的魅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好中医这条道路的决心。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医传统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治疗。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60篇【最新版2篇】篇1 目录1.师承中医的重要性2.跟师学习的经历和体验3.60 篇心得的内容概述4.具体心得内容介绍5.师承对中医发展的影响篇1正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无数人解除了病痛,带来了健康。
而中医的传承,一直以来都遵循着师承的传统,这种模式不仅使得中医得以代代相传,更使得中医学术得以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有幸跟随老师学习中医,亲身体验了中医的魅力,感受到了跟师学习的乐趣和挑战。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 60 篇跟师学习心得,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医。
首先,我想说的是师承中医的重要性。
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极其丰富,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而师承,正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跟师学习,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理论,更直观地感受中医的实践,这对于我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跟师学习的经历和体验。
在跟随老师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也体验到了学习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也感受到了学习中医的快乐和满足。
在这 60 篇心得中,我详细记录了我在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这些心得不仅包括了我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还包括了我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我相信,这些心得对于那些想要学习和了解中医的人来说,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再来说说 60 篇心得的内容概述。
在这 60 篇心得中,我首先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
然后,我详细阐述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
最后,我分享了我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包括如何进行针灸、如何开处方等。
最后,我想谈谈师承对中医发展的影响。
师承,作为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中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师承,中医的学术得以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中医师承跟师是传统中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与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师傅学习,传承中医学问。
我在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深感师傅的谆谆教诲和精湛技艺对我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在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师傅的经验是无法取代的。
师傅经过多年的从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知识,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中医学问的博大精深之处。
师傅不仅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辨别病情,还能根据病情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他们的临床经验是通过实践积累而来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指导性,对我日后的临床实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师傅的传承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在我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以身作则,教会我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中医师。
他们执着于中医学问的传承和发扬,致力于将中医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
师傅们坚守中医的根本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细致入微的治疗,并且始终保持着敬业精神和对待病人的谦虚态度。
这种传承精神无疑是我们新一代中医师应当学习的典范。
再次,师傅的教诲和指导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傅们不仅给予我专业知识的传授,还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他们严格要求我的临床表达和病例分析,帮助我做到了缜密的思维和精准的辨证。
师傅们还带我参与了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治,让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魅力。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诲,将会对我今后的临床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师傅与学徒之间的师生情谊是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一种无法言喻的珍贵财富。
在和师傅的学习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师傅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他们不仅给我传授了中医的学问,还关心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我遇到困难和疑惑时,他们总是耐心地倾听和解答。
这种师生情谊让我感到温暖和鼓励,也激发了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总之,中医师承跟师是我作为中医学子的重要经历,这段时光对我个人和职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医师承跟师每月心得以中医师承跟师每月心得为标题,我将写一篇关于中医临床经验的文章。
每个月,作为一名中医师承,在跟随师父的指导下,我都会有许多心得体会。
中医学作为我研究的领域,从古至今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探索、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以下是我最近几个月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对于中医诊断的思考。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情和病因,从整体上分析病情,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类型。
然后,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一步明确病因,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使我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其次是对于中药的运用。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中药的运用非常灵活。
同样的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需要根据个体差异来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方。
有时候,我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结合中药的归经作用、药性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调配。
这种针对性的中药运用,帮助我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是我在跟随师父学习中的重要收获。
中医注重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段,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病症的康复。
例如,通过针灸调理经络,可以疏通气血,缓解疼痛;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
这些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慢性疼痛、内分泌失调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中医的临床经验还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但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为中医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应用空间。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我不仅要继承传统中医的精髓,还要不断学习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我在跟随师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60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中医师承跟师心得的重要性
2.中医师承的历史与传统
3.跟师心得的具体内容与价值
4.师承跟师心得的实际应用
5.结论:总结中医师承跟师心得的意义与作用
正文
【引言】
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传承和发展中医的过程中,师承跟师心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师承跟师心得的 60 篇,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医师承的历史与传统】
中医师承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医学知识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授。
弟子在师父的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逐渐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
这种师承制度为中医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跟师心得的具体内容与价值】
在师承过程中,弟子们通过跟师学习,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体会。
这些心得既包括对医学理论的理解,也包括对临床实践的感悟。
它们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师承跟师心得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临床中,师承跟师心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前人的
心得,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跟师心得也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结论】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
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
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
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
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
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
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
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
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
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深知中医学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中医,我追寻着一位传统中医学大师作为我的承跟师,并跟随他的教诲和榜样进行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广泛而系统地学习是承跟师给我的第一课。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的承跟师不仅注重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也注重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如中西医结合、中医内科、外科等。
他认为,对于一名优秀的中医师来说,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
因此,我被鼓励积极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医学讲座,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才交流和互动。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我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医学,也让我意识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是发展中医学的必经之路。
其次,传统经典的学习和运用是中医承跟师心得的核心。
在中医学的研究中,传统经典是学习和应用的重中之重。
我的承跟师要求我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进行系统学习,并注重理解其中的思想和理论。
他强调,亲自阅读经典著作,并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是成为一位优秀中医师的基础。
通过学习经典文献,我逐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医理论和思想,及其对中医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三,承跟师要求我追求患者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作的初级阶段就进行干预和调理。
我的承跟师告诉我,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脉诊、舌诊等,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理变化。
他教导我,要具备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中医特色的角度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整体观念的追求使我在临床实践中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的调整,推行针灸、草药疗法和中医调养等预防和治疗手段。
最后,踏实勤奋的态度是承跟师给我的重要教诲。
中医学的学习需要时间和耐心,而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师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我的承跟师不仅是学术导师,更是一位榜样。
他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个患者。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1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自古至今都备受国人的推崇和敬爱。
中医师承跟师,是中医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医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承跟师之前,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跟师。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以下几点体会。
师傅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医师承跟师的过程中,师傅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师傅不仅具备丰富的医术和经验,更是对整个中医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只有亲身跟随医道大师,在长期的感性体会中,才会慢慢领悟到所学的东西的真谛。
在我拜师之后,我的师傅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他不仅在医术方面给了我很多有益的指导,还教会我许多面对病人的技巧和方法。
在与他的交流中,我更深刻地感悟到了中医治疗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
这些都是在课堂上难以领悟的。
学生要谦虚踏实虽然师傅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学生也不能掉以轻心。
学生要时刻保持谦虚踏实的态度,虚心听取师傅的指导和建议,并勤奋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在跟师的过程中,要对病人负责,仔细观察病情,学会审诊辨证,重视日常学习,并不断和反思。
我曾经见过一些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医术后就狂妄自大,自以为已经胜任一切医治。
但事实上,在真正面对复杂、棘手的疾病时,他们却束手无策。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勤奋习医,表现出学生应有的谦虚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学习与实践并重中医师承跟师的过程中,学习与实践是并行不悖的。
学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功力,同时也要实践操作、收集反馈信息,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发现新的医治规律和疗效。
在我跟师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在诊断和治疗病人时,我会提前归纳、常见的病例,并积极寻找收集新的病例,推广我们的中医理论。
我还常常利用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关注和学习中医前沿的新成果和研究结果,以不断提高自己。
以上是我跟师学习中医的一些经验和感悟。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不断保持谦虚踏实的态度,与多名中医大师交流沟通,同时还会在自身医术提高的同时,推广发扬我们的中医文化。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最新跟师是中医师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有幸能够在中医师承中学习,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
在我的中医师承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师徒关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首先,跟师让我接触到真正的中医。
在中医师承中,我能够亲眼见证和体验到真正传统的中医技术和知识。
这是通过师父亲自示范,让我亲自实践,并对我的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来实现的。
与书本知识相比,这种亲身经历让我对中医有了更加实际的理解和领悟。
我学到的不仅是中医理论和诊断技术,更是中医的精神和传统。
再次,跟师让我领悟到中医的独特价值。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
通过跟师学习,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医注重治本而非治标的理念。
中医强调的是平衡和整体观念,而不是仅仅抑制症状。
我学到了中医在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方面的独特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对于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最重要的是,跟师让我意识到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在中医师承中,我看到了师父们对中医的深深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他们不断探索、学习和研究,始终保持对中医的敬畏和谦虚的态度。
通过他们,我领悟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需要持续地学习和自我提升。
只有不断深化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并对中医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总结起来,中医师承是我成为一名中医师的重要经历。
通过跟师,我不仅学到了中医的理论和技术,更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精神和传统。
我深感师徒关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这将对我未来的医学生涯产生长远的影响。
我将继续保持谦卑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成长,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中医,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智慧。
很幸运,我能够踏上中医师承之路,跟随师父学习中医的精髓。
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医术上有所长进,更让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更深的领悟。
我的师父是一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家。
初见师父时,他那儒雅的气质和对中医的深厚情感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父常说:“中医之学,博大精深,非用心体悟不可得。
”从那一刻起,我便深知这将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
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诊断的精妙。
师父在望闻问切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高超的技艺。
望诊时,师父能从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细微之处洞察病情;闻诊中,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辨别其脏腑的盛衰;问诊时,师父总是耐心细致,善于引导患者说出关键信息;切诊时,师父手指下的脉象仿佛在诉说着身体的秘密。
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前来就诊,自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
师父经过仔细的望闻问切后,判断其为肝郁脾虚之证。
师父解释道:“患者面色微黄,情绪低落,舌苔薄白,脉弦细,综合这些症状,便可得出诊断。
”随后,师父开出了疏肝健脾的方剂,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改善。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而中医的诊断方法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积累。
在跟师过程中,我也见识到了中药方剂的神奇。
师父对于方剂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常常能根据患者的病情灵活加减药物。
有一位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师父开出了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师父说:“桂枝芍药知母汤本是治疗风湿历节的经典方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以及兼证进行调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关节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
师父还教导我,用药如用兵,要熟知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才能在组方时做到有的放矢。
除了医术,师父还注重培养我的医德。
他常说:“医者仁心,要以患者为中心,尽心尽力为他们解除病痛。
”有一次,一位贫困的患者前来求诊,师父不仅为其免费诊治,还自掏腰包为其买药。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中医,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我有幸踏上中医师承之路,这段经历不仅让我领略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更让我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成长。
记得初入师门,师傅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中医功底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傅常说:“中医之学,如同一座巍峨的大山,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攀登,去探索。
”在师傅的引领下,我开始了系统的学习。
中医理论的基石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五行的相生相克,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在师傅的讲解下变得生动而具体。
通过对阴阳五行的深入理解,我逐渐明白了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中医诊断是一门独特的技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中,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脉象;闻诊时,留意患者的声音气味;问诊则要详细询问病情、病史;切诊则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病情。
师傅手把手地教导我如何准确地运用这些诊断方法,让我明白每一个细微的症状都可能是诊断的关键线索。
中药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中药的性味归经到功效应用,每一味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师傅带着我辨认药材,讲述它们的生长环境、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
我逐渐认识到,中药的运用绝非简单的堆砌,而是要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精准的配伍。
在跟师临证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师傅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
有一位长期失眠的患者,经过师傅的仔细辨证,认为是心肾不交所致。
师傅开出了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的方剂,患者服用后睡眠状况明显改善。
还有一位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师傅根据其脾胃虚弱的病机,采用健脾和胃的治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这些成功的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神奇疗效,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心。
然而,中医师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中医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和理解。
有时候,面对一些疑难病症,我会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第1篇:中医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或收藏精彩内容规培基地:钦州市中医医院导师:林佳明规培学员:刘敏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一位中医师都肩负着大力传承发展中医药的重任,而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师承。
中医师承源远流长,经过实践证明,中医师承是中医文化教育的魂脉,是培养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如金元四大家张元素将张氏之学传于李杲、王好古及其儿子张壁,李杲复传于罗天益。
明代薛己、张介宾、李中梓诸家私淑李杲;赵献可又私淑薛己、并传学于高鼓峰等人;张璐对薛己和张介宾二家之学均有所承受等等,即为后世所说的易水学派发展概况,也是中医师承发展的模式。
为使现代中医可持续发展,各大中医院校均设有中医师承类专业,在校的中医学子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跟随一位富有经验的中医医师学习临床经验。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有跟师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我们学习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独特诊疗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努力成为知书达理、有继承创新精神的中医师。
通过这差不多一年多的跟师学习,我成长了不少,成长的背后是我导师教会了我坚持,带领我走上中医路,让我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学期间非常遗憾没有自行选择老师跟诊,自己自行学习中医好像总也不得法。
听闻规培期间可以选择跟随一位导师学习临床等各方面经验,感到非常庆幸。
经过双向选择,我终于弥补了自己的遗憾,可以跟随导师学习。
我还记得那一天是2016年09月03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林佳明老师。
林佳明老师是副主任医师,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善于运用六经辨证经方治疗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治疗过程中能够针药并用,内外兼顾,注重疾病背后的成因,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及情绪管理。
林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温和而有力量。
他说我们规培这三年要有规划,要从经典入手,再实践临床。
即“读经典做临床”。
而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们确实是按照规划在学习成长。
夯实基础,学习伤寒从2016年09月起,根据导师的安排,我们每天背诵1条《伤寒论》条文,通过微信语音背诵打卡,每周二晚上讨论《伤寒论》原文2—3条;从2017年02月起,我们开始每天记录自己的中医人生;从2017年06月起,我们每周四下午于脑病科病房进行中医经典教学查房。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12篇学中医心得体会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
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
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篇二: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中医师承跟师每月心得作为一名中医师承,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每个月总结一次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些心得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总结,更是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思考和探索。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和实践: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只有掌握了基本理论,才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在这个月里,我主要学习了中医的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
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发现这些理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医体系。
其次是中药的学习和应用。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在这个月里,我通过学习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了解了中药的选择和搭配原则,掌握了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在实践中,我发现中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我还学习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基础,只有准确地诊断了病情,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这个月里,我主要学习了中医的四诊合参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实践和反复训练,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诊断水平,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我还学习了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养身体,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在这个月里,我学习了中医对于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养生指导,了解了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受,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中医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个月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治疗的独特优势。
中医不仅注重治疗疾病,更重视调理身心,追求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和谐。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和幸福。
中医的智慧和价值将在我的努力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跟师心得
---附子特性
老师从医多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活灵活现。在跟师过程中了解附
子的一些特性,有现将其附子用药简介如下:
一、扶阳固表:(附子配桂枝)
恶寒证,有表症与阳虚的区别。凡发热恶寒并见的,多为表症。宜用麻
黄汤,枝桂汤,小柴胡汤等方治疗。若单恶寒不发热或汗后表解恶寒的。
多为阳虚恶寒。是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肌表,不能固表御邪所造成的。正如
钱璜所说:“其命门真阳已虚,以致卫气不密,故玄府不得紧闭而汗出,
阳虚不任外气而恶寒也”。亦内经所谓:“阳虚则外寒”,伤寒论所谓: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凡太阳病兼卫阳虚而恶寒者,“伤寒论”中均
以一枚炮附子,参与解太阳病的方药中,以对症治疗卫阳虚恶寒的症候,
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
方中的附子都是治疗卫阳虚恶寒的。如张潞论桂枝加附子汤时说:“用桂
枝汤者,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者,壮在表之元阳”。
二、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
凡大汗,大吐,大下之后,阳气衰微,症见“恶寒”,“烦燥”“手足
劂逆”“脉微欲绝”“下利清谷”……等症。濒于亡阳阶段,两书中必用
生附子一枚,配合干姜来回阳救逆,急救垂危之阳,如四逆汤,干姜附子
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
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方都是这样配合应用。附子走而不守,生者尤
猛,在此亡阳阶段,病势更急,故急用来回阳,更配合而不走的干姜,使
回阳救逆的作用更强。二者配合既可迅取效,又可疗效持久。的确是经方
的妙用,实为我们深入学习的榜样。
三、通阳开痹,逐寒镇痛:(附子配桂枝治风湿在表,配白术主寒湿在
里;配以仁治寒胸痹;配健脾药治胃腹冷痛;配麻黄治阳虚外感)。
附子为大辛大热的药物,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络,对阳气不振,寒
湿或阴寒内盛的有通阳开痹,散湿逐寒,镇疼痛的作用。在两书中多有例
证,其中又可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1、主治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在两书
中主治风湿痹症的三方中,均重用大量的炮附子(二、三枚)来主治风寒
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的症假。风湿在表“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的配合
桂枝。如桂枝附子汤;寒湿在里“骨节疼病,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
剧”的配合白术。如甘草附子汤。于两方中不难看出附子的作用不但能通
阳开痹,而且还有逐寒湿,镇疼痛的作用。可见一味药,因其用量不同,
作用也有所改变,这是我们临症中应该注意的。2、主治胸痹:胸阳不振,
寒湿内停或阴寒内盛的,两书中也常以附子振奋阳气,散湿逐寒,通行痹
阻。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乌头赤石脂丸主治“心痛彻背,背痛
彻心”都是依靠附子起这种作用来达到愈病的目的。正如黄元御论薏苡附
子散时所说:“胸痹缓急者,水土湿寒,浊阴上逆,肺气郁阻,胸膈闭
塞,证有缓急不同,而总属寒湿。薏苡附子散,薏苡泄湿而降浊,附子逐
寒而破壅也。”3、温中散寒:脾胃必得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腐熟水谷运
化精微。脾胃虚寒,胃腹冷痛,下利清谷等症,除以参术妾草等来温中散
寒外,还必须加以附子等壮阳助火的药物来助命门之火,以温暖中焦脾
胃。如四逆汤主治“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
气,雷呜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以及大黄附子汤主治腹中寒积来综合分
析,不难看出,对中焦虚寒是命门火衰的,都加附子来助火逐寒。4、主治
阳虚外感。外感风寒本当以麻黄发汗解表。但脉沉为少阴阳虚又恐发汗亡
阳。此时“须以附子温经通阳,托住其里,使真阳不致随汗而升”才能以
麻黄发汗解表。在主治太少两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方
中就是以附子、麻黄合用来主治阳虚外感的。正如李钻文所说:“发阴爱
汗,必用附子,恐亡阳也”。
四、温阳利水:(附子配茯苓等利水药温阳利水,配麻黄发汗泄水)。
肾为水脏,开窍于二阴。与肺、脾、三焦、膀胱共同主管体内水液的代
谢。所以自古即认为水肿之病多与肾气有关。如“素问,水热穴论”中
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
故为跗肿,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肾虚,导致水肿的多为命门火衰,
肾脏虚寒所造成的。所以在真武汤,肾气丸,瓜蒌瞿麦丸等方里都于利水
方剂中加入附子,温补肾阳以治其本。肾阳足,气化行,小便利,水气自
然排尽无余。正如柯韵伯论真武汤时说:“为有水气是立真武汤本意。小
便利是病根,腹痛下利,四肢沉重而痛,皆水气为患,因水气不利所致。
然小便不利,实由坎中之无阳,坎中火用不宣,故肾家水体失职,是下焦
虚寒,不能制水故也。法当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因立此
汤。”又如程知两论:“白通四逆,附子皆生用,惟真武一证熟用者,盖
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炮熟则温经去饮。白通诸汤以通阳为重,真武汤以
益阳为先。”其他利水方中所用附子也都是炮附子。如此细微之处。不可
不知。
附子不但善扶肾阳,助气化,利小便以行水,而且肾水泛滥,需发汗泄
水的也应当用附子温经壮阳。如“金匮要略”中主治肾水为病,其脉沉小
而发汗泄水的麻黄附子汤就是其例。方中以附子配麻黄发汗的办法来消除
肾水泛造成的证候。如尤在泾所说:“水气脉沉小者属少阴,言肾水
也;……水病发其汗则已。然而发汗之法,亦有不同,少阴则当温其
经……故曰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五、温经行血:
附子是大辛大热的药物,长于运行走窜,具有很强的破阴结,温经行血
的作用。所以在黄土汤中用附子温经行血,使血行正轨而不产生离经便血
的症状。如程云来所说:“内经曰阴脉不和则留之用黄土,附子之气厚
者,血得温即循经而行也”。
综合所述,回阳抑阴是附子的专长。阳虚阴盛症,但用附子皆能取效,
但非阳虚症不可滥用,正如王好古所说:“乌附非身凉而四肢劂者,不可
滥用,服附子以补火,必防涸水。”